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时期

上传人:lx****y 文档编号:18101774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国两晋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国两晋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国两晋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三国两晋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两晋时期(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三国和西晋时期(三国,公元190280年)(西晋,28316年) 公元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以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在逐渐形成.公元2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出现了晋、吴南北对立的形势。至28年晋灭吴,最后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在中国古代史课中,关于三国和西晋两个历史阶段的断限有两种意见,一是以司马氏代魏,建立晋国之年(65年)断限,一是以晋灭吴,统一中国之年(280年)断限。本书采用后一种意见。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一、曹操统一北方1、董卓之乱在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的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两个

2、主要政治集团-掌权的宦官集团和不掌权的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暂缓和下来,并共同镇压起义人民。可是在张角等失败以后,黑山黄巾、青徐黄巾等在继续进行斗争,可是对东汉王朝来说,威胁已不严重了,京师洛阳恢复了平静.宦官与官僚之间的斗争又激烈起来。中平六年(公元19年)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皇帝,史称少帝,何进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何进与中军校尉袁绍密谋,命董卓带兵进京,准备消灭宦官集团.董卓原是临洮(今甘肃岷县)的大土豪,曾参与镇压羌人和黄巾大起义.黄巾失败后,他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牧,驻河东(今夏县)。在董卓应召还未到雒阳时,事泄,宦官抢先把何进杀掉。袁绍又率兵一举全部诛杀

3、大小宦官两千余人,从而结束了为时数十年的宦官专政的局面。不久,董卓进入雒阳,废掉少帝,另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献帝)(公元19年立,建元永汉。次年,改初平),独揽朝政。袁绍等被迫逃出雒阳,雒阳一片混乱.这时,各州、郡的牧、守更不听朝廷之命,各树旗帜,图谋自己的发展,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次年(19年),关东各割据势力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讨伐董卓。董卓以武力不敌,就劫持献帝西走长安,并裹肋雒阳附近的居民同行。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雒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董卓到长安后,为部将吕布杀死,部属分裂为数支,互相火并,长安城内外的居民死亡逃散,关中一带路无行人。就在此时,汉献帝亦乘机东

4、逃。 董卓西逃后,关东的联盟也随之瓦解。各割据势力开始互相攻杀吞并.几年之后,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最主要的有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占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先后占据过徐州的刘备、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焉,占据江东的孙策,占凉州的韩遂、马腾,占据辽乐的公孙度等。 2、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任东汉太尉.曹操二十岁时,任雒阳北部尉,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初平三年(公元92年),他在济北(治

5、今山东长清)收编青州黄巾三十余万人,叫做“青州军”,加强了他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6年),在镇压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时,又夺得大批耕牛农具等,开始在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屯田,以积蓄军粮,加强了他的经济实力. 曹操集团中的骨干,主要是豪强大地主,他的军队的主体是地主武装。如李通、许褚、李典、任峻、吕虔等,都是在黄巾大起义或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各率宗族、部曲、宾客数千家乃至上万家,先后归于曹操的.建安元年(公元96年),他又把在逃难中的汉献帝迎到许,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有利地位。以上的情况是曹操与其他军阀争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权的很有利的条件。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父祖四代有五

6、人官至三公,属于名门大族.他于公元1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公元2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

7、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公元2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二、三国的形成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次年(20年),乘胜挥师南下,想攻下荆州,进而出兵江东,统一长江流域。当时,荆州牧是刘表,有士卒十万余人,物资比较富厚。可是就在这年,他因病死去.他的长子刘琦和异母弟刘琮不和,刘琮掌权。在曹军压境时,刘琮投降了曹操。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

8、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年少时,家贫,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后来参与镇压黄巾军,夺得一地盘。后为曹操所破,南下依附于刘表,驻樊城(今湖北襄樊)。曹军入荆州,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遣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共拒曹军.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策之弟。孙策死后,他继续统治江东各郡,势力比曹操弱得多。 当时,刘备有关羽部万余人,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刘琦部亦万余人;孙权派将军周瑜率兵三万余人,与刘备联军。联军沿江西上,与曹军二十余万(号称八十万)相遇于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说在今湖北嘉鱼镜,一说在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原

