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182154166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高考考点:目标导航】考试大纲特别注重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及相互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自主复习:基础梳理】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的建立和商的建立2、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概念 转变的标志 影响和评价3、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的神秘色彩。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西周的建立2、分封制: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2、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具体内容:A、分封制目的: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巩固政权。B、方法:分土地,人民; 封爵位、建诸侯国C、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D、权利与义务:义务(对周天子):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在封国内):有相对独立性,能够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还能够再分封。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

3、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十日(古以甲乙纪日,自甲乙至壬癸为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共通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在十等人中,皂、舆、隶、僚、仆、台六等,属于奴隶。其中的舆,是主要担当运输等差役的奴隶;台是指逃亡而又被捕获的奴隶)。 左传昭公七年 对分封制的评价: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4、”的等级序列;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水准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的集中。 分封制的演变历程:夏商时期形成,西周时期确立实施,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瓦解。 分封制的崩溃:崩溃的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崩溃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崩溃的表现: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实施的目的、与分封制的关系: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

5、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分封制互为表里。2、概念和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3、作用和影响: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四、礼乐制度1、主要内容: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

6、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2、作用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精讲解析:重点难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影响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达。周天子由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是分封制实行的基本原则,是分封制实行的依据。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

7、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3、对宗法制理解的要点: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四个重要观点:“亲亲尊尊”“修齐治平”“男尊女卑”“裙带荫庇”4、宗法制的影响: 对当时:凝聚家族,防止纷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强化中央(周王)对地方的控制,促动地方联系,巩固统治。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异姓贵族之间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 对后世: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

8、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强调家庭本位,过度重视人情关系,个体自主、平等意识受到抑制,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意识相背离。5、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地名、地域文化、姓氏、伦理、风俗,民族心理等。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构成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2、神权与王权结合,王权与族权结合,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是政治隶属关系(君臣)和血缘纽带(兄弟)关系的结合。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三、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朝代更替及政治制度变化图第2课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高考考点: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特别注重知道“始皇帝”的

9、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背景、内容秦朝在国家统一、体制创新方面的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自主复习:基础梳理】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西周的灭亡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代。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 各国变法改革,封建政治制度逐步孕育形成。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大,走向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3、秦的统一: 秦统一的原因客观条

10、件战国时代割据混战,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群众基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增强(社会基础);战国兼并战争,实现部分统一;华夏族与各族联系增强,民族融合发展;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国富兵强,使秦国国力超过其他国家,为兼并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观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概、统一注重谋略;广泛招纳人才 ;使用准确的统一策略,远交近攻。 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的意义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

11、定基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愿望。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皇帝”称谓的来历 皇权及地位:实行君主专制,总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及任免官吏、调动军队等大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核心)地位不可僭越2、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是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其特征是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12、“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 、御史大夫劫 、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 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推行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是造成诸侯诛伐、战乱频繁根源。 统一后疆域辽阔,分封诸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

13、控制。 消除分裂因素,增强国家统一需要。 秦国强盛(改革)经验的借鉴。 时代巨变,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确立(根本原因)。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2、具体内容:郡(郡守):上承中央

14、命令,下督责所属各县。县(县令、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兵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增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重要标志;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持续增强和完善。【精讲解析:重点难点】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建立的原因: 经济根源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秦吸取周诸侯割据的教训,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韩非子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 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

15、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2、概念解析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二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主要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的官僚政治。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权借助

16、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念。 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与斗争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4、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作为增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5、评价: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积极作用:促动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

17、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二、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大夫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增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第3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考点: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

18、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自主复习:基础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初,郡国并存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 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影响:中央集权得到增强。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增强中央集权 背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严重威胁 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中央掌控地方大多数赋税。 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增强了中央集权;

19、但也导致了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入不敷出,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 原因:元疆域辽阔,民族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增强对全国统治。 内容: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兼管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地方设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平章政事)拥有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大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实行管理;行省仅仅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受中书省节制。 影响:增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动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持续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地方行政制度的

20、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是让身边侍从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内容: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

21、既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又能避免丞相专权。4、北宋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代后期,宰相权势很大。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3、隋唐:实行科举制 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精讲解析:重点难点】一、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

22、演变的理解1、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增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2、趋势 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员素质持续提升。 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选官方式和手段日益科学。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4、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

23、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长远。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营造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的形成;促动了促动文学(诗歌)艺术(书法)的繁荣。 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推行 时代 推行于西周,春秋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至元建立前 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 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能够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

24、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但在当时有效地增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三、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的理解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25、相互合作与牵制,提升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增强。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1、特点:相权持续削弱,君权持续增强(中央制度演变);中央对地方的

26、管理控制越加严格(地方制度演变);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越加严格。2、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持续强化第4课时 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高考考点: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增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自主复习:基础梳理】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原因: 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明太祖为巩固政权实施制度改革(目的)。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丞相权力过重,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改革,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直接)。2、措施:

27、1380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权分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增强。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2、经过: 创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皇

28、帝顾问。 确立:明成祖,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发展:明宣宗,取得票拟权,后地位日益提升,首辅权压众臣,凌驾于六部之上。3、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制不是宰相制。4、影响: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阶段。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

29、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政治状况情况:仿明制设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实权,凌家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制。2、康熙时设置南书房:目的为了扩大皇权;职能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置 设置原因:西北用兵,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直接);强化君权(根本)。 运作机制与职能:亲信充任;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机构简单,决策机密(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位高权轻,人员精干 。 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

30、峰。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嘉庆帝【精讲解析:重点难点】一、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

31、,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升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增强。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选官制

32、度、监察制度、行省制度等表达了继承性,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各个方面。 水准空前强化。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持续增强,主要表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机构的增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等方面。 表达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了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 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

33、要作用。 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全国置于皇帝一人的统治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防碍了历史进步,导致在根本上潜伏着统治危机。3、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而同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持续完善,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明显。 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是“虚位元首”,没有实权,法律的制定由议会掌管,内阁行使政权。在中国,君主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统治者,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最

34、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决策权,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是国家的决策中心。英国的内阁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促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明朝的内阁制则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单元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奴隶制政治制度。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制日益削弱,分封制逐渐被秦朝郡县制所取代,中国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35、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持续,最终皇权持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长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问题解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历史影响归纳整合。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36、特征1、君主专制主义: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帝位终身制贯穿着宗法家长制的原则,表达了皇权的不可让渡性。皇位世袭制说明了皇权的不可外移性。皇权没有约束,皇权不受监督。自秦代确立以后,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表达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原则。2、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主要表现在:“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郡国、郡县无立法权;郡县制地方官员的除授、迁转权,悉归中央政府,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发展趋势来说,地方政府在司法、财政、军事诸方面,均无自主权

37、,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3、官僚政治:它是中国专制主义的派生物,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从而赋予官僚政治以浓厚的人治色彩。中国的官僚政治虽然有一套完善的考选官僚的制度,但是,无论是从考选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方式与程序上看,都表达了它的封闭性特征。三、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的理解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增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明显地增强和提升。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

38、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持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认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长远。行省制度使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动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理解(1)演变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能够兼理全国监察事务。汉朝: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水准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2)理解: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