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81986136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1、观潮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局部,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写出了大潮的声音;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写出了江潮的形状和气势。让我们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2、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首先

2、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几千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实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个局部,作者使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3、鸟的天堂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

3、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这个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局部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但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

4、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适合鸟儿们生活,鸟儿们在那里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4、火烧云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写出了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重点写“上来”局部。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绘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然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

5、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下去时则恍恍惚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第二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全诗不但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理解,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

6、挚感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6、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叶圣陶,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通过读文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局部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

7、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7、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

8、蟋蟀的住宅不但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个切都写得那么传神。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作者主要是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方面来介绍的:(1)选址经过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的洞穴;(2)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3)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1)动工时间;(2)怎样挖掘;(3)持续修整。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8、 世界地图引出的

9、发现本文表达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持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实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很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表达了他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表达的,每个局部连接自然,使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第三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9、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

10、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使用比照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很多处实行了比照,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比照,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比照、感觉的比照,正是在这些比照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10、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不过来,飘不过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

11、情。这句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11、去年的树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故事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鸟与树的对话,它们约定明年春天相见时鸟再唱歌给树听;第二次是鸟与树根的对话,鸟向树根询问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根告诉它,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第三次是鸟与门先生的对话,鸟向门先生打听树的去处,大门告诉它,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第四次是鸟与小姑娘的对话,鸟向小姑娘打听,小姑娘

12、告诉它,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个“看一会儿”说明: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树,却仅仅好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个“看一会儿”说明: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对好朋友树万分怀念。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12、 小木偶的故事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

13、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快乐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有超常的力量;童话的想象都很丰富;童话大都包含一定的道理。第四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13、白鹅本篇课文作者丰子恺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巧用比喻、拟人、比照等手法,从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三方面突出了鹅的风采,细致

14、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表达了对鹅的喜爱之情。作者擅长使用比照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比照,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即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个系列比照,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此外,作者还擅长使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

15、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作者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也突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用“譬如”这句话举例,不厌其烦地描写鹅的吃相,作者就是想突出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表达出来了。这样从容不迫

16、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侍候”是指在别人身边供使唤,照料别人的饮食起居;“堂倌”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倌在过去地位低下,作者这样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窥伺”是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眼一板。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和表达中的煞有介事,表现出作者对鹅充满了爱意。14、 白公鹅俄国作家采用拟人和夸张

17、等多种手法,抓住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突出了它的慢条斯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表现出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洋溢着真切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要是能够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军衔”是用来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如元帅、将官、校官;作者用海军上将形容白公鹅,突出了白公鹅有派头。“板正的姿势”“攀谈的腔调”,都是拟人的写法,这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鹅的欣赏和喜爱。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巧用夸张手法,突出了鹅的翅膀强健有

18、力,它有力到什么水准呢?水面上都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都会“沙沙作响”。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能够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这是作者调侃的话。对近似“霸道”的鹅,作者虽然无可奈何,却不憎恨它,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喜爱。因为喜爱,才留心鹅的一举一动,做种种的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更突出了鹅的行为的放肆,增加了幽默的效果,使人觉得很好笑,很有趣。两位作家对白鹅的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点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有以下三点:(1)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19、。(2)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使用。(3)都擅长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另外,作者的语言都风趣幽默,用词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1)语言风格不同。因为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语言也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2)表达的语气不同。虽然两位作者都是非常喜欢鹅的,但从表达中,却能感觉到不同的语气。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15. 猫老舍先生的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

20、它快乐时和不快乐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巧用“任凭也”,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巧用“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它若是不快乐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巧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快乐时非常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猫跳上桌来,

21、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稿子上踩在几处脚印,本是大煞风景的事,作者不但不责怪它,反而把它比作“小梅花”。梅花“凌寒独自开”,傲霜斗雪,洁白无瑕,自古以来受人称颂。这样来比喻,包含着作者爱猫的一腔真情。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把小猫当作小孩来写,表现了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洋溢着对小猫的宽容怜爱之情。16、母鸡课文以作者老舍的情感为线索,前后形成鲜明比照前局部写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局部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突出了对母鸡的情感变化: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再到“

22、赞美”,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巧用夸张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理解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用“不敢”来说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

23、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第五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17长城长城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用词准确

24、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不过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18、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

25、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使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26、19、 秦兵马俑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绘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绘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

27、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绘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第七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

28、面前说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动。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

29、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个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表达。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比照着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

30、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27、乌塔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水平,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

31、,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协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擅长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书信的格式(1) 称呼。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有时能够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局部。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局部。正文的

32、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假如写的是回信,能够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假如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能够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假如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 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假如给长辈写信,能够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假如给平辈写信,能够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假如给晚辈写信,能够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

33、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4) 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能够带姓,也能够不带姓(熟悉的人能够不写姓)。有时能够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假如加称谓,一般不带姓。假如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5) 日期。日期能够写在署名的后面,也能够另起一行写。第八单元课文重点复习班级( ) 姓名(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文章的作者路甬祥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

34、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使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使用两个设问句,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使用比照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在词典中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

35、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20世纪的成就,真能够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30、电脑住宅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住宅里安装了一百多台电脑

36、,一切都由电脑指挥”。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风向标)、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这个局部是详写,也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31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

37、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课文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表达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个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个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

38、、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因为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个历史进程。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使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将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比喻为“点睛之笔”。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

39、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实用、药用及他用。首段开门见山,点明了题意,明确了本文要说明的客观事物“特殊乘客”,即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的种子,同时,以两个设问句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以搭乘过神舟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为例,说明“特殊乘客”的变化,并指出它们变化之后的优点,自不过然地引发人们的思考:优点从何而来?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要说明的问题它们产生变化的原因。第3自然段,概括而有序地介绍了促使这些植物种子产生变化的两方面原因:一是来自大自然的,即宇宙射线的辐射与微重力、高真空的环境,使其内部遗传物质发生了微妙变化;二是来自科学力量的,即科学的选育,使其良好的性状逐渐稳

40、定。第4、5自然段,依次就太空蔬菜的食用、药用和其他用途实行了介绍,说明这个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人类。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赞颂了聪明勤劳的科学工作者。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用武”本义是指使用武力、用兵,“用武之地”形容作用的范围。这句话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很多多其他的作用。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能够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魔力”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深深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