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243239 上传时间:2020-12-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中国俄罗斯侨民与俄文学活动 论文关键词侨民;活动 论文摘要侨民作为一种现象由来已久。侨民浪潮往往与变动紧密相连。由于中俄两国之间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由于“中东路”的开工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又有大批俄侨来到东北,其中不乏作家、诗人。他们带来了俄罗斯,以此丰富了中国文化。他们用自己的创作活跃并繁茂了哈尔滨等城市的文化生活,并增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界的沟通和了解。 一、中国俄罗斯侨民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中国的史书称俄国为“斡罗思”。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1330年),就有大批斡罗思人为元朝戍边、屯田。朝廷给他们耕牛、种子和农具。到1715年至1860年,俄国先后

2、派遣13批东正教传教士来到北京,神职人员共达155人。这些俄国传教士和商人组成了在中国的早期俄国侨民。1(p6)从19世纪60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俄、英、法、德、日、美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列强在中国实行了被称为“合作政策”的联合侵华政策。在这一政策下,列强一面承认清政府为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在镇压人民革命的血腥事业中继续给予清政府以支持,一面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义务”。 其中,中俄先后签订了伊犁条约、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此后,俄商到中国经商者日益增多。1870年前后,乌鲁木齐的俄国商铺有30余家,800余人。而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后,特别是1917年

3、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俄侨来到中国,主要是来到东北。其中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人员、医生、工厂主、商人、手者、文化娱乐行业人员、资本家及其家属等。据,到1903年在黑龙江地区的俄侨总数已达到30000人以上,到1911年,俄侨在中东铁路沿线开办的工厂已有63家,到1913年,在哈尔滨的俄侨企业达100多家。居民达43091人,占哈尔滨市总数的63.7%。最多的年份是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整个黑龙江的俄侨达20万人。2(p18) 俄罗斯移民数量不仅在哈尔滨超过了当地中国居民的数量,而且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侨民数量横向相比,也是最多的。例如解放前曾有九个国家在天津辟有租界,但据1927年统计,生活在租界

4、内的全部外国侨民不过8142人,又如上海,租界和法租界加起来据有其市区面积之大部分,但生活在租界内的外侨19世纪60年代只有2000多人,1925年也不过3.7万人。 由于日本侵占东北,从1933年起“丘拉耶夫卡”的成员陆续流亡到上海。这样一来,哈尔滨的这个诗人团体终于在1935年春解散了。 第三阶段19361945年。1935年苏联单方面将中东铁路转让给日本和伪满政府。此后,几千名苏联籍职员回国,较富有的俄侨离开哈尔滨到南方的城市,大部分去上海,未能离开“满洲国”的俄国人开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丘拉耶夫卡”消失以后,俄侨文学爱好者并没有沉默,他们又自发组合在一起,至少有7个文学、诗歌小组

5、相继成立。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曼诺夫命名的K.P.小组为例,它成立于1938年,是保皇党联合会下面的一个组织。小组原主席是弗谢沃洛德亚历山德罗维奇莫罗佐夫。他从1920年起居住在哈尔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回国,1979年去世。他在生前写下了大量关于哈尔滨生活的文章。小组主要成员有青年诗人叶琳娜涅捷尔斯卡娅、法伊娜德米特里耶娃、尼娜扎瓦茨卡娅等。 涅捷尔斯卡娅1912年生在雅罗斯拉夫尔,自幼爱好诗歌,童年在哈尔滨受。她经常在边界杂志上发表作品,曾出版过两部诗集:门旁(1940年)、白色小树林(1943年)。她的抒情诗节奏铿锵有力,经常被谱上乐曲,在会上演唱。她在哈尔滨居住了十几年,后来

6、随丈夫迁居澳大利亚,1980年在那里去世。在她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她极度怀念祖国,也怀念第二故乡中国,她把哈尔滨看作是自己祖国的一部分。她在澳大利亚曾作诗表达对哈尔滨的怀念,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经常从睡梦中惊醒, 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 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 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 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 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 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 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 提到哈尔滨的文学生活,不能不说起当地的边界杂志。除了诗歌、小说之外,该刊还刊登地区、评论;设有有关日常生活的专题栏目,如、妇女化妆、评选“最佳儿童”、猜字谜等。 边界不但拥有地方的记者,还有驻西方的记者。萨沙乔尔内和俄国境外作家经常把自己的作品寄到编辑部刊登。哈尔滨作家、诗人的作品,几乎都在边界上出现过。40年代哈尔滨的读者已在这本刊物上读到了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的译著。30-40年代边界杂志曾在有俄国人居住的世界各个角落广为传阅。刊物图文并茂,不但反映了东方的生活和宗教,而且还是了解西方的窗口,因为它转载或摘登了当时欧洲、美洲报刊的资料、文章。 40年代以后,边界每期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日本当局的检查,还被迫增加“伟大的日本”栏目。在严峻的形势下,刊物仍坚持出版好几年,一直到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杂志才不再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