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1518841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10#多用途泊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评价单位)目前已基本完成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10#多用途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即将报送省环境保护局审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现向公众公示如下内容:一、公众索取信息的方式和期限(1)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的网站地址福建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网站: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网站:(2)公众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公众可以在相关信息公开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信函方式向环评单位及建设单位咨询。(3)公众索取信息的期限:即日起15日。二、联系方

2、式项目建设单位的名称:福建铭可达投资有限公司通信地址:福安市新华北路43号三楼邮政编码:355000联系人:林绍容 电话:0593-6153933传真:0593-6153733承担评价工作的环评机构: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国环评证甲字第2205号)通信地址:福州市鼓楼区环保路8号邮政编码:350003联系人:涂德贵 电话:0591-83571255 传真:0591-83571272 三、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1)征询对象:主要为项目地周边区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欢迎社会各界对本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2)主要事项:本次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征求有关本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请

3、公众就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四、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网上公众意见调查。五、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即日起15日。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 2009年6月10日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10#多用途泊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 工程概况和主要环境问题1.1 工程概况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2个,码头平台长440m,宽28m;栈桥4座,每座栈桥长120m,宽12m;驳岸长度500m;码头装卸作业堆场61890 m2,其中件杂货堆场41355m2、集装箱堆场20535m2;配套建设办公、仓库、生产和辅助生产等设施、给排水及消防工程、供电照明工程、计算机管理工

4、程、通信工程、导助航工程、道路工程等公用设施,房屋建筑总面积28547m2。本项目建设期预计为18个月,项目建设总投资金额约5.25亿元(方案一)。本项目工可报告认为,项目实施后,达产年能形成年吞吐量190万吨的能力,年营运收入可达7599.80万元,年税后利润(经营期平均)为3248.39万元,财务税后内部收益率为9.22%,资本金收益率为10.27%,财务静态投资回收期为9.36年,具有较好的国民经济效益指标和企业财务效益指标,项目建设同时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2环境现状评价结论2.1 海洋水质环境2009年2月25日(大潮)和2009年3月7日(小潮)工程区及附近海域表

5、层海水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项目附近海域海水中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一般水化学因子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除个别调查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大部分调查水域均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中总汞、石油类、铜、铅、镉、砷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2 海洋沉积物环境2009年2月25日海洋沉积物监测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烃、总汞、砷、铜、铅、镉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2.3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项目区生物质量的数据引用2007年福建省主要港湾环境生物质量监控监测报告,监测时间为2007年8月。本项目区附近的重要经济生物为真鲷、

6、鮸鱼、大黄鱼、缢蛏和牡蛎,它们的生物质量数据(重金属、石油类、农药残留)。评价标准按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第一类标准执行。评价方法采用与标准值直接比较法。引用的资料表明,两个站位的牡蛎体内铅、锌、镉、砷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第一类标准限值,但均符合第二类标准;牡蛎体内的石油烃、铜、总汞、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第一类标准限值。缢蛏体内石油烃、铅、锌、砷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2001)第一类标准限值,但均符合第二类标准;缢蛏体内的铜、镉、总汞、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1842

7、1-2001)第一类标准限值。综上分析,项目区周围海域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属正常水平。2.4海洋生态环境(1)叶绿素a各站位表层水的叶绿素a含量差别较大,在0.43 mg/m3(B1)和2.06 mg/m3(D1)之间,此外F1站位的含量也较高,为1.95 mg/m3,较低的站位还有D4和E2,均在0.70 mg/m3以下。(2)浮游植物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共鉴定2门54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有53种,占98.1,甲藻门1种。各站种类数范围在1732种之间,D4站种类数最少,E1站种类数最多。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较为突出,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它在12个站位细胞

8、数量的平均值占细胞总量平均值的42.3,其次为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占27.3。细胞数量较多(所占比例1.0%)的还有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辐射圆筛藻(Cos.radiat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总体数量较低,在1.48102 cells/L1.73103cells/ L之间,平均6.1102 cells/ L,其中A1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高,D1和A2站的细胞密度也较高,均在6.5102cells/ L以下,其

