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岩体原位测试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1928422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5章 岩体原位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5章 岩体原位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5章 岩体原位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第5章 岩体原位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岩体原位测试(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岩土工程勘察 岩体原位测试第五章 岩体原位测试5.1概 述岩体原位测试是在现场制备试件模拟工程作用对岩体施加外荷载,进而求取岩体力学参数的试验方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之一。 岩体原位测试的最大优点是对岩体扰动小,尽可能地保持了岩体的天然结构和环境状态,使测出的岩体力学参数直观、准确;其缺点是试验设备笨重、操作复杂、工期长、费用高。 岩体原位测试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进行:(1)试验方案制订和试验大纲编写。(2)试验。(3)试验资料整理与综合分析。岩体原位测试的方法种类繁多,主要有变形试验、强度试验及天然应力量测等类型。5.2岩体变形试验岩体变形参数测试方法有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种。 静力法的基本

2、原理是: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一定的荷载,并测定其变形;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曲线,计算岩体的变形参数。据其方法不同,静力法又可分为承压板法、狭缝法、钻孔变形法及水压法等。动力法是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并测定弹性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通过一定的关系式求岩体的变形参数。据弹性波的激发方式不同,又分为声波法和地震法。5.2.1承压板法承压板法又分为刚性承压板法和揉性承压板法,我国多采用刚性承压板法。(一)基本原理:刚性承压板法是通过刚性承压板(其弹性模量大于岩体一个数量级以上)对半无限空间岩体表面施加压力并量测各级压力下岩体的变形;按弹性理论公式计算岩体变形参数的方法

3、。该方法视岩体为均质、连续、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二)试件制备与描述1)试件制备: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代表性试验地段和试验点位置,在预定的试验点部位制备试件。试件制备具体要求如下:(1)试段开挖时,应尽可能减少对岩体的扰动和破坏。(2)试件受压方向应与建筑物基础的实际受力方向一致。(3)试件的边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承压板边缘至硐侧壁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1.5倍; 至硐口或掌子面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2倍; 至临空面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6倍; 两试件边缘间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的3倍; 试件表面以下3倍承压板直径深度范围内的岩性宜相同。(4)试件范围内受扰动的岩体应

4、清除干净并凿平整;岩面起伏差不宜大于承压板直径的1%,承压板以外,试验影响范围以内的岩面也应大致平整,无松动岩块和碎石。(5)试件面积应略大于承压板,其中加压面积不宜小于2500cm2。(6)试验反力装置部位应能承受足够的反力,在大约3030cm2范围内大致平整,以便浇注混凝土或安装反力装置。2)试件地质描述:试件的地质描述是整个试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为试验成果分析整理和指标选择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包括如下内容:(1) 试硐编号、位置、硐底高程、方位、硐深、断面形状及尺寸、开挖方式及日期等。(2) 试件编号、层位、尺寸及制备方法等。(3) 试段开挖方法及出现的岩体变形破坏等情况。(4)

5、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主要矿物成分和风化程度。(5) 地下水情况。(6) 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性质、隙宽、延伸性、密度及充填物性质等情况。(7) 地质描述应提交的图件包括:试段地质素描图、裂隙统计图表及相应的照片,试段地质纵横剖面图,试件地质素描图等。(三)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调试1)仪器设备:(1)加压系统 (2)传力系统 (3)量测系统 2)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 :(1)传力系统安装 (2)量测系统安装 (四) 试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2) 加压 (3)重复加压 (4)测表调整与调换 (5)记录 (6)试验设备拆卸 (五) 成果整理 (1) 参照试验现场点绘的测表压力-变形曲线,检查、

