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二十四景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8121819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莆田二十四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莆田二十四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莆田二十四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莆田二十四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二十四景(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莆田二十四景所谓莆田二十四景 ,是指莆田县境内(包括今涵江区、城厢区及湄洲湾北岸)的二十 四个景点。这二十 四个景点是清代顺治年间林尧英始定的。 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邑人 吴希贤第一次给莆阳标出了四个景区, 即“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 ”。林尧英认为这四个景区不能概览莆田优美风光,就遍览 莆阳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分别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 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 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 山献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氵祭 草堂、锦江

2、春色、湄屿潮音。这些景点约定俗成,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常太镇岭头尾的 “北濑 飞泉 ”,已沉没于东圳水库底;位于城厢观桥和庙前一带的 “西湖水镜 ”,由于城区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 黄石七境村的 “谷城梅雪 ”,已见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树。还有位于华亭北部山脉的 “三紫凌云 ”、位于城郊顶 墩的 “柳桥春晓 ”、位于黄石天马村的 “天马晴岚 ”、位于城厢的 “西岩晚眺 ”等景点,再也见不到她们昔日的 风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关景点,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 予新的内容,使其更

3、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莆田廿四景之 天马晴岚 天马山位于黄石镇南端,海拔 132 米。东接北高镇,西南临笏石镇,整座山范围不大,但山坡很陡,远远 望去,仿佛可看到马头、马鞍、马尾的形状。宛如一匹昂首驰骋的骏马。每当天晴的日子,山中雾气蒸腾, 烟云弥漫,山腰水气氤氲、缠云绕雾,远处眺望,但见山似天马行空,若隐若现,景色婀娜多姿,这就是 莆田廿四景之一 “天马晴岚 ”奇景。岚即山中的水蒸气;晴岚是天气晴朗时山中的水蒸气景色。为何天马山须晴时才有此景色?经调查考 察发现,天马山西南的笏石镇境内有一个全市最大的湖泊“土海 ”,系唐代挖建的农田灌溉蓄水塘,方圆几里许,还有几条小溪汇流入 “

4、土海 ”,和平原沟渠相通,形成珠坑坝洋、西徐等几片小平原。极靠近天马山。 所以越是晴天,水面洋面蒸发的水蒸气越多,西南风一吹,即到天马山,受天马山山林中散发出的冷气影 响,就化成云雾,所以天马山中雾气蒸腾,烟云弥漫,好像天马山在登云驾雾,若天马驰骋云天,这全是 大自然形成的景观。据说天马山上有座天马寺,周围树木苍茏、风光秀丽,是处读书的幽静地方。山下天马村朱厝,明代 有个少年姓朱名氵制,聪颖好学,朱氵制少年时代,每天很早就来到寺附近找处静心读书,后来在寺边幽 静地方搭盖一座 “天马山房 ”。奋发读书,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跟寺僧成了好朋友,有时读书忘了时刻, 便在寺中过夜。一天,塘下(古大村名

5、)和附近几个村联合“出游 ”,方圆几十里,几十台戏同时演出,还有大灯、大锣、马队、旱船、十音八乐等,非常热闹,“出游 ”队伍长达几十里。这时,朱氵制的几个好朋友到处找他,找了半天不见其影子。原来朱氵制对“出游 ”根本不感兴趣,他坐在寺旁一块巨石下,静心读书。由于他勤学苦钻, 学识渊博, 终于在明嘉靖三年 ( 1523),与城里的柯维骐等 15 位莆田人同登进士第, 后官至左都御史,有次他巡视闽粤,回乡探亲,曾特地到天马寺重游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挥笔在寺旁大石 上写了“忘归”二字。从此 “忘归”就刻在石上,被人们称为 “忘归石 ”。相传古时,天马山上有座 “天马寨 ”,寨中有一株古松,人称 “晴岚

6、松 ”,因其高大参天,又叫 “通天松 ”。 寨中的山寨王,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他将山寨建筑得非常牢固,官兵屡屡上山围剿,都攻不上寨,山寨 里的人凭借变幻莫测的山岚雾气作掩蔽,神出鬼没、顽强抵抗,官军始终无可奈何。天马寨的战绩至今还 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莆田二十四景之 钟潭噌响 钟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离莆田市中心约 5公里。 “钟潭噌响 ”系“莆田二十四景 ”之一。 钟潭以瀑布著称,其水源出龟山,经朱坑注入锦亭山西南的沟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错杂,夹 岸杂树飞花。俯视清流中群鱼逐浪,聆听绿丛中众鸟叫春,你会由衷赞叹,想不到离市嚣这么近的地方还 有如此清幽绝尘的所在!你会不期然而

