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117235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 一、问题缘起和文献回顾由于与其他西方学者抱着中国转轨形迹可疑的信条相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态度明确地表达了对中国经济转轨的认可和赞赏,并广泛地参与了中国的转轨进程.在国内,出现了几篇公开发表的对斯蒂格利茨转轨经济思想转述兼评介的文章和一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重点评述斯蒂格利茨转轨经济思想的博士论文,这些文着分别为:斯蒂格利茨转轨理论述评(唐路元、李省龙,甘肃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体制转型理论评介(毛增余,经济学动态2001 年第 12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转型理论述评(阮震,经济评论2003 年第

2、 2 期)、斯蒂格利茨经济转型理论评介(康立、封永平,经济问题2005 年第 12 期)、斯蒂格利茨经济转型理论的评价与借鉴(封永平,康立,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 年 12 月第 18 卷第 6 期)及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毛增余,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博士论文).上述几篇文着对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思想作了最先的介绍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笔者拟对这几篇文论作一些比较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二、对国内几种述评斯蒂格利茨转型理论的评析从上述几位学者关于斯蒂格利茨经济转轨思想作出的相关梳理、概括和评述来看,其都从一定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斯氏转轨思想的特点、基本逻辑线条、思

3、想体系、转轨实践、政策建议及相关细节内容,富有强烈时代气息具有积极且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各有长处和短处,有共同点也有差别.差别方面主要在于:唐路元、李省龙(2001)较详尽地梳理斯氏的转轨思想,然后由此自然地向读者介绍斯氏对转轨实践的政策建议;毛增余(2001)则着眼于斯蒂格利茨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人物这一视角,重点探讨了斯氏对市场和政府的相关论述,并将斯氏的第三条道路经济学概括为强大的政府和发达的市场;当然毛也不忘提到斯氏对新古典模型和产权方面的看法和观点.阮震(2003)立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时代大趋势,强调了斯氏转型理论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取材方面和转型政策建

4、议方面的强时效性,认为斯氏提出了全新的转型理念,即把体制转型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相统一的转型模式,从而使其成为由关注点是市场化和自由化速度问题的第一阶段到市场化的目标模式问题的第二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代表.共同点则主要体现在斯氏转轨思想的特点、基本逻辑线条、思想体系方面.首先,在斯氏转轨思想特点或立场方面,几位学者都提到或强调斯氏的信息经济范式.唐路元(2001)其文章中的开头即是:首先,斯蒂格利茨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毛增余(2001)在其文章中原文引用了斯蒂格利茨的下列文字:我发现标准新古典模型中有关信息的假设是一个严重的失误.我曾经指出标准信息假设方面

5、的轻微变动,将彻底改变标准新古典理论的所有重要结论:因此这个理论最终是站不住脚的.毛增余在其 2005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提要部分更是明确强调:斯蒂格利茨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有两个特点:一是批判的重点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二是批判所用的工具主要是信息经济范式.阮震(2003)也这样认为,斯蒂格利茨的经济转型理论由于运用了当代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信息经济学作为指导和基石,加之它是在总结第一阶段转型实践正反两个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又包纳进新经济、知识经济的一些新动态,因此,对转型国家进一步进行体制转轨来说势必极具参考价值.其次,在斯氏转轨思想的逻辑出发点方面,都有意无意地注意到(

6、标准)新古典(经济)模型(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与市场社会主义进而到转轨理论的基本逻辑线条.唐路元(2001)认为,新古典模型在传播和延续市场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共有的体制,在诸多社会主义模型中又居于中心地位,因此新古典理论本身是否正确就显得十分重要.斯蒂格利茨指出,如果新古典模型对经济本身的描述是正确的,那么市场社会主义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新古典模型不仅没有为经济体制选择这个重要问题提出指导意见,而且它所提出的 建议 往往被曲解.以上述分析为基础的市场概念也歪曲了该模型,这种标准分析方法低估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和弱点,并且为可选择模式的成功性发出了错误的

7、信号,也为市场如何改进发出了错误的信号.毛增余(2001)写道,目前,许多东欧国家正处于灾难困苦之中,在我看来,标准经济模型对此应负部分责任.斯蒂格利茨凭借原社会主义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问题向标准新古典模型发起讨伐.这样一个简单的、有严格假设条件限制的经济模型,却成了新古典经济学家指导转型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此,斯蒂格利茨对标准新古典经济模型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该模型不能为正在探索构建新经济体制的前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指导 .毛增余在其 2005 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第二节有这样的论述:从总体上看,斯蒂格利茨对市场社会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斯蒂格利茨在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时是有自己的独

8、特用意的.这种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斯蒂格利茨批判的矛头所向是针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的,更确切地说,他主要是针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这与他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身份是一致的;二是他批判所用的最有力的工具是信息经济学范式.阮震(2003)认为, 斯蒂格利茨定理 表明:新古典市场经济模式即使纳入了政府行为和政府干预,也不能作为转型的目标模式.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与传统市场模型即新古典模型的两个假设- 完备市场 和 竞争性市场 之间存在矛盾,而且 完备市场 的假设本身也与 竞争性市场 假设存在矛盾.如果考虑信息成本大于零即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他还进一步解释道:

