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105502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6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道进行循环流动的。道进行循环流动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时,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C、H H、O O、N N、P P、S S等等基本元素在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2、运动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之间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物质循环循环。生物生物 群落群落组成生物体的组成生物体的C C、H H、O O、N N等元素等元素无机无机 环境环境反复循环反复循环注意:注意:(1)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2)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等基本元素。(3)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2 2、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的特点(1 1)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全球性

3、,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 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周而复始进)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周而复始进行循环。行循环。(3 3)循环过程中物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循环过程中物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以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以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分,约占体重的606095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等过程反复循环。反复循环。水循环水循环氮循环:氮循环:氮是组成蛋

4、白质和核酸的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份。氮占大气成份的主要成份。氮占大气成份的79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循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固氮方式固氮方式大气大气固氮固氮 人工人工固氮固氮 生物生物固氮固氮 在闪电等高能量作用下,在闪电等高能量作用下,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在空气中发生反应。高温、高压、催化剂下使高温、高压、催化剂下使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将游离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将游离态氮固定为氮的化合物。态氮固定为氮的化合物。

5、发发 生生 条条 件件氮循环示意图氮循环示意图(三三)硫循环硫循环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和生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份,是构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份,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复循环、生生不息。

6、碳循环: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骨架”,没有,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物群落之间是以CO2CO2的形式进行循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环的。碳的循环过程碳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碳循环(1 1)碳循环的形式:)碳循环的形式:CO2CO2有机物有机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2 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3 3

7、)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 6)碳进入大气的活动:)碳进入大气的活动:在自然状态下,植在自然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与生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等,大气中的COCO2 2 含量处含量处于稳定状态。于稳定状态。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破坏碳循环破坏碳循环

8、的平衡的平衡大气中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含量增加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关注社会关注社会温室效应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2、CO2增多的原因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3、温室效应的危害、温室效应的危害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极地冰川加速融化沿海城市被淹没沿海城市被淹没农田减少,粮食减产农田减少,粮食减产特点特点形式形式范围范围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循环反复循环有机物有机物(化学能化学能)无机物无机物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圈区别区别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循环联系联系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生

9、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动力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动力物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物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3 3)图中)图中D CD C过程是通过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作用实现的,C DC D过程是通过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作用实现的,B DB D过程是通过过程是通过_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结合在一起。(4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形式储藏在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地层中

10、。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形式存在。CDBA(1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 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 A、B B、C C之间的传之间的传递是以递是以 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各成分中A A为为 ,B B为为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 A、B B、C C、D D是生态是生态系统的成分,系统的成分,D 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为大气,请据图回答:C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光合光合呼吸呼吸分解分解能量能量石油、煤炭等石

11、油、煤炭等CO2CO2(1 1)写出)写出的生理过程及的生理过程及产生产生 CO2CO2的方式。的方式。_ _ _ _ _ _(2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形式进行循环。形式进行循环。(3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和大气之间和大气之间的循环。的循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微生物分解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燃烧燃烧 CO2绿色植物绿色植物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 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

12、有生物构成群落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B.B.乙乙1 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 2的能量越少的能量越少 C.C.甲与丙为捕食关系甲与丙为捕食关系 D.D.这这4 4种成分是缺一不可的种成分是缺一不可的 甲丁乙1 乙2 丙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和丁为双向箭头,说明二者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又由于乙、丙都指向丁,则可确定丁为无机环境,那甲为生产者。由此,甲、乙、丙为生物群落。其中,甲、乙都指向丙,说明丙为分解者,剩下的乙就是消费者了。于是,不难得出答案是D。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号表示碳的流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号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

13、据图回答:动方向。请据图回答:(1)图中含有)图中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 (用箭头(用箭头号和字母表示)。号和字母表示)。(2)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产者有。若生产者有1000千克,则第千克,则第4营养级最多可获取营养级最多可获取 千克的能量。千克的能量。(3)分析)分析AD和和EB过程中,碳流动的形式分是过程中,碳流动的形式分是 。(4)(用图中字母表示)中(用图中字母表示)中CO2过高,会引起过高,会引起 效应,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可能会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面升高,威胁导致气温升高,可能会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面升高,威胁陆地生

14、态系统和人类。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ABCDEF图3D F E B 能量流动能量流动 80 CO2 CO2、含碳有机物、含碳有机物 A 温室温室 由此不难归纳该类示意图的识别步骤:由此不难归纳该类示意图的识别步骤:第一步:确定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图中双向箭头第一步:确定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图中双向箭头所指对象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其中,其他所指对象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其中,其他成分都指向的对象是无机环境(另一对象是生产成分都指向的对象是无机环境(另一对象是生产者)。者)。第二步:确定分解者。在前面确定了无机环境的第二步:确定分解者。在前面确定了无机环境的基础上,肯定图中其余成分是生物群落的组成

15、。基础上,肯定图中其余成分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在群落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箭头都指向分在群落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箭头都指向分解者,即接受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分解者。解者,即接受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分解者。第三步:确定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确定了生第三步:确定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确定了生产者和分解者,剩余的部分均为消费者。其中,产者和分解者,剩余的部分均为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指向的是初级消费者,依次是次级消费者、生产者指向的是初级消费者,依次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

16、物直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叫做硝化

17、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由此可见,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已成为用。由此可见,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已成为氮循环中最活跃的区域。氮循环中最活跃的区域。氮循环氮循环空气中的氮气空气中的氮气大气闪电固氮大气闪电固氮人工合成固氮人工合成固氮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土壤中土壤中(NH4+,NO3-)生产者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各级消费者生物体组成生物体组成含氮部分含氮部分含氮废物含氮废物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消化消化吸收吸收合成合成脱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泌尿系泌尿系统排出统排出捕食捕食同化作用同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