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总第六十六回波斯高原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2148250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汉》总第六十六回波斯高原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西汉》总第六十六回波斯高原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西汉》总第六十六回波斯高原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西汉》总第六十六回波斯高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汉》总第六十六回波斯高原(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五目西汉第六十六回 波斯高原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我们上一回所提到的,代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在中亚发生碰撞的帝国,是亚历山大所创建的“马其顿帝国”。由于这个帝国的建立,实在带有太多的个人英雄色彩,大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称之为“亚历山大帝国”。这个崛起于地中海北岸,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带有强烈的农业文明色彩。并且在它的扩张过程中,也的确促进了欧亚大陆农业技术的交流。然而从文明角度来说,马其顿人并不是亚洲中部农业文明的拓荒者。在他们到来之前,中亚、伊朗高原一带,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农业文明了。而就地缘关系而言,这些农业文明的创造者,与欧亚草原上的那些高加索人种的游牧者之间存在

2、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一直在强调,在匈奴人代表亚洲游牧民族开始崛起时,欧亚草原乃至中亚地区的主导权,掌握在欧洲游牧民族手中。依时代和地域,甚至记录者的理解,这些高加索人种的游牧者,又被冠以了不同的标签。如斯基泰、塞种、西徐亚、阿兰等等。希望搞清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基本是徒劳的。就象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那些记载于中国史书中的那些上古夷狄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内部构成如何一样。事实上,即使是我们看到的记录,就是当时的观察者所留下的,也未必能够看到真实的一面。大多数时候,记录者只是象盲人摸象一样,从有限的接触者那里,获得对整个族群的印象。这种情况,也经常会出现在对一个具体人物的研究之上。我今天在新

3、闻中看到,一个很著名的“文人”。居然从考证出白居易的诗中有大量古伊朗语,并由此认定白居易是一个母语为古伊朗语的异族之人,就是最新鲜出炉的例子。先且不论那些被考证出,源自于所谓古伊朗的词汇是否真如研究者所认定的那样。单就从语言、文字中,夹杂有外来词汇这一点,来判定出一个人的原始族群属性来,就显得十分武断。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在语言(尤其是要记录下来的)中夹杂有源自英语的词汇(更不要直接引用英文单词)。以免我们的后世子孙,据此考证出这十几亿人的种族、文化,原来是来自于欧洲大陆西侧那个小岛上。好了,吐槽到此结束。不过如果谁想从白居易被定义为“伊朗人”这件事中得到启发,并想写点研

4、究成果、穿越小说的话,以下的内容倒是可以帮助你从地缘背景上,完善整个证据链(菜刀的本意是用来做菜,但并不妨碍有人用它来杀人)。我个人一直认为,“历史没有真相,只有共识”。一个观点认可以的人多了,它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全人类都承认的真相了。好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伊朗或者说波斯一词,所代表的意义基本上是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不管这个地缘标签是在代表一个族群、一个板块,还是语言、文化。它所指向的地区都是在现在的伊朗高原。古代波斯人在伊朗高原上的历史,与古典时期在东亚核心区经营的华夏族非常相似。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都成就各自文明在种族、文化上的连续性,独立性。从种族渊源上来说,现在伊朗高原上的主体民族波斯人

5、,和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欧洲游牧民族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波斯人就是他们的后代。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象是一棵大树上所分出的不同分枝。在那位对净化种族特别感兴趣的元首渲染下,这棵种族大树被贴上了“雅利安”的标签。如果我们认为,雅利安人一词可以被认定为在公元前20003000年,游牧于南俄草原的原始欧洲游牧民族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认为,在我们所解读的历史时段,从西干草原,到中亚、伊朗高原,都是被这个雅利安人的后代所覆盖的。只不过,根据他们所沉淀的地缘板块不同,这些游牧者的后代被分别定义为不同民族了。抛开这些表面的定义,回归到最基本的地缘属性来看,从伊朗高原到欧亚草原的欧洲大陆中心地带的,雅利

6、安人后裔覆盖区,可以被一分为二的切割成两个区域。如果从被我们认定为中亚地缘分割线的卡拉套山,沿天山主脉向东拉一条直线,并将这条直线一直延伸到哈密盆以北沿的巴里坤山的话。这也是一条切割“大中亚”地区的地缘分割线。换句话说,不管覆盖这片区域的族群被定义为雅利安还是突厥,这条地缘分割线都足以将之分割为两个文化区,既南部的农业文明区,以及北部的游牧文化区。所谓的大中亚概念,包含有三个大的地缘政治板块:西域、中亚、伊朗。经过我们之前的解读,相信大家已经对大中亚地区北部的游牧结构,已经有所了解了。就游牧文化区而言,其实很难说谁是文化中心。在游牧者们可以熟练借用“马”这个工具,驰骋于欧亚草原之后,一个游牧于

7、大兴安岭西侧的部落,与经营黑海北部草原的部落之间,在生产技术、文化层级上基本没有差异。不过,对于农业文明来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土地的农业潜力、地理位置、地缘位置,将直接影响到每一板块的地缘地位。当我们以雅利安人的概念,将伊朗高原和中亚乃至南俄草原、西域合成一个大板块来解读的话,就很快能够找到农业化雅利安人所沉淀的农业核心区了。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片农业核心区分布兴都库什山脉伊朗高原北部。很明显,这条农业带内部又可以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被分割为两个大的板块。如果按照现在的政治结构来划分的话,可以被笼统的归为阿富汗北部以及伊朗北部。不过在汉帝国前后的历史时段,这两个农业核心区有着更为精准些的地缘

8、政治标签:巴克特里亚和呼罗珊。 附:中亚两河流域地理结构图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巴克特里亚和呼罗珊这两个名称,还是太过偏僻。如果换作“大夏”和“安息”,相信知道的人就会多出很多了。而这两个地缘标签,正是出现在我们正在解读的汉帝国时期。在张骞后来向汉武帝所作的报告当中,大夏和安息都是记录在案的重要国家。在我们所见到的描述当中,安息国往往会模糊的和现在的伊朗划等号;而大夏也不过是笼统的称之为阿富汗北部。不过真要说到这两个国家所依附的地理单元、地缘板块究竟是何结构,就很少有人清楚了。好在,顺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脚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在张骞还在河西走廊犹豫路线选择时,就提前顺着草原游牧民族南侵的路线

