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5-8章(配答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101166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概5-8章(配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概5-8章(配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概5-8章(配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5-8章(配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5-8章(配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2 -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第五章 课程理论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P130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P130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P130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

2、范式。()P131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P132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P133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P133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P136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

3、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P137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P137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P138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P138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P138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P143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P141杜威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P142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

4、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P146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P146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P149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31课程的逻

5、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P150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P150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P161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二单选题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P130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P

6、133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P133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开始的。P134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P134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P137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的关系。P136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

7、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P138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P139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P139-140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11在教育史上,

8、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P142A、(美)杰克逊 B、(美)杜威 C、(美)克伯屈 D、(美)阿普尔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P143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的关系。P136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P144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提出。P146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9、D、斯滕豪斯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P148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18课程的()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19课程的()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P149-

10、150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P150A、纵向组织 B、横向组织 C、直线式组织 D、螺旋式组织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23新中国

11、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P157A、模仿苏联阶段 B、教育革命阶段 C、文化大革命阶段 D、改革探索阶段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P160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P164-165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 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 D、它是一种

12、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P166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三、多选题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P131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P131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P131-132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

13、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P132-133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P134-135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P135-136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P136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

14、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P136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个人知识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P137A、由于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C、容易导致

15、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P137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P138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12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P139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C

16、、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P139-140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P140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P140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P141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

17、典型特征()。P143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143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的19隐性课程具有()的特点。P143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P144-145A、对学生的研究

18、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P152-153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22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P154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P161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P166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

19、价以及定性评价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第六章 教学理论一、判断题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P167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P1683教学等于智育。()P168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P168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P168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P169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

20、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P171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P172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P173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P173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P174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P17

21、4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P176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P176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P177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P178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P182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P182-190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P182备课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

22、撰写教案。()P182-186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P186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P193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193二、单选题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部分。P169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规律。P168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B、知情意统一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

23、概念属于()。P170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P170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P176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P173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P171A、基本技能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教

24、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P175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

25、相结合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P177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是中心环节。P178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P180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

26、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P180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原则决定的。P181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P187A、备课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P188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 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 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

27、于()。P193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三、多选题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P168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P169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3教学的作用是()。P169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C、促进学生各方面

28、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学的任务包括()。P170-172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P170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P173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P172-173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29、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P174-177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P174-175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P177-179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P180-182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

30、、理论联系实际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P187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第七章 学校德育一、判断题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P197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P197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P199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P199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

31、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P202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P203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P204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P204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过程。()P2051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P20611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P2061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P20713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P22014.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

32、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P22115德育方法应视学生的不同而不同。()P22216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P22217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P22418赋予班干部特定的权威是管好班级的“不二法门”。()P239二、单选题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P198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33、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P198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P198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P200A、道德评价 B、道德规范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的内容。P201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6“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的内容之一。P201A、爱国主义教育 B、

34、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7“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的要求。P202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8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作为基础的是()。P207A、知 B、情 C、意 D、行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P207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10提出社会化活动德育原则的是()。P210A、杜威 B、马卡连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P212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12

35、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P207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13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P205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原则。P216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原则。P212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

36、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原则。P217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17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P221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18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P227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19对学生进行操行评

37、定要注意避免()。P227-228A、突出个性,避免套话 B、用语直接,言简意赅 C、鼓励为主,促进上进 D、抓住重点,不及其余三、多选题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P197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P199-203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P204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4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P205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5德

38、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205-209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6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P207-208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7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的任何一方面开始。P207A、行 B、知 C、情 D、意8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P210-217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P

39、218-219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10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P218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P220-221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1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P222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P223-224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

40、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P224-227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一、判断题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230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P230-231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

41、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P231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P235-236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P236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P237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P238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P240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

42、面的影响。()P24012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P24013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24214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P24315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P24416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P24417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P245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

43、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P245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P246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P24621定量评价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理化处理。()P24822定量评价主要关心被评价者的看法与感受。()P2492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P24924诊断性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不仅仅限于有问题、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P24925形成性评价的内

44、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P24926诊断性评价只能通过较为正式的特殊测验来进行。()P24927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P24928终结性评价往往是一种非正式评价。()P25029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P25030绝对评价常以百分等级分数形式出现。()P250-25131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P25132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P251-25533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

45、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P25534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P257二、单选题1党支部在中、小学校管理中主要起到()。P230A、决策咨询作用 B、保证监督作用 C、民主管理作用 D、全面执行任务作用2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P233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3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两种。P234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4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P245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

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为教师节”。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6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这是教育评价的()。P248A、导向功能 B、鉴定功能 C、诊断功能 D、教学功能7以下关于定性评价说法错误的是()。P248A、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描述性的评价B、定性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C、定性评价只能看到事物发生的最终结果或情形D、定性评价重视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与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8关于形成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P249-250A、它是一种伴随教学过程而进行的经常性

47、评估 B、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C、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 D、它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9关于终结性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250A、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即时的反馈性评价B、是为确定学生达成整个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作的评价C、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D、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10绝对评价是以()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P250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11以下不属于关于个体内差评价的是()。P251A、对一个班级学生在不同学科成绩分布差异的比较评价B、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

48、方面的成绩表现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C、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D、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前后纵向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12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P260-261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13以下说法不属于操作测验特点的是()。P258A、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 B、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

49、动的能力 D、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三、多选题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P231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P231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P232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P232-234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

50、理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P232-233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P233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P233-234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三方面。P234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P234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C、评定优秀

51、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P237-239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 )。P238-239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12班级管理主要有()取向的模式。P240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13班级管理的原则()。P241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52、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P241-243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P242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方面来进行。P243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P247-248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P250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P255-256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20学生评价包括()。P257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P257-258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P259-260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P260-261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