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华《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8249785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王耀华《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王耀华《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王耀华《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王耀华《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耀华《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广义的民族音乐,指的是该民族所使用的所有音乐都叫民族音乐。狭义的民族音乐,指的是该民族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点的传统音乐。在中国,一般说来,民族音乐既包括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点的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专业作曲家在继承传统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外来创作技法而创作的新音乐。本讲座所介绍的民族音乐以传统音乐为主。二、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应当传承什么?音与形;表情;意蕴与神韵。这既是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三个方面,又是体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三个层次。音与形,主要指的是音乐形态。包括律制、音阶、调式、旋法、板眼、节奏、音色、力度、织体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体

2、系的传统音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形态特征。1、以十二律为基础的三种律制并用 世界上的多种律制 十二律(十二平均律、三分损益律、纯律)二十四平均律 七平均律 六等分律 五等分律 中国传统音乐律制:三分损益律 十二平均律 纯律 2、以无半音五声性三音列并置为特点、讲求色彩性的宫调体系 A、多种三音列 大腔音列:do-mi-sol、mi-sol-do、sol-do-mi。宽腔音列:sol-do-re、do-re-sol、re-sol-do,la-re-mi、re-mi-la、mi-la-re。近腔音列:do-re-mi,fa-sol-la,sol-la-si。窄腔音列:sol-la-do、re-mi

3、-sol,la-do-re、mi-sol-la。小腔音列:la-do-mi、do-mi-la、mi-la-do。减腔音列:#do-mi-sol。B、基本上无半音倾向性;半音上行多作助音式进行,也有部分半音倾向性。C、非功能性与色彩性:同一徵调式的多种色彩:soldoresol solladoremisol sollare,sollamiD、重宫不重调E、三种七声音阶 F、哭音、花音,不能等音变换G、偏音、变音的运用a、经过性b、代替性c、综合调式性 3、弹性节奏、节拍和“散、慢、中、快、散”的渐变节奏规律 A、大量非均分律动的运用 B、以二分法为基础的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弹性 以二分为基础,常

4、规节奏与非常规节奏 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非轻重拍 速度、节奏、节拍的弹性(伸缩性),散、整节奏的对位 C、“散、慢、中、快、散”的节奏规律4、以“带腔的音”为基础的多重音乐结构层次和“渐变”为特点的音乐结构原则 A、结构层次 腔音、腔音列、腔节与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 B、结构原则 单音的曲线式渐变 旋律发展手法的连贯性原则:鱼咬尾、连环扣、衍展 变奏原则 起承转合原则 起平落原则 衍展原则5、重人声、多样化以及对于噪音的有限度有效运用的音色追求。A、“丝不如竹,竹不如肉”B、器乐对声乐的模仿、乐器对音腔的适应 C、器乐中讲求音色的对比与变化 D、对于噪音的有限度有效的运用6、音高

5、定量、时值定性的记谱体系 A、在各种记谱法中,音高记录较为细致、准确,如:古琴减字谱、福建南音谱、工尺谱等。B、时值记谱较为概略,为演奏、演唱提供了较大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如:古琴减字谱、工尺谱等。C、谱简腔繁7、音响表现形式的基本上单音性,也有部分多音性。对于以上这些中国音乐体系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从各人的审美志趣、创作需要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取有舍,有褒有贬。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音乐形态特征形成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中华民族辛勤艺术劳动的结晶。作为世界音乐大花园中富有特色的一丛艳丽的花朵,一直都在为世界音乐大花园增添异彩。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中,更应该为世界

6、音乐的多样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表情,指的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及其感情表达方式。音乐是人类情感最为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之一。正是由于人们的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所以才导致了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及其艺术特点的产生。例如: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感情表达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北方人性格直爽、粗犷,因此在山曲、信天游、爬山调等体裁形式中,即使是表现爱情内容的情歌,其感情表达方式也显得尤为直率、奔放、激越,旋律音调多出现四度、五度、八度,甚至八度以上的大跳进行,唱起来就像是在吼,如果不这样吼,还嫌你“娘娘腔”。南方人,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人,生活在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之中,性情温文尔雅,感情表达方式比较