9、中F4站细胞密度最低。由于浮游植物的丰富度(d)和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2.605和2.402)虽符合正常水质要求,但多数站位的优势度较突出,因此调查海域水质状况一般(还需参考相应的水化学分析)。(3)浮游动物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及其它浮游幼虫29种,属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毛颚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被囊动物门等5个门。其中桡足类最多,计16种,占55.2%;其次是浮游幼虫,计6种,占20.7%,水母类3种,占10.3%。该海域出现的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多毛类幼体、针刺拟哲水蚤等。各测站浮游动物出现的种类在10种以上,E2站浮游动物种类最多,达15种;其次

10、是C1站,为14种;A2站和E1站最低,为10种。本次调查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和总个体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7.5 mg/m3和2138.8 ind./m3。A2站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为89.3 mg/m3,其次为F1站,为60.0 mg/m3,E1站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为20.3 mg/m3。F1站密度最高,为4875.0 ind./m3,出现的主要种类是太平洋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多毛类幼体、异体住囊虫;C1站密度最低,为768.0 ind./m3,出现的主要种类相同。浮游动物的密度分布总趋势为上游的A2和B1站较高,下游各站较低,而白马港外的F1站和F4站又升高。从生态特征指数来看,浮游动物的

11、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一般,其中丰富度的范围在0.99301.7105之间,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1.99462.7537之间,均匀度的范围在0.53900.7681之间。 (4)浅海底栖生物调查海域浅海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幅度较大,生物量波动在0.30g/m220.71 g/m2,平均生物量为6.73 g/m2。生物量组成以多毛类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共占优势,分别为20.4、20.2和18.0。各站位生物量差异很大,其中A1站生物量显著最大,为20.71g/m2,生物量较高的还有B1站(18.43 g/m2)和D4站(13.55 g/m2)。B4站生物量显著最小,仅为0.30g/m

12、2,生物量较低的站位还有C1、D1、E2和F1,均在2 g/m2以下。本次调查共鉴定浅海底栖生物58种,其中多毛类(26种)、软体动物(11种)和甲壳类(10种)为种类组成的主要类群。总栖息密度为184.2个/m2(变幅20740),多毛类占有30.29的优势。总生物量为6.73 g/m2(变幅0.3020.71),多毛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共占58.55显著优势。优势种有光滑河兰蛤、奇异稚齿虫、不倒翁虫和短吻铲荚螠。4项指数综评结果,E2站的种类多样性最好,A2和B4站最差。(5)潮间带底栖生物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8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为6种,占总种数的33.33%,海藻4种,占22.2%

13、;甲壳动物3种占16.67,多毛类和纽形动物各2种,各占11.11;海草1种,占5.56。潮间带生物总栖息密度为99.4个/m2,其中软体动物密度显著最大,为86个/m2,占总密度86.52的绝对优势。A断面总栖息密度为100.0个/m2,B断面为98.7个/m2。栖息密度最大站位为GI 140个/m2,这与数量大的绯拟沼螺有关;最小站位为HIII 40个/m2。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8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为6种占总种数的33.33。高、中、低潮区分别为5、11和7种。优势种为绯拟沼螺、微黄镰玉螺和光滑河兰蛤。平均总生物量为2.28 g/m2,总栖息密度为99.4个/m2。2.5 地形地貌地质(

14、1)陆地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白马河畔,属海陆交互沉积盆地,周边地形为高峻的构造侵蚀中、低山和丘陵,地貌复杂,反差大,在地貌上属滨海相滩涂地貌单元。总体特点是:山丘迫近海边,山高海深,岸崖陡峭,基岩侵蚀岸滩多,港湾深邃,狭窄的港道多,海岸曲折,岬湾相间,岛礁众多,海蚀地貌发育。本区主要地貌单元有构造侵蚀低山、海蚀崖、潮滩、潮流沙脊与沙坝、冲刷槽和水下浅滩等。场地位于福安市湾坞乡半屿村,处于陆域向水域过渡地带。拟建场地现为海水养殖场,大小养殖塘相连成片,详见图4.2-1。20年一遇的防洪堤穿过拟建泊位区。防洪堤东侧主要为跳跳鱼养殖区及围垦养殖区水道,地史上,属福安市白马港盆地东南海陆交互沉积区,为滨

