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卷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124255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 卷七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临证指南医案 卷七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临证指南医案 卷七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临证指南医案 卷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证指南医案 卷七(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痢沈 暑必挟湿。伤在气分。古称滞下。此滞字。非停滞饮食。言暑湿内侵。腑中流行阻遏。而为滞矣。消导。升举。温补。暑邪无有出路。胸痞不饥。不食。粘腻未已。而肛门沉坠里结。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浑如两截。延为休息痢疾。缠绵展转。岂旦晚骤愈之病。(暑湿热)淡干姜 生姜 小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徐 夏季痢症。多是湿热食积。初起宜分消其邪。但肌柔白嫩。乃气虚之质。且性情畏药。只宜少与勿过。槟榔汁 青皮 陈皮 浓朴 川连 黄芩 木香 炒黑山楂又 湿热下痢。必用苦辛寒为治。粟壳涩肠止泻。久痢成方。当此热邪未清。宣通。斯滞可去。因色白气弱。未敢峻攻耳。浓朴 黄芩 川连 木香汁 楂肉 炒银花麦芽卢 痢症湿热。皆是夏

2、令伏邪。但以攻消。大伤胃气。不能去病。今微呕。不饥不寐。大便欲解不通。是九窍六腑不和。总是胃病。人参(一钱) 吴萸炒川连(四分) 泡淡生干姜(五分) 茯苓(三钱) 川楝子肉(一钱)生白芍(一钱半)某(女) 舌色灰黄。渴不多饮。不饥恶心。下利红白积滞。小溲不利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不主宣达。宜用分理气血。不必见积。以攻涤下药。飞滑石 川通草 猪苓 茯苓皮 藿香梗 浓朴 白蔻仁 新会皮陆(氏) 经来暑秽痧胀。心烦自利黑瘀。淡黄芩 枳实 川连 石菖蒲 郁金 橘红陈(妪) 泻痢两月。肢体浮肿。高年自属虚象。但胸脘痞闷。纳谷恶心。每利必先腹痛。是夏秋暑热。郁滞于中。虚体挟邪。焉有补涩可去邪扶正之理。恐交

3、节令变症。明是棘手重症矣。人参 茯苓 川连 淡干姜 生白芍 枳实某 脐上青筋突痛。太阴脾受伤。此前症也。近日腹痛白积。两旬不已。是新受夏秋暑湿。与病异岐。先理新病。导气分消主之。藿香 浓朴 广皮 茯苓皮 川连 木香 木瓜 扁豆某 痰哮宿病。正在初秋而发。又值寒热下痢血积。腹痛吐逆。脉来右弦左弱。目黄羞明。必是暑湿凝滞着里。以补虚之中。佐以清邪。乃通剂法。人参 黄 白芍 广皮 石莲子 川连 楂肉 草决明 金银花王 痢疾古称滞下。乃是湿热气薄肠胃。阻闭气分。故利仍不爽。河间丹溪。佥用清热导气者为此。(湿热)黄芩 川连 草决明 炒黑楂肉 生白芍 石莲 丹皮 广木香汁倪(六十) 面垢舌白。心下脘中。凄

4、凄痛窒。至圊复便不爽。此水谷之湿。内蒸为热。气道阻闭。上热下冷。若外受客邪。既过募原。必有寒热矣。淡黄芩 川连 淡竹叶 槟榔汁 白芍 浓朴 广皮白某 湿温下痢。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江 食物不调。肠胃蕴蓄。郁蒸积聚而滞下。三月不愈清疏带补之。人参 川连 炒白芍 炒楂肉 广皮 茯苓 炒当归 乌梅陆 湿热内蕴。中焦痞结。阳气素虚体质。湿注自利不爽。神识昏乱。将变柔痉。炒半夏 人参 枳实 川连 干姜 黄芩 姜汁顾 得汤饮。腹中漉漉。自利稀水。平昔酒客留湿。湿胜内蕴。肠胃不爽。凝积。东垣清暑益气。亦为湿热伤气而设。但脾胃久病。仍能纳食。当苦味坚阴。芳香理脾。生茅术(四两) 炒黑黄柏(二两) 炒黑地榆(

5、二两) 猪苓(一两半) 泽泻(一两半) 水法丸。服三钱。葛(四十) 酒客。大便久泻。胁上曾发痈疡。春夏胁下有形。腹形满胀。此久蕴湿热。痈脓自利。未能泄邪。肠胃气壅。利频不爽。法当分消以去湿热。若攻劫太过。必伤脾胃。议用丹溪小温中丸。早进二钱五分。夜进二钱五分。三两。某 潮热。自利。腹痛。黄芩 生白芍 枳实 桔梗 槟榔汁 木香汁徐 能食。腹痛。下痢。兼和其阴。人参 生白芍 黄芩 枳实 川连 干姜某(十六) 湿热内蒸下利红积。炒黑神曲 炒黑楂肉 茯苓皮 飞滑石 新会皮 浓朴 淡竹叶 扁豆叶祝(三八) 十年久痢。须推饮食避忌。酒客湿滞肠中。非风药之辛。佐苦味入肠。何以胜湿逐热。久病饮食不减。肠中病也

6、。绵茵陈 香白芷 北秦皮 茯苓皮 黄柏 藿香某 形瘦阴亏。湿热下痢。误投消食。反劫津液。邪未尽。津先耗。咽喉痛。且呛咳。所谓湿未罢。已上燥矣。川连 银花 通草 黄芩 川贝 茯苓皮某 湿热内阻气分。腹痛下痢。目 黄。舌光不渴。议清里泄湿热。黄芩 寒水石 川连 浓朴 秦皮 郁金山(五十) 湿郁腹痛。利红如豆汁。生茅术(三钱) 炒山楂(一钱半) 浓朴(一钱) 红曲(一钱半) 广皮(一钱) 猪苓(一钱)某 夏秋痢疾。固是湿热伤气。脾胃气滞。后重里急不爽。古方香连丸。取其清里热。必佐理气。谓气行斯湿热积聚无容留矣。知母生地。滋阴除热。治阴分阳亢之火。与痢门湿热大异。盖滋则呆滞。气钝窒塞。宜乎欲便不出。究

7、竟湿热留邪仍在。桂附热燥。又致肛坠。痛如刀割。补中益气东垣成法。仅仅升举下焦清阳。未能直透肠中。再用大黄重药。兼知母生地等味。更令伤及下焦。书义谓诸痢久。都属肾伤。小腹痛坠。忌冷。显然是下症。议与升阳。亦须下治。人参 茯苓 泽泻 炙草 防风根 羌活 独活 细辛 生姜 大枣某 舌白。渴不欲饮。心腹热。每痢必痛。肛坠。痢又不爽。微呕有痰。口味有变。头中空痛。两颊皆赤。此水谷气蒸湿热。郁于肠胃。清浊交混。忽加烦躁难鸣苦况。法当苦寒泄热。苦辛香流气渗泄利湿。盖积滞有形。湿与热本无形质耳。川连 黄芩 郁金 浓朴 猪苓 槐米 秦皮包 先厥。下利脓血。腹痛呕恶。乃寒热互伤。(厥阴伏热)淡黄芩 川连 丹皮 生