7、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荔轼的石钟山记。 “钟潭噌响 ” 就是前人采撷石钟山记 “噌口么如钟鼓不绝 ”一语,重组而成。溪水经过了 1 公里多的坎坷历程,突然从一处近 30 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注入深潭。这里处处是 “钟”。 崖壁上凸下凹,象半个钟;潭形也象钟,深不见底;瀑布撞击深潭,发出洪钟般的巨响。如果身临其境, 不但会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从天而降的亿万珠玑。钟潭的奇妙还在于:满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 情态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别命名为:飞瀑、挂练、曳帛。瀑布下泻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 人称“三酒盅 ”。笔者曾经涉足其间,面对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钟潭几个瀑布

8、或串联或并联,在山谷间各呈其妙,最妙的还在音响之美。置身其间,如闻八音齐奏、万籁 齐鸣,堪称世间绝唱。莆田二十四景之 三紫凌云三紫山位于莆田县华亭镇境内,是紫霞山、紫微山、紫云山的总称 ,海拔分别为 5584米、 6852米、 7674 米。紫霞山附着于龟山、其 山顶圆如帽,俨然如灵龟昂首向南高视之状,龟山之名由此而来。相传 古代三紫山成了精,变成三兄弟,自高自大、非凡超俗,抱负清高地装 成三书生,入京应试,考中三及第,在外怕出破绽,即回莆田三紫山。 此后列岫争耸,骈峙云际,快伸到天上了,玉帝知道后,派吕洞宾下来 把三紫山头用天剑劈掉,三个山头都掉落华亭境内三个地方,后人就把 这三处的地名称为

9、湖头、圳头、园头,至今这三处还沿用三头为村名, 称:湖头村、圳头村、园头村。由于三个山头被劈掉、山峰成为平台。 宋代时称为三台山。三紫山峰岩石裸露,多奇岩怪石,皆呈紫色映得云雾多彩。故四时 皆紫。由于山陡坡急峰高。尤其紫云山高 7674 米。比北面龟山还高 1 1 4米,若在木兰溪畔观望山峰,高临云际,故名“三紫凌云 ”,为莆田著名 24 景之一。三紫山脉自仙游县游洋山延伸入莆田县,经常太至华亭境,趋木兰 溪北岸,崛成三座山峰,它位于莆田城西南约十公里许,北面过龟山与 莒溪及东圳水库相连,东南面为木兰溪环抱。这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树木茂盛,到处植被郁郁苍苍。三紫山的紫色,是因为这里岩石是灰

10、紫色的流纹岩和凝灰石构成的 ,它们约在一亿年以前由火山喷发堆积起来的,岩石中含有较高的铁质 ,低价铁呈蓝灰色,高价铁呈红色,由于铁的作用,使这里的矿物把岩 石“染成 ”灰紫色了。县志中曾记载过,天空发现五色云后地震发生。 相传 “三紫凌云 ”的命名,是由于经常看到山上有五色云才定下来的。 其实是因为这里的山峰为木兰溪所环抱,山上树木茂盛,水蒸气十分丰 富。另外距沿海又不远,东风一吹,兴化湾上的水蒸气就顺着木兰溪峡 地进来,至此受到三紫山的阻挡,集中大量水蒸气,因阳光斜射,极容 易形成早霞、晚霞的美丽景色。 莆田二十四景之 夹祭草堂夹氵祭 草堂在莆田县新县乡巩溪村的夹氵祭 山上,离市区北面约 3

11、0 公里,这里海拔 600多米,山深林密, 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地方。草堂原为名副其实的草屋。宋乾道五年( 1169 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 “夹 氵祭 草堂 ”,供后人瞻仰。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 1104 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 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 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 家后,筑草堂于夹氵祭 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 1161 年),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 献书。适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严,未得见。第二年春,高宗还临安,诏命