15、海堆积平原。防洪堤西侧(堤外)为连片的蛏塘。场地内蛏塘和跳跳鱼养殖场水通过防洪堤坝下涵洞与外侧海水相通;场地西侧(堤外,码头区)为海域区,为水下阶地地貌单元。场地地势总体上东北高西南低,从陆域向水域缓倾,码头平台前段地形相对较陡,呈水下阶梯状。(2)冲淤环境深泓线水平变化深泓线为河道断面中最深点沿线的连线,深泓线的走向基本上可反映河流中的主流走向,拟建项目附近河道深泓线1996年、2000 年和2003 年相比,深泓线基本不变,这反映了多年以来该河段的主流是比较稳定的。滩槽平面变化和河道冲淤变化从河床演变总趋势看,在一段时间内,该河段河床深槽有所扩大,造成深槽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与湾坞和白招围垦

16、工程实施有关,围垦缩窄了河道的过水断面,在微弯凹岸形势下,主槽的水动力条件得以加强,从而使主槽的范围扩大。从总的趋势看,白马门强劲的潮汐动力将维持该河段深槽的稳定。本项目附近海区滩槽格局基本稳定,特别是由于湾坞、白招围垦工程的实施,调整了河道过水断面形态,人为造就了微弯岸线,使主槽水动力条件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更利于航槽水深的维持,因此近年来主槽面积扩大,航槽有所刷深,但从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维持稳定状态。泥沙引起海区泥沙运动的动力包括波浪和潮流。三都澳海区外海波浪相对较大,对沿岸输沙有一定的掀沙作用,但是由于三都澳为一口小腹大的半封闭型海湾,拟建工程距湾口约20km,波浪主要为小风区波

17、浪,且受岛屿掩护,波浪对泥沙运动影响很小,因此主要动力是潮流。2.6 环境空气2009年5月11日17日对项目区周边的监测结果表明: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内6个监测点位的TSP及PM10的监测值均远低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标准浓度限值。评价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较好。2.7 声环境拟建项目所在区域附近无任何施工作业,现状为水域。项目所在地及周边村庄的声环境质量较好,可以达到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3类区标准。2.8 农业栽培植物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项目拟建区内的农业用地主要为围垦养殖,少量为荒地和未利用地,没有水田。拟填区域东侧紧邻一堤坝,堤坝内为塘田,种植水稻。半屿

18、村旱地主要分布在村庄附近的山坡中下部,栽培作物主要为地瓜、花生等,轮作、复种指数较高,此外,村民还种植少量蔬菜、瓜果类经济作物,主要自给。2.9陆域动物资源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项目区除少量鸟类外没有大型的野生动物,其余均为家畜和家禽,主要有牛、猪、羊、狗、鸡鸭等,没有规模化饲养。根据实地调查,项目区内鸟类主要为白鹭、麻雀及家燕。2.10旅游资源项目所在区域附近没有他旅游资源。2.11土地利用现状在福安市湾坞片区总体规划中,本项目所在地均为滩涂。项目所在地拟征用地中,现状陆域面积1.5001hm2,宗海面积27.5345hm2(利用浅海与滩涂填海造地面积19.4399hm2,港池用海面积

