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132260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 一、选题依据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历史的进程民俗文化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制定公共政策引导其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文化繁荣的要求,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期待。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能够正确认识到民俗文化历史的发展轨迹,定位及其现状,了解民俗文化的渊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能够在探索中不断检验公共文化改革对民俗文化的引导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增强我们实践中制定文化政策的能力。 3.能够增强我们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和树立促

2、进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为制定引导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打好思想基础。 三、研究现状 在对公共政策如何引导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方面,目前还没有较完备的专门的政策体系,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文化书刊类关于民俗文化的专著都较少的给予深入研究,大多数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去论述民俗文化的意义,都是一些零散的言论,缺乏系统性,本文在参考多数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整合这些方面的理论资源,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看法,为进一步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系统综合,比较分析,列举事例。 (正文)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

3、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论着,从而给人们提供了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发展与心理特点形成不同的视野和角度,也提供了认识不同民族心理及其独特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它是人类文化意识的原型。在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中民俗文化处在低层,如同未提炼的矿石是一种综合性的原生态意识团在人类文化意识的长河中,民俗以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为核心构成了人类文化意识与心理的意想原型。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

4、、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都是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种禁忌、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游艺竞技等,此外还有心理民俗是指民俗对某一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国各民族在其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以及移民迁徙、地域变迁、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事象和民俗行为,以及独特的民俗艺术。例如,心意民俗中,凤凰非梧桐不栖,大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抱负,精卫衔石填东海的悲壮举动及夸父逐日的勇敢坚韧,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自我牺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畏权势金钱的生死恋情等等。中国民俗文化以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

5、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习俗、民间文艺等。内容非常庞杂丰富。 二、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落后 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足,不够深入,民俗文化被误解为没落文化遗留,是农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认为民俗文化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意义。于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对民俗文化没有好的感觉。不会在认识方面给予其过多的探讨与关注,人们在对其的学术研究领域步入了死角,导致学识理念的落伍与滞后,遏制了民俗文化前进的步伐,于是便出现了对民俗文化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批判与否定,认为那是愚蠢之行。这些以神话构筑的民俗成为不少现代人攻击的

6、对象。 事实上这种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和立场正是现实中学术偏见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相当多的民俗文化用今天的眼光看是落后的,腐朽的、倒退的,同时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一般而言,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在社会现实中展现出来,就是民众生活里那些没有明文约定的规矩,或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是流传程序化的不成问的规定。任何民族中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民俗圈而生活。在他们身上都打上这样或是那样的烙印,以科学思维的尺度衡量,难免看出某个民俗事象形成中的无知,愚昧和荒谬,可是它并不是个体的失误,也不是现代人全盘否定的依据。”又如由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典型的东北民俗文化-二人转也遭到了相当多的批判,对这种民俗文化的认知在学术界也是批判多于赞扬,骂声多于掌声,批判它“低级,庸俗,丑恶”,骂它“黄的不能再黄”强烈批判它的庸俗化和难登大雅之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