9、荆州的降卒,心怀不安,内部矛盾严重;再加之军中瘟疫流行,士气更加不振.曹操下令在长江之北岸屯兵,战船用铁环连起,以减少颠簸。周瑜乘东南风之便,用火攻曹营,全部烧毁曹军的战船。周瑜、刘备水、陆并进,曹军大败.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赤壁之战后,曹操知道自己一时还无力吞并长江流域,就回到北方。在略事休整之后,于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进兵关中,打败韩遂和马超,占据凉州(今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公元215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汉中也是归曹操所有。公元2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16年,曹操晋升魏王。2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太子曹丕袭位。不久,曹丕夺了献

10、帝之位,改国号魏,史称“曹魏”,曹丕自立为帝(魏文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都洛阳(改雒阳为洛阳)(改雒阳为洛阳)。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荆州共辖七郡,江南四郡为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江北三郡为南郡、江夏、南阳),孙权夺得的南郡的一部,也借归刘备。从此,刘备有了自己的统治区.公元214年,刘备率军入益州,时刘焉已死,其子刘璋投降,刘备自为益州牧.19年,刘备又进军汉中,打败曹军,势力扩大到汉中,自称汉中王.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公元221年)亦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以恢复汉王朝相号召,史称“蜀汉”或“蜀”.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巩固了他对江南的统治。公元21年,以

11、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同年,占据岭南.公元19年,乘刘备留守荆州的将军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之机,命吕蒙乘虚而入,截杀关羽,夺得荆州。曹丕称帝后,孙权于次年称吴王。又次年(22年),刘备亲率大军出巫峡,企图夺回荆州。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士卒,以逸待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蜀军大败。蜀之“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这就是历史上另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吴蜀夷陵之战”。自这次战役之后,蜀、吴的势力处于均衡状态,但都弱于曹魏.两国为了共抗曹军,又互相遣使通好,恢复联盟关系。公元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仍都建业。第二节

12、三国的政治、经济 一、魏 曹魏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在三国中是比较好的。所以这样,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黄巾大起义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给予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原来的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出现了大量的无主土地,为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准备了条件;二是中原地区开发早,生产发展,比较富庶,人口较多,劳动力和生产经验、技术都比较优越;三是曹操在群雄争斗之时,他为建立他的统治采取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和措施,比较充分地利用了中原地区的人力和物力,使曹操的统治比较迅速地稳定下来并日益强大。这里主要谈一下曹魏的用人和屯田政策及其实施的情况。 1、“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曹操以东汉的名义、以献帝为傀

13、儡建立政权,各种主要制度基本上沿用汉制。曹操先后以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丞相掌大权,先后封魏公、魏王,以邺(业,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城。邺实际是曹操统治时期的政治中心.曹操的用人政策就是所谓“唯才是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春令),这是用人政策的一大改革。他反对东汉时期的把所谓“门第”、“道德”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而主张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种如何,都可重用。他先后杀掉了不顺从于他的名士孔融、杨修、魏讽等人,撮用了不少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这种用人政策的实施,是对东汉近二百年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的一次重大打击;也为曹操建立他的强有力的统治集团选拔了不少有

14、用的人才。 曹操死,曹丕称帝,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宋书?恩幸传?论,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2、屯田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名都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后汉书?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就是各地军阀也严重缺粮.如“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hen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luo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曹操的军队还有吃人肉干的(

15、三国声明?魏书?程昱传注引世语). 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公元16年开始在许县屯田。后来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地租率:用官牛的,官得产粮的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对分。屯田民有国家组织、保护,还供给耕牛、种子等,又无徭役苛扰,可以安心生产。史载,建安元年(196年),“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石)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片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元年:“始兴屯田”。注引魏书)。军屯是以士卒屯田,用“十二分休”制,即每十人中,有八人佃耕,二人巡守。史载,邓艾在淮水流域屯田,

16、用五万人,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绵亘四百余里,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每年所收,除众费开支之外,约可积谷五百万斛。“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晋书?食货志)。 曹魏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先后开凿或整修了许多沟渠陂堰。在今河北地区的,自南而北,有白沟、利漕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e鄂)、车箱渠等。在今河南地区的,有睢阳渠、讨虏渠、贾侯渠等。其他大小陂堰还有很多,不少地方官吏亦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兴修。 曹魏的屯田政策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它的军粮问题,对于遭受长期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的恢复,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二、蜀