6、核对试验数据,剔除或纠正错误的数据。(2) 变形值计算 (3) 以压力p(MPa)为纵坐标、变形值W(10-4cm)为横坐标,绘制p-W关系曲线。在曲线上求取某压力下岩体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总变形值。(4)按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或弹性模量 。5.2.2狭缝法狭缝法又称刻槽法。一般是在巷道或试验平硐底板或侧壁岩面上进行。狭缝法的优点是设备轻便、安装较简单,对岩体扰动小,能适应于各种方向加压,且适合于各类坚硬完整岩体,是目前工程上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它的缺点是假定条件与实际岩体有一定的出入,将导致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且随测量位置不同而异。(一)基本原理:在岩面上开一狭缝,将液压枕放入,再用水泥砂

7、浆填实;待砂浆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对液压枕加压;利用布置在狭缝中垂线上的测点量测岩体的变形,进而根据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该方法假定岩体为连续、各向同性、均质的弹性体;狭缝视为半无限平面内的椭圆形(长短轴比视为无限大)孔洞,按平面应力状态下椭圆周边应力与变形的关系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二)试件制备与地质描述1)试件制备应根据需要和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地段,确定试验位置和制备试件。具体要求如下: (1) 清除掉试件范围内的浮石和松动岩块。(2) 试件的边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狭缝边缘至洞壁的距离大于1.5l(l为狭缝长度),距洞口和掌子面的距离大于2l,两狭缝间的距离大于3l。(3

8、)在选定的试验部位开凿一条狭缝(或称直槽),切缝方向应与工程受力方向垂直,狭缝尺寸应视液压枕大小而定,一般约60556cm。2)地质描述内容与要求同承压板法。(三) 仪器设备及安装调试 1)仪器设备 (1)加压系统 (2)测量系统 2)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 (1)埋设液压枕 (2)测量系统安装 (四) 试验步骤 (1)准备工作 (2)加压 (3)重复加压 (4)测表调整与调换 (5)试验设备拆卸 (五) 成果整理 (1)原始数据的检查与校对。同承压板法。 (2)变形值计算。同承压板法。 (3)绘制压力-变形曲线。同承压板法。 (4)按公式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或弹性模量。5.2.3钻孔变形法(一)

9、基本原理钻孔变形法是利用钻孔膨胀计或压力计,对孔壁施加径向水压力(图5-8),测记各级压力下的钻孔径向变形(U)。与承压板法相比较,钻孔变形法的优点是:对岩体扰动小。 可以在地下水位以下和较深的部位进行。 试验方向基本不受限制,且试验压力可以达到很大。 在一次试验中可以同时量测几个不同方向的变形,便于研究岩体的各向异性。 其主要缺点是试验涉及的岩体体积较小。该方法较适合于软岩或半坚硬岩体。 (二)试验孔施工及地质描述 (1)试验孔施工试验孔应使用金刚石钻头钻进。钻孔深度可视工程需要及岩体条件而定,孔径需略大于测量压力计或膨胀计直径,且孔壁光滑平直。在受压范围内,岩性不应有突变或大的构造不连续,

10、4d范围内的岩性应相同;加压段边缘距孔口不小于1倍加压段长,距孔底不小于0.5倍加压段长,两试点之间距离不小于1倍加压段长。(2) 地质描述内容包括: 钻孔及试段编号、开孔高程、孔底高程、孔深孔径及日期等情况。 岩石名称、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风化程度。钻孔岩心RQD值、地下水位及岩层透水性情况。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性质、隙宽与充填物性质等。应提交的图件包括:钻孔平面布置图及柱状图。(三) 仪器设备(1)旋转式钻机一台,包括起吊设备、足够长度的钻杆及金刚石钻头、扫孔器和花杆等。(2)水泵12台,离心式或往复式,最高扬程应相当于试验最高压力水头的1.31.5倍。(3) 钻孔压力计或钻孔膨胀计

