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81815708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策略【摘要】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认知能力和心理结构都处于发展期,同时他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化时期,具有特殊的发展特征,这个时期,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引导和培养,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要养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幼儿园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培养儿童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关键词】学前儿童自我中心家庭教育合作游戏生命游戏信任游戏【Abstract】Thedevelopmentofthethoughtisinaspecialstageforthepreprimarychildren.Both

2、thecognitiveabilityandthepsychologicalstructureareindevelopment,atthesametime,hesthinkingisinself-suppressiveperiodwithspecialfeatures.Inthisperiod,iftheparentsandteachersdonotpayattentionstochildrensguidingandtraining,mayleadtoanimportantimpactonchildrenslifewill.Therefore,parentsshouldformthecorre

3、ctfamilyeducationmodeandbuildagoodfamilyatmosphere.Thekindergartenalsoshalltakesomeappropriatemethodsofeducation,andtakeanactiveguidingtocultivat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thinking,promotingeffectivelytothecultivationofthesuppressiveself.【Keywords】PreprimarychildrenEgotismHouseholdEducationCooperativ

4、egameLifegameTrustgame自我中心是学龄前儿童内部心理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儿童构建内部心理结构的必经之路。对于儿童自我中心的研究,国外有很多教育学家对其进行过研究,1926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言语和思维一书,首次提出了“儿童自我中心”这一概念,1962年他更进一步提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四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多表现在言语中,并且随情景的不同而变化的。他把自我中心言语看成是从出声思维向内部言语思维的转化的中介,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现在,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等

5、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广泛接受与应用。我国当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放大发展和计划生育大大力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部分经济宽裕,负担减轻,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尤其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因为该阶段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加上当前社会整体的道德滑坡,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也愈加关注。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导致他们出现很多不同程度上的自私任性,蛮横无理,不敬长辈,攻击性强,缺乏同情心,虚荣攀比等行为。这些明显偏离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现象是与儿童内部心理结构密切相关的,在了解该心里结构变化的同时,父母和老师应适当的加以引导,才能有效减少和培养儿童正确的世界观

6、和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学龄前儿童。现代儿童的那些在成人眼中偏离正常道德准则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内部心理结构还在构建中,尤其是六七岁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结构,尚未建构结束。早期经验对人整个一生的影响是相当重大的,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早期经验会有意识无意识的储存在人大脑中,从而有意无意的引导人的行为。尤其是犯罪心理学,认为多数犯罪是因为早期创伤。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该阶段处理好儿童内部心理结构的构建和变化的引导,为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化奠定良好基础。通常来讲,自我中心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事物时通常用自己的想法来推断他

7、人的想法,想当然的以为他人就是这样想的。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则是指该阶段的儿童不能理解他人的存在价值与作用,也不能很清楚的理解他人观点和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在他看来,他就是太阳,周围的人也是太阳,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就是他人的,包括所想所为。这是该阶段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皮亚杰将其称之为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标志,当然,他们自己对此并不知晓。这些儿童并不会按照自己听众的观点说话,同时也不介意听众是谁,既使独自一人的时候,也想象有人在听他讲话。换句话说,儿童只是追求自己兴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做自己的事。他们的行为不影响周围人,也不想告知他的意图。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现象

8、是每个人共有的,它并不是自我的无限扩张,以致把整个世界囊括于自我之中,而是指儿童还不能把户我与外界分开,是其对事物、他人和自身进行批判地因此也是客观地认识之前的某种综合的认识立场。它使儿童所感知到的既不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的客体,而是一种主客体不分的世界。因此,皮亚杰认为它“是一种稳定的、无意识的认识错觉”,它使儿童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指向和迷恋于自己的言行、观点、思维和理念世界,以为它们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心。实际上,自我中心化就是儿童对自我的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迷恋与推崇。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独白等自娱自乐的行为随处可见,他人对其行为做出反应的时候,大多的不到回答。我们

9、经常可以看到,该阶段儿童的语言行为和社会行为,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更是“小皇帝”,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专制霸道的行为。我们平日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一个人在自娱自乐,嘴里也是嘟嘟囔囔的。有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儿童在对我们讲话时,询问却得不到答复,总会感到莫名奇妙,甚至怀疑是否是自己搞错了。再例如,幼儿们在一起集体活动的时候,大多数往往是以独白的形式自己跟自己讲话,显得极有主见,各说各的,通常不听别人讲话,即使有言语的交流,也不能相互交流以获得有效信息,大多是非社会性行为。这里儿童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也不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行事,此时的儿童以为别人理解他正像

10、他理解自己一样,他们不情愿也没有能力去修改自己的思维去适应别人,从而导致了思维与行为的自我中心。维果茨基对儿童的自我中心研究,跟皮亚杰的稍有不同,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研究上,他的观点是:(1)所谓自我中心言语也是一种社会性言语,而不是什么自我的表现。(2) 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语的产生,但它仍然是社会性言语。(3)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言语。在他看来,自我中心言语是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是言语的自我调节,是一种内隐形的社会性语言,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儿童自我中心的思维与行为,由于大人和大孩子的迁就,直到六七岁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与周