9、,先将目光投向中亚南部这片高原之地。对于从东方而来的旅行者来说,即使是后来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后,他们的旅程也往往止步于兴都库什山脉伊朗高原北麓。很现实的原因是,中央之国线性延伸的地缘影响力,尤其是军事威慑力,至多渗透到锡尔河中上游地区,再往西、往南的话就无能为力了。而在中国历史中也曾经无数次出现的 “身毒”(印度)、“大秦”(罗马),更多的只是存在于传说中了。除了象玄奘这样意志坚定的僧侣,会有勇气和机会以亲身经历,为中央之国的统治者带来第一手资料以外。绝大部分时候,中央之国只能间接接触到这两个国家,所代表的文化圈的文明(南亚次大陆以及地中海文明圈)。其实早在国际部分的“大中亚”一节当中,伊朗高原

10、和兴都库什山脉就已经纳入过我们的视线了。只不过鉴于那部分内容的视角过于宏大,对于这两个地理单元的认识,我们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它们枢纽般的地缘位置,以及因海拔、体量所造成地理阻碍的问题上。即使是在夹入了很多具体历史事件,以作详细地缘解读的“中东部分”,我们的解读重心也依然是在阿拉伯半岛北非这片干旱的低地上。在我们已经花费大量笔墨,解读阿拉伯半岛、中亚的时候,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内部地缘解读的缺失,会让上述板块更有机的在我们脑海中连接起来。事实上,在张骞寻找月氏人的归处时,最远所到达的国家就是大夏。而这一次未及拜访的安息,在他第二次出访西域(目标国家为乌孙)时,也派副使前去出使过了。作为丝绸之路的终

11、端(中央之国的角度),我们也的确非常有必要,在张骞完成连线之前,对它们的地缘结构做一个大致分析。就地缘影响力来说,伊朗高原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就其地理结构来说,这片高原其实可以被视为一个群山环绕的高山盆地,就象伊塞克湖盆、尤尔都斯盆地那样。北线贴近里海图兰低地的的厄尔布尔士山脉、科佩特山脉;西、南线眺望两河平原印度洋的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海岸山脉;东线与南亚次大陆相邻的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基尔塔尔山脉,都是围就这个高山盆地区的边缘山地。以我们所熟悉的东亚核心区内部诸板块来说,并非不能理解伊朗高原能够自成体系的问题。黄土高原之上的“关中盆地”,与它边缘诸高地板块之间紧密的地缘关系,似

12、乎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按照这种思维惯性来说,以伊朗高原为依托的“波斯文明”,地缘核心应该是在盆地腹地的低地(相对低地)。并以此而形成强大的农业文明区,辐射并控制边缘山地。然而请不要忘了,我们在解读中亚时所一直强调的,逆转思维惯性的问题。在这大陆腹地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很多地缘特点是和欧亚大陆两端的情况相反的。尽管看起来,伊朗高原在南线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看起来降水情况应该要好于远离海洋的中亚地区。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在中亚所形成的,“低地”约等于“荒漠”的定律依然成立。也就是说,伊朗高原内部被分割为几部分的大片腹地,大多数并不适合人类大规模生存。无论是三千年前渗透到此的雅利安人,还是现在的伊朗

13、人,经营这片高原的希望都是在于盆地边缘的山地,以及与这些山地紧密相连的低地上。虽然在更高视角的解读中,我们往往把伊朗高原视作一个地缘板块,并将内部的族群认定为一个统一体。但和所有的地缘板块一样,这片地形高低错落的高原,内部也注定可以分成为几个的亚板块。尤其是在腹地无法形成均匀辐射四周的核心板块时(象关中平原在黄土高原内部结构中的一样),定位伊朗高原的核心板块,本身也会成为一个问题。这一点和“地中海”文明圈所遇到的问题一样。其实对于一个大的地缘板块来说,内部并不一定需要有永恒的地缘核心。能够形成统一地缘意识的重点,在于各板块之间拥有相似的地理环境,以及紧密的地理联系。以伊朗高原来说,阻碍它内部形

14、成统一意识的障碍,要远小于腹地纵深过大的地中海文明圈。当然,这片腹地的影响依然是现实存在的。其最大影响,就是在伊朗高原内部,形成了三个平级的核心板块。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安息”(帕提亚);现在几乎成为这片高原整体地缘标签的“波斯”;以及让很多人感到陌生的“米底”,则是这三个核心板块在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地缘标签。 附:伊朗高原中亚地缘关系图(约公元前4世纪)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谓“雅利安人”最初是生活在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这些高加索人种的游牧民族,向亚洲扩散的问题,我们也大致了解了。当然,德国曾经的领导者相信,这也几千年前的游牧者,也是日耳曼人的祖先。单从地缘关系上来说,这也有可能。毕竟

15、扩散这种事情,往往都是全方位的。既然雅利安人能够向亚洲渗透,也没有理由不向中、北欧方向迁移。至于这些游牧者是不是日耳曼人的直系祖先,就另当别论了。尽管“元首”非常想以雅利安人概念,来“净化”欧洲的种族,但说到“雅利安”这个词,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算是最有资格使用的了。从地理结构上看,雅利安游牧民族进入伊朗高原的方向会有两个。一是翻越高加索山脉进直线进入伊朗高原;二是先由里海乌拉尔山脉之间,进入中亚草原,然后向南进入锡尔河、阿姆河所组成的“中亚两河流域”。并最终在里海以东方向,渗透进伊朗高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上述两条战略通道,其实都为伊朗高原的波斯族形成,补充了“雅利安人”成员。只不过,与南俄

16、草原地理关系更紧密的高加索通道,应该为伊朗高原补充了迁入了最初的雅利安部落。不过,雅利安人部落,在翻越高加索山脉,最先进入的地理单元并不一定是伊朗高原(如果他们不是直接沿着里海西岸低地走的话)。而是有可能先进入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亚美尼亚高原,再向东折入伊朗高原。关于这三个高原之间的地理、地缘关系,我们在中东部分已经详解过了。如果不想费心从地理图上,辨识亚美尼亚高原与伊朗高原的位置关系,那么将伊朗、土耳其之间的国境线,视作二者之间的地理分割线就行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在地形图上辨识出亚美尼亚高原来。之所以现在要提到这人过渡性的地理单元,是因为这个地理单元在结构