17、 蜀国的政治制度与东汉基本相同。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不久病死。他的儿子刘禅即位,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掌权的十多年,蜀国的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有发展。 1、平定南中 南中就是两汉时期的南夷地区,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交通又极不方便,蜀汉在这里的控制力很薄弱。夷陵之战后,建宁(今云南曲靖)豪族雍闿和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杀蜀的永昌郡太守正昂,又逮捕新任太守张裔(i义),并押送给孙权.孙权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企图分裂蜀国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一面派人至吴,重申盟约,以巩固吴、蜀的联盟关系。一面又增兵汉中,以防御曹魏.公元225年(蜀建兴三年),他开始出兵

18、南中,先杀高定元。高定元的部下又杀雍闿,孟获成为叛军的统帅。诸葛亮又率军渡过泸水(今金沙江),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载马谡语)的策略,连败孟获,“七擒七纵”,孟获降服,南中之乱终于平定下来。诸葛亮对南中实行羁縻政策,任用本地或本民族的首领为地方官吏,任孟获为蜀的御史中丞,民族关系有所改善,南中的局势逐步稳定。南中的稳定不仅消除了蜀的后顾之忧,还成为蜀的比较富庶的后方,为蜀对曹魏的斗争,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经济蜀汉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轻。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地主阶级的政策,发还地主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时的手工业和

19、商业也恢复而发展。最著名的手工业有织锦业。蜀都赋说:成都“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zu柱,梭)相和.”丹阳记说:“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引。“市”原作“布”,误。)可见蜀锦是为各地的达官贵人所喜爱的。成都也是商业的中心。蜀都赋说: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蜀与吴的商业交换相当密切。蜀锦和漆器等多运往吴国销售.三、吴 吴国的政治制度与魏、蜀基本相同。不过孙权主要依靠江南大地主以建立统治.这些大地主多世代为吴的高官,有的拥有众多的私兵。 1、招抚山越 吴国境内有大量的山越人,散乎于今江苏南部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山区

20、。他们大约是秦和西汉时的东越、南越人的后裔。孙权建立统治后,颇感兵员和力役不足。越人居于深山,不易征发.又越人时出劫掠,亦为孙吴的内患。孙权以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一面坚壁清野,一面招劝抚慰.在一年之间,约有十万多人被迫陆续出山,部分青壮年入军队中,一般人口被安置在平原地区.吴的统治得到稳定。 2、经济与海上交通 吴国地区在黄巾大起义时,比较稳定.建国以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吴还在许多郡县组织屯田,有民屯,也是有军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吴的手工业有制青铜镜和青瓷器等。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早在商代,已有原始瓷器。经过一千余年的发

21、展,到东汉时期,在江南地区,优质瓷器已经出现。三国时期吴国生产的青瓷器量显较深绿色,施釉较厚,已成为当时的名产,青瓷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吴的养蚕业也很有名。左思吴都赋曰:“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八蚕”或谓之“八辈蚕,是说在一年中,自三月至十月,有八种蚕可做草率抽丝(太平御览卷八二五资产部引永嘉郡记曰:“永嘉有八辈蚕,蚢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蚢(n航)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吴的商业更加发展,这和南方在迅速开发、生产发展是分不开的,水路交通发达是一个重要特点,内河、海上都有大量的船舶往来.当

22、时的造船经验和技术都有很大的进步.海船都很坚固,大船长达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远望如楼阁,可载六、七百人,货运一万余斛。用四帆,帆随风势调整,可逆风而行。远航大秦的巨型船舶有用七帆的。(参看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舟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和康泰吴时外国传)。大秦的使者或商人常来吴国。吴国与倭国也有定期的船舶往来。公元230年(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聂友等率士卒三万人到朱崖(今广东徐闻)、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这都是规模很大的海上航行。第三节 西晋统一中国 一、西晋的统一 1、魏灭蜀在三国中,蜀是最弱的一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诸葛亮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于平定南中之后不久,即率军进驻汉中,与魏展开争

23、夺关陇地区的激烈战争。公元23年(建兴十二年),他进驻大丈原(今陕西 县),病死军中,蜀军撤退。此后,蜀军以姜维任统帅,屡次伐魏,都无进展。 公元6年(景耀六年),魏派钟会、邓艾两路大军伐蜀。钟会率十万大军为主力,由斜谷入汉中,姜维在剑阁(今四川剑阁)防守.邓艾以三万士卒出阴平道(今甘肃文县),南下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击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直逼成都。刘禅投降,蜀亡。这时姜维被迫降于钟会。次年,钟会谋叛魏,姜维伪与钟会联合,准备乘机恢复蜀国,后失败被杀. 、司马炎代魏 曹魏后期,司马懿掌握大权.公元23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死,曹芳八岁继位,司马懿以太尉与宗室、大将军曹爽辅

