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导管技术再宽颈动脉瘤中应用研究精选文档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117149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2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双微导管技术再宽颈动脉瘤中应用研究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双微导管技术再宽颈动脉瘤中应用研究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双微导管技术再宽颈动脉瘤中应用研究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双微导管技术再宽颈动脉瘤中应用研究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微导管技术再宽颈动脉瘤中应用研究精选文档(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前言2材料和方法结果4讨论5结论目录CONTENTS3研究背景 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单纯单纯GDC栓塞仅有能完全栓栓塞仅有能完全栓塞塞u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u球囊辅助弹圈栓塞u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密网支架 u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等 绝对宽颈:瘤颈 瘤体 相对宽颈:0.5瘤颈/瘤体1 或瘤颈4mm 宽颈动脉瘤的定义目 的 通过总结我科收治的通过总结我科收治的2222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例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的宽颈动脉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应用双导技的宽颈动脉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应用双导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对手术并发症、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对手术并发症、栓塞程度

2、及手术适应症进行分析。栓塞程度及手术适应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一般资料:2013年3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2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37-78 之间,平均年龄64 岁。l临床表现:动脉瘤破裂症状l影像学检查:急诊CT:SAH、颅内血肿、脑室出血 CTA、3D-DSA 精确测量瘤颈、瘤体、瘤高,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 瘤颈4mm 或 0.5颈/瘤体1 血管迂曲,单纯栓塞困难,估计支架或球囊难以通过l手术时间:动脉瘤破裂1-3 天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l无手术禁忌证症:造影剂过敏、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疾病入组标准入组标准 造影:明确动脉瘤状况

3、 在6F导管导引下经首支微导管输送GDC先不解脱 原Y形阀的侧壁上接上第二个Y 形阀,送入第二根微导管 根据术中动脉瘤的形态先后、同时、或交替送入弹簧圈术后处理(1 1)镇静,通便,监测血压)镇静,通便,监测血压(2 2)脱水降颅压:甘露醇,营养神经)脱水降颅压:甘露醇,营养神经(3 3)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3-H 3-H 疗法疗法(4 4)昏迷:鼻饲流食,加强营养;呼吸道管理:插管、气管切开)昏迷:鼻饲流食,加强营养;呼吸道管理:插管、气管切开(5 5)脑积水)脑积水 室腹腔分流术室腹腔分流术(6 6)头痛:镇痛,腰穿、腰大池引流)头痛:镇痛,腰穿、腰大池引流(7

4、7)及时复查)及时复查CTCT54.5%31.8%13.7%完全栓塞大部分栓塞部分栓塞结 果 22 22例患者均完成栓塞,术例患者均完成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完全栓塞12 12 例;例;大部分栓塞大部分栓塞7 7 例;例;部分栓塞部分栓塞3 3 例。例。H-H分级 级17例 级5例12例预后良好5例轻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预后良好2例中度残疾1例死亡重残1例,术中载瘤动脉闭塞-随访:出院后随访:出院后3 3 个月到个月到6 6 个月后我们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个月后我们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21 21 例例患者采用改良患者采用改良Rankin Rankin 量

5、表(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如下:行评分,结果如下:;影像学随访:术后影像学随访:术后6 6 个月到个月到1 1 年内对本组年内对本组17 17 例患者行例患者行CTA CTA 或或DSA DSA 检查检查13例良好,动脉瘤不显影。3例患者瘤颈不同程度残留,(1 例患载瘤动脉瘤内1弹簧圈袢脱出,但不影响载瘤动脉血供)1 例后交通动脉瘤复发,弹簧圈被压缩于动脉瘤尖1/3 处,行二次栓塞,效果满意病例分析一男性,45岁,SAH急诊入院,H-H级,CT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宽颈,双微导管技

6、术栓塞,致密栓塞,患者预后良好病例分析二女性,SAH急诊入院,头痛伴右侧动眼神经麻痹,H-H级,CTA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双微导管技术栓塞,大部分栓塞,7个月复查DSA弹簧圈袢脱出,1年后复查CT并发症分析 动脉瘤破裂:双微导管技术需将两个微导管头端置入瘤腔,增加刺破动脉瘤的风险,术中注意释放微导管张力 脑血管痉挛:与支架、球囊相比较对血管内膜刺激轻,腰穿,腰大池引流,尼莫地平,3-H治疗。讨 论讨论:GDC栏栅作用;瘤颈瘤体、梭形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矫正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促进血管内膜顺支架网眼爬行,封堵瘤颈。围手术期及术后抗凝;载瘤动脉狭窄的风险;出血风险,瘤周血管分支;手术操

7、作复杂;手术费用昂贵。优点缺点支架辅助弹簧圈支架辅助弹簧圈讨论:球囊挤压弹簧圈填塞更加致密;扩张急性期痉挛、合并斑块形成载瘤动脉;动脉瘤术中破裂球囊封堵;无需抗凝,减少出血风险 临时阻断动脉影响远端血供?损伤血管内膜,加重脑血管痉挛、诱发血栓形成;绝对宽颈动脉瘤弹簧圈仍有脱出风险。优点缺点球囊辅助弹簧圈球囊辅助弹簧圈讨论双微导管技术的优点:双微导管技术的优点:准备及操作简单,无需围手术期及术后抗凝对血管内膜刺激轻节省费用,仅增加一根微导管栓塞更加致密,牢靠,均匀血管迂曲、支架球囊难以到位的动脉瘤(A2、A3)双微导管技术适应症:破裂急性期有重要血管分支自瘤颈发出成角、复杂的宽颈动脉瘤微小动脉瘤

8、(瘤体小于5mm)矮胖动脉瘤基底动脉末端端宽颈动脉瘤(1)瘤颈/瘤1 的绝对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2)脉瘤直径过小(3 mm)微导管可能刺破动脉瘤,瘤颈过宽(15 mm)可GDC突入载瘤动脉(3)微导管栓塞完成后撤过程中,有微导管交织撤出困难或撤出弹簧圈的危险(4)栓塞致密程度不如支架及球囊辅助,瘤颈残留较高,远期动脉瘤复发双微导管技术的局限性及缺点双微导管的技术要点 微导管塑形:头端塑形成不同的形状,分别放置在动脉瘤腔不同位置,帮助GDC在瘤腔沿着不同方向和径向力缠绕,使栓塞更加稳定,致密。簧圈的选择:首枚一般选择三维弹簧圈,第二枚弹簧圈选择二维弹簧圈。选择型号、大小、硬度不同的弹簧圈互相编织成篮。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急性期破裂动脉瘤 降低手术风险l较单导管相比,能有效预防弹簧圈在瘤腔内成篮不稳定、易部分或完全脱出瘤颈影响载瘤动脉血供甚至堵塞血管远端的风险,提高动脉瘤栓塞率。l较球囊辅助技术和支架辅助技术,血管内膜刺激轻微,减少加重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手术操作简单l而且手术费用相对便宜,患者容易接受,可以临床推广。感谢我的导师许友松教授这三年来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无私帮助感谢我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各位带教老师的教诲感谢刘主任领导下的神经外科给我提供的良好学习平台同时感谢我的亲人、同学,朋友对我的求学过程中的帮助最后感谢百忙中参加我答辩的各位评委老师,专家,谢谢谢谢大家!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