19、1.5826hm2,透水式构筑码头6.5120 hm2)。拟征陆域荒地为荒地1.5001hm2,高程为1.53m1.56m,处在蓄滞洪区,处在分隔塘田及养殖区的堤坝西侧4m外。宗海面积中,主要为养殖区。防洪堤东侧的养殖区主要为养殖跳跳鱼,养殖面积约为12.5hm2,防洪堤西侧靠近白马港的养殖区主要养殖蛏,养殖面积约2.3hm2。拟征用地中,防洪堤的用地约1.2hm2算入填海面积中,其余11.5345hm2为浅海及养殖区内水道面积。2.12水土保持现状陆域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属闽东南沿海平原风蚀区,但半屿村植被覆盖率较高。从现场调查来看,项目区西侧约3km,龙珠村北侧山坡脚正在新建

20、厂房,地表受到破坏较大,加之当地较干燥,风大,土壤侵蚀较为明显。在离村庄较远的山坡和坡顶,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随着近年来村民多由烧柴改为采用液化作为燃料,加上人工造林,使地表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3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3.1 海洋水质环境影响(1)施工期泥沙入海对水质环境影响施工对海域水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施工过程泥沙流失入海引起海水中悬浮物含量的增加。根据第三章工程分析,项目疏浚悬浮物源强Q = 1306g/s。回填悬浮物产生量:围堰内采取防污措施时,回填悬浮物排放源强,Qf = 5g/s; 围堰内未采取防污措施时,回填悬浮物源强,Qf =375g/s。(2)船舶污染物的影响按照有关规

21、定进行处理后,对附近海域水环境影响较小。(3) 施工期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人员依托半屿村生活设施,不外排生活污水。3.2 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影响海洋沉积物质量的主要是新淤积的泥沙质量和海水水质。新淤积的泥沙主要为施工围填散落的沙土以及工程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泥沙,这部分泥沙来自该区域陆地表土。根据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报告(1990),土壤中有机碳、重金属。对照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8668-2002),均低于第一类沉积物标准限值,与沉积物现状监测值相当。由此可见,本项目围填工程悬浮物入海不会降低工程海域的沉积物质量,工程海域的沉积物质量可以维持现状。根据分析本项目运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

22、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周围海水水质影响小,因此对该海域的沉积物质量影响小,且影响范围也不大。3.3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1)施工期本工程围垦海域为中、低潮区,施工过程中挖泥、填土工程中散落入海的泥沙,将对海洋生物和水产养殖业产生一定影响,周边滩涂自然底栖生物也将随着生境破坏而遭受损失。(1)对浮游生物和鱼卵、仔鱼的影响入海泥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首先主要反映在悬浮泥沙入海将导致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此外还表现在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的影响等。依照有关悬浮泥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的试验结果,当悬浮泥沙浓度达到10mg/l左右时,将影响浮游动物的存活率和浮游植物光合作

23、用;水中悬浮物质含量的增多,对浮游挠足类的存活和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过量的悬浮物质会堵塞浮游挠足类动物的食物过滤系统和消化器官,尤其在其含量水平达到3 00mg/L以上,这种危害特别明显。因此本项目在滩涂段围填施工时,散落的泥沙造成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将使项目区附近的浮游生物和鱼卵、仔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水环境影响预测表明,施工期悬浮物增量超过10 mg/l的海域范围为50040m的海域,范围仅约0.02km2。因此,本项目施工对白马港项目区附近海域浮游生物和鱼卵、仔鱼的影响较小。(2)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施工期对底栖生物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征地范围内滩涂因被改变为陆地,在其上生活的底栖生

24、物因栖息地的丧失也将被彻底地破坏,此外,散落的泥沙也将影响到附近滩涂的底栖生物和围塘内的养殖种类,但如前述,其影响范围较小。 (3)对鱼类生活的影响海水中悬浮物在许多方面对鱼类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是悬浮微粒对鱼类的窒息作用,水体中含有大小不同的,从几十微米到十余微米的矿质颗粒,在悬浮微粒过多时将导致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现象,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生长。其次水中大量存在的悬浮物也会使鱼类造成呼吸困难和窒息现象,因为这微粒随鱼的呼吸动作进入鳃部,将沉积在鳃瓣鳃丝及鳃小片上,不仅损伤鳃组织,而且将隔断了气体交换的进行,甚至严重时导致窒息。据有关的实验数据,悬浮物质的含量水平为80000mg/L时