17、上与伊朗高原的差异,在地缘政治结构中也得到了反映。比起相对封闭的伊朗高原来说,亚美尼亚高原其实更为开放。因为这片高原所孕育出来的河流,最终大都汇入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两条中东名河中。也就是说,从“水”的角度来说,亚美尼亚高原就是两河的上游集水区。这使得亚美尼亚高原,与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农业文明的两河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地缘关系紧密。加上它位于小亚细亚、伊朗高原这两大地缘板块之间的尴尬位置。使得进入这片高原的外来部族,想稳定独立的完成土著化进程会很困难。为了在波斯人重压之下,保持独立状态,而最先举国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以及现在悲剧性的存在于突厥、波斯、阿拉伯三大民族之间的

18、库尔德人,都用自己的命运很好的诠释了这点。对于雅利安人来说,亚美尼亚高原并不是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后,唯一能停留下来的高原之地。如果他们认为高原之地,会更有机会保持自己的游牧状态的话,那么西进入小亚细亚高原,和向东进入伊朗高原一样,都是一种选择。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雅利安人历史上没有这样做过。问题是,小亚细亚半岛本身,还承担着连接欧、亚的大陆桥任务。这种更高级别的地缘枢纽位置,使得它的地缘命运,比起亚美尼亚高原来说更为悲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小亚细亚半岛不仅在政治、宗教等于表面地缘属性上,经常性的发生变化。其土著居民的民族属性,也同样呈不稳定状态。在大历史的时间范畴里,突厥化是它的

19、最新变化。相比小亚细亚半岛、亚美尼亚高原来说,封闭的伊朗高原是最有机会,让雅利安人沉淀为土著民族,并且和中央之国的农耕民族一样,无视政治上的变化,在将近三千年的时空里,保持族群在这片高原上的优势地位。当然,如果波斯人能够在宗教上,延续波斯帝国时期的信仰,这种地缘稳定性会更加的明显。只不过伊朗高原本身与“一神教”中心过近的距离,使得波斯人最终没能在文明属性上,保持华夏文明那样的传承性。既然我们说伊朗高原有利于雅利安人形成新的民族,那么我们需要清楚,这些沉淀下来的部落,最终是在什么样的地缘结构中,博弈、融合而成现在的“波斯族”的。我们在上一节也指出的伊朗高原的地理结构与气候特点。由于围就高原边缘的

20、山地,连接过于完美(尤其是面向印度洋方向的南部),并且腹地内部又被分割为几个盆地,所以伊朗高原面向腹地的河流,都是内陆河。对于低地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些从高山汇流而下的雨水,注定会为下游地区带来矿物质。如果河流不能外流的话,那么下流平原地区就会是这些矿物质的最终归属地。其结局就是,河流要么在盆地中心形成盐湖;要么就是在高蒸发状态下,变成大片的盐碱地。既然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腹地,是那么的不堪重用。那么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部落,就只能象他们渗透至天山北麓的亲缘部落一样,在山地和山地边缘寻找机会了。通过中亚部分的解读,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山地的体量(海拔、纵深)、位置、朝向,会对它收集水气的

21、事业,造成直接影响。并间接影响到山地的人口承载量。如果将兴都库什山脉,视为单独的地理单元的话(虽然它帮伊朗高原东北部围边),那么整个伊朗高原最优质的地理单元应该存在于西部。在这个方位上,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科佩特山脉;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库赫鲁德山脉的体量,要远大于高原东南部。当我们把寻找伊朗高原核心区的目光,锁定在它西半部的山体上时。就会发现这片核心区的结构,呈现为一个左转60度的“人”字型,或者说是一个不那么标准的三菱形。到底把它看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片山地实际上呈现出了三个突出部状态。如果雅利安人是从高加索方向进入伊朗高原的话,他们会向东渗透过程中会发现,在西进一段时间

22、后,之前纠结在一起,山脉走势并不明显的山地,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独立延伸了。而这两条分道扬镳的山体,最终也和它们亲如兄弟的西部地区一起,成为了伊朗高原核心区的一部分。以这三个突出部为基础所形成的地缘板块,就是我们上一回所列出的:米底、帕提亚、波斯。如果包夹在三大核心山地之间腹地,是一片富饶的平原灌溉区的话,那么一定会天然成为对周边山地有影响力的核心区。但前面我们也说了,伊朗高原的腹地基本没有这个命。岁月早已将这片腹地,烘烤成为了 “卡维尔盐漠”。盐壳、泥泽相间的地形,使得即使是穿越它都很困难。其实既然我们已经认定了雅利安人的希望,在于边缘山地之中,那么这些大而无用的低地,到底是盐多还是沙多就不那

23、么重要了。对于雅利安人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地理环境。毕竟这片高原山地,无论从形态还是环境上,都与他们在南俄草原上的老家,有着本质区别。这意味着雅利安人需要在生产方式、族群属性上,做出一些改变了。简单点说,雅利安人不太可能在伊朗高原西部,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了。在影响气候的几大要素中,纬度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只要不是海拔高到离谱,由赤道向两极气候逐渐变冷的规律,并不会受到挑战。也就是说,相比中亚地区,伊朗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应该更高些。鉴于大家比较熟悉东亚核心区的地理结构,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东亚的秦岭南岭,各自往西拉两条平行线,来更直观的判断伊朗高原的纬度。当我们真这样做了的话,很快

24、就会发现,伊朗高原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这是不是意味着,伊朗高原的气候环境,与中央之国的长江流域相类似呢?情况当然没那么简单。处在相同的纬度区间,只是让双方在气候带上,都处于“亚热带”的区间罢了。相比受太平洋季风影响,降水充沛的东亚大陆来说,看着与印度洋近在咫尺的伊朗高原,却并没有从印度洋那里得到什么恩泽。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大陆性的草原、沙漠气候。这一点,和中亚地区类似。只不过,伊朗高原的气候类型前面,被冠以的是“亚热带”(如亚热带草原气候),而中亚则是“温带”罢了。其实被印度洋无视的板块,并不止于伊朗高原。与印度洋零距离接触的阿拉伯半岛,在从印度洋获得降水的问题上,也同样是

