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18112619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2017 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 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 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 复习。关于呐喊:鲁迅 19181922 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 小说 14 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 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 顾自己从 19 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 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

2、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 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 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 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 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 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 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二

3、、(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 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 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 驱们助威呐喊。三、(2324)记述小说结集并付印,再次强调命名呐喊的原 由。写作背景: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收十五篇作品, 192 3年8 月由北京新潮 社出版,列

4、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6 年 10 月第三次印刷改由 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入鲁迅自己编的“乌合丛书”。1930 年 1月第 十三次印刷,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从此,呐喊便一直收 十四篇小说。呐喊中的小说,以发聩振聋的气势,揭示了中国的社会面貌, 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革命者的心声。它反映 了“五四”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适应了中国革命从 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需要,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自序写于1922年12 月3 日,冠于呐喊卷首,又曾单独 发表于1923年8月21日北京晨报文学旬刊。在内容上,自 序回顾了小说集中那些为革命而“

5、呐喊”的作品的由来,最早回答 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的问题,初步总结了作者自己早期从事文学 战斗的经验。在艺术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 书序的写法。娓娓而谈,侃侃而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 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课文理解:这不是一篇泛泛的序文。由于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回顾了他从 十九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重要活动,思想发展和探索革命道路的 过程,说明了自己从事文艺运动的目的和态度,以及他开始创作小说 的原由,这篇自序就有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清晰地反映了鲁迅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时期的思想发展脉络,充分表现了他自 觉听从革命的“将令”,和前

6、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极为珍贵的革命 精神。我们不能不承认,呐喊自序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了 解鲁迅为什么从事文学运动的一篇重要文章,也是读懂呐喊里边 十四篇小说的一篇指导性的文章。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思想经历过两次关键性的转折。 这是很直得注意的。一次,是他弃医从文。少年时期目睹了下层社会的不幸,鲁迅接着又在家庭由小康而坠 入困顾的途路中,透过世人的真面目看见了上流社会的堕落。他,一 个十七周岁的青年人,终于从困顿中站起来,毅然地跨出这封建宗法 社会的门槛,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了。为了寻求救 国救民的真理,他从绍兴到了南京。又由南京到了日本。出于一些“幼 稚的知识”,鲁迅开始选择学

7、医。他在自序里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 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以仙台医专学习的第二年,鲁迅在一次“幻灯”事件的刺 激下,想法变了。自序里是这样写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 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 提倡文艺运动了。向来,“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 有人治文学和美术”。鲁迅舍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艺,表现了时

8、代发 展在他身上引起了很不寻常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呐喊自序来看,也不能简单化地只看 作是一次“幻灯片”的刺激。我们在上面引述的这一段话就说明,鲁 迅当时深受社会上启蒙思想的影响。当时,由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思想家倡导的反封建的启蒙主义思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康有为研究“人道之进化”,企图用“人性”这把钥匙去打开道德上、 政治上、历史上的所有门户。严复则明确地提出了“鼓民力”、“开 民德”的主张,把“愈愚”看作是救国之根本。康有为、梁启超又大 力宣传小说的社会作用,把“小说界革命”看作是“改良群治”的开 端,从而引起了晚清小说理论的革新和小说创作的繁荣。继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不

9、仅在理论上推进了一步,而且象朱 执信、陈天华、秋瑾等人那样,还亲自进行了小说创作的实践。这使 来到日本以后已经开始探讨“国民性”问题的鲁迅渐渐认识到:救国 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要救中国人,向中国人启蒙,关键是要医 治中国国民的国民性,首先是去掉沦于异族统治而养成的奴隶性;为 此,就要解放人的个性,发扬人的主观精神,即随后不久就明确宣布 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而善于改变人们精神的, “当然要推文艺”。可以说,鲁迅呐喊自序里写的那样一句 话,就是表述的这样一种启蒙主义思想体系。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鲁迅弃医从文还是革命潮流冲激的结果。 当时的日本东京,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

10、命的中心。在赴仙 台学医之前,鲁迅就以“革命党之骁将”的姿态进行了实际的斗争。 仙台学医期间,鲁迅的反清革命思想依然是强烈的,他仍然关注着东 京的形势,参与革命派的活动。恩格斯卡尔马克思一文曾说: “汹涌的革命浪潮使一切科学研究工作都退居次要地位;当时必须积 极投身到运动中去。”列宁又一次消灭社会主义一文把这叫做“从 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如同列宁所说,在中国,“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同样强大,甚 至可说更加强大了”。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正是这个高潮把中国的一大批知 识分子从自然科学吸引到了社会科学方面。鲁迅弃医从文,放下解剖 人