8、芍 炮姜 炒银花陈(氏) 温邪经旬不解。发热自利。神识有时不清。此邪伏厥阴。恐致变痉。白头翁 川连 黄芩 北秦皮 黄柏 生白芍又 温邪误表。劫津。神昏。恐致痉厥。炒生地 阿胶 炒麦冬 生白芍 炒丹皮 女贞子邱(妪) 进润剂。痛缓积稀。知厥阴下利。宜柔宜通。血虚有风显然。生地 阿胶 丹皮 生白芍 银花 小黑 豆皮某 热渐入里。胸痞便泄。议酸苦泄热。黄芩 川连 枳实 白芍 广皮白 滑石 甘草 谷芽蔡 内虚邪陷。协热自利。脉左小右大。病九日不减。是为重症。议用白头翁汤方。加黄芩白芍。(协热痢)潘 时令暑湿。都从口鼻而受。气郁则营卫失于转运。必身热无汗。其邪自上以及中。必循募原。致肠胃亦郁。腹痛泻积。

9、无非湿热之化。此分消利湿则可。若以表药。则伤阳气矣。茯苓 陈皮 浓朴 木香 炒扁豆 炒山楂又 协热下利。粘腻血水。是肠胃中湿热之化也。北秦皮 白头翁 茯苓 泽泻 炒银花 益元散某 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川连 阿胶 淡黄芩 炒生地 生白芍 炙草王 热毒逗留不化。潮热下利。川连 黄芩 炒白芍 茯苓 泽泻 木瓜张(三三) 江南地薄气弱。夏季食物内蕴。时令热迫内聚。湿热赤痢。入冬不愈。皆饮食不忌之累。宜淡薄滋味。(血痢)生茅术 浓朴 南山楂 草果仁 樗根皮 槐花 广皮 银花又 痢血三月。昼痢夜止。肛门欲坠。以气陷门户不藏。人参 当归 白芍 肉桂 炙草 白术 广皮 煨姜 南枣某(二四) 血痢半载。少腹

10、痛。六味地黄加炒楂肉炒延胡。某 血积痛痢。起于夏令。秋半不减。明是湿热滞于肠胃。久延。面色消夺。右脉搏大。乃痢症所大忌。稍通积聚。兼以和血。酒炒大黄 川连 黄芩 丹皮 肉桂 归身 白芍 生甘草袁(二七) 久痢。腹疼。下血。生黄 (三钱) 生白术(三钱) 炒归身(一钱) 炒楂肉(二钱) 炒地榆(一钱半) 广皮(一钱)浓朴(一钱) 羌活(五分) 防风根(五分)朱(三九) 下痢带瘀血。肛中气坠。腹不痛。炒黑樗根皮(一两) 生茅术(一钱) 生黄柏(一钱) 炒黑楂肉(三钱) 炒黑地榆(一钱半)炒焦银花(一钱半) 赤苓(三钱) 猪苓(一钱半)某 痛痢不爽。已有血下。暑湿不独在气分。且积劳茹素。攻夺宜慎。当

11、归 白芍 南山楂 浓朴 草果 炮姜某 脉缓。脐上痛。便稀溺短。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宗古人导湿分消意。(阳虚气滞)生茅术 广皮 浓朴 官桂 飞滑石 茯苓 猪苓 泽泻 炒山楂张(五七) 脉沉伏。久痢腹痛。畏寒少食。气弱肠滞。以温通方法。熟附子 生茅术 生大黄 茯苓 浓朴 木香又 温下相投。肠滞不通。皆因腑阳微弱。古贤治痢。不离通涩二法。当归 肉桂心 茯苓 浓朴 南山楂 生麦芽王(六二) 平昔温补相投。是阳不足之体。闻患痢两月。不忌食物。脾胃滞壅。今加呕恶。夫六腑宜通。治痢之法。非通即涩。肛肠结闭。阳虚者。以温药通之。熟附子 制大黄 浓朴 木香 茯苓皮范(二七) 痢称滞下。谓有滞必先痛后下

12、。况病起不慎口腹。阳气窒塞。积聚留着。试阅前方。宣通者有效。守补则病剧。六腑皆以宣通为用。附子 大黄 茯苓 浓朴 生草果 广皮又 温下已效。肠胃留滞。都因阳不主运。再佐理气兼之。附子 制大黄 茯苓 广皮 浓朴 生益智 木香 猪苓李 痢将两月。目微黄。舌白口干。唇燥赤。腹满。按之软。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述肛门窒塞。努挣不已。仅得迸出粘积点滴。若有稀粪。自必倾肠而多。思夏秋间暑湿内着为痢。轩岐称曰滞下。谓滞着气血。不独食滞一因。凡六腑属阳。以通为用。五脏皆阴。藏蓄为体。先泻后痢。脾传肾则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以传克之由。盖伏邪垢滞从中不清。因而下注矣。迁延日久。正气因虚。仲景论列三阴。至太阴篇

13、中。始挈出腹满字样。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但今二肠窒痹。气不流行。理中等法。决难通腑。考内经二虚一实者治其实。开其一面也。然必温其阳。佐以导气逐滞。欲图扭转机关。舍此更无他法。制附子 生浓朴 木香 制大黄 炒黑大茴又 懈弛半月。脾肾复惫。脾败不主健运。纳食皆变痰沫。肾真失司纳气。水液上泛阻咽。皆痢伤浊壅。变胀末传。脉见弦劲。是无胃气。小愈变病。最属不宜。入冬为藏阳之令。今阳渐溃散。而阴液枯槁。渴不多饮。饮不解渴。治阳必用刚药。其阴更涸矣。转展无可借箸。勉与脾肾分调。脾阳动则冀运。肾阳静可望藏。王道固难速功。揆之体用。不可险药。早服炒焦肾气丸 午服参苓白术散加益智仁。许(三三) 劳倦咳嗽