25、咫尺天涯。至于为什么,等我们分析到伊朗高原的东南部,也就是曾经在国际部分出现过的俾路支地区时,就会有答案的。说起来,关于这个气候的问题,专业人士一定能够从不同层面,提出专业意见的。对于我们来说,明白伊朗高原总体是属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就行了。通常情况下,降水较少的大陆腹地(大陆性气候),是不受农耕民族喜欢的。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充分利用那些耐旱草本植物的,是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然而,并非所有的大陆腹地,都不适合农耕生产方式。最起码在中亚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积温和可以利用的高山之水,那些河谷地带完全可以通过铺设水利设施,来发展“灌溉农业”。当然,由于受到水资源供给和地势的影响,你并不

26、能指望这些农耕之地有太大的规模。星星点点存在于河谷、山前冲积扇中的“绿洲”,是这些在游牧重压之下生存的,农业文化的主要载体。以伊朗高原的纬度和所处的气候带上来说,应当会让它有着比那些中亚绿洲更高的年平均气温。虽然高度对气温也会有一定影响。不过,对于平均海拔与黄土高原相近的伊朗高原来说,这并不会成为他产生农业文明的障碍。事实上,就发展灌溉农业这点来说,伊朗高原要比中亚地区的地缘优势更大。因为与之相邻的两河平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期的地区。而这片即无森林,又无矿产(古典时期可以利用的,如铁矿),并且还与沙漠相邻的土地上,之所以能够产生两河文明。其技术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灌溉技术的利用

27、。当两河之水,被引导着灌溉周边那些原本将被沙漠侵蚀的平原时。两河平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也就迅速领先于周边板块了。基于伊朗高原与最初农业中心的位置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朗高原内部农业绿洲的开发,要早于中亚区。不过与中亚那些农业绿洲所遇到的问题一样,这些农业绿洲始终都处在游牧部落侵袭的压力之下。因为即使我们认定在卡拉套山以南的中亚地区,以及伊朗高原之上,应该是农业文明占优的的地区。但在大的板块位置上,这两个板块始终都是游牧区的包围之中。尤其是伊朗高原,更是要直接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游牧压力。北方来自欧亚草原上的那些更耐寒的,骑马游牧民族;以及南方阿拉伯半岛那些更耐热的,骑骆驼(单峰驼)的游牧民族

28、,在不同时期都曾经入主过伊朗高原。用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的地缘政治结构来描述这种压力的话,我们可以将之认定为伊朗高原在同时承受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入侵的威胁。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统治伊朗高原历代王朝的族群背景上看出。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突厥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国、帖木尔帝国、萨非王朝、卡扎尔王朝,都曾经统治过伊朗高原。总的来说,伊朗高原所承受的入侵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一点,从突厥人建立的王朝数量也能看出。事实上,这种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鉴于气候的恶劣程度,高纬度的游牧民族,总是更有兴许入侵并适应更温暖的低纬度地区的。相比之下,让阿拉伯人和他们的

29、单峰骆驼,去适应低温环境就困难的多了。然而已经视伊朗高原为自己的领地的波斯人,也不用对这种北方压力耿耿于怀。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也是由欧亚草原入侵而来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沉淀而来的。只不过,他们来的比较早,并且更早通过“帝国”这种集权式的政治形势,确立了自己在伊朗高原上的种族、文化优势罢了。很明显,我们现在所说的,在三千年前从南俄草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游牧部落,也并不是伊朗高原最早的土著。在他们之前,伊朗高原的土著在人种上,应该会更接近于阿拉伯半岛。也就是说,伊朗高原上最初的农业文化,并不是由雅利安人所创造的。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只不过,伊朗高原的位置,使得它在很长时间内,都能够持

30、续不断的从欧亚草原吸收同种族的成员,并最终形成现在这种高加索人种特征明显的“波斯族”。而这些雅利安部落在入侵南亚次大陆后,在面对农业文明发达,人口基数要大的多(比之伊朗高原)的土著,就没有能力做到这点了。用“种姓”制度来进行种族隔离,以保证自己的阶级地位,是印度雅利安人适应环境所作出的选择。回到伊朗高原与雅利安人的关系上来说。作为最早大规模入侵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这些雅利安人在这片封闭的高原上,也必须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这些雅利安人开始转向的定居,即使是仍然以饲养牲畜获取食物来源的部落,也逐渐转而采取的“畜牧”这种较稳定的生产方式。在被记录下来的波斯人历史中,

31、其内部成员中既有从事农耕的部落,也有从事蓄牧的部落。换句话说,最起码在被我们划定为伊朗高原核心区的,水资源情况较好的西部地区,雅利安部落开始变成定居者了。对于文明的产生而言,定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意味着你将有倾注更多的精力,提升技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当雅利安部落在伊朗高原完成土著化进程之后,我们再用“雅利安”这个源自语言学的地缘标签,来代指这些来自南俄草原的游牧者,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很快,这些或农或牧,拥有相同语言、文化的部落,就将以各自所处的板块为基础进行政治重组,进而形成互相独立的部落联盟了。当这些依照地缘规律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上升为国家形式后,伊朗高原内部诸板块也即将产生属于自己的

32、地缘标签。这一过程,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就已经逐渐完成了。在张骞为汉帝国,带去伊朗高原的信息之时。我们已经有了合适的地缘标签,来为伊朗高原划定核心板块了。也就是说,我们上一节提到的米底、波斯、安息(帕提亚)三个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时,已经分别出现过影响伊朗高原历史的“国家”了。 一个板块在历史中的表现如何,除了与自身的潜力相关外,相邻板块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蒙古高原的北亚游牧民族,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欧亚草原的优势者,与他们在东亚的邻居中央之国就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同样的,当西欧地区崛起成为这个星球上的文明中心后,以东欧平原为核心区的俄罗斯人,也就有机会横扫整个亚洲游牧体系,并成为欧亚大陆中

33、心地带的绝对主导者了。在伊朗雅利安部落进行国家化的过程中,三大核心板块各自的邻居也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影响力。最先受到冲击的,是高原西端的“米底”板块。这个板块的名字,来源于雅利安部落在公元前7世纪所创立的米底王国。而在米底板块完成土著化过程的雅利安诸部,之所以从部落联盟形式进化到“王国”时代,直接诱因是因为与之相邻的,植根于两河中游的“亚述人”的崛起。对于很多对“西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来说,亚述这个名词应该并不陌生。这是一个在上古时代让人望而生畏的军事民族。能够熟练的将“铁”这种金属,运用在军事装备上,是亚述人能够在新月地带崛起的重要原因。而从地缘结构上来看,我们很容易看出,亚述人所经营的上

