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81820181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 综述Nyt引言一直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解离症状是童年时期所受创伤引发的,但现在学界 对创伤诱发解离症状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深入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 离症状主要可能由童年期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而造成的婴儿对创伤的易受伤性、 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直接对婴儿造成的创伤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依 恋关系(尤其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来探讨依恋关系是怎么通过影 响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引发婴儿,甚至母亲自身的解离症状,从而讨论治疗解 离症状的方法。一、依恋关系诱发解离症状的理论与原因1.依恋关系对青少年解离症状诱发的影响在 2004 年的时候, GIOVANNI LIO

2、TTI 发表的综述整理了创伤、依恋关系 与解离症状三者的关系(Liotti, 2004),见图1。他认为,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 的,被 AAI 访谈被判定为与照养者有着 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的双亲容易与他 们的孩子形成未组织型的依恋关系。当孩子向双亲发出依恋要求的时候,容易激 发双亲的 unresolved 的记忆,这样双亲会因为当前他们回应婴儿依恋要求的照顾 模式与 unresolved 记忆诱发的恐惧的情绪产生矛盾而出现一会儿回应婴儿要求 的一会儿回避甚至惩罚婴儿依恋要求的行为,这样双亲在婴儿面前就会成为一个 既是惩罚者又是拯救者的形象。如此下来,婴儿就会对双亲产生既依赖又愤怒

3、的 情绪,难以确定他的依恋要求与行为是否正确,也难以确定自己在双亲中的自我 形象,从而难以将婴儿时期记忆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自我中并形成一个相对正常的 内在工作模式,从而为它们的解离症状埋下了诱发的因子。如此一来婴儿成长过 程中就会形成一个既强大(因为不想依赖父母)又脆弱(因为需要依恋关系)的 矛盾两极的自我,为了减轻这种自我的矛盾,婴儿会产生一些防御机制,这种机 制就是把强大的自我与脆弱的自我解离开来,这样婴儿就容易产生有解离经验或 者是情感异常,一旦这种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其他危险的因子,就非常容易遭受进一步的创伤从而形成解离或者是 PTSD 等障碍。图1而在分析心理学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了对依

4、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看法 (Gustav Bovensiepen, 2006) 。他认为,若婴儿在依恋期与母亲形成了不健康的容 易引起痛苦的依恋关系,则婴儿的情结会受损,从而不能组织形成完整的自我图 式与组织规律,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自我。为了整合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也为 了回避因不健康依恋关系而引起的接触生活时的痛苦,婴儿会启用他们的防御机 制,也就是自我解离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样就形成了解离症状。总 的来说,无论是Giocanni的观点还是Gustav的观点,意思上都是差不多,即不 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使婴儿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从而引发解离。但两者的观点都 不能很好地区分创伤与依恋关系两

5、者谁更直接地引发解离症状的关系。而 Nilsson等人在2010年进行的一个针对青少年解离症状、基于自我报告的依恋 模式与创伤暴露之间关系的研究(D. Nilsson*, 2011)则很好地区分了创伤与依 恋两者与解离症状的关系。研究发现,与自我评定的创伤相比,自我评定的依恋 关系更加能够解释解离症状。也就是说,与创伤相比,依恋关系会更加直接影响 到青少年的解离症状的形成。这一个发现很好地区分了创伤、依恋关系与解离症 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依恋关系对解离症状形成的影响。但是,依恋关系对解离症状形成的机制,仅仅落在自我整合与防御机制上的 解释似乎还不够详尽。David等人在2012年做的一个

6、研究则把依恋关系、解离 症状与认知联系了起来,为充分解释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支持 (David Joubert, 2012)。他们这个同样是使用的青少年被试的研究发现,尽管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的青少年与解离症状有着相对显著的相关,当两者间加入了工作记忆这一变量的时候,两者与工作记忆的相关度会显著上升(见图 2) 这就说明了工作记忆在 unresolved 型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中起到了传递者的作 用,就是说依恋关系可能是通过干扰青少年接受、处理与感受他们对周围世界的 经验来干扰工作记忆,从而引发解离症状的。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向,希望以后会有更多学者进行有关认知、依恋关系与