11、。(四) 试验步骤(1) 准备工作。(2) 将组装后的测量探头放入孔内预定深度,经定向后立即施加05MPa的压力,探头即自行固定,读取初始读数。(3) 加压。(4) 每一循环过程中,一般卸压至初始压力。最后一次循环在卸至初始压力后,应进行稳定值读数,然后将压力卸至零并保持一段时间,再移动探头。(5) 试验结束后,应取出探头,对橡皮囊上的压痕进行描述,以确定孔壁岩块掉落与开裂现象和方向。(6) 试验过程中,如压力突然下降,应及时取出探头,检查橡皮囊是否破裂,若已破裂需更换后再进行试验。5.3 岩体强度试验原位岩体强度试验主要有直剪试验、单轴和三轴抗压试验等。5.3.1直剪试验 (一) 基本原理与

12、方法岩体原位直剪试验是岩体力学试验中常用的方法,它又可分为岩体本身、岩体沿结构面及岩体与混凝土接触面剪切三种。每种试验又可细分为抗剪断试验、摩擦试验及抗切试验。抗剪断试验是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作用下沿某一剪切面剪切破坏的试验,所求得的强度为试体沿该剪切面的抗剪断强度;摩擦试验是试件剪断后沿剪切面继续剪切的试验,所求得的强度为试件沿该剪切面的残余剪切强度;抗切试验是法向应力为零时试件沿某一剪切面破坏的试验。(二)试件制备与地质描述(1)试件制备。在选定的试验部位,切割出方柱形试件,要求如下:同一组试件的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且尽可能不受开挖的扰动;每组试件宜不少于5块;每块试件面积不小于2500cm

13、2,最小边长不小于50cm,高度为最小边长的1/2,试件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最小边长的1.5倍。试件各面需凿平整;对裂隙岩体、软弱岩体或结构面试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保护罩,罩底预留0.52cm的剪切缝。对斜推法试件,在施加剪应力的一面应用混凝土浇注成斜面,也可在试件受剪力面放置一块夹角约15的楔形钢垫板。(2)地质描述。内容与要求如下:试验及开挖、试件制备的方法及其情况。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主要矿物成分。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宽度、延伸性、密度及充填物性质等。试验段岩体风化程度及地下水情况。应提交的图件为试验地段工程地质图及试体展示图、照片等。(三)仪器设备及安装调试 1)仪器设备 (1)加压系统。

14、 (2)传力系统。 (3)量测系统。 2)仪器设备安装调试 (1)法向荷载系统安装。 (2)剪切荷载系统安装。 (3)量测系统安装。 (四)试验步骤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并经一定时间的养护后可开始试验,其步骤如下:(1)施加法向荷载。 (2)施加剪切荷载。 (3)拆除设备及描述试件破坏情况。(4)重复试验。(五) 成果整理(1) 按公式计算各级荷载作用下剪切面上的应力。(2) 绘制各法向应力下的剪应力()与剪位移。根据曲线特征,确定岩体的比例极限、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及残余强度等数值。(3) 绘制法向应力与比例极限、屈服强度、峰值强度及残余强度关系曲线,并按库仑表达式确定相应的c、值。5.3.2三轴试

15、验(一) 基本原理原位岩体三轴试验一般是在平硐中进行的,即在平硐中加工试件,并施加三向压力,然后根据莫尔理论求岩体的抗压强度及E0、等参数。试验又分为等围压(12=3)三轴试验和真三轴(123)试验两种。(二) 试件制备与地质描述(1) 试件制备。 在选定的试验部位,切割出立方体或方柱形试件,一面与岩体相连,件的最小边长应不小于30cm,每组5块。同一组试件的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且尽可能不受开挖扰动。(三) 仪器设备与安装调试1)仪器设备 (1) 加压系统。液压千斤顶100200t,58台。液压枕4-5台,加压面积应与试件受压面相适应,出力10-20MPa。手摇式或电动式油泵,最大压力应与施压相