7、含蓄、委婉,因此其旋律音调多大二度、小三度的连接,即使有六度、七度的跳进,也往往是在大跳之后接以相反方向的级进,使音乐感情的表达显得柔婉、内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苏州园林里突然有人唱起山曲或爬山调的话,那么周围的听众会感觉多么不自然。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各民族、各地域的人民群众,尤其注重于各种音乐体裁形式在情感表达方式方面的传承。除了各民族、各地域的人民群众有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之外,不同阶层的人群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也有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例如:一般庶民百姓,在旧时代的体力劳动中有劳动号子,配合着劳动而歌唱,起统一劳动节奏、解除劳动疲劳的作用;在山间野外,用

8、山歌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爱情;在街头巷尾,哼唱小调歌曲;行事节日,在戏曲、曲艺中搬演古今故事,丰富生活,娱乐乡民;民间器乐的演奏,成为民俗行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士大夫,以古琴音乐来陶情冶性,用词调歌曲来直抒胸臆,在雅集型的音乐聚会中寄托思古之幽思、抒唱现实之感慨。封建统治者,出行巡视以军乐壮声威,祭祀典礼用仪式歌赞颂祖先功德、皇恩浩荡;内廷宴饮以声色管弦娱乐身心。宗教信众,或者在经文颂唱中宣导教义,或者以音乐配衬各种法事,用以敬天地、通鬼神。以上这些不同阶层人群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使用的不同音乐,都是“典型环境中典型感受”的生动表达,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真正体现了“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

9、的文化”,即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文化,同时,又在许多方面真实地体现了该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蕴是最高层次的追求。意蕴作为音乐作品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只能在直接唱奏过程中得以表现,由听众在直接听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正如陶渊明诗中吟咏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就是说,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意蕴很难用逻辑的语言把它“说”出来。如果你一定要“说”,那就要把“意蕴”转变为逻辑判断和命题,音乐作品的意蕴就总会有部分的改变或丧失。比如古琴曲潇湘水云,对它的意蕴必须在你自己直接听赏演奏家的演奏(或录音)时才能感受和领悟,而

10、不能靠演奏家或者是听过这首乐曲的人给你“说”,他“说”得再好,和作品所表现的“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并不是一个东西。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甚至追求用最简练的手法,去表现最为丰富的意蕴,所谓“欲知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诗)。音乐作品的意蕴蕴涵在意象世界之中,在听赏过程中使意象世界得以复活,因而使传统音乐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王夫之说的“诗无达意”,似乎也可以用来概括传统音乐意蕴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诗无达志”,指的是诗歌诉诸于人的并不是单一的确定的逻辑认识。用在传统音乐上,正因为“乐无达意”,正因为传统音乐的意蕴具有宽泛性和某

11、种不确定性、某种无限性,所以不同的听赏者对于同一首乐曲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带来传统音乐欣赏中的美感的丰富性。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无论是创作、表演和欣赏都十分重视“神韵”。如果说,意蕴更偏向于感情的体验和领悟的话,那么,神韵更多的是传统音乐作品对于独特音乐表现手段的运用,尤其是以自己特有的唱奏方式诠释作品,并以此来更为深邃地表现其音乐文化内涵,形成一种风格特点。它更倾向于形式方面的深层次内涵。例如:京剧唱腔中的神韵,指的是表演艺术家在演唱唱段时所表现出来的咬字吐词、四声五呼、行腔润腔、用气收音等方面的分寸感、适度感,并且体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韵味,使人得到精神和韵味方面的品吟和享受。尤其是老

12、生腔三眼板的吟唱,端庄大方,潇洒英俊,很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端正大度、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气度和气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中,不仅仅是外在音乐形态、演唱演奏技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于情感表现方式、神韵风格的体悟,以及对自己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与意境。同样,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也需要把握三个境界:音乐形态;情感表现;神韵风格。具体说来,包括三个学习阶段:进入,深入,融入。由外至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整体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点的境地。进入,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要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拜艺人为师,通过听、唱、奏、背,把传统音乐的形