24、政。公元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杀曹爽,独掌大权。260年(景元元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杀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263年,司马昭封晋公,不久又封晋王。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旋废曹奂自立,是为晋武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晋灭吴魏在灭蜀之前,军事力量已很强大。但对吴作战则有很多困难。因为南方有淮水和长江天险,港、 汊、洲、渚很多,吴又以水师密布防,魏缺少精锐的水师,难以进攻。可是在灭蜀以后,地理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晋代魏之后,即在蜀地江岸大造战舰,训练水师,为灭吴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这时,吴帝孙皓奢侈腐朽,政治黑暗,对人民的剥削很残酷.他为了加强对长江上游的防守,就迁都于

25、武昌(今湖北鄂城)。可江南人民为统治者逆流转运财物,劳苦异常.当时有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三国地?吴书?陆凯传).江南的汉人和越人一再起义,反抗孙吴的反动统治.孙皓为保住他的皇位,不得不还都建业。从此,上游的防务更加松驰. 公元27年(天纪三年),晋调六路大军共二十余万人伐吴,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总统众军,各路大军所向皆克。次年三月,晋龙骧将军王濬(jn浚)的水师至建业的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本楚金陵城,孙权重筑改名,为军事要地),孙皓被迫投降,吴亡。 中国自董卓之乱以后,即陷入分裂割据混战之中,时间长达九十年。至此,又归于统一. 二、西晋初年的

26、社会经济西晋统一中国,改元太康(28289年)。至太熙元年(2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此十年间,为西晋的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 1、户调式 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其中主要包括土地占有制度、赋税制度和有关贵族、官僚的待遇等的若干规定。 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己有,大量的屯田客了沦为私家的农奴.尚残存在国家手中的屯田,其剥削不断加重。至魏末晋初,“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屯田客)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

27、得三分。”(晋书?传玄传)。屯田客的生活十分困难,这样的屯田实在无法继续下去。公元264年(魏咸熙元年),“罢屯田官”(三国志?魏书?陈留王奂纪),凡是典农中郎将,都改为郡太守,典农都尉都改为县令、长。于是,大量的屯田客转化为自耕农,也有不少田地和屯田客为贵族或官僚所霸占. 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一、占田制-占田制也叫做占田课田制,是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的。晋书?食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晋昌?食货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 ,

28、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税)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绢第九引晋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曹魏之制,田租每亩四升,西晋的田租高出曹魏一倍。 二、户调制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还对边郡及少数民族的地区的“户调”作了具体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

29、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每户纳布一匹,远的纳一一丈.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这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不利的。曹魏之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西晋的户调额比曹魏增加了二分之一。 三、品官占田荫客制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但也有贵族、官僚们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第九品占田十顷.“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

30、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衣食客和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晋武帝的户调式过于理想化了,在当时的土地占有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要人们按照规定的数额占田,是不可能的。占田之数既不按照规定,而有多有少,那么课田要按照规定就极不合理,就会优容富者,苛剥贫者.实际对于贵族、官僚的占田、荫客不能起限制的作用。 2、社会经济恢复 晋武帝的户调式虽难完全实行,但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税收,而用行政的办法将大量的流动人口安置到土地上去,进行生产,这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

31、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余顷,郡内的粮食充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也很多,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数十年的战乱中,中原破坏的最严重,人口减少,劳力不足。晋武帝很重视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灭蜀后,下令召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二十年。灭吴后,又规定吴国的将吏北来者,免徭役十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二十年。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执行“省徭务本”、“禁游食商贩”的方针,要限制“豪人、富商挟轻资,蕴重积”,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公元268年(泰始四年),晋王朝还设立“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目的在于稳定粮价,以维持城市

32、居民和农民的正常生活。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尽管他个人的生活奢侈腐朽,但是他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第四节 西晋灭亡 晋武帝去世不久,西晋王朝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长达十六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这次事件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藩王拥兵割据,争夺最统治权,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贵族与大地主专政1、藩王拥兵曹魏时期,其政治制度基本上沿用了汉武帝以来的制度,即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虽亦封立王、侯,但都是虚爵,有一定的荣誉和俸禄,却无实权。王侯即使在封国之内亦是如此.所以人们