14、失血。仍然不避寒暑。食物腹中泻痢。病上加病。后感。法当先治。以分病有新旧。(阳虚)浓朴 益智 广皮 茯苓皮 白芍 炙草 木瓜 炒扁豆又 咳嗽泻痢。药治相背。治肺碍脾。治脾碍肺。方今交冬。治痢为要。病患说早食相安。晚食胀满。脾胃阳气已乏。勿徒消滞寒克矣。白芍(桂酒拌) 益智 广皮 茯苓 焦白术 炙草 谷芽 砂仁壳张 下痢泄泻之后。诊脉右弦大。胃虚少纳。阳弱不司运化。法当通腑之阳。人参 益智仁 炒菟丝饼 炒砂仁末 茯苓 广皮白陆(二六) 腹满自痢。脉来濡小。病在太阴。况小便清长。非腑病湿热之比。法当温之。生于术 附子 茯苓 浓朴 干姜许(二四) 痢疾一年。已浮肿溺涩。古称久痢必伤肾。月前用理阴煎不

15、应。询及食粥吞酸。色瘁脉濡。中焦之阳日惫。水谷之湿不运。仍辛温以苏脾阳。佐以分利。用胃苓汤。去甘草加益智。陈 痢积虽然少缓。诸款不减。面色青晦。四肢厥冷。仍在险途。拟进益黄散法。人参 煨益智仁 公丁香 茯苓 广皮 青皮 木瓜 炒冬米某 脉微细。肢厥。下痢无度。吴茱萸汤。但能止痛。仍不进食。此阳败阴浊。腑气欲绝。用桃花汤。赤石脂 干姜 白粳米某 痢后大便不实。食不健运。色脉俱是虚象。此清阳失旷于中。阴气先走泄于下。先理中焦。再当摄阴。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广皮 炮姜 益智某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呃忒之来。由乎胃少纳谷。冲气上逆。有土败之象。势已险笃。议金匮附子粳米汤。人参 附子 干姜 炙草 粳米

16、某 长斋有年。土薄气馁。加以久痢少谷欲呕。脾胃之阳衰矣。由夏及今。半载不痊。倘忽肿胀。何法施治。人参 白术 干姜 炮姜 丁香 茯苓袁 中下阳微。呕呃下利。温中不应。恐延衰脱。夫阳宜通。阴宜守。此关闸不致溃散。春回寒谷。生气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议。人参 附子 炮姜 炒粳米 赤石脂 生白芍某 春痢入冬。痢止。腹痛食少。童年那有淫欲之扰。此系寒热不和。脾胃受伤也。六君子汤加肉桂。某 脉沉微。下痢红紫黑。舌胎粉白。并不渴饮。此太阴脾营虚寒也。仿理阴煎。(脾营虚寒)当归头 白芍 炮姜 炙草 茯苓 益智唐(氏) 下痢四十余日。形寒腹痛。炒当归 生白芍 肉桂 炒山楂 青皮 茯苓沈 议堵截阳明一法。(阳明不阖

17、)人参 炒白粳米 炮姜 赤石脂某(六四) 高年下痢。痰多舌干。脉右空大。神困音低。乃脾肾两亏。二气交虚。有年致此。恐非宜。(脾肾兼虚)人参(一钱半) 菟丝子(一钱半) 赤石脂(三钱) 炮姜(一钱半) 茯苓(三钱) 木瓜(一钱)王(五十) 久痢久泻为肾病。下泻久而阴伤气坠。四神丸治脾肾晨泄。辛温香燥皆刚。佐入五味酸柔。不过稍制其雄烈。此肛坠尻酸。乃肾液内少而气陷矣。腥油肉食须忌。熟地 禹余粮石 五味子蒋(五一) 久痢用辛甘温而效。是脾阳久伤。治由东垣法极是。述食血腥。滑必便溏。四肢忽有肉疹。营卫内应脾胃。气血未得充复。五旬外。下亦怯。用脾肾两补。人参 山药 茯苓 湖莲 芡实 补骨脂 苁蓉 萸肉

18、五味 巴戟 菟丝 覆盆子某 下痢腹痛舌干。肛坠。痢伤阴也。(痢伤阴液)熟地炭 炒归身 炒白芍 炒楂肉 茯苓 炙草某 滞浊下行痛缓。议养阴通腑。生地 阿胶 丹皮 山栀 猪苓 泽泻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当摄阴升阳。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草 防风根炒黑升麻。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火客邪。与甘酸化阴。人参 山药 炙草 炒乌梅 木瓜 炒湖莲肉蔡 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发。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为下痢。胃津被劫。阴液大耗。昔贤于

19、热病液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液枯致危之戒矣。复脉汤去姜桂麻。又 酸甘化阴法。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鲍 痢久。阴液消亡。无以上承。必唇燥舌干。奈胃关不和。善噫难饥。此由阴腻柔剂所致。择其不腻滞者调之。人参 炙草 炒白芍 炒乌梅肉 炒麦冬 茯神周(五十) 痢后气坠。都主阴伤。但嗔怒不已。木犯土。致病留连。摄阴之中。聊佐和肝。熟地 茯苓 炒山楂 炒乌梅 木瓜某 阴液涸。则小水不通。胃气逆。则厌食欲呕。此皆痢之款症也。治以中下二焦为主。议理阴煎。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吴(三十) 痢久阴伤腹痛。肛门坠胀。秋病入冬不愈。已属休息症。和阴剂

20、中。仍有升降。仿东垣法。炒熟地 炒当归 炒白芍 炙草 生山楂 生谷芽陈(三七) 泻痢久则伤肾。多见下焦沉坠。先伤在阴。刚药不效。(久痢伤肾下焦不摄)人参 鹿茸 菟丝子 茯苓 舶茴香 制补骨脂 砂仁张(五一) 晨泄痢血属肾病。无痛坠等因。用黑地黄丸。范 泻痢起于长夏。医谓时令湿热。胃苓汤。芩芍法。固非谬讹。因高年肾阳肝阴先亏。使客气内扰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镇。致狂澜滔天耳。病经两旬不减。重阴无阳。验诸神识尚清。其外邪为少。而内损为多八脉无权。下无收摄。漏卮不已。理必生阳泄。下焦冷。此皆阴阳二气微绝治病则夯。治本为宜。非置之不理。实究天人而已。人参(二钱) 鹿茸(二钱) 炒黑当归(三钱) 生杜仲(三

21、钱) 生沙苑(一钱) 茯苓(三钱)李(五十) 自痢五六年。即周身痛痹。盖肠胃病。致经络筋骨 篱疏撤。阳失卫。药难效灵。书此代煎。冬于术 苁蓉 熟附子 河水煎。吴(四九) 治痢大法。无过通塞二义。夏秋湿热固多。初痢不痛。已非湿热。色滞者。肠中陈腐也。至今痛而痢。痢后复痛。按之痛减属虚。小雪不愈。阳不来复。久痢治肾。然非滋腻。先用苓姜术桂汤。某(氏) 治痢古法。不越通涩。经停有瘕。腹浮肿。八脉之病。医惑于见痢。认为脾胃症。议用济生肾气丸。朱(五七) 痢久肛坠。是下焦肾虚。失于收纳。治脾胃药无功。熟地炭 炒归身 赤石脂 五味子 炒楂肉周(四六) 痢久必伤肾阴。八脉不固。肠腻自滑而下。但执健脾无用。病