12、郑樵将通志缴进, 高宗授他枢密院编修官,是时,他已病逝,终年 58 岁。郑樵一生述著颇丰,多达 81 种,669 卷,又 459 篇。其中著名的通志 200 卷,就是在夹氵祭 草堂中 写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瞻星台、曝书石、洗砚池等。民国10 年(1921年),涵江商人陈志阳和广业群众集资,在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 ”,为石构屋宇,题额曰 “草堂胜迹”。1997 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拨款修葺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崇尚这位终生著书立说的我国 著名史学家。莆田二十四景之 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智泉源出林桥村附近的弥陀

13、岩,岩上有千年古寺弥陀寺,寺内有千年铁树。寺周围山高林密,飞禽走 兽甚多,富有野趣。智泉发源处流量很小,在弥陀岩下分为两支,铮铮作响,其声细微。到桥尾自然村桥 头合二而一,流量变大,因受山岩逼迫,急转而下。泉水在陡峭的岩石上奔突,顺山势成了奇特的 “玉涧三 悬”。三级瀑布首尾相连,每级长约 70 米,坡度在 30 度至 70 度之间,像锅灶,像墙壁,像囤缸,各具情 态,各异其声。瀑布受山势约束,溪涧或窄或宽,流速时急时缓,水石相激,飞珠溅玉,雾气弥漫,在阳光下形成一 道道彩虹,使人赏心悦目。泉流石上,跌宕有声,其声随流量、石质、处所不同,在山崖间各呈异响,如 儿女呢喃,如琴瑟奏鸣,如鼓响雷鸣,

14、与松涛鸟语交相呼应,形成八音繁会的自然交响乐。涧底怪石磊磊, 似骆驼,似乌龟,似青蛙,、似雄狮,似大象,似小鸡,不一而足。瀑布跌落之处,形成 一个个深潭,潭 里不知名的游鱼甚多,有一种鹅黄色的胡子鲶,当地人叫它 “黄枝鱼 ”,可算智泉一绝。传说,上古时有一个名叫陈清的人在这里放牛。 一个白衣老人训斥道: “此仙人菜园地, 毋饮牛污吾水 ! ” 智泉本来 叫做梅花漈,梅花夹岸,花开时节香气弥漫在山崖间,花瓣顺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下磨溪边。明代正德年间,提学陈伯献辞官后隐居于此,改 “梅花漈 ”为“智泉”。现在,崖壁上还有石刻 “智泉 ”两个大字和他 写的改名题记。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题刻很多

15、,比较醒目的有“崖沫”、“流釜 ”“喷玉 ”鸣“琴 ”石“门”“云偃”等字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莆田县令何南金筑来苏亭于智泉左侧,并写下智泉来苏亭记。今人 在亭基上开辟了智泉寺。现在游人一般是从智泉寺旁边溯流而上,去观赏智泉 “云壑飞泉垂玉箸,松风卷雨 下珠帘 ”的优美景致。莆田二十四景之 古囊列献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月流沙。庵外曾伏虎,堂中旧雨花。 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这是唐代黄滔咏囊山的五言律诗。它咏述了该山以囊称谓的含义和非凡气势,又写尽了南麓镇山 名刹 慈寿禅寺的风光。莆田二十四景之 湄屿潮音 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妈祖庙 (又

16、名天后宫 )闻名海内外。建于宋雍熙四年 (公元 987年)的湄州岛妈祖庙,经历 代扩建日臻雄伟。岛上最高处耸立着妈祖像,宝相庄严,人说妈祖眼看台湾岛方向,日夜保佑着海上的渔 民和航船。庙后的岩石上刻有 “升天古迹 ”、“观澜 ”等古石刻,于此登上高台,鸟瞰全岛,远望可见舟辑相接,帆影点 点,湄州湾犹如半满月,山环水抱,这里有着 “天下第一湾 ”的九宝澜黄金沙滩、莲花湾沙滩,走到哪里都 可以闻到海的气息。潮汐吞吐,海风清爽,你可以把关于海的所有遐想放飞湄州岛。 传说当地妇女因崇敬妈祖,连发型装扮也模仿,任时光流转,代代相传,当地不少渔妇梳的仍是“妈祖头 ”。旅途中,不时可见作此打扮的老太太:发髻

