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医学PPT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130332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89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医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医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医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医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医学PPT课件(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病毒学医学病毒学Medical Virology目目 录录12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病毒的致病机制 3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 概述概述v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病毒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易感病毒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易感宿主并在细胞内进行增殖的过程宿主并在细胞内进行增殖的过程。v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viral disease):病毒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病毒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病毒感染后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获得免疫力病毒感染后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获得免疫力。v 病毒感染的结局病毒感染的结局取决于病毒与宿主相互

2、作用取决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病毒:毒力、侵入数量和途径等。病毒:毒力、侵入数量和途径等。宿主:基因背景、免疫、年龄与健康状况等。宿主:基因背景、免疫、年龄与健康状况等。1.1.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v 病毒感染来源病毒感染来源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病毒来自病人、病畜及携带者。:病毒来自病人、病畜及携带者。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病毒来自体内,如潜伏的疱疹病毒。:病毒来自体内,如潜伏的疱疹病毒。医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特殊外源性感染,如污染血液、血制:特殊外源性感染,如污染血液、血制品、医疗器械以及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品、医疗器械以及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

3、v 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水平传播:人群不同个体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人群不同个体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母体至胎儿或新生儿的传播。:母体至胎儿或新生儿的传播。v 病毒感染途径:病毒感染途径:经破损皮肤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经破损皮肤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感染,输血、昆虫叮咬可直接入血感染。殖道粘膜感染,输血、昆虫叮咬可直接入血感染。1.1.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病毒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v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成为,但可成为传染源传染源。v 显性感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显性感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4、急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短。:发病急、进展快、病程短。持续感染持续感染:病程长:病程长(数月至数十年数月至数十年)。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病程长,病情进展慢,如慢性乙肝。:病程长,病情进展慢,如慢性乙肝。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不增殖而与机: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不增殖而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导下病毒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导下病毒被激活大量增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大量增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单纯疱疹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激活、增殖后引起唇疱疹。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激活、增殖后引起唇疱疹。慢发病毒感染慢

5、发病毒感染:潜伏期数月至数十年,一旦出现:潜伏期数月至数十年,一旦出现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加重且常使病人死亡,如艾滋病。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加重且常使病人死亡,如艾滋病。2.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v 直接细胞致病作用直接细胞致病作用 溶细胞作用溶细胞作用:病毒增殖、释放引起的细胞裂解,病毒增殖、释放引起的细胞裂解,无无包膜病毒包膜病毒常见。病毒体外感染后可见细胞园缩、聚集、融常见。病毒体外感染后可见细胞园缩、聚集、融合、脱落等现象,称为合、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作用细胞病变作用。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有包膜病毒增殖后增殖后以出芽方式释放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短时间内细胞

6、不发生溶解和死亡,但长期增殖子代病毒,短时间内细胞不发生溶解和死亡,但长期增殖、多次释放后最终仍可使细胞死亡。、多次释放后最终仍可使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细胞凋亡:通过:通过Fas/FasL膜受体膜受体caspase-8/3途径或线途径或线粒体粒体CytC-caspase-9/3途径引起感染细胞凋亡。途径引起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与转化细胞增殖与转化:少数病毒可诱导感染细胞增殖,:少数病毒可诱导感染细胞增殖,如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尖锐湿疣。如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尖锐湿疣。EB病毒等还可导致细胞病毒等还可导致细胞转化,这种细胞转化能力具有致瘤潜能。转化,这种细胞转化能力具有致瘤潜能。2.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

7、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插入细胞染色体:病毒基因组插入细胞染色体DNA中中并随细胞分裂而带入子代细胞,可引起细胞基因组损伤甚并随细胞分裂而带入子代细胞,可引起细胞基因组损伤甚至细胞转化:至细胞转化:全基因组整合全基因组整合;病毒部分基因随机插入;病毒部分基因随机插入细胞细胞DNA中的中的失常式整合失常式整合。形成包涵体形成包涵体:一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浆或细胞:一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特殊斑块状结构,其核内出现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特殊斑块状结构,其数数目、大小、形状目、大小、形状(圆形或椭圆形圆形或椭圆形)、位置、位置(核内或

8、核外核内或核外)、染、染色特性色特性(嗜酸或嗜碱性嗜酸或嗜碱性)差异,有助于鉴别某些病毒,如狂差异,有助于鉴别某些病毒,如狂犬病毒胞浆嗜酸性包涵体犬病毒胞浆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内基小体)。2.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v 病理性免疫损伤病理性免疫损伤 体液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抗原与:病毒抗原与IgM和和IgG结合,通结合,通过过II和和II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细胞免疫病理损伤细胞免疫病理损伤: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细胞表面病毒抗原与IgM或或IgG形成复合体,抗体形成复合体,抗体Fc端与端与巨噬细胞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通过抗体

9、受体结合,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损伤细胞,损伤细胞,特异性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毒性T细胞细胞(CTL)可直接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可直接引起细胞免疫病理损伤。2.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2.2.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v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抑制宿主免疫应答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如人巨细胞病毒抑制免疫细胞:如人巨细胞病毒抑制免疫细胞MHC-I类分子表达。类分子表达。杀伤免疫细胞杀伤免疫细胞: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CD4+T细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使其损伤。胞和巨噬细胞并使其损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诱

10、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使正常时不暴露或不表达的:使正常时不暴露或不表达的细胞抗原得以暴露或表达,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抗原得以暴露或表达,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3.3.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 v 固有抗病毒免疫:干扰素固有抗病毒免疫:干扰素(IFN)和和NK细胞较为重要。细胞较为重要。干扰素性质与功能干扰素性质与功能: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人或: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动物细胞产生的分泌性糖蛋白分泌性糖蛋白,具有,具有广谱抗病毒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抗肿瘤和和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等作用。等作用。干扰素种类干扰素种类:分为分为IFN-、IFN-和和IFN-,分别由白,分别由白细

11、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细胞产生。不同干扰素功能差异不同干扰素功能差异:IFN-和和IFN-抗病毒作用强抗病毒作用强于免疫调节作用于免疫调节作用,又称,又称I型干扰素;型干扰素;IFN-免疫调节作用强免疫调节作用强于抗病毒作用于抗病毒作用,又称,又称II型干扰素。型干扰素。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特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特点:广谱性广谱性(对前病毒无效对前病毒无效)、间接抗病毒作用间接抗病毒作用、种属特异性种属特异性、细胞选择性细胞选择性(仅作用于病仅作用于病毒感染细胞毒感染细胞)。3.3.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抗病毒感染免疫机制 干扰素抗病毒机制干扰素抗病毒机制:无直接抗病毒作用,无直接抗病毒作用,通过通过与邻近正常细胞干扰素受与邻近正常细胞干扰素受体结合上调体结合上调蛋白激酶蛋白激酶R、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腺嘌呤核苷合成酶等等抗病毒蛋白表达,阻断病抗病毒蛋白表达,阻断病毒基因转录和翻译。毒基因转录和翻译。NK细胞细胞:主要通过:主要通过穿孔素、颗粒酶或穿孔素、颗粒酶或ADCC杀伤感染细胞内病毒。杀伤感染细胞内病毒。本章要点本章要点v显性病毒感染类型及不同类型特点。显性病毒感染类型及不同类型特点。v干扰素性质、类型及其抗病毒机制。干扰素性质、类型及其抗病毒机制。v病毒致病以及抗病毒免疫简要机制。病毒致病以及抗病毒免疫简要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