11、围同龄人和成人的思维产生明显冲突,随后才开始考虑他人的思想。在此,自我中心思维开始屈从于社会给予的压力,在与同伴行为的相互作用的下,在交往中,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特征才逐渐消失。尽管自我中心化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与成人眼中的自私自利是有极大区别的,后者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前者是无意识的,所以不属于自我中心主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个别儿童仍然是一切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人,父母和老师又不给予正确引导,将来则有很大可能会逐渐演变成自我主义者。同时,儿童与同龄人和集体的相互作用是消除自我中心思维的重要途径,但仍然有相当数量与比例的儿童长大到成

12、人阶段也没有去除自我中心思维,思想与行为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也是不利于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与社会化的发展。以至于成年后还未能形成换位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与思维方式。去自我中心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也需要各方面的引导与帮助,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成长。当代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障碍有很多,自身的内部心理结构的建构是一个方面,但相对学龄前儿童来讲,影响是比较小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外部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教育影响,这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而对儿童进行去自我中心化的培养,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就实际功效来讲,重点应放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两处。家庭教育当代我国家庭,父母的几种心

13、态导致子女教育的不当行为:1、圆梦心理,很多年轻父母,对于自己的人生抱有种种遗憾,诸如才艺、大学等,因而将这些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2、补偿心理,许多家长对于自己的童年不满,将自身的缺憾补偿在子女身上;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以前子女多,只要有一个成才即可,但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多为独生子女,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对子女期望值很高;4、虚荣攀比心理,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父母产生了紧迫感和很大的压力,不由自主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周围同事朋友的子女更为出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父母往往会处于失控状态,很难呢把握理智与情感的尺度。因而会尽可能的给予子女

14、,以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去谋求孩子最好的发展。但这种不加考虑的不适当的给予,常会给孩子过大压力,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会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使得他们肆意妄为,唯我独尊。持有上述心理的父母,他们在行动上最突出的表现为溺爱。所谓过度溺爱,是指无原则的教养态度,一味迁就的教养方法和缺乏一以贯之的教养要求,很容易促使儿童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恶习。当代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是幼儿自我中心形成的现实原因。往往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受到丁点委曲,对孩子千依百顺,有求必应。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滋长出优越感和特殊感,产生“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心理,行为乖戾

15、,任性妄为。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独特环境,加上成人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自我中心极易形成。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等“儿童伙伴”,在家庭中他们“离群索居”。无人与他竞争,也无人与他分享,在他的身边找不到一个参照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父母为孩子买吃的、穿的就他独一份;父母疼的,累的也只他一个。由于他的“独”,较多地获得物质、文化享受;也由于他的“独”,使得他与父母的接触更密切,更频繁,父母也更有时间抚养和照顾孩子。除个人活动另外,家长自私的言行也会影响孩子,造成孩子极易演变为自我中心。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喜欢摹仿,由于

16、父母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特殊地位,父母往往成为他们摹仿的榜样。父母的自私言行,也势必对幼儿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幼儿自我中心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对广大家庭进行经常性的普及宣传和教育,促使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大促进的作用。首先家长对子女施与“爱”的程度要掌握“适中”原则,父母要做到理智地爱孩子。父母应当改变对子女需求上的无限制的,不分理由的满足,不能一味的讲究物质享受,要去除对孩子日常生活上的代劳,在孩子教育要求上的一味迁就,以及在家庭关系上将其视为太阳的现象。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凡事不能只想到自己,要多想想别人。并不

17、是自己所有的需要都该满足,要学会克制,要懂得没有人可以任意妄为。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倾听,了解父母的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并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简单的家务事等,使孩子从自我中走出来,懂得尊重父母和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再次,家庭教育方法要得当。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谦虚和谦让精神,以控制和减少孩子的自我中心现象,使他们能够明白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会让他人厌恶的。最后,家庭应当充满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气氛。在一些极其轻微的家务劳动中,家长要有意识让幼儿参与其中,而后一家人共同分享劳动的成果。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还应当和邻里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和

18、睦相处、礼尚往来,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以促进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当孩子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家长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要操之过急,而应采取恰当的方法,细心的加以劝解和引导,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于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教育,大多集中在幼儿游戏上。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有的教育和培养活动多是通过游戏进行的。针对幼儿自我中心化思维特点和方式,幼儿园应选择适当的游戏培养和引导幼儿去自我中心化行为。这些有游戏不仅要合乎幼儿年龄和心理特征,还要尽量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人友善,珍爱生命。一、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即集体游戏,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或者活动,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组织者

