浙教版_科学知识点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277086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教版_科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教版_科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教版_科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浙教版_科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_科学知识点(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一、多种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1、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列表比较:4、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5、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铝是由铝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1、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不能看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衣箱中樟脑球时间久了就不见了,湿衣服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等。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分子间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

2、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 ,固、液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原两者的体积和等现象。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指化学性质。2、分子的含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粒子,如原子、离子等。3、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

3、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有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气分子和氢气分子。4、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三、不同的分子不同种类的物质是由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原子决定的。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 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而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金刚石、石墨、 足球烯(C60)都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结构是不一样的,性质也就不相同。四、粒子的大小与质

4、量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相同,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 10-10m 数量级。原子的质量非常小,1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 1.99310-26kg。注: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即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分成的各种原子经重新组织形成新的分子,从而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直接聚集成物质。注:O2 可表示:氧气;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五、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历史演变过程: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实验中发现原子内有电子,同时测得电子带负电,从而提出了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似西瓜肉) ,带负电的电子(似西瓜籽)

5、嵌在中间的“汤姆森模型”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勾画出了原子核像太阳, 电子像行星围绕原子核运行的原子结构模型,即“卢瑟福模型” 。丹麦科学家波尔认定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掉不到带正电的原子核上去的原因是因为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提出了“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像“云雾”一样出现,提出“电子云”模型。2、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符号相反。原子呈电中性。3、原子核与原子大小的比较。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

6、。原子核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六、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的构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内的质子数相等。又由于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因此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可简单表示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对夸克的认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七、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

7、称。2、同位素的定义。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八、带电的原子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离子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九、化合价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氢(H)的化合价为+1,氧(O)为-2,且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氢或氧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时,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即可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常见元素化合价的口诀:钾、钠、银、氢1价;氟、氯、溴、碘1 价;镁、钙、钡、锌2价;亚铁2铁3;铜2 铝3;莫忘单质是 0 价。3、原子团的化合价由上表可见,原子团中各元素化

8、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4、元素在化合时的一般规则:常见的化合物中氢总是1价,氧总是2 价。金属元素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常显正价,跟氢化合时常显负价。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在化合价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相同的化合价,如 O;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不同的化合价,如C。十、化学量1、化学式(1)用元素符号表示分子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是:表示某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一个分子由一定数量的原子构成,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 H2O)为例。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水是由氢、

9、氧两种元素组成,并能求出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1:8。表示水分子。表示 1个水分子由两个 H 原子和一个 O原子构成。若在化学式前加一系数,如“2H2O” ,则表示 2个水分子,不能表示物质,失去宏观意义。(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元素化合价,即可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写出氧化钠的化学式:先写出元素符号 NaO,并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1 -2NaO,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Na2O。2、相对原子质量(1)用碳12原子质量的 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称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相对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

10、、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组成该分子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一种相对质量。如H2SO4 的相对分子质量=12+32+164=98。八年级下册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一、空气里有什么1、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实验:(1)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变浑浊,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未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较多。(2)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可观察到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间更长,说明空气中含较多氧气。(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

11、呼气,可观察到玻璃片上出现水珠,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无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水蒸气。由此可见:空气的成分和人呼出气体的成分有所不同。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测定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注: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此实验应注意以下几点:a、装置不漏气;b、导气管中先注满水;c、红磷应足量;d、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2)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3)讨论与思考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

12、残余的氧气?如果红磷的量不足, 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答: 红磷过量, 燃烧才能比较完全地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但不能完全消耗,原因是氧气含量低时,红磷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不能继续燃烧,所以红磷熄灭后瓶内仍有少量残余的氧气。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不到原空气体积的1/5,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答: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当集气瓶内氧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少,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导管事先未注满水,会引起测量结果如何改变?答:

13、导管未注满水,燃烧冷却后进入的水有一部分留在导管中, 所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故测得氧气的体积减少, 测量结果偏低。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测量结果偏高还是偏低?答:实验要求只有冷却到室温时, 才能打开弹簧夹,这是因为温度较高,气体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引起测量结果偏低。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答:一般不用。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均为气体) ,而生成的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导致测得结果误差加大;而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瓶内空气的体积几乎不会变化,因而集气瓶内水面几乎不上升。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14、,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引起测量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a、瓶内仍有残余的氧气;b、装置漏气;c、红磷不足,没有将氧气耗尽;d、装置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e、导管未先注满水。二、空气的利用1、氧气的用途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供给呼吸,常应用于医疗、潜水、宇航员、登山等方面;二是支持燃烧,也叫助燃,常用于炼钢、焊接与切割金属、液氧炸药等方面。2、氮气的用途: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所以它在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如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填充氮气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有氮气以防止食品