7、解离症状的研究。2.依恋关系对母亲解离症状诱发的影响 婴儿时期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不但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也会延续到下一 代中对需要面对婴儿的母亲产生影响。Heidi的研究发现在童年时期曾经遭 受过创伤的,形成了 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的母亲在照顾婴儿的时候更加容 易诱发解离症 状(Heidi Neufeld Bailey 2007)。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 unresolved 型母亲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双亲之间的创伤记忆从而不能为婴 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运作关系而造成的,母亲难以将童年期形成unresolved型 依恋关系的自己与必需为婴儿提供依恋的自己整合起来,从而形成解离症 状。而在20

8、11年中Jackie等人提出的有关依恋关系与创伤记忆解离症状的 模型则整合了母亲解离症状成因与婴儿解离症状的成因,结构化了解离症状 的形成(见图3),为治疗解离症状提供了一个相对根本的治疗方法(Jackie Amos FRANZCP 2011)。他们认为,在母亲与婴儿形成依恋关系的时期,如果母亲在与婴儿交互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角色混乱从而将注意力从婴儿转移回自己身上,就会形成沟通错误从而使婴儿形成关系创伤,这种关系创伤会使婴儿形成未组织的依恋关系与内在工作模式。当这种依恋关系难以被整合500EKprEigntil wQjdanc via activatiion ul alterndtive rrw

9、tivational systerns Social ramk/care giving systemsFIGURE 1 StructuraJ dissoci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and exeriential avoidance js un outamie of ihuse and neglect. IWM = internal werkin呂 model./. A tnos ei al.Attachment disorganisation 卫n旳n Df atta 匚 h me nt nd defence action sys-tems multiple and

10、contradictory iWMAttach merit related dlssoclatli part of lhe iprnality ARDP divided from the dev&lopiing personalityFailure off integration ofPttPhrn 耳 fH diorgdUiiSdtion related IWM5Relational trunri? 丼!戊诡 communication errors1.Mather aind Infant the Jitta 匚hmentcare-giwirift dydAdult withHostile/

11、Helplessdlsocl-atFvepaurt df thepersonality(HIHDPJAffectiverelatiDns-hipwith childtriggers ARDP12rArtivation of -defence翔駅电mFreeze, flight, fifihl,total submission13.REiinstatement ofHHDPimmature social 阳inkand car-giwingsvstems14.Maltreatmentpprnachi |dbue)ravoidanceInegl-ect),. andjffKtiv&commurii

12、cationerrors10,Sftureeaitributionerror11-ExperieMial gvoidlBneeadivation of substituteactin n systemsFTGITtF 2呼rn:il imikreatmgrn sriHrH; fnzmi 乳ruuturul di騎oui:】tkn 日nd exm:kntihl:zi曲ng ARD卩 三 mM:l】nwni-iLknellihKCK:i:iiiL_【HiTi “I iIl 叱rsdiYJlii、.的时候,婴儿就会形成一种依恋相关的解离性人格(ARDP),从而引起回 避反应或者是激动反应,这样的婴儿

13、在成年以后容易长成绝望或者是敌意的 解离性人格(HHDP)。当他们成为母亲以后也会同样因为当初跟他们母亲 一样的原因而使他们的婴儿形成ARDP,这相当于一种不断的轮回,使后代 的人不断带有解离症状。由此看来,要解决这一种轮回状态的方法是增强母 婴之间的沟通,以及指导童年遭受创伤的,形成了 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的 母亲如何去照顾孩子从而帮助母婴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种治疗的切入 点不但是对本篇文献的总结,也是对第一部分讨论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形成 的原因的一个总结。二、依恋关系诱发解离症状的治疗方法在第一部分讨论完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关系以后,这一部分将针对依恋 关系如何引发解离症状这

14、一内容进行治疗方法上的讨论。本部分主要通过针对 母婴间关系的治疗与针对具有解离症状的患者本人的治疗引用一些文献展开 讨论。2009 年 Kristyn 与 Roger 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尽管部分母亲与其 双亲都有着 unresolved 型的依恋关系,但是由于她们在对孩子的照顾中有着良 好的安全的心境,与孩子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因此当她们遭受了照顾孩 子的压力事件或者是其他可能会引发解离症状的危险因子的时候会有更好的 心理弹性从而减轻母亲解离症状的形成(Kristyn Zajzc, 2009)。而且,在临床领 域,Joseph的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治疗案例(McFadden, 2011