22、不在中。纳谷运迟。下焦坎阳亦衰。用三神丸。五味子 补骨脂 肉果某 痢久阴阳两伤。少腹肛坠。连两腰胯脊髀酸痛。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前议轻剂升阳颇投。仍从下治。人参 鹿茸 附子 炒当归 茴香 菟丝子 杜仲周 转方柔药相安。显然久痢伤及肾阴。当用理阴煎。兼用禹粮石脂丸。以摄固肠中。熟地炭 归身炭 人参 炙甘草 五味子 炒楂肉兼服禹粮赤石脂丸。金(氏) 脉数劲。下痢腹鸣痛。后坠。卧则气冲。咳嗽吐粘涎。产后过月。显是下损至中。纳谷日少。形神日衰。势已延成蓐劳。难期速功。熟地炭 人参 茯神 炒山药 建莲 赤石脂某(氏) 休息痢。经二年。明是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经期不来。小腹抚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实

23、气结。若不急进温补。恐滋扰肿胀之累也。人参 附子 茯苓 炙草 五味 白芍某 气虚下陷。门户不藏。(气虚下陷)人参 黄 广皮 炙草 归身 炒白芍 防风 升麻某 痢经五十日来。小愈再发。独见后重下坠。此为气陷。则门户不藏。亦胃弱内风乘袭。议陷者举之。人参 归身 白芍 炙草 升麻 荷叶石 疟邪热气。内陷变痢。延已三月。脾胃气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坠之象。中虚伏邪。进以和解。(疟变痢)黄芩 柴胡 人参 丹皮 炒当归 白芍 谷芽 炒山楂蔡 神气索然。腹中动气。舌红嗌干。寒热日迟。平素积劳致虚。邪伏厥阴。脉促细坚。温清难用。勉议复脉汤。存阴勿涸。希图援救。复脉汤。又 两投复脉色脉略转。所言平素积虚。不但

24、疟邪内陷阳结于上则胸痞。阴走于下则频利。非徒开泄攻邪也。救逆汤去姜。又 奔脉动气。皆是阳虚浊泛。当和营理阳。人参 茯苓 归身 炙草 桂心 牡蛎 煨姜 大枣又 冲气填塞。邪陷下痢。势非轻小。用泻心法。人参 淡干姜 熟附子 川连 黄芩 枳实又 人参 淡干姜 生地 炒桃仁张 气衰热伏。腹痛下痢。脘中痞闷。不欲纳食。由疟变痢。经邪入腑。斯病势已重。清理湿热以开痞。延久必须扶正。淡黄芩 川连 人参 生白芍 干姜 枳实某 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肝为至阴之脏。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人参 炒当归

25、 炒白芍 炒乌梅肉 茯苓 淡吴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孙 下痢无积。肛坠。肠间汨汨有声。此属肠风。当用摄固。(肠风)熟地炭 萸肉炭 炒归身 炒杞子 川断 北味肉煎药送赤石脂丸三钱。某 当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因。兼理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于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滑石 桂心包(噤口痢)川连 人参 黄芩 白芍 草决明 炒山楂 炒银花又 噤口痢。乃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香连梅芍。仅宣中焦。未能泄下热燔燎。若不急清。阴液同归于尽。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备采。白头翁汤。又

26、 脉左细。数右弦。干呕不能纳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积不爽。此暑湿深入着腑。势属噤口痢疾。症非轻渺。议用苦寒清解热毒。必痛缓胃开。方免昏厥之变。川连 干姜 黄芩 银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又 下午病剧。乃阴气消亡之征。若但阴柔。恐生生不至。疏补胃药。正宜进商。生地 阿胶 人参 生白芍 炒山楂 炒银花矫 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结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诊得脉弦。形衰。舌

27、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属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摄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得胃气渐醒。方有转危为安。人参(二钱) 焦术(一钱半) 茯苓(一钱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钱) 苡仁(一钱半)桔梗(一钱)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钱) 肉豆蔻(一钱)上药研细。秤准分两。每次用香粳米饮汤调服一钱五分。上药须日进二次。鲍 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微冷呃。自痢稀水。

28、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川连 黄芩 石莲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参 茯苓 浓朴 猪苓 泽泻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川连 黄芩 草决明 石莲子 乌梅 白芍痢症。古名滞下。惟夏秋暑湿挟积者居多。其次则风淫火迫寒侵也。推之燥气。独不为患。考前法。悉有定例。不必再述。至于暑者。有阴暑阳暑之源。其邪必兼乎湿。夫阴暑由于人之阳气先亏。加以贪凉喜冷。郁折生阳。故主于温。阳暑由于天之热伏。阻气化浊。则重于清。而医之下手工夫。于此须细心

29、认定。但邪之来也。似水之流。脏腑间。一有罅隙。则乘虚而着。故有在气在血之分。伤脏伤腑之异。若表之邪郁。而气机下流不息者。喻氏论人参败毒散。里之积壅。而寒热交粘者。洁古立芍药汤。在气分。有苦辛调气。与辛甘益气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若表症急。从乎三阳。有桂枝汤。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里势实。专究脾胃。有小承气汤。温脾汤。总之。治腑以三焦见症为凭。治脏以足三阴为要领。辨得虚实之情形。酌以或通或涩之法。则临症权宜。庶乎不错矣。但是症不治之条甚多。最难愈者。莫如休息痢。攻补之法非一。予亦不赘。最危险者。莫如噤口痢。却有两端。若因暑湿邪充。格拒三焦者。气机皆逆传而闭。上下之势。浑如两截

30、。若治不得其要。则邪无出路。正立消亡。此丹溪立法最高。后世都宗其旨。先生又借用半夏泻心汤。减去守中之品。取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与病情尤为允协。所以先生之见长。是集之奥妙。每每在此。又因脾肾之阳素虚。阴邪从中而下者。先伤太阴。继伤少阴。关闸大开。痛泄无度。戊癸少化火之。机命阳无蒸变之力。此不饥不食。为呕为胀。理宜然矣。与邪多积热之候相比。绝然不同。参之仲景理中汤。肾气丸。及景岳理阴煎。胃关煎等法可也。吾乡姚颐真先生。化出快捷方式良法。以大剂苁蓉。配入参归姜附桂制白芍之类治之。靡不应手而愈。想苁蓉之性。温能达下。咸可利胃。质之柔润。以补阳中之阴。较地黄阿胶尤胜。与之肠膏竭尽。络脉结涩而痛