9、基于对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的中心问题的错误阐述,新古典模型在市场社会主义解决资源配置的能力问题上提供了错误的信号.斯蒂格利茨从转型角度对新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市场模型所作的批判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通过对新古典市场模型的批判,人们易于发现:新古典市场模型在信息化时代不足以成为转型的目标模式;而比较理想的市场经济模式应该是一个 竞争、分权和试验 的模型,这个模型又被斯蒂格利茨称为新信息模型.第三,在梳理、概括、归纳总结斯蒂格利茨的转轨思想方面,尽管几位学者各有侧重,但都注意到了斯氏关于市场与政府各自在转轨经济中的角色及相互关系的鲜明观点.唐路元(2001)写道,在分析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时,斯蒂

10、格利茨提出了 新的市场失效 理论,新的市场失效是以不完全信息、信息的有偿性以及不完备市场为基础的,而旧的市场失效是与诸如公共品、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等因素相联系的.政府的功能作用应从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市场问题这一角度来考察.向市场经济过渡决不是要弱化而是需要重新定义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做的决不仅仅是对经济总量进行再分配,它也有生产和消费的作用.毛增余(2001)是这样论述的,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支柱.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人物,斯蒂格利茨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更有深刻的见解,他的着作政府的经济作用一书曾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他在区别分析 原始的市场失效 与 新

11、的市场失效 时都强调了政府干预的作用,批判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时说: 政府有权做私人部门无权做的事情,职权就是如此(如果正确行使),它可以导致帕累托改善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斯蒂格利茨的第三条道路经济学,恐怕就是 强大的政府和发达的市场 .毛增余在其 2005 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提要部分认为斯蒂格利茨借助于信息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建立了 新政府干预观 (既要有发达的市场,也要有强大的政府).斯蒂格利茨关于转轨经济的指导思想概括为 第三条道路经济学 ,第三条道路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均等地对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即强调发达的市场与强大的政府并重.阮震(2003)在其文章摘要部分指出:斯氏经济转型理论就其

12、理论观点而言是一个更详细、更正规的政府模型.规范的斯氏定理:一旦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则市场经济需要一个新的政府模型.该定理的这种表述可以从下列引征中找到依据: 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不能作为界定政府干预行为的基础.原因之一在于,一旦该定理可以作为其基础,那么该定理就需要一个更详细、更正规的政府模型.最后笔者郑重指出:唐、毛和阮几位学者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缺乏一个较完整的关于斯氏转轨理论的逻辑体系结构,这也是他们共有的最大的、根本的缺憾.三、斯氏转型理论的实质及体系框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斯氏首先运用其信息经济学范式这一有力理论分析工具,深入系统地去洞察和挖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然后将

13、其与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对比,以理论分析现实,从现实反追理论,则相得益彰、互相驱促.概括说来就是,由于对信息问题的不恰当处理,现实中的市场并不会像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那样总是有效率的,也即对市场(恰当地说应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笔者)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不单是低估了市场的弱点,更低估了市场的长处.但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能立即推出政府干预就一定会比市场更优越.同样的信息问题也会限制(通常是更大程度地限制)计划或政府干预的作用.因此,斯氏转型思想的实质乃是其借助信息经济学范式、由市场和政府构成的、注重发展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过程的揭示和运用.进一步地,斯氏运用其上述思想体系剖析了着名的华

14、盛顿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符合转型实践的后华盛顿共识.具体来说,斯氏认为对拉丁美洲国家最主要的宏观经济诟病-通货膨胀的关注是华盛顿共识形成的背景,在分析了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国家的华盛顿共识对于解决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金融改革、贸易自由化和私有化等问题上的不足之后,斯氏指出华盛顿共识下的一套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抑或是长期经济发展而言既不必要也不充分.在斯氏看来,华盛顿共识建议用一套工具 (包括宏观经济稳定、自由化贸易和私有化)实现一个相对较为集中的目标(经济增长).因此,问题并不是政府是否应该参与经济活动,而是它如何参与.华盛顿共识政策的思想基础是拒绝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促

15、进建立一个最小的、不干预的政府.暗含的前提是认为政府差于市场.因此越小的政府越好(即越不差).而斯氏的一向观点是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据此,斯氏提出了包括更丰富的政策工具和更广泛的发展目标的后华盛顿共识.综上,斯氏的转型理论对我们总结改革成败经验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发掘!参 考 文 献1J. E. Stiglitz. In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paradigm in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2002:460-4892J. E.

16、Stiglitz.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M, New York: W.W. Norton, 20063M. Humphreys, J. Sachs. J. E. Stiglitz, Escaping the Re-source Curse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4景维民,孙景宇.转型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毛增余.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体制转型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1(12):82-866毛增余.斯蒂格利茨与转轨经济学D.中国人民大学,20057美约瑟夫&mi

17、ddot;斯蒂格利茨 / 周立群,韩亮,余文波.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8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二步改革战略N.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11-139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中国第三代改革的构想J.经济导刊,1999(5):7-1310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中外经济体制转轨比较J.经济学动态,2001(5):43-4611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 纪沫,仝冰,海荣.发展与发展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2任保平,林建华.西方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演化及其述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5):1-813阮震.斯蒂格利茨的经济转型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3(2):48-5114孙景宇.转型经济研究的三个视角:综述与评价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2):52-5715唐路元,李省龙.斯蒂格利茨转轨理论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1(1):44-45、5116王伟龙.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转型观及其特色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917王伟龙,王晓丹.关于中国与苏东国家改革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07-11118张宇.市场社会主义反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