15、腐败, 液氮还是易于制取的冷冻剂。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所以氮气是工业上制造氮肥和硝酸的重要原料。3、二氧化碳的用途:它在空气中仅占 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影响较大,其作用表现为:(1)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因此二氧化碳被称为“气肥” 。 (2)固体二氧化碳可作制冷剂,常用来保存食品。固体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利用干冰的这一性质,干冰也常用于人工降雨和人工云雾。 (3)二氧化碳是一种工业原料,可用于制纯碱、尿素和汽水等。 (4)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4、

16、稀有气体的用途: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如在焊接金属时用于隔绝空气。可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还可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氦气) ,用于医疗麻醉(氙气)等。三、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注意助然性与可燃性的区别)四、呼吸作用与氧化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 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作用的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小结:人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氧气与体内有机物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17、,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降低,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增加。注: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铁生锈、铜生锈、植物腐烂等。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在低温条件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六、燃烧1、燃烧及燃烧条件:(1)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2)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

18、温到着火点以下。2、爆炸: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瞬间积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3、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当温度升高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如果再遇有充足的氧气就会引起自发燃烧自燃。一些着火点较低的可燃物,如农村的秸杆堆、工厂堆放的擦机械的棉纱、粮库的粮仓等,如果不注意通风,时间久了,极易引发火灾,就是这个道理。七、灭火与火灾自救1、灭火原理和方法:由燃烧的条件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原理

19、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以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2、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1)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2)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馆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注:一般火灾可用水来灭火,是利用水易吸热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因线路老化引起线路失火时,首先要切断电源,然后采用灭火措施,防止发出触电事故。3、火灾自救的几种方法: (1)发生火灾时,保持镇定,先

20、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然后报警求助; (2)楼内失火时,要关闭门窗,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3)发现因电造成失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4)室内浓烟密布时,应卧伏在地上爬行,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5)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6)打开窗户,在窗前呼救。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1)特点:多变一; (2)表示式:A+BAB2、分解反应:指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通式:AB+C+D,特点:一变多九、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两种制取方案(1)过氧化氢制氧气:(2)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

21、气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二不变。一变:改变反应速率。二不变: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注: (1)改变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2)二氧化锰不是该反应惟一的催化剂,且对该反应以外的反应,二氧化锰不一定起到催化作用。 (3)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4)对于指定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较小或较大。十、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2、规律总结:化学反应前后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十一、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十二、生物是怎样呼吸的(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1、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呈半圆锥形,左、右各一。肺泡是组成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壁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2、人体的气体交换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呼吸。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一般是指肺

23、换气,即肺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肺换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由于肋间肌(肋间肌的外层肌肉)和膈肌的舒张和收缩活动,使胸腔容积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胀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强差,从而使气体进出肺泡,实现肺换气。注:吸气和呼气与呼吸运动的关系:3、人体呼入的气体在肺泡内与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气体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壁上毛细血管的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减小。(二)动物的呼吸动物跟人一样也要不断地

24、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动物也要呼吸,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三)植物的呼吸植物也会呼吸。植物通过和空气间的气体交换,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和高等动物用呼吸器官的呼吸不同,植物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气孔的扩散,没有一呼一吸的过称。十三、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许多个化学反应,主要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发生了物质的转化

25、;另一方面,把太阳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的转化。2、光合作用的意义(1)植物、动物和人类生活所需的有机物,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和人类的物质来源。(2)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来源,从根本上说,来自太阳。但是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转化并贮存太阳能,所以光合作用又是一切生物和人类所需能量的来源。(3)所有的生物和人类,都必须进行呼吸,呼吸就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燃料的燃烧也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大量的氧气,从而使大气

26、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所以,光合作用又是生物和人类获得氧气的一个来源。(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它对于自然界生物是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空气里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的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倾倒二氧化碳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加压和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会变成雪花状固体。通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一般也不支持燃烧。高

27、温条件下,单质碳也能夺取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氧,使其还原为一氧化碳:C+CO22CO;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浅红色) : CO2+H2OH2CO3; H2CO3极不稳定,易分解:H2CO3CO2+H2O,此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 2CaCO3+H2O,此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但吸收二氧化碳一般用浓碱(氢氧化钠等)溶液。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原料: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大理石

28、(或石灰石)与盐酸在常温下就能发生反应,不需要酒精灯等加热装置。反应物大理石是块状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因此,可用如图所示的发生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收集装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通常不采用排水集气法。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因此,可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3)检验方法: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4)说明:由于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覆盖在块状大理石的表面,从而阻碍反应继续进行,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可选用稀硫酸。又因为浓盐酸易挥发, 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也不选用浓盐酸,这样可避免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纯净。长颈漏斗下端的