31、者。堪称神品。自此推展。用治甚多。若曰某方某药。但治某症。不知活用。反称杜撰。则禁绝后人灵活之心。无从施发矣。(邵新甫)徐评 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阴经治法。并参附乌梅五味等。全不对症。随笔乱书。并与案中之论。亦自己相背。想是习气使然。抑此中实无定见也。后人竟用温补。以为本之此老。杀人无算。触目伤怀。便血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酸苦法。(湿热)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浓朴 荆芥炭 菊花炭 又驻车丸二钱某 脉右数。形色苍黑。体质多热。复受长夏湿热内蒸。水谷气壅。血从便下。法以苦寒。佐以辛温。薄味经月。可冀病愈。

32、茅术 川连 黄芩 浓朴 地榆 槐米程 年前痰饮哮喘。不得安卧。以辛温通阳劫饮而愈。知脾阳内弱。运动失职。水谷气蒸。饮邪由湿而成。湿属阴。久郁化热。热入络。血必自下。但体质仍属阳虚。凡肠红成方。每多苦寒。若脏连之类。于体未合。毋欲速也。生于术 茯苓 泽泻 地榆炭 桑叶 丹皮俞阳虚。肠红洞泻。议劫胃水。(阳虚寒湿)理中换生茅术生浓朴附子炭炮姜。程(十七) 脉沉粪后下血。少年淳朴得此。乃食物不和。肠络空隙所渗。与升降法。茅术 浓朴 广皮 炮姜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榆又 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色红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

33、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先拟暖胃通阳一法。生茅术 人参 茯苓 新会皮 浓朴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程(三一) 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已。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阳郁。脾伤清阳日陷矣。议用东垣升阳法。(湿遏脾阳)人参 茅术 广皮 炙草 生益智 防风 炒升麻某 阳虚体质。食入不化。饮酒浓味即泻。而肠血未止。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脾阳清阳日陷矣。当从谦甫先生法。(中虚湿下陷)人参(二钱半) 干姜(二钱半煨) 附子(三钱) 茅术(五钱) 升麻(三钱) 白术(二钱半)浓朴(二钱半) 茯神(二钱半) 广皮(二钱半) 炙草(二钱半) 归身(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葛根(二钱半)

34、 益智(一钱半) 地榆(三钱半) 神曲(一钱半)上药各制。姜枣汤丸。温 湿胜中虚。便红。焦术 炒当归 炒白芍 炙草 防风根 煨葛根 干荷叶刘(六一) 郁怒。肠红复来。木火乘腑络。腹中微痛。议与和阴。(郁怒木火犯土)冬桑叶 丹皮 生白芍 黑山栀 广皮 干荷叶边 生谷芽张 二年前冲气入脘。有形痛呕。粪前后有血。此属厥阳扰络。风动内烁。头巅皆眩痛。每日用龙荟丸。叶 嗔怒动肝。络血乃下。按之痛减为虚。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参术炮姜。辛甘温暖。乃太阴脾药。焉能和及肝胃。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驻车丸二钱。程(四六) 少阳络病。必犯太阴。脾

35、阳衰微。中焦痞结。色痿如瘁。便后有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然郁勃致病。温燥难投。议补土泄木方法。人参 当归 枳实汁 炒半夏 桑叶 丹皮参归。养脾之营。枳半通阳明之滞。桑丹泄少阳之郁。某 凡有痔疾。最多下血。今因嗔怒。先腹满。随泻血。向来粪前。近日便后。是风木郁于土中。气滞为膨。气走为泻。议理中阳。泄木佐之。(木郁土中)人参 附子 炮姜 茅术 浓朴 地榆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某 便红脉数。(大肠血热)生地(三钱) 银花(三钱) 黄芩(一钱) 白芍(一钱半) 槐花(一钱)程(二三) 脉数。能食肠红。阴自下泄。肠腑热炽所致。非温补之症。细生地 丹参 黄柏 黑 豆皮 地榆炭 柿饼灰 槐花

36、金石斛某(三七) 内热。肠红发痔。当清阴分之热。生地 炒丹皮 酒炒黄芩 炒黑槐花 柿饼灰 元参 银花 黑山栀汪 嗽血已止。粪中见红。中焦之热下移。肠胃属腑。止血亦属易事。花甲以外年岁。热移入下。到底下元衰矣。细生地 川石斛 柿饼灰 天冬赵(三六) 劳倦。便后血。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黑地榆(三钱) 炒黑丹皮(一钱) 五加皮(三钱) 炒焦银花(一钱半)苍术(一钱) 茯苓(二钱) 炒泽泻(一钱)钱(十八) 阴虚内热。肠红不止。炒黑樗根皮(一两) 炒生地(三钱) 炒银花(一钱半) 炒黑地榆(二钱) 归身(一钱半)生白芍(一钱半) 炒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半)蔡(三八) 脉濡小。食少气衰。春季便血。

37、大便时结时溏。思春夏阳升。阴弱少摄。东垣益气之属升阳。恐阴液更损。议以甘酸固涩。阖阳明为法。(阳明不阖)人参 炒粳米 禹粮石 赤石脂 木瓜 炒乌梅某 能食。肠血。脉细色痿。肛痔下坠。议酸苦熄风坚阴。萸肉炭 五味炭 黄柏炭 地榆炭 禹粮石 赤石脂吴(二八) 中满过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滞。是脾胃病。血统于脾。脾健自能统摄。归脾汤嫌其守。疏腑养脏相宜。(脾胃气滞)九蒸白术 南山楂 茯苓 广皮 谷芽 麦芽 姜枣汤法某(二三) 便血如注。面黄。脉小。已经三载。当益胃法。(脾胃阳虚)人参(一钱) 焦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炮姜(五分)李(三十) 上年夏季。络伤下血。是操持损营

38、。治在心脾。(心脾营损) 归脾饴糖丸。朱 入暮腹痛鸣响。睾丸久已偏坠。春正下血经月。颜色鲜明。此痛决非伤瘀积聚。乃营损寒乘。木来侮土。致十四载之缠绵。调营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节口戒欲。百天可效。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枣又 细推病情。不但营气不振。而清阳亦伤。洞泄不已。而辛润宜减。甘温宜加。从桂枝加桂汤立法。人参 桂枝 茯苓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煨姜 南枣又 仍议理营。人参 于术 茯苓 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钱)某(十八) 便后下血。此远血也。(脾不统血)焦术(一钱半) 炒白芍(一钱半) 炮姜(一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炒荷叶边(二钱)方 脉小左数。