25、,鱼类最多只能存活一天;含量水平为600mg/L时,最多只能存活一周;悬浮物质的含量在200mg/L以下及影响较短期时,不会导致鱼类直接死亡。因该片海域有部分养殖区,本项目涉海部分靠近海岸的中潮区,且由于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喜栖清水环境,对骤变的环境反应一般比较敏感,当水体悬浮物含量变化,并因此造成水体浑浊度的变化,这必然会引起鱼类和其它游泳生物等的回避反应,使鱼类迅速逃离水体混浊区。因此,工程施工过程泥沙入海对该区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的影响很小。本报告要求施工单位采取防止或减轻泥沙入海的的有效措施,使泥沙入海得以最大程度的控制;同时,要求施工船舶等机械含油污水应统一收集上岸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海域

26、。通过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则施工过程泥沙入海和含油污水对附近滩涂海域生境的影响较小。(4) 对周围养殖影响项目所在白马港西岸规划为工业、港区用地,不作为养殖区。白马港海区目前海水养殖主要是滩涂和围垦养殖,主要是处于白马港西岸下白石镇的湖塘围垦养殖区和白招围垦养殖区。白马港滩涂养殖区边缘距离项目约3.7km,白招养殖区边缘距项目约5.6km。据预测项目疏浚过程,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施工现场两侧涨落潮方向各500m,宽40m的范围内。因此本工程的建设不会对当地的水产养殖造成不利影响。(5)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和保护目标的影响施工期悬浮物入海对海水水质的影响范围集中在施工作业点周围约0.15km2,范围内

27、,距离白马港红树林保护区较远,不会对保护区内的红树林生境造成不良影响,对红树林的影响不大。总体而言,本工程施工施工悬浮物入海对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影响不大,且其影响是暂时性的,工程施工不存在物种灭绝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小,不会对当地水产养殖和生态敏感区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生长、繁殖造成不利影响。(2)营运期(1) 石油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无论项目的生产过程含油废水、船舶污水的排放,还是修船过程中可能的事故性溢油,评价海域表层都是受油污最频繁,最严重的地方,因而石油类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最频繁最严重。实验证明石油会破坏浮游植物细胞,损坏叶绿素及干扰气体交换,从而妨碍它们的光合作

28、用。这种破坏作用程度取决于石油的类型,浓度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根据国内外许多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作为鱼、虾类饵基础的浮游植物,对各类油类的耐受能力都是很低的。海洋浮游植物石油急性中毒致死浓度范围为0.110mg/L,一般为1mg/L。但其致死浓度常随着种类、油的类型和浓度而变化,Mironov和Lanskaya还报导了以下各裸甲藻和原甲藻的致死浓度或阈值浓度。裸甲藻 Gyrodinium fissum 5mg/L(阈值为1mg/L)(15天)裸甲藻 Gyrodinium fissum 0.1-10mg/L(阈值)(5天)裸甲藻 G. Kovalevskii 0.1-1mg/L(阈值)(5天)上述是

29、石油对裸甲藻生物的影响,而对于更敏感的种类,油浓度低于0.1mg/L时,也会妨碍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速率。据陈亚瞿、荣佩对20号燃料油对新月菱形藻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0.032mg/L的20号燃料油能刺激其生长繁殖;而高浓度的燃料油(320mg/L)却能抑制其繁殖生长及其叶绿素含量。经调查证实了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与海中石油量常成反比关系。在高浓度石油污染下,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2) 石油污染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浮游动物是海洋中次级生产力,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或直接吸收等形式由海水中富集碳氢化合物。浮游动物石油急性中毒致死浓度范围一般为0.115mg/L,Mironov等曾将黑海某些桡足类