29、关口应插到液面以下,目的是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必须干燥,且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二氧化碳的检验与验满是两个不同的操作。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使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火焰熄灭,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二氧化碳。(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既有呼吸作用,又有光合作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见下表:十四、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大自然中的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

30、中的氧循环。2、氧气的产生途径:自然界中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氧气的消耗途径: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动植物死后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变成水和二氧化碳。矿物燃料(如媒、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需要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等。这些就是自然界中氧的循环。(二)保护臭氧层1、形成:氧分子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再跟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分子,臭氧分子是一种蓝色、带有腥臭气味的气体。2、分布: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90%)聚集在距地面 2035km 的大气平流层里,这就是臭氧层。臭氧可以把太阳射来的紫外线转化成为热,从而阻止了高能

31、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面上危害生命。3、臭氧空洞:大气中的臭氧也参与自然界的氧循环(2O3 ZZX YZZ 3O2) 。然而,吸收紫外线要消耗臭氧。此外,臭氧还会与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作用,使其含量减少。更严重的是,人类活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臭氧。4、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通常认为,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之一是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制冷剂氟氯化烃(又名氟利昂) 。这是一类含氟氯化烃的衍生物(氯氟烃)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自然界大气中的

32、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径,被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又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动植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为水、 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此外,动植物残体被埋藏在地下,经地壳运动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长年累月所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木材等的燃烧,以及岩石圈中的碳酸钙经雨水的淋溶形成碳酸氢钙,继而受热释放出二氧化碳也一并返回大气中,从而形成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3、碳循环主要途径: (1)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2; (4)

33、CO2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演变煤、石油、天然气燃烧CO2。(四)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从而产生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从而破坏了在自然界的平衡, 致使大气温室效应加剧。 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大气的温室效应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十五、空气污染与保护(一)空气污染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土地沙漠化、汽车尾气的排放、部分建筑装饰材料释放出的有毒气体。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气体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气体污

34、染物较多的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可吸入颗粒物为烟尘、粉尘、铅颗粒等。3、汽车尾气:汽车排气管排放的气体中,主要的有害成分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和二氧化硫等。目前,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4、可吸入颗粒物:粒径约在 0.1100m,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而在空气中长期漂浮的颗粒物。(二)酸雨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小于 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一般是硫酸、硝酸。1、形成:酸雨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多步化学反应,如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2、危害:酸雨不仅

35、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三)保护空气1、空气污染的危害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可吸入颗粒物过多和酸雨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2、保护空气的方法: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 ,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3、空气污染指数: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为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四)地球之肺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

36、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森林是“地球之肺” ,是因为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森林对大气还有很强的净化作用,森林中的植物能消除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并能吸收大量的烟尘和粉尘。如樟树、丁香、枫树、橡树、木槿、榆树与马尾松等都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能力。松树等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死病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一、土壤中有什么(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分地吸收着土壤里的各种养分;植物是土壤有机物积累的重要来源。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

37、构和性状改良具有积极意义。2、动物:土壤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如蚯蚓这样个体较大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的结构、通气状况的改良能够起很大的作用。像蝼蛄这样的土壤动物,有时候则可以对植物造成伤害,也可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状。3、微生物:土壤中还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活动性强等特点。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空气:土壤中的空气主要分布在土壤颗粒间的空隙里。它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但也有一部分气体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是微生物等进行生化反

38、应的结果。所以,土壤空气的成分和大气成分不完全相同。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2、水分: (1)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和灌溉。 (2)若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也会凝结,直接转变成为土壤水分。3、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贮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作用。4、土壤矿物质:土壤中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

39、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矿物元素。(三)土壤的形成从岩石到土壤,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 逐渐变成了石砾和沙粒,最后形成含有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一)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1、土壤颗粒的分类(按颗粒的大小)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主要的因素。2、土壤分类 (二)土壤的性状和植物的生长1、三种类型土壤的特性归纳如下表: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度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壤土

40、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2、三种类型土壤中水分和空气含量的比较这是判别三种土壤类型的标志之一。3、土壤的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的性状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三、植物与土壤(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分在根尖。植物吸水的条件: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根毛就会吸水;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超过了根毛细胞内溶质的质量分数, 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 “烧苗”现象。(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1、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2、水的富营养化及其危害(1)

