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地理)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18157484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地理)(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 理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科部分。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下表)目标要求(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

2、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正确表达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地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此、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

3、、各种数据、画面、符合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2、能够快

4、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能够用简洁的文

5、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

6、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二、考试范围与要求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2、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必考内容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

8、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

9、、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

10、地球的含义。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选考内容选考一 旅游地理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

11、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4、旅游与区域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选考二 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

12、(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选考三 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4.、环境污染与防治(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5、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