30、和枝角类暴露于0.1mg/L的石油海水中,当天浮游动物全部死亡。当石油含量降至0.05mg/L,小型拟哲水蚤的半致死时间为4天,而胸刺镖蚤Centropages、鸟缘尖头骚和长腹剑水蚤Oithona的半致死天数依次为3天、2天和1天。另外,Mironov对不同浓度对桡足类幼体的影响实验表明,永久性(终生性)浮游动物幼体的敏感性大于阶段性(临时性)的底栖生物幼体,而它们各自的幼体的敏感性又大于成体。(3) 石油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生态类群。其种类数量多分布广并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中大部分种类虽然在大部分时间内在海底生活,但其中一部分种类的幼体也营临时型浮游生活

31、,故又称为临时性浮游生物。由于底栖生物种类多,因此随种类的不同而产生对石油浓度适应的差异。但多数底栖生物石油急性中毒致死浓度范围在2.0-15mg/L,其幼体的致死浓度范围更小些。软体动物双壳能吸收水中含量很低的石油,如:0.01mg/L的石油会使牡蛎有明显的油味,严重的油味可持续达半年之久。处于半死浓度的牡蛎会引起因纤毛鳃上皮细胞麻痹而破坏其摄食机制并进而死亡。许多贝类、甲壳类如牡蛎、蛤和蟹等,虽然对污染都有较强的耐受力,但海胆、寄居蟹、海盘车等底栖生物耐油污性很差,即使海水中石油含量只有0.01ppm,也可使其死亡。某些底栖甲壳类动物幼体(无节幼虫)当海水中石油浓度在0.1-0.01mg/

32、L时,对藤壶幼体和蟹幼体有明显的毒效。许多底栖生物不仅是经济鱼,虾类的重要饵料,其本身也是主要的经济种类,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一旦遭受污染,就会蒙受巨大损失。棘皮动物对低浓度油十分敏感,即使在遇到船舶航行油迹后,也会降低海胆的受精率,此外某些蠕虫,也为耐受性动物,如多毛类中小头虫Capitalla是严重污染区内可能存在的少数种类之一,因此有人可能利用其作为严重污染区的指标生物。(4) 石油污染对鱼类的影响石油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尤其是鱼卵和仔幼鱼的危害极为严重。鱼卵、仔幼鱼在许多鱼类的产卵场其数量较多。国内外许多的研究均表明高浓度的石油会使鱼卵、仔幼鱼短时间内中毒死亡,低浓底的长期亚急性毒性

33、可干扰鱼类摄食和繁殖,其毒性随石油组分的不同而有差异。根据东海水产研究近年来对几种不同油类对锱鱼仔鱼Mugil caphalus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0号燃料油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ius的96h-LC50值为2.34mg/L,而对黑鲷的20天生长试验结果,其最低影响浓度(LOEC)和无影响浓度分别为0.096mg/L和0.032mg/L。(5) 石油对水产动、植物的油臭影响海洋中一旦发生油污染,扩散的油分子会迅速随风及水的流动而扩散,水产动、植物一旦与其接触,即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油臭,从而影响食用价值,以20号燃料油为例,当油浓度为0.004mg/L时,5天就能对对虾产生油味

34、,14天和21天分别使文蛤和葛氏长臂虾产生异味。3.4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影响本项目码头栈桥采用高桩结构形式,基本上不会改变海域水动力条件,也不会改变海底地形地貌和自然岸线。3.5 海洋冲淤环境影响三沙湾外海波浪相对较大,对沿岸泥沙有一定的掀沙作用,但由于三沙湾为一口小腹大的半封闭性海湾,拟建工程距白马门约12km,湾外泥沙难以抵达工程区附近;湾内边海岛礁石遍布,海蚀地貌发育,由于本区岩石坚硬,不易侵蚀风化,所以这部分被侵蚀入海的泥沙数量不多,对湾内海滩槽冲淤变化影响小。拟建工程海区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河流供沙,近年来水土保持较好,水清沙少,故径流来沙也有限。白马门口潮流动力强劲,随潮流进出的沙量

