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恐龙的资料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822831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有关恐龙的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关恐龙的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关恐龙的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有关恐龙的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恐龙的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有关恐龙的资料恐龙(Dinosaur)这个字字面上的意义是可怕的蜥蜴。这个词是由英国解剖学家理查欧恩爵士(1804-1892) 所创造,用来描述不符合现今生物的化石遗骸。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或为 恐龙和与它同一时代的蛇颈龙、翼龙等的模糊总称。恐龙在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 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 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 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 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

2、代时一起灭绝了。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 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恐龙”之名的由来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 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 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 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 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

3、亚纪(31000万年前一27500 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 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 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 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 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 驯的小恐龙。恐龙属脊椎动

4、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 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 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 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 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 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 虫类都是如此)。有关“恐龙”的资料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

5、藏起来 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 均未被正确鉴定。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 nosaur” 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 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 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 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 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

6、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 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 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 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 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 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 地

7、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 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 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四)剑龙亚

8、目:剑龙等。(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 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 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 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 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 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 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

9、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 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 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 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 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 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 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

10、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 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 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 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 食性恐龙。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 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 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 不全,

11、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 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 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 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 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 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 脉窦散热。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

12、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 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 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 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腰带有臼窝,11XI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 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 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新近,在中国、美国等地均发现了属于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龙化石的地层, 有学者推测:恐龙最后“消声匿迹”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南方。目前传说 “有人见到了活着的恐龙”,在科学界尚未获得真正的恐龙活体或尸体标本之 前,这还是一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