17、高挽盘在头顶,斜插一根银簪子,脑后插后冠式样的银头饰, 鬓旁两朵小红花,说不出的飒爽妩媚。惠安县惠安女风采闻名遐迩。在离莆田约二小时车程的惠安东南崇武半岛,电影惠安女令此地的传统 惠女服饰闻名全国。惠女穿着的衣裳别有风情:上着紧身斜襟衫,上衣短至肚脐;下着黑色宽腿裤,腰束 银链、手带银镯,头用花巾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头戴圆形尖顶竹斗笠,别有一番风 韵。莆田二十四景之宁海初日 在涵江区至荔城区黄石镇公路的中段,也就是两区的交界线上,正当木兰溪下游出海处,有一座横空飞架 的大石桥,势如长虹,格外雄伟。这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桥。宁海桥建于元元统二年 (1334) 。因所在的宁海

18、渡,系溪海汇集之处,潮大流急,建桥工程十分艰巨。 自元至清,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圮。第七次修建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历时 15 年始成。宁海桥为石梁式,仿泉州洛阳桥形制。全长 225.7 米,面宽 5.8 米,有船形墩 14 座,高 10 米,两墩之 间的净跨径8.8米11.8米,比福建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 米的巨石架设而成,每一块石梁上均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款数额。 桥面两旁有石扶栏,望柱头立雕着 姿态各异、线条简朴的石狮。桥的两端,立着高约 3米、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 像各二,系明 代雕造。此桥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建造

19、质量很高,向为研究福建继承宋代传统建筑石桥技 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每年端午节在桥上观日出,一丸红日,倒映桥下,万道金光直射,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 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前人有咏“宁海初日”诗云: “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长虹破晓烟。紫曜高悬初出 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三千浪涌金光烁,十五门通彩色连。岂是烛龙含远照,羲和命驾浴甘泉。”桥北岸的吉祥寺,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统二年 (1334),龟洋僧人越浦率众僧四处化缘,倡建此桥。 建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轨之徒乘机窃取建材。为此,;越浦大师就在桥北创建吉祥寺,住持督 造此桥。传说大师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书联: “人

20、吾门不穷,出吾门不富;舍我者必 昌,盗我者必殃。 ”字迹不灭。人感大师法力,纷纷捐资投劳,偷窃者不敢妄为。岁月悠悠,吉祥寺多次重 修,但两石柱至今尚存,只是下联已看不见。站在离石柱 5米多的地方,上联隶书似依稀可辨, 只是“不富” 两宇:较为模糊, “人吾门”三字即使站得远些也看得清。字呈灰白色,与石色略有不同,以手触摸却了无 痕迹,可算一奇。莆田二十四景之紫霄怪石紫霄山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 (俗名“围庄”境)内,海拔 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雾飘逸,景物多奇。山 腰处,有一座释道两教相容并立的千年古刹 紫霄迎福寺,俗称“紫霄寺”。有关资料载称, “紫霄山之有 禅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应祖师

21、所鼎建 ”,距今有 1200 多年。紫霄寺四周苍松翠柏、丹枫古樟、榕桐桂 荔比比皆是,且枇杷连片成林,龙眼桃柚点缀,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莆田二十四景之九华叠翠九华山在荔城西北 10 公里的西天尾镇、常太镇交界处,系北干山脉主峰,海拔 741 米,与荔城南面的壶公 山遥遥相望,同为兴化平原之侧的名山。九华山层峦叠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莲花,故有 “九华叠翠”之称,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还有 别名:因落日余晖映照山峰而称 “霞山”;因山形如笔架而称 “笔架山”。九华山最为古老的称谓是 “陈岩”陈“ 岩山”仙“公尾”。相传汉代有陈胡二道人来自北方,在莆田择

22、胜而栖。姓陈的上九华山,姓胡的上壶公山, 后皆得道成仙,故九华山有 “陈岩”诸称。九华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显得扑朔迷离,有着梦 幻般的色彩。登九华山,东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今人多从西天尾沿盘山公路驱车而上,直达离山巅不远 的桃花坞。在这里弃车拾级而上,可见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传系明代进士周瑛 (14301518)所书。相传,何氏九仙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八公争帝失败后从江西潜入福建隐居于九华山颠,后修炼 成仙。另一传说为何氏九兄弟从安徽来九华山隐居,后至九鲤湖羽化成仙。此外,九华山上还有紫云岩、罗汉石室、仙人足迹等古迹,以及石鱼鼓、石牛等怪石。 莆田二十四景之石室藏烟天开石室