35、基本平衡,其口门内泥沙淤积部分主要是悬移泥沙运动形成的。从泥沙淤积的量值看,泥沙的淤积量是很小的,微量的淤积基本上不会影响码头和航道的正常使用。工程实施后拟建项目码头前沿的涨落潮流速有所增强,码头前沿区域会有所冲刷。从总体上看,白马门内水体含沙量较低,输沙基本平衡,局部微量冲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调整适应后,泥沙淤积或冲刷强度将逐渐趋于减弱,并达到新的平衡。3.6 大气环境影响本项目主要大气影响为袋装水泥装卸产生的扬尘。因此装卸袋装水泥最大溢出量为1000000.3%1.5210.945(t)。在装卸袋装水泥时,用水泥粉尘收集车收集件杂货仓库到码头之间约500m的道路粉尘,捕集率按60%计,则

36、无组织外排粉尘最大量为0.378t/a。由于袋装水泥破包0.3是一个极限指标,因此袋装水泥破率0.2更为可信,则无组织外排粉尘最大量为0.252t/a。本项目敏感目标为半屿村,在本项目上风向,距离400m外,经预测,基本不受本项目扬尘的影响。3.7 噪声环境影响(1)生产噪声从噪声源分布可以得出,作业区噪声主要集中在前沿的码头平台、集装箱和件杂货三个部分。从预测结果分析,昼间厂界噪声声级在58.663.9dB,厂界噪声均符合(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3类区标准(见表1.6-8)。夜间噪声在57.762.5dB,厂界全部超标,超标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面的码

37、头平台附近厂界,超标的原因是本项目的噪声源主要集中在该区域,此外北面厂界靠近厂区污水处理站,受风机和污水泵噪声影响夜间厂界噪声超标较严重。(2)交通噪声影响分析目前港址的对外通道车辆极少,特别是夜间。作业区建成投入运营后,作业区货物吞吐将使疏港道路车辆增加,其中多为大型车辆,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可达到65dB以上,对道路附近的村庄有一定的影响。3.8 固体废物污染影响(1)施工期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纳入福安市政垃圾处理;此外施工中将产生一些弃土、弃渣等建筑固废,全部用于陆域形成的回填或作为铺路材料。经采取上述措施,施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很小。(2)营运期固体废物影

38、响分析本项目建成营运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船舶垃圾、生活垃圾,在采取妥善处置措施后,对项目区域环境影响不大。4 主要环保工程措施4.1 施工期主要环保措施 (1)码头堆场陆域形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先围堰,设碎石倒滤层,抛填沙垫层,最后填土石方的施工工艺,以减少泥沙入海量;对淤泥堤基采用打设排水带,加快基础排水固结,缩短工期,以减少施工期环境影响。 (2)陆域吹填应在码头及护岸水工结构基本完成后进行,并设倒滤层。吹填区应设置临时分级围堰,作业期间应先关闭溢流口,安排专人管理和监控吹泥区溢流口SS排放浓度,如发现超标(大于150mg/l),应适当延长吹填区泥浆停留时间,待SS静置沉降至水体较清时

39、再打开溢流口,以降低溢流口排入的悬浮物浓度值。(3)精确定位,减少超挖土方量。绞吸式挖泥船设置防污罩,合理敷设排泥管线。建议在溢流水出水口设防污过滤网,以进一步降低溢流水的悬浮物浓度。(4)严格按爆破安全规程(GB136722-86)和交通部水运工程爆破技术规范(JTJ286-90)的有关规定进行炸礁,确保海面船只、人员的安全。在实施爆破时,必须实行水域警戒,严禁在水下冲击波安全距离范围内有非炸礁作业的船只和人员在水面或水下活动,并应事先发布通知。(5)水下炸礁应尽量采用毫秒微差的爆破方式,严格控制一次爆破的总药量和微差爆破的一段最大药量,并尽量分层、分片实施,以减小地震波和水下冲击波对岸上构

