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175473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生态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 环境生态学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2、 生物的协同进化1)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可分为(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2)生物进化的方向:单细胞多细胞 、 低等高等、简单复杂、水生陆生决定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3、 生物多样性即生物类

2、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环境的类型1)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5、 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如黄化现象;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 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达光饱和点后, 不随光强增加。陆生生物 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在白天强光下活动,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6、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v 不同

3、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影响不同。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如昆虫的紫外光趋光效应。v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莲座状叶丛,毛绒发达,叶片缩小。7、光周期现象: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v 对繁殖(开花)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v 对鸟类等迁徙影响;对鸟类、鱼类等动物繁殖的影响;v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区

4、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8、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三基点”;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影响生物的发育,如低温春化、有效积温;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布;变温对生物的影响,如变温能提高种子萌发率。2)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生物对低温的适应:保暖、抗冻形态、生理 、行为的适应v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v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

5、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v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3)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抗辐射、保水、散热形态 、生理 、行为的适应v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v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

6、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v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9、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的“三基点”;水分多少影响植物合成物质的改变;影响植物的繁殖,如水力传粉;水分不足可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水分状况决定植被的类型,以及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2)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退化的机械组织以及带状、线状的叶片来适应水环境。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可通过形态、生理适应来维持根系吸收水的

7、和叶蒸腾水的平衡。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有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3)水生动物通过渗透压调节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陆生动物通过特定的形态结构、躲避及迁徙行为、生理调节等方式来适应干旱环境。10、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土壤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2) 据植物对土壤的反应,可分为酸性土植物(pH7.5);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11、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有

8、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主导因子作用: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光照长短;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2)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基本特征。12、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就是限制因子。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13、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的组合。其基本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遗传特征。14、存活曲线型:曲线凸型,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9、。 如人类、大型哺乳动物、阴性阔叶树种、农作物等。型: 表示各个年龄期的死亡率相等,呈稳定一致的状态。如鸟类、水螅、一些阳性树种等。 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高,成熟个体的死亡率低且稳定。如青蛙、鱼类、草本植物等。15、 种内关系:1)集群。集群效应可提高捕食效率,共同防御敌害,改变小生境,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繁殖。2)种内竞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物种如果利用相同的资源,它们便形成了竞争的关系。其类型有: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16、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17、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2)、捕食3)、寄生与共生4

10、)、互助(蜜蜂采食花粉花蜜)5)、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如绿毛龟。18、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19、种群的生活史对策r-对策: 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k-对策: 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 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20、生物群落,即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称为群落(生物群落)。基本特征:具有一

11、定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种群之间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动态特征;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有边界特征2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22、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23、群落演替,即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24、生物群落演替理论1)、单元顶级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最终都能形成一个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级,包括气候顶级和各类前顶级。2)、多元顶级论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

12、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终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级群落。3)、顶级格局假说 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群落,叫做优势顶级,它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25、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缺一不可。生物成分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态系统必需有的是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2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四个方面。2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l 负反馈:系

13、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l 正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如湖泊污染,导致鱼的数量因死亡而减少,由于鱼体腐烂,加重湖泊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的死亡。28、生态系统1)、自然生态系统,如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生产者均为小型;海洋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生物分布的范围很广;功能海洋孕育了生命;海洋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海洋为人类提供工业原料;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用之不竭

14、的动力资源;海洋为人类提供药品;在控制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海对陆地环境起到净化作用。2)、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参与及控制下,由社会-经济-自然结合而成,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特点是:目的性、开放性、高效性、易变性、脆弱性与依赖性。3) 、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城市居民生存的空间,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特点是: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具有人工化环境;能量流和物质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城市生态系统还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问题。29、生态系统服务:又称生态系统公

15、益,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两大服务功能。3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性的生产与维护。(最重要: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播种。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感官、心理和精神调节。美学和文化创作的源泉。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31、景观生态学中常用基本术语与定义 结构: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 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 廊道: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型的

16、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基质:景观中的本地覆盖类型。 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破碎为更小,不相连的小块。 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32、斑块的起源 环境资源斑块景观中环境资源的异质性而形成的斑块 干扰斑块在一个同质的景观本底内由于发生局部干扰所形成的斑块就是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当同质景观的本底发生大面积干扰时,只有局部地段得以保持原有状态或受到的干扰较轻,与其周围地段形成明显差异,即形成残存斑块。33、人为干扰主要类型为: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污染、采集、采樵、狩猎和捕捞。34、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干扰有利于促进生态系

17、统的演化(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第七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5、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类型包括: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与颉颃作用。36、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毒害作用最大)皮肤吸收37、生物富集(又生物浓缩):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38、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39、生物积累: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

18、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40、表示毒物毒性的指标: 致死剂量(LD)或致死浓度(LC)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系指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41、受损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本质是功能受损)42、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物种多样性减少 2)、系统结构简单化 3)食物网破裂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 7)系统

19、稳定性降低43、生态修复: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破坏了的环境进行“修复”。常用的技术和方法1)针对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萃取、根际过滤、植物固化和植物辅助生物修复;2)针对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有:潜力评价法、自然恢复法、限量控制法和协调促进法。44、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1)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及特点:过度放牧、垦殖、污染、当地居民用做能源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1、改进现存草地,实施围栏养护或轮牧2、调整畜牧结构,实行圈养3、重建人工草地2)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具纵向成带现象,但物种的纵向替换并不是均匀的变化。大多数生物都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

20、制约、关系复杂。自净能力强,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原因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2.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3.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受损修复技术1.引流冲污 2.曝气复氧 3.底泥疏浚 4.化学絮凝处理 5.生态修复技术 3)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水利建设、过度放养、湖泊的富营养化和外来种的侵入修复技术 严禁围湖造田 营造林地,涵养水分 加大人为控制湖泊水位的力度 对于大量淤积的湖泊进行清淤4)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1)控制污染源(2)恢复湖岸带湿地生态系统(3)恢复水生植被(4)控制藻类,防止水质恶化5)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原因:刀耕火种 采伐木材 矿山开采特点: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修复方法: 封山育林、 林分改造、 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41、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技术:生态风险评估。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管理与5R法。生态工业园区。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推广3S技术。应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