23、是何年 ?洞里浑疑别一天。古树涧含千嶂雨,疏钟撞破隔林烟。登高客忆茱萸酒,解渴僧分竹笕泉。咫尺西北长在望,不须榻供白云眠。清末翰林张琴 (1876 1952)的这首七律生动地点明了石室岩的特色和位置,城厢西郊凤凰山山腰。 沿着山脚的蹬道拾级而上,越是靠近石室岩,巨石就越多。路旁石间,有十余株百龄老杜枞拔地而起, 摩云擎天。道左有一石,篆刻 “伏虎岩”三字,笔势遒劲,系宋代司法参军方左铖所书。路右也有一块摩崖 石刻,石下有清泉汨汨流出,注成一洼,常年不涸,任凭游人解渴洗手。从这里蜿蜒而上,进入题有楹联“觉 路传灯分作月,空心无物只藏烟 ”的山门,便到了石室岩寺。传说该寺初建于唐咸通年间 (860

24、 873),开山祖师是高僧黄妙应,其后几经废兴。寺后有明代七级砖 塔,旧有木檐栏己毁。该塔用巨砖砌建,四角空心,每级四面有佛龛,形制与西安香积寺的唐建砖塔相似。 砖塔高约 20 米,如一支硕大无朋的金鞭直插青天,塔顶长着一株山榕树,使苍老的古塔显示出一线生机。 据说,宋代这里是一座五级石塔,倾颓后才改为砖塔。砖塔是石室岩的标志,从市区远远望去,那满山苍 翠中一柱挺立,像一个灰褐色的惊叹号。莆田二十四景之木兰春涨 在城厢区南郊木兰山下,有一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型古堰 木兰陂。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 程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 ?至今人

25、道是钱妃。 ”这是郭沫若当年写的一首咏 木兰陂诗。900多年前,一条汇 360 涧水的大溪,自仙游流经莆田注入兴化湾。因受海潮顶托影响,溪水经常泛滥, 甚至海水还能沿溪道涌入平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传说,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10491067)毅然辞别亲人,远离家门,携金来到莆田,选在今樟林村附近的将军岩前垒石筑陂。钱四娘的义举使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从远近赶来投入建陂工 程。四娘每天给大家发放工钱是用竹篓盛钱。按每天十八文让各人自取。但谁也没有多取一文。有一天, 一个工匠心生邪念,趁别人不注意时,双手捧了一大把,装进怀里就跑回家。谁知他取出钱点数时,数来 数去也只

26、有十八文。于是, “抓也十八,捧也十八”,流传至今成为民谚。经过数年的紧张施工,陂身工程终于告竣。正当钱四娘载酒同大家一道庆贺大陂竣工时,突然上游山 洪暴发,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毁了陂身。四娘眼看自己的心血一旦付诸东流,悲愤难抑,纵身跳进滚滚 洪流。这时,她年仅 18 岁。第二天,在离陂不远的沟口小山脚下,人们找到她的遗体。钱四娘的面容还像 生前一样,比花还美;她浑身散发出花香,香气很浓很浓,方圆数里都能闻到。从此,这座山就叫做“香山 人们把她的遗体葬在山上,盖个庙,叫 “香山宫”。从沟口捞上她的尸体,移到香山下葬的路上,她的鼻血 洒在地上,每一滴都长出一棵杜枞树来。如今香山上就长遍了杜枞树。

27、这里的杜枞树与别处不同,树心是 红色的,那是钱四娘赤诚的爱民之心永恒地在流血。钱四娘死后不久,她的同乡进士林从世又捐家资十万缗,改在下游温泉口筑陂。 但同样由于选址不当, 被潮势攻搏而溃,依然失败,倾家囊乏的林从世从此居住莆田。宋熙宁八年 (1075),经时任舒州团练推官、钱塘 (今浙江杭州 )县尉的邑人蔡京与在朝为官的弟弟蔡卞上 奏,朝廷下诏募修木兰陂。侯官 (今闽侯县 )人李宏(10421083)携资七万缗应绍而来。他和僧人冯智日认真总结前人两次失败的教训,选择在溪面宽阔、水流缓慢、溪床岩石亘连的木兰山下建陂。工程经过8 年艰苦奋战。垒筑了数万块巨石,大陂终于元申六年 也因之取名木兰溪。所