34、千年的土地,位于新月沃地两大板块:西亚裂谷带、两河中下游地区相接之处。这样的位置,如果实力不够强大,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的四战之地;而如果经营的好,也同样有机会从附近板块,多方位的吸收技术优势。并在自身强大后,辐射、控制更多的新月活地。当南俄平原的雅利安人,还在以部落联盟的形式,渗透、经营伊朗高原时。在两河中流已经生活了上千年的亚述人,开始厚积薄发般的进入帝国时代了。基于亚述所处的位置,这个军事色彩浓厚的帝国,很自然的会优先将扩目标,定位于整条新月地带。而最终,亚述人也的确做到了。在帝国历史中,他们甚至还短暂统治过尼罗河中、下游地区。这也使得亚述帝国得到了整个北非阿拉伯板块,最为肥美的土地,接下来

35、的扩张方向,也就无可避免的要指向北面了。一个好邻居,可以让你受益颇多(比如技术和经济上);同样的,一个强势并对你有企图的邻居,也一样有机会成为你自身发展的动力。而米底板块之所以能够在伊朗高原上,率先进入王国时代,更多的是缘于后一种情况。当亚述人开始顺流而上,希望占据亚美尼亚高原,并进而向两侧的安纳托利亚、伊朗高原渗透时。已经视自己为土著的米底诸部,当然是不会坐以待毙的。比起整体呈现低地属性新月沃地,亚述人征服伊朗高原的过程,要艰难的多。伊朗高原的高原特质,很明显会更有利于防御一方。与亚述帝国的长期对抗,使得米底诸部推进到了王国时代。也就是说,米底诸部唯有更紧密的联合起来,才有机会抵御住亚述人的

36、进攻。不过,米底人所做的“政治体制改革”,更象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进化。而不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体制,就变成超人了。事实上,米底人之所以能够抵御住亚述帝国的入侵,是因为在高加索山脉的北面,米底人那些留在留在南俄草原游牧的“亲戚”们,提供了重要帮助。在米底崛起的时代,统治南俄草原的雅利安属性部落,叫作“西徐亚人”。这些拥有强大机动、军事能力的游牧部落进入伊朗高原,对米底人来说,无疑是战术上的利好。只不过,请神容易送神难的。这些来自草原的游牧部落在帮助整个雅利安部落体系,对抗亚述人时,也同样会对他们在高原之上的亲戚产生兴趣。在米底王国崛起的历史中,西徐亚人就曾经与亚述人短暂结盟,鸠占鹊巢的成为米底人的国

37、王。然而这些在结盟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客为主现象,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他们的种族背景。在主、客两族实际都为雅利安体系部落时。无论哪一方取得了米底王国的控制权,客观上都在为后来波斯族的形成作出贡献。尽管时代发展到今天,“民主”要比“集权”有市场的多,但公平和效率永远是一对矛盾体。相比那种各部落都拥有表决权的“部落联盟”时代,王国时代意味着权力将会更集中到王室,以提高效率。当你面对敌人强大压力时,公平原则就会很自然的让位于效率了。将伊朗高原带入王国时代的“米底王国”,正是在这样一个自然规律下,被亚述人“逼迫”着进入王国时代的。当伊朗高原西部的拥有地理优势的米底人,联合两河下游,拥有人口、

38、经济优势的巴比伦人,合力击败两河中游的军事帝国亚述帝国后,米底王国最起码可以有机会,将整个伊朗高原作为自己的后花园了。如果米底人能够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做的更好一点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再称呼伊朗高原上这些雅利安人后裔的话,可能就是“米底”族了。然而历史并没有给米底这样的机会,最终为伊朗雅利安人建立共同民族意识的,是来自高原中南部,与米底相邻的“波斯人”。也就是说,本来只是伊朗雅利安部落成员之一的波斯人,通过努力让自己的族名,成为了整个伊朗雅利安后裔共同的文化、民族标签。如果从米底板块自身来寻找原因的话,这个板块的地缘位置过于居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南方已经进入成熟农业社会的两河流域,北方仍在保持

39、游牧文化的南俄草原,以及小亚细亚半岛、伊朗高原中东部,都有实力对米底王国施加压力。说其是四战之地,并不为过。而要想摆脱这种强邻包围的尴尬地位,米底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整合一角,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实力,亦可让自己获得边缘优势。而这种整合并不能只是政治上的统治,必须辅以民族意识的统一,以让自己突破的一角从根本上成为自己的核心区。否则仅仅依据军事、外交来维系的“统一”并不能持久。能够成为米底王国腹地的区域,很明显是与之地缘关系紧密的,帕提亚、波斯两板块。问题是,尽管在战胜亚述人之后,米底王国已经成为了伊朗高原的主导者,甚至可以说是统治者。但它对于米底以外的板块,做到的只是间接控制。包括波斯、帕提亚在内的高

40、原其他地区,仍然维持着自己原有的政治、部族结构。而这时候米底王国的扩张重心,是在于与小亚细亚半岛(吕底亚王国)争夺亚美尼亚高原的控制权。依照“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米底人在没有彻底整合好与自己地缘关系最接近的板块时,就与在一个实力接近甚至超出的外部板块对角,是十分不明智的。不过,鉴于从进程上看,刚刚由部落联盟进级到王国时代的米底人,显然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时间来认识到这一点。四战之地的位置,也使得它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外部威胁。事实上,即使米底人不与小亚细亚半岛博弈,也随时有可能受到南俄草原那些游牧的“远房亲戚”的攻击(前面也说过了,这种攻击已经发生过了)。在这种背景下,与米底相邻的波斯人就迎来的自

41、己的黄金期,并最终将自己族名变成了整个伊朗雅利安后裔的共同标签。相信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波斯二字是与伊朗高原或者现在伊朗国的领土范围对等的。不过象我们所熟悉的华夏、蒙古等标签,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由点到面的扩大化过程一样。波斯这个标签也同样拥有这样的经历。最初的“波斯人”只是指生活在伊朗高原南部,扎格罗斯山脉东段,以农、牧业为生的几个雅利安部落。与伊朗高原另两个核心板块相比,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地缘结构来看,最初的波斯板块都可以说是偏安一隅。二面荒漠、一面大海(波斯湾)的位置,让波斯人基本不用考虑来自外部的威胁。西北方向与之相邻米底人成为了他们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当米底王国在忙于争霸中东时,波

