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8257287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8.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福建-福州三中-物理组-邱晓峰mailto: abcqxf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主要阐述在网络 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及课后的 反思和总结,对这种学习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对这种全新学习模式的未来展望关键词 网络环境 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领域的深刻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 用更是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观念上从单纯获取知识与文凭向提高 自身综合能力与追求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二是在学习策略上从机械性的被动学习向研究 型、探索型和效益型

2、的主动学习转变;三是在学习媒体选择上从线性的文字媒体向非线性的 超文本转变;四是在学习组织形式上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合作学习 的方式转变。基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教育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因此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自主学习模 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能 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 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

3、见解。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任务界定阶段、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策略执行 阶段在任务界定阶段,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念对学习任务的特征和要求进行解释,明 确学习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一任务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在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个人标准和学习任务的界定,构建学习 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在策略执行阶段,学习者主要观察学习进展与目标的一致程度,为自己控制提供依据; 学习者根据监视的结果对学习策略进行适时调整,有时也涉及到对学习目标和计划的调整。案例 我们设计的电磁感应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目标是:以主题研究 为过程,以“任务驱动”为策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易获

4、性和超文本链接及交互共享 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势,采用“情境探究”方式,扩展和深化学科教学,建立“探索 迁移创新”的认知过程,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上探讨如何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学 生自主学习方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力图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所提供的新情境下,引导学生 根据电磁感应想象的基本原理,将学科的有关知识重组、综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情景 交融、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网络教学的备课不同于常规教学,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下载有关 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将有关材料合成链接网页栏目中。在既定目标下组建 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就是信

5、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 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实施 第一阶段:背景和动机。教师简单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同时演示利用电 磁感应现象可以用来解决实验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用来体现电磁感应这种基本现象是十分 有用的,接着介绍生活中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些例子。第二阶段:实践和体验。学生在信息网络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同时 开组内合作和人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提纲,用BBS发布信息。教师在这 一阶段的活动是:指导学生排除干扰,把精力贯注在当前研究的问题上;帮助学生寻找与研 究问题密切相关的网页和栏目;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网页,择其关键处复制并粘贴在自己 的文件夹中;

6、帮助学生以现有材料为依据,提炼、升华,生成自己的观点,并在组内讨论、 合作,达成共识。第三阶段:表达和交流。利用信息网络工具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我们的作 法是:各组论文提纲传入教师机大屏幕显示,小组发言人演讲师生讨论、评价。 既要评价活动成果(小论文提纲),更要评价活动过程: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从 路径、速度、广度、准确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合作程度(分工是否合理,参与是否全 面,讨论是否热烈)最后通过简短的教学总结,使学生认识:面对21 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自觉地利用越 来越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布置作业: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为

7、题,继续利用网络资讯,每人撰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论文。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这次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实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的 认知工具,实现了教与学模式的突破。体会1、教学环境分析:教学地点在我校网络教室,配备了20 台网络计算机,学生三人一机。计算机不是教师 专用的授课工具,而是象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模拟网站的教学情境使 学生真正置身于信息的海洋,揿按鼠标,打开网站,精彩的新闻图像、逼真的动画演示,构 筑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信息网络教学也离不开世界和社会的大环境。学生的“网络兴趣”同样具有很强的可 塑性。如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网上资源

8、、建立学校的网上资源库,确定主题、指定 网站、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正门”,那么,信息教育就可以建构一个良好的大 环境。在开展这次“主题教学”时,很多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网络高手”的才干,争着在课 后帮助老师搜寻有关网站,下载有关素材。实际上,很多学生早已学会了驾驭“网络快车”, 他们目前急需的是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建构信息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方式。显然, 这正是学校信息教育的重要内容。2、师生角色分析:本次实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取代了传统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 中心、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 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

9、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 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信息网络 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可能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全才”,教师完全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我们一起来研究”、“你打开XX网站,也许能找到相关资料”、“你去问XX同学,他对这 个问题有研究”等等,将是新环境下的教学常用语。当然,这种角色的转变并不是削弱教师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 只是由台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内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 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都将大大增强,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

10、 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为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需要,不能仅仅以制作几个孤 立的 CAI 课件为满足,而是要整合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要熟悉任教学科的在线资源,要掌 握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方法。3、学习评价分析:“学习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再 认、再现程度,对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这种方法对于接受性学习的评价,有其合理性 和可操作性。而在网络平台上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答案。在主题教学之后,我 们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对交上来的小论文,从论点是否准确,有无新

11、意;论点与论据是否一致; 论据是否充足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定量分析。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思维活动,只能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从学生的“认可度”进行评价。为排除“公开课”的气氛干扰,避免学生对“新模式”评功 摆好的心理暗示,两周后才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完全认可 或者比较认可的。部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接受性学习已经习惯 ,对新型学习方式有 潜意识的排斥性,一时难以接受也很正常。我们相信,随着各学科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经 常开展,学生逐步转变习惯性思维,自主研究意识增强后,这种“认可度”还会提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体验性”。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对

12、研究性学习本 身产生认可;体验程度不同,认可程度也会不同。如果信息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模式能够客观 地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心理规律,那么,对这种“认可度”的测量也就能够间接地反映出 主体的体验程度,也是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种有效依据。4、存在问题分析:学习“个性化”不足。本实验中由于开展了组内合作式学习, 组际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展示,组内协作也较充分。但是组内成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的“求同” 意识有可能掩盖了个人认识上的差异(因为要急于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 也许会扼杀个人的创新意识,不利于“个性化”学习,没有达到合作性学习中“求同存异” 的理想效果。学习评价经验不足。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

13、一一学生的意义建构(反映在本 节课上就是各组讨论交流的成果一一小论文提纲),如何进行当堂评价,既要正确引导,又 不能挫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比较深厚的学识功底和随机应对的能力, 而这在初期实验阶段由于缺乏经验,显然是勉为其难的,但我们相信,随着对信息网络平台 上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这是能够得到解决的。总结总之,作为一种智能化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不仅仅是旧知识 的形象直观再现,更应该是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教师完成了“从 教鞭到鼠标”的转变,这固然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把鼠标交给学生,在信 息网络平台上建构学生自主学习

14、方式,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那么,现代教育 技术的优势和功效将成几何数级增大。实验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目前局部的 实验可以为将来的全面铺开提供借鉴和经验,这正是我们的期盼。参考文献:1. 游泽清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版。2. 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6 月版。3. 谢幼如,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2年5月4. 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5. 王松涛,论网络学习,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6华东师范大学李宝敏、王吉庆,网络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第5 期。7.吕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及案例分析,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