40、筑物和海洋生物的影响。(6)炸礁施工期应尽量避开鱼类繁殖季节。(7)缩短工期,减少炸礁活动对海域生态造成损害的时间尺度,炸礁期避开水产养殖特别是鲍鱼养殖期,若无法避开,施工前应对工程区附近1000m内的水产养殖进行临时征用。(8)对施工场地应定时洒水,在土地平整后,应尽快摊铺混凝土形成硬质地面或实施绿化,减少起尘量。(9)施工船舶溢油应急处理纳入宁德港已有的应急处理设施。施工单位应与海事局等有关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应及时上报宁德海域溢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利于尽快启动应急预案,减小船舶事故对海域环境的污染。(10)海洋生态恢复补偿措施:本工程施工期将对海域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鱼

41、卵仔鱼等不可避免造成了损失,按照等量生态补偿原则,损失多少补偿多少,主要采取增殖放流进行生态补偿。4.2 营运期主要环保工程措施 (1)港区产生含煤尘污水经港区内设置的生产废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港区防尘和冲洗用水;初期雨水经设置的沉淀沟沉淀后回用于港区绿化等用水;生活污水经过港区内设置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2)进出港船舶应严格遵守IMO制订的MARPOL73/78公约,靠港船舶舱底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应自行处理后到港外排放,不得在港内排放,排放应符合GB3552-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根据2007年2月2日起对我国生效的73/78防污公约附则(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的规定,港口

42、须提供足以满足船舶使用需要的接收生活污水的设施,本港区须配置槽车、软管等接收设施,以负责接收靠港船舶未配备污水处理设施的,或靠港时因故障未能正常运行时船舶生活污水,接收的污水一并纳入港区的含油污水预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对400总吨以上的非油轮应设置污油储存舱,并装设油水分离设备或过滤系统(一万总吨以上的船舶,还应装有排油监控装置),并满足: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内排放含油污水时,经处理的油污水排放含油量不超过15毫克/升,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排放油污水时,经处理的油污水排放含油量不超过100毫克/升的要求(即MARPOL73/78公约

43、的要求)。本项目设计代表船型为5万吨级,按照此条例和MARPOL73/78公约的要求, 必须配备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当船舶油水分离器发生故障的,需落实岸上接收处理,可纳入宁德港统一管理,由海事部门认可的有资质单位的专门的含油污水接收船接收处理排放。(3) 船舶垃圾必须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制订的经1978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即MARPOL73/78公约)附则V和GB3552-83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应要求进行控制。船舶应配设船舶垃圾管理计划、船舶垃圾记录簿,对船舶垃圾实施分类收集,由船舶自备的垃圾处理设备进行加工处理,或由当地海事局认可的专业机构收集处理。(4)

44、 凡是来自疫区的船舶垃圾,必须由得到海事局和卫检局的资质认可的专业医疗垃圾接收处理公司接收,并送往附近专业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处理。(5) 含油污水(接收的船舶含油污水及港区含油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油和油渣,必须交由具有从事接收、贮存、运输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接收处理,或送往专业工业固废处理中心处置。另外,船舶自备油水分离器处理含油污水后产生的油渣也应送至岸上统一处理,不得排入海域。(6) 制定风险应急预案,码头配备必要的溢油应急设施。船舶风险事故的预防和风险应急应纳入宁德港溢油应急计划体系。5环保工程投资估算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2区9#、10#多用途泊位工程环保投资为217.5万元,占工

45、程总投资的0.41%,建设单位应将这部分的环保投资列入预算,保证环保投资的资金及时到位,保证环保措施按“三同时”要求落实。6 评价总结论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9#、10#多用途泊位工程位于宁德福安市湾坞乡半屿村西侧。陆路距湾坞2km,距福安20km,距宁德市30km。项目建设与与宁德市港口总体规划是一致的,项目所在区域建港条件优越,集疏运条件良好,本项目的选址合理。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鼓励标准及交通部的行业政策,工程所在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工程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严格落实本报告书所提出的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可将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资源损失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因此,该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论证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