42、斯人终于开始在米底王国的后方插一了一刀,并最终终结了米底王国在伊朗高原的统治地位。事实上,所谓有盛有就衰,风水轮流转的角度,作为与米底同级的核心板块,波斯乃至帕提亚在某一历史时期崛起,并成为高原的统治者都是正常的。问题在于,波斯人显然吸取了米底的人教训,将伊朗高原从王国时代带入了“帝国时代”。关于王国和帝国的区别,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从中央之国的形成过程来看,这其实是一个集力的意识,又一次集中的过程。与王国时代的统治者,满足于通过间接控制手段,确立自己最高统治权有所不同(比如周朝),帝国的统治者会力求在政治、军事上,控制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从较长的历史时间段来看,单凭政治、军事手段来

43、控制一个地区,并不能持久。不过,如果你控制的区域,在种族、语言、文化、生产方式等诸多地缘因素上都拥有共同点,地理结构上又同属于一个更大板块的话,那么帝国这种高度集权的形式,便有肋于在这个大板块内加速统一民族意识的形成。类似的现象,相信大家在对秦帝国的客观评价中,找到共鸣。对于伊朗高原来说,波斯帝国的建立无疑与秦帝国在中央之国核心区所完成的统一,拥有同等的意义。尤其是当帝国的建立者,在统一内部之后继续寻求外部扩张时,会更有利于新帝国整合出新的,更大的核心区来。这一点,倒是和阿拉伯人常说的“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我陌生人。当没有外人时,我再对付我的兄弟。”是一个道理

44、。好像如果这个世界只是中央之国,那么中央之国内部一定会以次一级的地缘板块为基础,进入分裂状态;而当中央之国不得不时时面对完全不同属性的对手的压力时。大家都会更倾向于淡化彼此之间的差异,以应对共同的敌人了。当波斯帝国开始对小亚细亚、新月沃地、中亚,甚至希腊人所在的巴尔干半岛进行扩张时,伊朗高原内部诸板块重新融合的外部动力也就形成了。比三百多年后统一中央之国的秦人幸运的是,波斯帝国成功的度过了“三代”这个危险期。二百多年的统治期(公元前550年前330年),已经足以让在伊朗高原形成强大的波斯认同了。相比之下,秦人就不太走运了,他们所厚积薄发出来的成果,最终被汉帝国摘了桃子(所以今日有“汉族”而无“

45、秦族”)。如果风水只是在伊朗高原内部流转的话,那么作为另一个核心板块,伊朗高原中北部的帕提亚应该是很有机会,诞生出伊朗高原新统治者的。问题是,伊朗高原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而是一个闹中取静,占据地缘枢纽位置的板块。在这样的位置上,你虽然有机会四面出击,统治周边板块,但更多的时候,也会论为周边板块的扩张对象。不过终结波斯帝国命运的,并不是来自相邻板块的政治体,而是与伊朗高原隔小亚细亚相望的,来自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帝国”。关于亚历山大那奇迹般的征服事业,是欧洲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我们所关心的,主要是亚历山大在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北部的扩张。因为希腊人先行一步到达中亚,让后来也渗透中亚的中央之国,有机

46、会在中亚南部与之进行地缘碰撞。而这种碰撞有可能是军事上的对抗,也有可能是文化上取长补短。至于这一切到底有没有发生,又是怎么发生的。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人,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向东发起的那次征服,在古典历史中称得上是空前绝后。因为无论是之后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局限在地中海文明圈中。在这种地缘思维指导下,新月沃地和小亚细亚半岛通常就是帝国亚洲部分全部领土了。然而欧洲最先崛起的马其顿帝国,却并没有局限在这种地缘思维中。他们的扩张方向是向东,即在征服小亚细亚半岛、新月沃地之后,进一步向亚洲腹地扩张,不仅将伊朗高原纳入了帝国版图,更远征到了中亚的农业区(卡拉套山以南),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

47、河流域。马其顿人之所以会有如此特立独行的扩张路径,很大程度是因为波斯帝国。因为在波斯崛起并征服小亚细亚半岛之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诸国都成为了帝国征服的下一个目标。对于波斯人的入侵,欧洲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斯巴达与雅典人在对抗波斯入侵中的表现,也一再被用各种文学、艺术载体展现。尽管我个人对欧洲文艺工作者们,所渲染的诸如斯巴达300勇士,在温泉关力战数十万波斯大军,并杀伤数万对手之类的描述表示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波斯帝国对欧洲的这次入侵最终并未成功。波斯帝国向西扩张的失败,军事战略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海军不敌雅典海军(当然,斯巴达人在陆地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战术层面上也是值得赞赏的

48、),基于波斯人必须通过海上运输来保持他对希腊半岛的压力,制海权的丧失无论在战略、战术层面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想想金门战役的失败)。尽管波斯帝国在征服小亚细亚和新月沃地乃至尼罗河三角洲后,在地中海获得了漫长的海岸线,并由此为帝国吸纳了海洋文化成份。但从本质上来说,波斯人还是一个陆地民族。那些依靠被征服地区土著民族支撑的海军,并不能为波斯帝国带来真正的海洋意识(战力本身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意识上的差异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波斯人并不会有坚定的决心,一定要去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在一两次尝试失败后,帝国的统治者便会很容易的将经营重心,调整到自己更为善长的陆地。相比之下,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环水的

49、希腊地区,海洋意识就要强烈的多了。尤其是象雅典这样依靠对外海上贸易,而在希腊地区获得领导地位的城邦来说。类似意识决定战略的案例,在蒙古帝国的征服过程中也出现过。这个强大的陆地帝国,可以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征服南宋。却仅仅在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就放弃了对日本的征服。当然,波斯人最终建立的,由尼罗海到印度河的广阔帝国,还是让这个山地民族最终逐步吸收了海洋文化。即使不图谋地中海争霸,出于维系帝国东西两端联系的需要,红海波斯湾印度洋航线的经营也是必须的。不过最终让“波斯”成为一个海陆兼备的边缘板块的地缘原因,还是在于伊朗高原南部本身就临海的地理特点。只要需要,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部落(尤其是最初的波斯板