39、便实下血。乃肝络热腾。血不自宁。医投参 归桂甘辛温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胆。火焰风翔。上蒙清空。鼻塞头晕。呛咳不已。一误再误。遗患中厥。夫下虚则上实。阴伤阳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阴伤虚阳上冒)连翘心 竹叶心 鲜生地 元参 丹皮 川斛又 下血阴伤走泄。虚阳上升。头目清窍。参 术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聋。用清上五六日。右脉已小。左仍细数。乃阴亏本象。下愈虚则上愈实。议以滋水制火之方。生地 元参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又 脉左数。耳聋胁痛。木失水涵养。以致上泛用补阴丸。补阴丸五钱 又虎潜丸羊肉胶丸。某 肠红粘滞。四年不痊。阴气致伤。肛坠刺痛。大便不爽。药难骤功。当以润剂通腑。(阴虚血涩)生地 豆皮 楂

40、肉 麻仁 冬葵子 归须姚 劳伤下血。络脉空乏为痛。营卫不主循序流行。而为偏寒偏热。诊脉右空大。左小促。通补阳明。使开合有序。(劳伤营卫) 归 建中汤。唐(四七) 内经以阴络伤。则血内溢。盖烧酒气雄。扰动脏络聚血之所。虽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荣。犹是血脱之色。肛坠便甚。治在脾肾。以脾为摄血之司。肾主摄纳之柄故也。(脾肾虚)晚归脾去木香 早六味去丹泽加五味芡实莲肉阿胶丸。沈(五五) 酒湿污血。皆脾肾柔腻主病。当与刚药。黑地黄丸。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不可不知。谦甫治此症。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归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湿。用之神效。即此意也。吴(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荠豆浆

41、而愈。乃泄肺导湿之药。既愈以来。复有筋骨痿 寒热。夜卧口干。乃湿去气泄。阳明脉乏。不主用事。营卫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参。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黄。乃血脱气馁。渐加喘促浮肿。再延腹胀。便不可为。此症脏阴有寒。腑阳有热。详于金匮谷疸篇中。极难调治。人参 焦术 茯苓 炒菟丝子 广皮 生益智 木瓜杨(四八) 中年形劳气馁。阴中之阳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温养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虚也。(肾阳虚)人参 茯苓 归身 淡苁蓉 补骨脂 巴戟 炒远志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钱。田(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红积。此属肾虚。补骨脂 大茴香 五味 茯苓 生菟丝陈(三七)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

42、。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胶(盐汤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盐水浸炒) 菟丝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补骨脂(胡桃肉捣烂蒸一日揩净炒香)上溶膏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淡盐汤送。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鹿胶补肾脉之血。骨脂独入命门。以收散越阳气。柏子凉心以益肾。熟地味浓以填肾。韭子菟丝就少阴以升气固精。重用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阴。且不能入脉耳。胡(十八) 上下失血。先泻

43、血。后便泻。逾月。阴伤液耗。胃纳颇安。且无操家之劳。安养闲坐百日。所谓静则阴充。(肾阴虚)熟地 萸肉 茯神 山药 五味 龙骨汪 肾虚。当春阳升动咳嗽。嗽止声音未震。粪有血。阴难充复。不肯上承。用阴药固摄。熟地 白芍 茯神 黑 豆皮 炒焦乌梅肉陈(三十) 肾阴虚络中热。肝风动。肠红三载不已。左胁及腹不爽。少阳亦逆。多以补中调摄。故未见奏功。姑用疏补。为益脏通腑。熟地炭 炒当归 炒楂肉 炒地榆 炒丹皮 冬桑叶又 益阴泄阳。四剂血止。但腰酸脘中痹。咽燥喜凉饮。肛热若火烙。阳不和平。仍是阴精失涵。用虎潜法。熟地炭 白芍 当归 地榆炭 龟胶 知母 黄柏 猪脊髓丸某 沫血鲜红凝块紫黑。阴络伤损。治在下焦。

44、况少腹疝瘕。肝肾见症。前此精浊日久。亦令阴伤于下。人参 茯神 熟地炭 炒黑杞子 五味 炒地榆 生杜仲又 左脉小数坚。肛坠胀。人参 茯神 湖莲肉 芡实 熟地炭 五味陈(氏) 脉小。泻血有二十年。经云。阴络伤。血内溢。自病起十六载。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坠。血下不论粪前粪后。问脊椎腰尻酸楚。而经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热灼。由阴液损伤。伤及阳不固密。阅频年服药。归 杂入凉肝。焉是遵古治病。议从奇经升固一法。(奇脉伤)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归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补骨脂 禹余粮石 蒸饼浆丸。张(三九) 劳力见血。胸背胁肋诸脉络牵掣不和。治在营络。(劳力伤络)人参 归身 白芍 茯苓 炙草 肉桂

45、计(五三) 瘀血必结在络。络反肠胃而后乃下。此一定之理。平昔劳形奔弛。寒暄饥饱致伤。苟能安逸身心。瘀不复聚。不然年余再瘀。不治。(血瘀在络)旋复花 新绛 青葱 桃仁 当归须 柏子仁宋(氏) 当年肠红。继衄血喉痛。已见阳气乘络。络为气乘。渐若怀孕者。然气攻则动如梭。与胎动迥异。倘加劳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柏子仁 泽兰 卷柏 黑大豆皮 茯苓 大腹皮便血一症。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不外乎风淫肠胃。湿热伤脾二义。不若内经谓阴络受伤。及结阴之旨为精切。仲景之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文。尤简括也。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结阴是阴不随阳之征。以先后分别其血之远近。就远近可决其脏腑之性情。庶不致气失统摄

46、。血无所归。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涩。宜润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类是也。心病则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叶地黄汤及补心丹之类是也。脾病必湿滑。宜燥宜升。如茅术理中汤。及东垣益气汤之类是也。肝病有风阳痛迫。宜柔宜泄。如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剂是也。肾病见形消腰折。宜补宜填。如虎潜丸及理阴煎之类是也。至胆经为枢机。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大肠为燥腑。每多湿热风淫。如辛凉苦燥之治。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而言。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膏粱蕴积者。清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知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

47、大补真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脾。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脂以堵截阳明。用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营法善病后之元虚。此皆先生祖古方而运以匠心。为后学之津梁也。(邵新甫)徐评 以上诸案。肠红痔血。俱不能分别。人参姜桂一概乱投。此老与此症竟茫然无知。误人不少。案中不但痔血一症。混入肠红。即知其为痔血矣。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盖另有治法。不得与肠红方等也。便血肠中必有受之处。褚氏所谓肠有窍便血杀人是也。当知填窍之法。今惟知用人参姜附及五味等燥热收敛之药。助其肠中之火。而于脱血之后。更劫其阴。苟非纯虚。是益其疾矣。脱肛翁(六五) 湿热皆主伤气。气下陷坠肛而痛。溲溺