15、)中也提到,当个体 在长期过度压力、不安全环境或者是创伤下诱发多重人格障碍时,一个积极的 依恋关系有助于促进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依恋关系, 尤其是母亲是unresolved型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增加母婴双方出现解离症状的危 险,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指导并教育有着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母亲,或者仅 仅只是在照顾婴儿中容易发生角色混乱的母亲照顾婴儿的方法,帮助她们与婴 儿形成一段积极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从根源上切断患上解离障碍的可能,使 母婴双方都能够正常地生活。另外,当母婴关系治疗已经不可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患者本人的治 疗减轻患者的解离症状。首先,参照David等人的研究(D

16、avid Joubert, 2012), 由于依恋关系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工作记忆使患者引发解离症状,我们可以通 过对患者的注意力、短时记忆与信息处理速度的训练来提升患者的工作记忆, 从而减轻患者的解离症状。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患者进行一些宗教上的联 想(Pehr Granqvist*, 2009),以及艺术上的创作(Jaque, 2012)来使他们充分发挥解 离的特质。以上两个研究都是对具有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以及未组织型依恋 关系的具有解离症状的宗教患者(New Age Spirituality)以及艺术家的研究。两个研究都发现,尽管有着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以及未组织型

17、依恋关系的人 会更加容易引发解离症状,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宗教上的联想与艺术上的创作来 减轻自己的解离症状;同时,当浸入了宗教联想或者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这些宗教患者与艺术家能够充分地利用他们解离的优势,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 力。特别地,针对宗教患者的研究还发现,当面对高压力相关的工作的时候, 这些经常进行宗教联想的患者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他们的解离症状,还能够集 中他们的注意力处理好当前的问题。这两个研究说明了,尽管解离症状是根源 于母婴关系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患者本人的引导甚至是患者本人的自 愈行为(进行宗教联想或者是艺术创作)来治疗解离症状。因此,治疗解离症 状的方法并不只有针对母婴关

18、系的治疗,还可以有针对患者本人的多样化的治 疗方法。三、总结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讨论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的关系深入地了解地依恋关 系通过影响婴儿对自我认知的整合以及母亲因婴儿诱发对照顾婴儿与童年创 伤经历的矛盾来引发婴儿或者是母亲的解离症状,也讨论了根据这一种引发解 离症状的原因来制定针对母婴关系的以及针对患者本人的多样性的治疗方法, 为解离症状的成因与治疗提供了新的观点。参考文献:D. Nilsson*, R. Holmqvist and M. Jonson. (2011). Self-reported attachment style, trauma exposure and dissocia

19、t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Attachment & HumanDevelopment, 13(6), 579-595.David Joubert, Linda Webster, Rachelle Kisst Hackett. (2012). Unresolved Attachment Status and Trauma-Related Symptomatology in Maltreated Adolescents An Examination of Cognitive Mediators. Child Psychiatry Hum, 43, 471-4

20、83.Gustav Bovensiepen, Koln, Germany. (2006). Attachment-dissociation network Some thoughts about a modern complex theory.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1, 451-466.Heidi Neufeld Bailey , Greg Moran, David R. Pederson. (2007). Childhood maltreatment, complex trauma symptoms, and unresolved attac

21、hment in an at-risk sample of adolescent mother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9(2), 139 - 161.Jackie Amos FRANZCP , Gareth Furber , Leonie Segal. (2011). Understanding Maltreating Mothers A Synthesis of Relational Trauma, Attachment Disorganization, Structural Dissoci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an

22、d Experiential Avoidance. Journal of Trauma & Dissociation, 12, 495-509.Jaque, Paula Thomson* and S. Victoria. (2012). Dissociation and 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in artists and performing artist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4(2) , 145-160.Kristyn Zajzc, Roger Kobak. (2009). Caregiver unres

23、olved loss and abuse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in a high-risk samp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1, 173-187.Liotti, Giowanni. (2004). Trauma, dissociation, and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Three strands of a single brai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

24、ning, 41(4), 472-486.McFadden, Joseph. (2011). The role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nd insecure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logical dissociation and multiple identities. 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56(348-353).Pehr Granqvist*, Mari Fransson and Berit Hagekull. (2009).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absorption, and new age spirituality a mediational model.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1(4), 385-4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