16、匹配。压力表若干个。高压油管及快速接头。稳压装置。(2) 传力系统包括传力柱、传力架及钢垫板,其数量和尺寸应能满足试验的需要。(3) 量测系统包括测表支架、磁性表座和百分表等。(4) 其他。包括沥青油毛毡、毛毡及黄油等润滑系统和安装工具等。(五) 成果整理 成果整理基本同室内三轴试验,内容包括:(1)在-坐标系中,绘制极限应力圆包络线,并求出岩体的剪切强度参数c、值。(2)绘制(1-3)(应变)曲线,求出岩体的变形模量E0与泊松比。5.4岩体应力测试常用的应力量测方法主要有:应力解除法、应力恢复法和水压致裂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弹性力学。5.4.1应力解除法 基本原理应力解除法的基本原理是

17、: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或应变)。当需测定岩体中某点的应力时,可将该点一定范围内的岩体与基岩分离,使该点岩体上所受应力解除。这时由应力产生的变形(或应变)即相应恢复。通过一定的量测元件和仪器量测出应力解除后的变形值,即可由确定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求得相应应力值。应力解除法据测量方法不同可分为表面应力解除法、孔底应力解除法和孔壁应力解除法三种。孔壁应力解除法(或称钻孔套芯应力解除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钻孔中安装变形或应变测量元件,测量套芯应力解除前后钻孔半径变化值(径向位移),用该孔径变化值来确定岩体应力值。目前常用的变形测量元件有:门塞式应变计、光弹性应变计、钢环式钻孔变形计、压磁式钻孔应

18、力计和空心包体式单孔全应力计等。5.4.2应力恢复法 基本原理应力恢复法一般在平硐壁面(也可在地表露头面)上进行。在岩面上切槽,岩体应力被解除,应变也随之恢复;然后在槽中再埋入液压枕,对岩体施加压力,使岩体的应变恢复至应力解除前的状态;此时,液压枕施加的压力即为应力解除前岩体受到的应力,这一应力值实际上是平硐开挖后壁面处的环向应力。通过量测应力恢复后的应力和应变值,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即可求解出测点岩体中的应力状态。根据所采用应变计的类型不同,应力恢复法可分为钢弦应变计法、电阻片法和光弹应变计法,本节仅介绍电阻片法。应力恢复法适应于坚硬、半坚硬完整岩体。5.4.3水压致裂法(一)基本原理水压致裂法

19、是利用橡胶栓塞封堵一段钻孔,然后通过水泵将高压水压入其中,使孔壁岩体产生拉破裂。假定铅直钻孔孔轴平行于某一岩体应力分量时,典型情况下的水泵压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5-18所示。压力从p0开始增加,到峰值pc1时,孔壁某特定部位将产生拉破裂,压力也随之降低,并稳定于ps,这一压力称为封井压力(或称关闭压力)。这时若人为地降低水压力,则孔壁拉裂隙在岩体应力作用下将闭合。当再次升压时,裂隙将再次张开,压力达到峰值pc2后再次降低并稳定在ps值附近。利用测得的几个特征压力pc1、pc2、ps及拉裂隙方位等数据,根据弹性力学中圆形孔洞周边应力公式即可求得岩体中的两个水平应力值,而铅直应力可大致等于gh。

20、另外,大量的试验资料表明,孔壁的初始破裂通常是铅直的,且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发展,借此可判断岩体中水平应力的方向。水压致裂法的主要优点是:量测深度不受限制、代表性好。试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测量结果直观,精度高。主要缺点是主应力方向难以准确确定。5.5岩体现场简易测试5.5.1岩体声波测试(一)基本原理 当岩体受到振动、冲击或爆破作用时,将激发不同动力特性的应力波,根椐波动理论可以求得岩体的动力学参数。(二) 测线(点)选择与地质描述在平硐、钻孔或地表露头上选择代表性测线和测点。测线应按直线布置,各向异性岩体应按平行与垂直主要结构面布置测线。相邻两测点的距离,可据声波激发方式确定,换能器激发为