13、态特征继承下来,只有掌握了各乐种的音乐形态特征,各乐种内部各乐曲、曲牌、板式的音乐形态特征,或者是该地区该时代的音乐形态特征,并且善于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学校音乐教育,以求得到群众、同行的普遍承认。深入,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第二阶段。要深入到传统音乐的表情层面,体会人民群众是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所熟悉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的。虽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它们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说明至少在中观层次掌握了该地区音乐或该乐种音乐的特征及其具体的变化运用规律。融入,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意蕴和神韵的传承以及文化身份的认同。这是最高层次的音乐传承,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精髓的理解和体悟,不

14、仅要知“音”要传“情”,而且还要有“意蕴”有“神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许多情况下,同一剧种的同一曲牌同一板式,同一歌种的同一首歌调,每次演唱时,其旋律音调往往都有诸多不同,如歌仔戏七字调中的七字正调、七字高腔、七字低腔和七字反调;兴国山歌中的徵调式唱法、羽调式唱法、高腔、低腔,连板、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垛字板等,它们在演唱时旋律音调相差甚远,但是听众却依然承认它们是同一曲牌同一腔调。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演唱者、演奏者掌握该剧种、歌种的风格神韵,所以能够做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不似而似、得意忘形,万变不离其宗。就从这一点着眼,我也是十分赞同“不通一艺莫谈艺”的观点。凡学一样东西,都要力求学

15、深学透,真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体验、认知,进而悟其精神实质。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凡是下了苦功的学问都不会白费!只此还不够,还应当追求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音乐艺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本质上是属于“人”学,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关怀”,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念”和“人文信念”。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融入阶段,不仅要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因得以纵向的深度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人生意义的反思,以音乐形式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策划自我,进而产生个人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还要能够以主体性身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音乐、西

16、方专业音乐以及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有效地防止或纠正目前在某些人身上所存在的音乐文化主体性缺失或错位的音乐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充分认识我国传统音乐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为荣,以学习、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为荣,以发展、创造中国传统音乐为荣,时刻感受与徜徉于其博大而精深的音乐文化氛围,进而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传统音乐的意识。(一)体例类型 1、以自然地理的地形地貌为依据。如:绿水江南、辽阔的草原、江河万古流、锦绣山川、茂密的森林、海滨音诗、希望的田野等;2、体裁形式的类别来介绍。如:华夏古韵、八音之乐、说唱天地、梨园撷英、民众心声等;3、按民族、地域进行分区介绍。如:以“五十六朵花”

17、为题,在各个单元里分别介绍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歌曲。根据目的和依据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法。如:世俗音乐与非世俗音乐;声乐、器乐与综合性音乐艺术;按创作和使用音乐的人群的四大类分法。(1)民间歌曲 A.劳动号子 B.山歌 C.小调 D.长歌(2)歌舞音乐 A.载歌载舞 B.只有打击乐、管弦乐或二者综合的乐队伴奏(3)曲艺音乐(4)戏曲音乐(5)民族民间器乐(6)综合性乐种 2、文人音乐(1)古琴音乐(2)词调音乐(3)其它(1)祭祀乐(2)朝会乐(3)导迎乐与巡幸乐(4)宴飨乐 4、宗教信仰音乐(1)佛教音乐(2)道教音乐(3)伊斯兰教音乐(4)其他 1、中国音乐体系(1)秦晋支脉(2)北方草原支脉(3)荆楚武陵支脉(4)齐鲁燕赵支脉(5)吴越支脉(6)巴蜀支脉(7)青藏高原支脉(8)滇桂黔支脉(9)闽台支脉(10)粤海支(11)客家支脉(12)台湾山地支脉(1)东部支脉(2)西部支脉 3、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1)塔里木支脉(2)帕米尔支脉(3)河中地支脉 1、听、唱、背 2、感受、体验、体悟 3、即兴编创和创作谢谢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