19、多为老师,应经常开展集体活动,将孩子分组,然后合力完成任务进行比赛。激发孩子竞争力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老师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与人相处的必要性,培养去自我中心化思维。皮亚杰认为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化的重要前提。幼儿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使其得以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在相互作用的矛盾与冲突中体会到别人观点、立场的存在与不同,才能学会从他人立场、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对他人(尤其是榜样)的观察与摹仿也可以习得一些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因而,父母和老师应当尽可能的创设环境和条件,让儿童多参与合作性质的游戏,促进认知的发展,提早培

20、养去自我中心化思维与行为。在幼儿园里,老师应当经常开展与合作有关的游戏。在集体游戏中,幼儿可在与同龄人得合作中,体验到合作的意义及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初步体会到不合作的害处。因此,要经常开展集体性活动,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非常重要的途径。分享玩具与美食,也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生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幼儿认识社会和世界的教科书和生活伴侣。家长可以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伙伴一起玩,互相交换着玩,让幼儿在交换玩具和共同游戏中感到快乐,体会到合作同戏的乐趣。美食也是儿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享食物比分享玩具更能培养儿童的合作分享能力。同时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度幼儿的灌输和引导。由于幼儿

21、道德认识还比较简单,是非判断能力较弱,应当从认识上帮助幼儿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的害外和合作的好处。单纯组织游戏,幼儿一时还难以领会游戏的意图。因此,每次游戏之后,应针对游戏,进行讲评,因势利导,指出害处给予批评,并对合作好的孩子给予表扬。二、信任游戏:有这样一个小游戏,两个人站在硬邦邦的水泥地上,其中一个人直挺挺往地上倒去,另一个人负责接住他。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很多人玩的时候也觉得是互相信任的,但是,真正信任的没几个。因为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游戏,其实是很接近死亡的,因此没几个人愿意把命交托在对方手上。信任是个体给予对他人虎作的期望而冒险的意愿水平。在多人互动过程中,信任可有效的激发合作的潜力,提高

22、整体利益,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据调查研究,在同样结构情境中,儿童的信任水平略低于成人,但合作水平高于成人。学前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有效教育,提高儿童的信任水平,积极与他人合作,初步确立信任概念,对其以后的人际交往,合作共赢,以及去自我中心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三、生命游戏:生命教育,是以为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当代幼儿园对儿童的生命教育是相当重视的。像古代孟母三迁一样,孟子居住在坟场边,就与小伙伴一起进行死人与送葬的游戏,孟母见此情景怕对孟子的将来产生不良影响

23、,举家搬迁。我们这一代儿童相对早熟,加上电视传媒的影响,个个都是小大人,经常会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甚至还有装死和拜祭死人的游戏,这些行为在一般家长看来,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常见游戏,司空见惯。而在幼儿园,老师见到相同情景,却会很重视。一般会借清明祭祖的时间对全园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在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让他们大脑中开始有生与死的概念,懂得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爱与被爱,与伙伴友好相处,知道孝敬父母。虽然他们不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大道理,但至少从小就要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袭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我们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除了生命游戏,

24、还应当带领孩子经常去郊外,亲近自然,感受多彩生命,教导孩子保护自我的同时,提高生存能力。还要依托家庭和社区,让孩子体验到生命关怀。还可以让孩子饲养生命力较强的小动物,教育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四、拓展游戏:捉迷藏:当着孩子的面,将物品放在一个地方,然后让孩子去找,找到后,换另外一个地方藏,孩子会去原来的的地方找,这种守恒需要花时间去消除,帮助他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试着去猜测他人的想法。随后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捉迷藏,通过这样的游戏,发展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同时,学会思考。摸盒子:在盒子中放入不同的孩子所熟悉的物品甚至小动物,让孩子伸手去摸,猜猜看。让孩子亲身去经历,同时用大脑思考,于已有经验中寻找,

25、最终找到答案,以此促进儿童的思维的间接性开发。正反图:类似于拼图游戏,一面是一张简单而熟悉的画像另一面则是稍微复杂点的图案,分成若干部分,然后让孩子拼完整。动脑的时候,学会寻找其他方法和捷径,开发思维。角色互换:最简单常见的是过家家,课堂,甚至家中,老师和父母都可以在适当条件下,尝试和孩子交换角色,引导孩子进行较为真实的换位思考,既为孩子和生活增添了乐趣,又能引导孩子思维的发展。在角色游戏申,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脸角色的即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怒感情。而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在姐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脸到不同人物的思怨感情,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中心,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同样道理,移情训练能使

26、幼儿更好地辫刃J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更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奔处地地着怒.理解他人的禽要。霍夫受甘指出.移情足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拙.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思维时非常有效的。参考文献:1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4应蕾培养幼儿学会关心尊重的良好品行J.教育科研,2006(3).5龚奎洪.幼童自我中心化思维探略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6李颖.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7方富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简介J.心理学动态,1986,(1),1988.8李辉.去自我中心化: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9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赵晶.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J.教育周刊,2006(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