48、后。阴囊筋牵着于肛。其痛为甚。夫厥阴肝脉绕阴。按脉濡弱。决非疏泄主治。议进陷者举之。从东垣补中益气汤。(湿热气虚下陷)孙 面色痿黄。腹痛下血。都因饮食重伤脾胃。气下陷为脱肛。经月不愈。正气已虚。宜甘温益气。少佐酸苦。务使中焦生旺。而稚年易亏之阴自坚。冀有向安之理。(气虚下陷)人参 川连 炒归身 炒白芍 炙草 广皮 石莲肉 乌梅又 肛翻纯血。不但脾弱气陷。下焦之阴亦不摄固。面色唇爪。已无华色。此益气乃一定成法。摄阴亦不可少。然幼稚补药。须佐宣通。以易虚易实之体也。人参 焦术 广皮 白芍 炙草 归身 五味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某 便后。少腹痛肛坠。溺则便滑。肾虚不摄。(肾气不摄)熟地炭 五味

49、 萸肉炭 茯苓 炒远志 炒菟丝子某 肛坠尻痛。利多伤阴。熟地炭 五味 茯神 炒山药 炒楂肉 炒菟丝子煎送禹粮石脂丸。王(六二) 阳气下陷。肾真不摄。肛坠气泄如风。向老下元阳惫。非升柴能举其陷。人参 鹿茸 补骨脂 炒大茴香 茯苓调入阳起石三分。吴(五六) 脱肛漏血。遇劳即发。病经十六载。色萎黄。背脊痛。诊脉尺中下垂。法当升阳摄阴。兼理奇脉。斑龙丸加五味子。蜜丸。脱肛一症。其因不一。有因久痢久泻。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又肛门为大肠之使。大肠受寒受热。皆能脱肛。老人气血已衰。小儿气血未旺。皆易脱肛。

50、经曰。下者举之。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皆治脱肛之法也。观先生治脱肛之症。亦不越乎升举固摄益气三法。如气虚下陷而脱者。宗东垣补中益气汤。举陷为主。如肾虚不摄而脱者。宗仲景禹粮石脂丸。及熟地五味菟丝辈。固摄下焦阴气为主。如肝弱气陷。脾胃气虚下陷而脱者。用摄阴益气。兼以酸苦泄热为主。如老年阳气下陷。肾真不摄而脱者。又有鹿茸阳起石等。提阳固气一法。汪 庵云。有气热血热而肛反挺出者。宜用芩连槐柏。及四物升柴之类。愚谓即或间有此症。终非可训之法。存之以质君子。(邹滋九)徐评 脱肛多由浊气下降。湿痰毒火合并为害。故肿痛异常此实症也。必清其大肠之火。而用外治之药以收之。无不立愈。其有虚人病后清气下陷。则用补中益

51、气之法以提之。十不得一者也。乃不论何因。俱用升提收敛之法。肛门之痰火浊气。将升提而置之何地耶。又脱肛之疾属热多。又用温燥。更非所宜。痿汤(六三) 有年偏痿。日瘦。色苍脉数。从金匮肺热叶焦。则生痿 论。(肺热叶焦)玉竹 大沙参 地骨皮 麦冬 桑叶 苦百合 甜杏仁徐(三岁) 面瘰跗 。此属肺热痿 。连翘 花粉 黑山栀 赤小豆 桑叶 白通草张 湿中伏热。沉着下焦。用苦胜湿。辛通气分。然必循经入络。渐次达及阳明。(湿火)绵茵陈(三钱) 生茅术(五分) 黄柏(一钱半) 晚蚕砂(一钱) 寒水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又 色苍脉实。体质强壮。虽年逾四旬。气元充旺。询知平日善啖酒醴甘肥。此酿成湿火。蕴结下焦。

52、今少腹微肿硬。二便滞涩。自觉少腹气胀上冲。两足沉重。艰于步履。腿股皮中甚热。即内经所云。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更述曾因熬炼膏药。中有虫蜈蚣等物。吸受秽浊毒瓦斯。未始非与湿热纠蓄。沉伏下焦。前议苦辛寒燥。兹再佐以搜逐络隧。然此病从口而入。必茹素戒饮。一二年之久。病根可拔。当恪守勿懈为要。绵茵陈(三钱) 黄柏(一钱半) 川萆 (一钱) 茯苓皮(三钱) 金铃子(一钱半) 穿山甲(三钱)大槟榔汁(一钱)又 绵茵陈 萆 茯苓皮 黄柏 蚕砂 汉防己 龙胆草 山栀 青黛又 病去七八。常服二妙丸可也。黄柏(八两略炒) 茅山术(米泔浸切片同乌芝麻拌饭上蒸三五次去芝麻焙干三两)二味研末。

53、水法丸。空心服三钱。开水下。吴(二十) 雨湿泛潮外来。水谷聚湿内起。两因相凑。经脉为痹。始病继以疮痍。渐致痿 筋弛。气隧不用。湿虽阻气。而热蒸烁及筋骨。久延废弃有诸。(湿热蒸烁筋骨)大豆黄卷 飞滑石 杏仁 通草 木防己廉(三二) 诊脉论体。从遗精漏疡。继而环跳穴痛。遂不堪行走。脏阴伤及腑阳。阳气日加窒塞。经脉不司舒展。食入壅脘欲吐。大便旬日不通。痞阻日甚。而为痿症。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无非流通胃气。盖胃脉主乎束筋骨利机关窍也。议用加味温胆汤。(胃气窒筋骨不利)又 大便旬日不通。用更衣丸。取意小肠火腑。非苦不通。非下不夺也。某(五岁) 头目口鼻 邪。继而足痿。此邪风入络所致。(邪风入络)羚羊角

54、犀角 元参 细生地 黄柏 川斛 川萆俞 五旬又四。阳气日薄。阳明脉络空乏。不司束筋骨以流利机关。肩痛肢麻头目如蒙。行动痿弱无力。此下虚上实。络热。内风沸起。当入夏阳升为甚。燥湿利痰。必不应病。议清营热以熄内风。(阳明虚营络热内风动)犀角 鲜生地 元参心 连翘心 冬桑叶 丹皮 钩藤 明天麻陈 阳明脉空。厥阴风动。自右肩臂渐及足跗痿 。长夏气泄。秋半不主收肃。显然虚症。先用通摄方法。(肝胃虚内风动)淡苁蓉 熟地 杞子 川牛膝 川斛 茯苓 远志(炒黑) 石菖蒲夏(四四) 自稚壮失血遗精。两交夏月。四肢痿 。不得转动。指节亦不能屈曲。凡天地间。冬主收藏。夏主发泄。内损多年不复元。阳明脉衰所致。(肝胃虚