33、说:这是“奇地空名,而无其实”。(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引袁子)司马炎代魏,认为魏之灭亡,是由于无宗室以为藩辅之故,所以就改变了曹魏的这一制度,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希望司马氏的统治会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晋书?宗室列传史臣曰)尤其是诸王常常出镇一方,拥有众多的士卒,又得自置官吏,实是一方的土皇帝。在朝中者,也是多权倾内外,专断独行。晋书?八王列传?序曰:诸王“出拥旄(ao毛)节,莅(li利)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i葵)之重。”这样的制度实是一种倒退,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

34、制在曹魏后期,尤其是到了晋朝,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b闭)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筚门,用荆竹编制的门.喻寒门。陆沉,隐居。)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人重要原因。 二、统治集团的腐朽 西晋王朝的统治集团上自

35、晋武帝司马炎,下至贵族、官僚,其奢侈腐朽是十分严重的.晋武帝就公开卖官,所得之钱,都入私囊。他有姬妾近万人,坐羊拉的车到各宫宿住。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饭钱为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儿子、司街徒何劭(shao绍)每天用饭钱二万钱.外戚王济用人乳喂猪,每次宴会,用穿绫罗的婢子百余人持琉璃器进食。官僚石崇请客,命美人劝酒,客人饮酒不尽,他便以劝酒不善而杀死美人。有一次为一个客人不肯饮酒而连杀美人三个。外戚王恺、羊琇等都极奢侈。王恺在晋武帝的支持下,与石崇比富。王恺用饴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王恺作紫丝布步障(步障,遮避风尘或障蔽内锌的屏幕)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崇用椒涂屋,王恺用赤

36、石脂涂屋(椒,香料,赤石脂,风化石料。均可涂饰墙壁。)王恺用晋武帝所赐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晋书?石苞传附石崇传)向崇夸耀。石崇用铁如意击碎,取出自己的珊瑚树,高三、四尺的有六、七株,“条翰绝俗,光彩曜日。”和王恺的那株差不多的还有很多.要王恺选作赔。这种“以奢靡相尚”的风气在少数官僚中引起忧惧。车骑司马傅咸上书晋武帝说:“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又说:“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晋书?傅玄传)贵族官僚们为了满足其奢侈享受的欲望,又竞相搜刮劳动人民。石崇家有水碓(di对)三十余区,仓头(奴仆)八百余人,其他珍宝财物、田宅等也极多.统治阶级的这种竞相奢侈,竞相搜刮

37、的情况,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加剧了阶级矛盾。三、八王之乱晋武帝大封宗室为王,让他们统率中央的兵马,镇守要害之地;或调进京师,掌握大权.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拉拢党羽,结成一个个政治集团,互相倾轧,钩心斗角。太熙元年(公元90年),晋武帝死,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野心家.正是由她挑起了“八王之乱。 惠帝即位,他的外荆祖杨骏辅政。贾后为了专权,于惠帝永平元年(291年),召都督 州诸军事楚王玮入京,杀掉杨骏。从此开始了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中心的“八王之乱(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 (jig窘)、长沙王义(yi刈)、成都王颖、河间

38、王 (on喁)、东海王越).当时,朝廷推举汝南王亮和元老卫 (n灌)共同辅政,贾后仍未掌权。她又让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掉亮和瓘,贾后又以“擅杀”的罪名掉玮,从而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又捕杀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成都王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伦。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河南北和关中地区。在战争中,赵王、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先后被杀。东海王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死亡或流离失所。四、西晋灭亡 1、各族人民起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

39、民族不断内迁.统治者们为了控制他们和补充中原的劳动人手,还招引或强迫他们迁到黄河流域居住。主要内迁的民族有争匈奴、羯(jie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这些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到汉族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的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也被利用参加混战。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429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永康二年(1年),賨人(賨(ong从)人,古代巴人称赋税为“賨”,后巴人亦称“賨人”。亦称“巴氐)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3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

40、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这时,荆湘地区的蛮族和汉族流民相继起义,南阳地区的流民也爆发起义。这些起义进一步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匈奴灭西晋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立.次年,派其族弟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晋官民三万余人,洛阳化为灰烬。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m皿)帝,都于长安。建兴四年(3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