21、1-3m;电火花激发为10-30m,锤击激发应大于3m。测点地质描述内容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性质与风化程度;主要结构面产状、宽度、长度、粗糙程度和充填物性质及其与测线的关系等;提交测点平面展示图,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等图件。(三)成果整理与应用(1)按公式计算岩体的纵、横波速度 (2)按公式计算岩体动弹性参数 (3)按公式计算岩体的声学参数 利用以上各种指标可以评价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质量、风化程度及其各向异性特征。此外,还可以波速指标进行岩体风化分带、岩体分类和确定地下硐室围岩松弛带等。5.5.2岩石点荷载强度试验 (一)基本原理点荷载试验是将岩块试件置于点荷载仪的

22、两个球面圆锥压头间,对试件施加集中荷载直至破坏,然后根据破坏荷载求岩石的点荷载强度。此项测试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测试不规则岩石试件以及低强度和严重风化岩石的强度。(三)试验步骤(1)试件制备。在基岩露头上取小岩石样,用地质锤略微加工使之成为3-5cm见方的岩块,每种岩性约需10-15块。在钻探中也可取岩心加工成高3-5cm的柱体作为试件。(2)试样描述。内容包括岩性、结构构造、结构面特征及与加力方向间关系和岩石风化程度等。(3)试样安装。安装前先检查仪器上、下加荷锥头是否对中,然后将试件放入仪器中,摇动油泵升起下锥头,使加荷锥头与试件的最短边方向平行且紧密接触,并注意让接触点尽量与试样中心重合。

23、(4)加荷。试样安装好后,调整压力表指针至零点,以每秒0.05-0.1MPa的速度均匀加荷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时的压力表读数(F)。(5)描述试件破坏特征。正常的破坏面应同时通过试件两加荷点,否则试验无效,应舍弃。有效试件描述内容包括破坏面形状及破碎程度(碎裂块数)。(6)破坏面尺寸测量。尺寸测量包括上下加荷点间的距离(D)和垂直于加荷点连线的平均宽度(Wf),求出破坏面面积(Af)。(7)重复试验。重复步骤(3)-(6)对其余试件试验。(四)成果整理(1)按公式计算破坏荷载P(N)与破坏面等效圆直径的平方值D2e(mm2) (2)按公式计算岩石的点荷载强度Is(MPa)(3)按公式计算岩块的

24、抗压强度c(MPa)和抗拉强度t(MPa)5.5.3岩体回弹锤击试验 (一)基本原理根据刚性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冲击回弹高度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的原理,利用岩体受冲击后的反作用,使弹击锤回跳的数值即为回弹值(R)。此值愈大,表明岩体愈富弹性、愈坚硬,反之,说明岩体软弱,强度低。据研究,岩体回弹值(R)和岩体重度()的乘积与岩体抗压强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只要测得回弹值和重度,即可按图5-22求取岩体的抗压强度cm(二) 仪器设备(1)回弹仪。由弹击系统(包括冲击锤、弹簧和弹击杆)和量测系统组成。测试前应进行检查校验。(2)其他。记录表、文具等。(三) 试验要点(1) 在具有代表性的岩体表面,

25、按岩性分别选择约0.5m2的平整而干净的岩面(以能容纳均匀分布的测点20个左右为宜)作为一个测区,每种岩性的测区数不宜少于10个。各测区内测点间的间距应大于3cm,每个测点只测试一次。(2) 以弹击杆垂直岩面对准测点中心,用力把弹击杆匀速压入仪器外壳内,直至冲击锤脱落而产生冲击回弹,记录其回弹值。(3) 重复施测所测点(一般约20个左右)。(4) 在施测岩体中取代表性岩杆,测定其重度。 (四) 资料整理将岩性、结构和风化程度等相近的各测点归并一组,把明显不合理的测定值舍去,要求每个测点参加统计数不少于16个,计算其平均回弹值,然后据该值和其重度查图5-22求各测区岩体的抗压强度,并以平均抗压强度值作岩体的抗压强度。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