41、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指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引起藻类等生物过量繁殖生长,从而破坏水质的现象。(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将含大量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如含大量洗涤剂的生活污水等)或者某些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还有农业上大量施有化肥等。(3)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的藻类覆盖在水面上,所以常常见到的现象是水体外观呈色(如海洋中呈红色,故称“赤潮” ) ;变浊,影响景观;水中散发不良气体;溶解氧下降(由于藻类死亡,需氧微生物分解藻类所致)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由于水中溶解氧下降,使水中鱼类等动物窒息而死) ,以致水面鱼尸漂浮,水产渔业遭受经济损失;有的藻类能产生毒素,更

42、能危及人体健康;若发生在自来水厂的源头水中,会影响水厂出水质量;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加剧了水体底部的厌氧发酵,最后使水体变黑发臭。四、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运输的。1、运输途径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 会进入根部导管。 由于根和茎中央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 最后,它们能进入到茎中央的导管。水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2、影响因素:影响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如果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较低,土壤温度比较适宜,土壤通气状况良好,那么,根部细胞的吸水能力就比较强。另外,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光照比较强,温度比较高,空气相

43、对湿度比较小且流动快,那么,蒸腾作用就会加强,来自于蒸腾拉力的运输动力也就比较强。五、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一)蒸腾作用 1、定义: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表面散失到体外的现象,叫做蒸腾作用。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大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来的,只有大约1%的水分会用于光合作用或者其他生化反应。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光照、湿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情况下,如果光照较强,空气湿度较低,则植物的蒸腾作用就会比较强。2、意义:植物的蒸腾作用把根吸收的极大部分水散发出去,但蒸腾作用并不是在“浪费”水分。事实上,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蒸腾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意义: (1)蒸腾作用可以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叶片温

44、度; (2)蒸腾作用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3)蒸腾作用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二)叶的结构叶是植物体和非土壤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它的形状和结构容易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叶片都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的。1、表皮:表皮覆盖在叶片的表面,可以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构成,主要起到保护作用。2、叶肉:叶肉在上下表皮之间,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所以叶肉细胞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3、叶脉:叶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叶脉,叶脉具有支持作用。4、保卫细胞和气孔:叶的表皮上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

45、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的里面有绿色的颗粒叶绿体。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在进行蒸腾作用时, 叶中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着。5、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从土壤吸收水分;水从根部经导管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 (根尖吸收根茎木质部中的导管叶柄中的导管叶肉细胞利用或经气孔散失) 。六、保护土壤(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外,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了。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 89%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

46、生产,所以世界上土壤资源非常缺乏。(二)土壤污染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1、土壤污染的种类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物理污染(如核反应给土壤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 化学污染(如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 、生物污染(如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进入土壤造成的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失去其原有的土壤功能。2、土壤的过度开发也是土壤资源受到破坏的最大威胁之一。如过度放牧或者过度垦荒等。自然因素(如风吹、下雨)也会加剧水土流失(如黄土高原) 、土地沙漠化(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一带) 、盐渍化(内蒙古、甘肃、

47、宁夏、新疆一带)等。3、土壤的保护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电与磁一、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一)磁体和磁极1、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我们称之为磁体。 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两种。地球、 天然的铁矿石等都是天然磁体; 通常我们看到的条形磁体、 蹄形磁体、磁针都是人造磁体。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又称永磁体。2、磁极:任何磁体都与小磁针一样具有两个磁极,即北极(N极)和南极(S极) ,我们称它们为磁极。(二)磁性和磁化1、磁性: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称为磁性材料。2、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磁性材料能被磁化,非磁性

48、材料不能被磁化。有些磁性材料被磁化后,磁性不易保持,为软磁材料,如铁;有些磁性材料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存,为硬磁性材料,如钢。 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三)磁场和磁感线。1、磁场: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但它对处于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这是磁场最基本的性质。2、磁场的指定性:科学上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3、磁感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这一模型。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箭头表示的方向,即是磁场中各点的磁场方向,也是小磁针 N

49、 极的受力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 S 极,是闭合的曲线。(四)地磁场:地球产生的磁场,叫做地磁场。地磁场与条形磁体磁场相似,地磁的 N 极在地理南极附近。注: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是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二、电生磁(一)直线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的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将导线绕成螺线管,然后再通上电,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通电螺线管。1、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它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改变电流方向,螺丝管的磁极会发生变化。2、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用右手

50、螺旋管(或安培定则)来判定: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3、增强通电螺线管磁性的方法: (1)在螺线管中插入一根铁棒; (2)增大线圈中的电流;(3)增加线圈的匝数。4、使用右手螺旋定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决定通电螺线管磁极的根本因素是通电螺线管上电流的环绕方向,而不是通电螺线管上导线的绕法和电源正、负极的接法。当两个螺线管上电流的环绕方向一致时,它们两端的磁极、极性就相同。 (2)四个手指的环绕方向必须是螺线管上电流的环绕方向。 (3)N极和S极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 三、电磁铁(一)电磁铁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就是电磁铁。断开螺线管