50、块),在那条狭长的沿海低地上并没有竞争对手。当“波斯”开始完成由一个高原部落联盟,向海陆兼修的帝国转变过程时。它曾经的欧洲对手那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反的变化。这个由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所组成的半岛地区,也开始了集权式的帝国进程。只不过,主导这个进程的,并不是海洋属性明显的雅典人,而是来自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欧洲东南部延伸进地中海的那部分陆地,称之为巴尔干半岛。而这个半岛南部与小亚细亚半岛,隔爱琴海相对应的突出部,又可以被单独称之为希腊半岛(就好像东南半岛与马来半岛的关系)。以整个巴尔干半岛倒三角形的外形来说,很明显它最具海洋属性的地区,是南部的希腊半岛。至于北部地区,半岛腹地的

51、陆地民族就要更具优势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巴尔干半岛也大致被依据这样的地缘原则,被切割成为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也包括保加利亚南部地区,古称“色雷斯”)。至马其顿人崛起的“马其顿地区”,则正好位于南斯拉夫与希腊两大板块相接的地方。这种板块相接的位置,注定体现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就是这个地区分别被南斯拉夫和希腊两国瓜分;体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城邦时代,就是马其顿人在文化属性上,更愿意将自己视为希腊的一员;而在经济层面上,却是完全是一个内陆农业国。如果说波斯人想入主希腊半岛,就必须迎接希腊城邦在海上的阻击的话,那么由马其顿地区向南统一希腊,就完全没有这种障碍了。事实上,当我

52、们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认定为海洋国家、海洋板块的话,这种认定都只能是相对的。这更多的是指对于整个国家、地区来说,沿海地区依靠海洋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就其内部结构来说,总是会有完全依靠陆地产出的亚板块,参与地区主导权竞争的。在马其顿代表希腊陆权崛起之前,斯巴达人就已经代表希腊内部以农立国的城邦们,与雅典这个以海洋贸易立国的城邦,长期争夺希腊地区的主导权了。由马其顿人而不是雅典人统一希腊的地缘政治影响就是,马其顿人对于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乃至伊朗高原,去挑战波斯帝国在亚洲中、西部的霸业会更有兴趣。换作是雅典人来代表希腊人建立帝国的话,他们更有可能的是建立象罗马帝国那样的

53、,环地中海结构的帝国。至于波斯人入侵希腊半岛时所担心的制海权问题,对于马其顿人来说倒不是问题了。事实上,鉴于波斯人之前的入侵,对整个希腊地区造成的伤害。亚历山大将扩张的矛头指向波斯,反而会有助于帝国在希腊地区的整合。就象当蒙古人将铁蹄踏向蒙古高原以外地区时,蒙古高原那些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落,都会愿意以蒙古人自居了;而当成吉思汗开始征服那些富庶的农业区时,整个欧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又都开始以自己是成吉思汗事业的继承人为荣一样。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亚历山大这次史诗般的征服,相当于完全取代了之前的波斯帝国。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他的帝国中加上了波斯人没有征服的希腊半岛。以地缘规律规律来说,马其顿或者希腊地区

54、,显然不适合作为帝国的核心地区。如果一定要象项羽那样眷恋故土的话,那么马其顿帝国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地海海沿岸地区的开拓上。问题在于,马其顿人并不是雅典人。这个内陆农业国十分清楚他们的军事优势,是通过将杂乱无章,类似群架的步战方式,整合提升为有严格阵法的 “马其顿方阵”体现再来的。这种步战技术上的提升,与游牧民族获得马上骑射技术,具有同等的价值。即使这种技术上的提升,不足以让马其顿人长久保持战略优势,但也足以凭借先发优势,让马其顿人横扫其他陆地对手了。既然马其顿乃至希腊地区,都不足以为亚历山大支撑起一个陆权帝国来,那么他实现帝国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取波斯帝国而代之了。事实上,亚历山大也的确是这样

55、想的。在他开始远征之前,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土地分赠给了别人。而在马其顿方阵征服波斯之后,亚历山大也明显希望自己融入波斯,并成为波斯帝国的继承人,以统治伊朗高原所能四周辐射的地区(为此,他不仅自己娶了波斯公主,还要求希腊将领与波斯贵族联姻)。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亚历山大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而是一个有地缘思维的政治家)。以伊朗高原的地理位置来说,如果希腊人能够通过与波斯人的融合,成为伊朗高原的主人的话,那么向西长期统治小亚细亚半岛;向南征服新月沃地;向东渗透印度河流域、阿姆河流域,都是可以做到的。当然,维系这样一个内部板块众多的帝国,完成希腊人在波斯帝国的土著化进

56、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不考虑民族融合的问题,仅从政治稳定角度来看,马其顿帝国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来在帝国内部各族中建立统一的意识。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亚历山大那么长的时间,这个奇迹般的青年,仅仅活了33岁就重病身亡了。不过他继位13年所扩张的帝国,已经足以让希腊文化有机会,与远在东亚的华夏文明发生接触,并造成一定影响了。而我们所划分的伊朗三大核心板块之一的“帕提亚”,也将在伊朗高原的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就载入汉帝国史书的“安息王朝”。 附:亚历山大帝国地缘结构图 尽管亚历山大带领希腊人对亚洲进行的这次扩张,真正称的上是“帝国时代”的时间,只有短短13年(公元前336年前323

57、年,也就是亚历山大继位至病亡这段时间),但这次扩张所带来的地缘影响力,却并没有随着亚历山大的逝世而消失。帝国扩张的领土,很快就被那些手握军权的希腊将领们瓜分了。其中得到帝国遗产中最核心部分的将领叫作“塞琉古”,而他在亚洲所建立的希腊化王朝则叫做“塞琉古王朝”(也有译“塞琉西王朝”的)。伊朗高原并不是塞琉古王朝得到的全部遗产。正如我们开始所分析的那样,以伊朗高原的位置来看,亚美尼亚小亚细亚高原、新月沃地、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中亚地区,甚至印度河流域都是能够被伊朗高原辐射的板块。而凭借亚历山大的余威以及军事遗产,希腊人在帝国扩张成功的板块中,暂时并没有土著对手,来挑战他们的统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塞琉