11、的肉体的解剖刀,走出解剖室,进入社会革命的战场,拿起了解剖 人的灵魂的笔,从此开始了新的战斗,正是他顺应革命潮流而发生的 转折。这一转折是必然的。仙台医专的“幻灯”事件是偶然的。它的 积极作用是在于激化了矛盾,促成了转变。另一次转折,是他从失望和颓唐中振作起来,投入新的战斗。 随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由东京转移到了国内,鲁迅在 历史的召唤中于一九O九年夏天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他迎来了辛亥 革命,以无限欣喜的心情度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的节日。然而, 过不了多久,新政权江河日下,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了昙花一现的历史 陈迹,轰动一时的辛亥革命被中外反动派联合扼杀在摇篮中,遭到了 失败。袁世凯把

12、中国拖进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灾难深渊。愤而再度离乡的鲁迅,供职于教育部,从绍兴到南京再到北京, 目睹政局动荡,社会腐败,思想上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见过辛 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 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蛰居古城北京的绍兴会 馆,枯寂的生活使他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寂寞。在这篇呐喊自序 里,鲁迅对此作了撼人心弦的自述。笔者以为,那一段自述实在写得 太动人了,是不能把它引在这里的: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 省,反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13、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 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 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 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鲁迅的这种精神状态,无疑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经 衰减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反映。要是可以说鲁迅这时正在 经历着一种精神的悲剧的话,那么,它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正是 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新学”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宣告破产、在人们头脑 里开始发生动摇的时代特征,导致了进化论者鲁迅的深沉的怀疑和悲 观。

14、只是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就要在中国到来的时候,在苦闷和彷徨中 思索和寻求的鲁迅,才又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召唤到思想革 命的战场上来。从这里往回看,鲁迅的怀疑,除去了悲观的色彩,倒 终于成了他进化论世界观开始向着别的东西转化的一种形式。从呐喊自序里,我们可以读到,在新青年同人的催 促下,鲁迅拿起了小说这个武器,而且,从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开始,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做了下去。这表现了鲁迅思想上的一个 重要变化。他在呐喊自序里说,这是他发出的“呐喊”声。 他写道: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已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 呐喊几声,聊以慰

15、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 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者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这里说到的“听将令”,就是他自觉地站在新文化阵营中,用 文学的武器向着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发起的猛烈进攻。它不仅证明了 鲁迅作为伟大战士的人格,而且提示了呐喊中十四篇小说的主旨 和灵魂。我们说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除了指它的内 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确实是一篇耐人经久品读的 名篇。特色之一,是它的结构。呐喊自序的结构,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 着笔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放弃医学改而致力于文学事业的一 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段。

16、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 创作的经过。从蛰居北京S会馆抄古碑的生活写到金心异劝他“做点 文章”再写到狂人日记的出世,直到最后交代明白呐喊这一 集名的原由,用的是散文的形式。看起来,这两部分写法不大相同, 但通读全篇,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他都是用的文 艺性的散文笔调。一篇文章,两种写法,却又让人感到笔调和谐而统 一不变,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特色之二,是在这样的结构里把全篇序言写得波澜起伏。比如说“梦”。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用“梦”来说他青年 时代救国救民的各种设想。开篇第一句,鲁迅是说他“在青年时候也 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那“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就 成了呐喊的来由。

17、接下去,说到他的一个旧梦学医。起先, 他觉得这学医的梦很美满。不久,这梦破灭了。相继而来的,又是从 事文艺运动的新梦。不料,在东京筹办文艺刊物新生而不成,再 也不能纵谈将来的好梦了,他于是又失望。然后,鲁迅又写他回国以 后由希望到失望,到重新有了希望,直到发为这样的警句: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他这样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叠出,就在波澜起 伏间把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的影象溶化在自己身上了。特色之三,是序文与本文的风格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常常都注意这种统一。比如,他为野草写题 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 是文言。他为呐喊作序,很注意于呐喊

18、的内容,在序文中把 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自序之中,鲁迅对于他少 年时代进出于当辅和药店的场面与情景的描写,可以说历历如绘。他 对S会馆里抄古碑的生活,对夏夜槐树下槐蚕的冰冷,以及金心异来 访情景的描绘,与金心异对话的记录,既生动、形象、又暗淡、沉寂, 那笔下,实在是一幅令人凄然的幽居图。这样描写和叙述,就使得序 文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序中常有一些议论,用来抒发深沉 的感情。比如这么一小段: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 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 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

19、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 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 呵,这是表现他在新生杂志流产以后得到的一种深沉教训的。脱 离广大群众的那些“精神界之战士”所感到的孤独,他写得不算不形 象,也不算不深刻了。特色之四,是自序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自序中,鲁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有这么一段: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 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 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 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

20、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 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里,用“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以及铁屋子里“熟 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来形容当时中国的现状;用“不幸的 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来形容对思想启蒙的一度无望; 又用“起来”的几个人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来形容生驱者们的斗争必 胜信念,这都是相当精辟的。至于篇中用笔含蓄之处,象说梦,说寂 寞,都是可以让人细心玩味的。呐喊自序里,鲁迅曾说他“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 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我想,这使鲁迅高兴的“还有读者”,不仅 是指他的小说创作,也还包括呐喊自序这样的优秀序文的。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