28、谓“兴化之谶”,就是唐妙应禅师的预言: 莆田二十四景之梅寺晨钟 梅峰光孝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简称梅峰寺。(1083)建成。因陂筑在木兰山下,故名木兰陂。这条长溪“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白湖腰欲断,此时大好看。“梅寺晨钟”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梅峰宋代名“梅子岗”,山上广植梅树,建有观音亭。相传涵江富商李泮夫妇于亭中祈子而生李富(10851162) ,因此宋元丰八年 (1085)舍地百余亩扩亭为寺。宋崇宁二年(1103)寺成,时邑人太师蔡京当国,宋徽宗赐额 “梅林佛国 ”,次年赐名崇宁禅寺,宋政和元年 (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宋廷南渡后,宋绍兴七年 (1 137)改名报恩光孝寺,宋绍兴

29、十二年 (1142)更改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寺毁于倭患,万历年间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几座。 1979 年以来,在海外侨僧的支持下,梅峰寺进行了大规 模的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 1.83万平方米,建筑布局近似于广化寺,这座 “城市山林 ”显得更加气派。梅峰 寺已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梅峰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建于山巅处的大悲殿。梅峰海拔虽仅55 米,但兀立城中, 加上高22 米、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的大悲殿,就显得格外宏伟壮观。殿中一尊高 14.2 米的观音坐像,高度为八闽 之最。据说,仅金身贴塑,就用去黄金 1.5 公斤。殿中有罗丹

30、 (1904 1983)书楹联一对: “峰顶参梅花,听 来百八钟声,声声入悟;门前对沧海,看遍万千春色,色色皆空。 ”殿后有阶级可登殿走马回廊。置身廊上 极目远眺,不但莆田市区尽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见壶公山、九华山之间一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烟波 浩淼的兴化湾。约鹤 2005-6-10 00:52 莆田二十四景之 南山松柏 (广化寺 ) 南山广化寺, 这座具有 1400 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就座落在城南凤凰山麓。 近年随着莆田城 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莆田二十四景之 东山晓旭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

31、 路西侧,海拔 69 米。 2002 年划人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 “莆田二十四景 ”的首景。莆田二十四景之 壶公致雨 据史料称, 距今一亿多年前, 地球演变剧烈。 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 ,属中生代; 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 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 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那时的 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 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 。今天的湄洲湾, 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 成今的壶公山。地质人员曾在山 上发现有贝壳及船钉、船板残块,在山脚的古 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还发现有海泥层及粘上海蛎壳的礁石类岩石。这些地质内涵证明了 壶公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32、。一些文献资料表明, 壶公山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大景观。 多少年来, 人们只要从远近不同方位观察此山, 山峰上若是云雾迷离,必是雨前征 兆,于是就有 “壶山致雨 ”之景,对于农民而言,这一自然景观还可为 农事作天气预报。从莆田城区车站乘车, 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壶公山接近山顶的莆田 最高寺殿凌云殿。 一条盘山公路绕 山而上, 沿途可观赏壶公山上半部不 同方向所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有时如一只卧虎、 有时如一尊古代酒壶, 有时如一只倒地葫芦 盘山公路两旁,那遍野满山的青松翠柏,枇杷龙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无限。到了凌云殿前门,一路 风光在此形成集结点,只见凌云殿气势磅礴,殿院层层迭迭有直上

33、云端 之感。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极目远处,海天相接处便是浩淼的湄洲湾,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无,阵 阵海风引起林涛吼鸣,更显得壶公山的历 史感和神秘感。凌云殿面对金炉峰。说是金炉峰,倘若你从殿内越过殿脊眺望,那峰顶活象一朵蓬勃开放的莲花。殿西向一华里处, 就是栖云寺。 顾名思义, 这寺的四周在春夏节, 有云丝飘浮其间, 整座寺变成云栖之处了 。 凌云殿东面有处桃华洞,相传,这洞里古时住有仙人,仙人从别处移栽此地的桃树尤其枝桠交错,茎粗叶茂,结的果实硕大无比,香甜爽口 。殿北可达云霄洞,那洞里云雾穿行,奥秘无穷。关于壶山,据说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这凌云殿原名就叫 “灵云岩 精舍 ”。自唐以降千年来沧桑巨变, 山上仍有不少遗迹遗景供香客游人观赏。北宋诗人柯应柬游览壶公山寺院风光后,感慨赋诗曰:“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