58、古王朝,就能够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全盘接收亚历山大的遗产。即使塞琉古和他带领的希腊人,能够完全让伊朗高原之上的波斯人完全成为自己王朝的一份子,并据此对伊朗高原周边板块保持统治权,但就地缘关系来说,有两个曾经被亚历山大征服的板块,却几乎没有可能,被波斯高原完全控制。这两个板块一个就是马其顿希腊人崛起的本部:希腊半岛;另一个则是尼罗河三角洲。而希腊和埃及,就是这两个板块最常见的地缘政治标签。在亚历山大帝国陷入分裂状态时,希腊、埃及地区也顺势崛起能够与塞琉古王朝相抗衡的政治体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这两个板块在地缘上是完全独立的。其中在尼罗河地区建立的希腊化王朝叫作“托勒密王朝”了;而那些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59、的希腊城邦们,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也被整合成为了“安提柯王朝”。对于不熟悉西方上古历史的人来说,记住这些异域色彩浓厚的名称是一件痛苦的事。好在我们并不是在讲述历史,历史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在验证地缘板块划分的原则是否准确。抛开这个希腊人留下的王朝标签。纯粹按照地理划分方式来归类的话,我们也会发现这其中的规律所在。很明显,亚历山大用13年时间所建立的,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帝国,在他离世后被依照洲际归属分割为了三部分。即欧洲的安提柯王朝、非洲的托勒密王朝,以及几乎完全继承波斯帝国亚洲领土的塞琉古王朝。如果上述三个希腊化王朝,能够按照纯粹的洲际归属来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大家也许能够相安无事,各自

60、打出一片天地来,但这种情况显然不会发生。以地缘关系来说,埃及地区的统治者对新月沃地,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西亚裂谷带”的兴趣,要远高于利比亚地区那大片的沙漠。即使是在今天的地缘政治中,埃及人也更愿意在阿拉伯半岛上面,显示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至于希腊半岛,除非你真的相信在大西洋上有个“大西洲”,否则西方的文明中心肯定在从地中海以东的亚洲部分发源,并向欧洲传播的。这也使得希腊人对跨越爱琴海,殖民经济更为繁荣的亚洲会更有兴趣。而作为亚洲相接欧洲的大陆桥小亚细亚半岛,自然也就成为希腊人扩张势力范围的首选了。基于上述地缘取向,即使塞琉古王朝只想在亚洲称王,不想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帝国的衣钵,他在小亚细亚半岛和西

61、亚裂谷带,也一定会长期受到其他两个希腊化王朝的压力。而如果想抵抗住这两个同属后亚历山大体系王朝的进攻,将政治中心放在伊朗高原之上就不是好的选择了。塞琉古和他的继任者们必须选择一个点,能够兼顾小亚细亚半岛与西亚裂谷带,以使自己不至于顾此失彼。当我们沿着小亚细亚半岛以及西亚裂谷带的地中海海岸线,划两条直线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够用几何原则,为塞琉古王朝在地中海的东北角找到他的都城所在了。而这个点所在的板块我们在中东部分也曾经专节解读过,它就是曾经归属叙利亚,现在归属土耳其的“安条克”。从与托勒密王朝、安提柯王朝争夺亚历山大帝国遗产的角度来看,塞琉古王朝将地缘中心定位于安条克是十分正确的。鉴于安条克本身

62、正处在新月沃地东西两部分相交之处,塞琉古王朝选择定都于此,也十分有利于控制身后富庶的两河地区。当一个王朝,能够同时拥有新月沃地和伊朗高原时,将经营重心放在灌溉农业发达的两河流域,以控制这个人口、经济上的优势板块,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如果不是为了应对来自西、南两个方向的对手,两河下游的巴比伦地区会更容易受到塞琉古王朝的青睐(一开始也的确定都地此)。事实上,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板块,能够在高原三大板块中崛起,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它在两河下流平原已经先期得到了一块富庶的平原地区。这块在波斯帝国统一伊朗高原之前,就已经成为波斯人领地的平原地区,位于两河交汇的阿拉伯河的左岸。并且作为伊朗最重要的农业板块(现大致

63、为伊朗“胡齐斯坦省”),至今仍留在伊朗的领土之内。而在波斯帝国崛起之前,这一地区被称之为“埃兰”。从现在的流域归属来看,埃兰平原无疑是属于两河平原的一部分。然而在二千多年前,两河并没有合流为阿拉伯河,波斯湾的顶端也比现在更深入陆地。也就是说,那时候从扎格罗斯山南麓流入埃兰地区的河流,是自成体系直接注入波斯湾的。这种靠山面海,河流自成体系的地理结构,使得埃兰地区成为了独立于两河下游巴比伦地区的独立文明区。而在此上所诞生的文明和王国,也被称之为埃兰(其都城叫作“苏撒”,是不是有点眼熟)。如果有足够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农业的话,同等体量的低地所能够被激发的人口潜力肯定是要远高于高地的。因此无论是波斯人在

64、崛起过程中,先将埃兰平原吸纳为自己的核心控制区,再图谋伊朗高原的统一;还是后来塞琉古王朝决定以两河平原作为自己的核心经济区,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当塞琉古王朝决心将经营重心放在波斯高原以南的新月沃地时,它对伊朗高原以及需要借助这个高原来辐射的中亚、印度河流域的影响力就势必会减弱了。既然它能够相对有力的控制与两河流域相邻的米底、波斯板块,对于远在伊朗高原北部的“帕提亚”板块,也有些鞭长莫及了。换句话说,如果伊朗高原上这些雅利安部落后裔,想去希腊化重新主宰自己命运的话,最有可能率先独立的板块就是帕提亚了。由于与两河文明中心的距离最远,以厄尔布尔士山脉(东段)、科佩特山脉为基础的帕提亚板块,在伊朗高

65、原三大核心区中最后崛起是合乎逻辑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缘板块和人一样,会受到自己周围环境的影响。抛开伊朗高原内部,那些开始逐步进入文明状态的邻居不说,最有可能对生活在帕提亚板块的那些部落造成地缘影响的,就是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落了。对于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的伊朗高原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时的入侵肯定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然而从种族覆盖的角度来看,这些仍留在马背上的雅利安系游牧部落,不断的南侵,却对伊朗高原的雅利安化有着莫大的益处。如果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部落,仅仅是三千年前的那一批,那么他们将很难在基因上压倒土著居民(在雅利安人之前经营伊朗高原的部族,应当是和阿拉伯人、犹太人同属闪、含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波斯人”,其形成过程其实是非常漫长的。是经由上千年时间,不断由驰骋在西干草原上的雅利安系游牧部落(可以统称为斯基泰人)补充新鲜血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