55、)当归 羊肉胶 杞子 锁阳 菊花炭 茯苓青盐吴(三九) 下焦痿 。先有遗泄湿疡。频进渗利。阴阳更伤虽有参 术。养脾肺以益气。未能救下。即如畏冷阳微。几日饭后吐食。乃胃阳顿衰。应乎外卫失职。但下焦之病。多属精血受伤。两投柔剂温通之补。以肾脏恶燥。久病宜通任督。通摄兼施。亦与古贤四斤金刚健步诸法互参。至于胃药。必须另用。夫胃腑主乎气。气得下行为顺。东垣有升阳益胃之条。似乎相悖。然芩连非苦降之气味乎。凡吐后一二日。暂停下焦血分药。即用扶阳理胃二日。俾中下两固。经旨谓阳明之脉。束筋骨以利机关。谅本病必有合矣。(胃阳督肾皆虚)鹿茸 淡苁蓉 当归 杞子 补骨脂 巴戟天 牛膝 柏子仁 茯苓 川斛吐后间服大半

56、夏汤加淡干姜姜汁。沈 长夏湿热。经脉流行气钝。兼以下元络脉已虚。痿弱不耐。步趋常似酸楚。大便或结或溏。都属肝肾为病。然益下必佐宣通脉络。乃正治之法。倘徒呆补。恐季夏后。湿热还扰。须为预理。(湿热肝肾虚)鹿角霜 当归 生茅术 熟地(姜汁制) 茯苓 桑椹子 苁蓉 巴戟 远志 小茴金气狗脊三斤。酒蒸。水熬膏和丸。淡盐汤送下。李(四九) 痿 在下。肝肾病多。但素饮必有湿热。热瘀湿滞。气血不行。筋缩。肌肉不仁。体质重者难移。无非湿邪之深沉也。若论阳虚。不该大发疮痍。但久病非速攻。莫计效迟。方可愈疾。细生地 咸苁蓉 当归须 牛膝 黄柏 生刺蒺 萆包(五三) 寝食如常。脉沉而缓。独两腿内外肌肉麻木。五旬又三

57、。阳脉渐衰。跷维不为用事。非三气杂感也。温通以佐脉络之流畅。仿古贤四斤金刚之属。淡苁蓉 枸杞子 牛膝 茯苓 白蒺藜 木瓜 川斛 萆 金毛狗脊膏丸。郭 两足痿弱。遇冷筋掣。三年久病。药力焉得速拔。况不明受病何因。徒见病而治。难期速功。据云精滑溺后。通纳下焦为宜。淡苁蓉 茯苓 川斛 生茅术 生杜仲 金毛狗脊沈(四四) 眩晕怔忡。行走足肢无力。肌肉麻木。骨骱色变。早晨腹鸣瘕泄。此积劳久伤阳气。肝风内动。势欲痿厥。法当脾肾双补。中运下摄。固体治病。(脾肾阳虚)脾肾双补丸山药粉丸(缪仲淳方)沈(三六) 寝食如常。仪容日瘦。语言出声。舌络牵强。手足痿弱。不堪动作。是肝肾内损。渐及奇经诸脉。乃痿痹之症。未能

58、骤期速功。(肝肾虚)地黄饮子去萸味桂。席 雨水后。诊得右脉颇和。左关尺大。坚搏不附骨。春阳初萌。里真漏泄。有风动枯痿之虑。议乙癸同涵意。熟地 淡苁蓉 杞子 五味 萸肉 牛膝 川斛 茯神 菊花 山药粉丸李(氏) 右肢跗足无力如痿。交子夜痰多呛嗽。带下且频。是冲脉虚寒。浮火上升。非治嗽清热。夫冲为血海。隶于阳明。女科八脉。奇经最要。内经论之。女子五七年岁。阳明日衰。今天癸将绝年岁。脉络少气。非见病治病肤浅之见。愚意通阳摄阴以实奇脉。不必缕治。(冲脉虚寒)薛氏加减八味丸二两匀七服盐汤送下。许 金疮去血。乃经脉营络之伤。若损及脏腑。倏忽莫救。后此嗔怒动肝。属五志中阳气逆迸。与客邪化火两途。苦辛泄气。频

59、服既多。阳遂发泄。形虽若丰盈。而收藏固摄失职。少腹约束。阳道不举。背脊喜靠。步履无力。皆是痿弱症端。渐至痿废。议以通纳之法。专事涵养生真。冀下元之阳。八脉之气。收者收。通者通。庶乎近理。(肾阳奇脉兼虚)鹿角霜 淡苁蓉干 生菟丝粉 生杜仲粉 归身 五味 大茴香 远志 家韭子 覆盆子 云茯苓 蒜汁泛丸。唐(三四) 脉左沉小。右弦。两足腰膝酸 无力。舌本肿胀。剂颈轰然蒸热。痰涎涌出味咸。此肾虚收纳少权。督脉不司约束。阴火上泛。内风齐煽。久延痿厥沉 。病根在下。通奇脉以收拾散越之阴阳为法。虎潜去知柏归。加枸杞青盐。羊肉胶丸。万 脉濡弱。右大。心热、烦渴。两足膝腰髀伸缩不得自如。此乃下焦阴虚。热烁筋骨而

60、为痿 。(下焦阴虚)生虎潜去龟广锁加元参。黄(二四) 冬藏精气既少。当春夏发泄。失血、遗精。筋弛骨痿。不堪行走。精血内怯。奇脉中少气。三年久损。若不绝欲安闲。有偻废难状之疾。(骨痿)鹿筋胶 羯羊肉胶 牛骨髓 猪脊髓 线鱼胶 苁蓉干 紫巴戟 枸杞子 茯苓 沙苑子 牛膝 青盐某 病后。阴伤骨痿。生杜仲 熟地 龟甲 黄柏 虎骨 牛膝 当归 巴戟某 症如历节。但汗出筋纵而痛。冬月为甚。腰脊伛偻形俯。据述未病前。梦遗已久。是精血内损。无以营养筋骨。难与攻迫。议香茸丸。温通太阳督脉。(督阳虚)鹿茸(三两) 生当归(二两) 麝香(一钱) 生川乌(五钱)雄羊肾三对。酒煮烂。捣丸。经云。肺热叶焦。则生痿 。又云

61、。治痿独取阳明。以及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论。内经于痿症一门。可谓详审精密矣。奈后贤不解病情。以诸痿一症。或附录于虚劳。或散见于风湿。大失经旨。赖丹溪先生。特表而出之。惜乎其言之未备也。夫痿症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肺主气。为高清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涸则不能濡润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故先生治痿。无一定之法。用方无独执之见。如冲任虚寒而成痿者。通阳摄阴。兼实奇脉为主。湿热沉着下焦而成痿者。用苦辛寒燥为主。肾阳奇脉兼虚者。用通纳八脉。收拾散越之阴阳为主。如下焦阴虚。及肝肾虚而成痿者。用河间饮子虎潜诸法。填纳下焦。和肝熄风为主。阳明脉空。厥阴风动而成痿者。用通摄为主。肝肾虚而兼湿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