51、中的电流,电磁铁就没有了磁性,电磁铁的磁性可以用电流来控制。注:与普通磁铁相比,电磁铁有以下优点: (1)可以通过电流的通断来控制其磁性的有无。(2)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改变其磁极; (3)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等来改变磁性的强弱。(二)电磁铁的应用:电磁继电器1、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使用电磁继电器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1)控制电路:由低压电源、线圈、开关等组成。(2)工作电路:由高压电源、用电器、触点开关等组成。2、优点:实际工作电路是高压电路,使用电磁继电器,通过控制低压电路的通断来间接控制高压电路的通断,既可以保障人身安全,又可以实现遥

52、控和生产自动化。3、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列车轨道上的强电磁铁对列车上的电磁铁的磁极的排斥或吸引的作用力而使列车悬浮起来,使列车与轨道没有接触,消除了列车与轨道间的摩擦。4、消息的磁记录:信息通过磁性物质的磁化来记录声信息、图像信息。四、磁场对通电导线和线圈的作用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里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磁场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若导体中的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中有一个发生改变,导体受力方向则发生改变,若两者同时改变,则导体的受力方向不变。注:通电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时,导体不受磁场力的作用;当两者方向相互垂直时,导体受到的磁场力最大。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

53、用:通电线圈所在平面与磁场平行时,线圈发生转动。通电线圈所在平面与磁场垂直时,线圈不发生转动。五、磁生电电磁感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2、电路不闭合,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但在导体两端会有感应电圧。3、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电路闭合且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4、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变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六、家庭用电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和连接导线、电能表、断路器、插座、用电器与开关等。2、火线和零线:家庭电路中的进

54、户线一般有两根,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正常情况下,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圧为 220伏。辨别火线和零线可用测电笔。手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触火线时氖管发光,触零线时氖管不发光。3、熔断器(保险盒)(1)熔断器的分类:封闭式熔断器:保险丝被封闭在玻璃管内。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保险丝装在盒盖上。(2)保险丝的作用:在一般电路里,导线和用电器都有规定的额定电流,超过额定电流,会因为长时间发热而使导线或用电器损坏,严重时会烧毁导线或引起火灾。安装保险丝可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自动熔断。(3)保险丝的选择:保险丝一般由熔点较低的金属制成,选用保险丝应使保险丝的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

55、中正常工作的电流。(4)注意:保险丝应与所保护的电路串联。在家庭电路中切勿用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因为在电流过大时,铜丝或铁丝一般不会熔断,从而发生事故。4、断路器(1)作用:当电流达到额定电流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防护作用。(2)连接:断路器一般串联在火线上。家庭中常用断路器来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3)故障排除后,断路器能手动复位,按通电路,断路器也能手动切断电路。断路器因方便、安全而得到普及。5、插座(1)插座的分类:两孔插座:一孔为火线,另一孔位零线。使用时只要把两脚插头插入插孔就可。三孔插座:火线孔、零线孔、接地孔,分布为“左零右火

56、上接地” 。与接地孔相应的那个插头脚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2)功率较大的用电器都必须使用三孔插座的原因:当发生漏电事故时,电源会直接经接地线进入大地,而不会经过人体,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接地线是用电器的安全线。七、电的安全使用1、安全电流和电压(1)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对人体的伤害事故。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从触电到死亡的时间越短。(2)安全电压:一般情况下,36 伏以下的电压才是安全的。但在潮湿环境中,安全电压应在24伏甚至 12伏以下。2、触电事故:触电事故大多是人直接接触火线而有过大的电流通过人体所造成的。人与火线接通有以下几种情况:(1)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手接触火线触电。

57、这是因为人体跟火线和大地构成一个回路,造成大电流通过人体,从而发生触电事故。(2)双线触电:站在绝缘体上的人若同时触及火线与零线时,电流将由火线直接流入人体,再流到零线而形成回路,造成触电事故。这时,人相当于一个电阻接入电路。(3)高压线或高压设备的电压常达到几十千伏甚至几百千伏,人体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它,但只要靠近它就可能触电。3、安全用电常识(1)触电的原因:人体是导体,当人体皮肤潮湿时电阻约为 1000欧(因人而异) ,当人体直接或间接遇到火线时,电流会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就会发生触电事故。(2)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3)触电的急救:迅速切断电源(拉开总闸或总开关) ;用干燥的木棒、竹棒挑开电源线,迅速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发生电火灾时,先切断电源后,再泼水救火;采取急救措施抢救触电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