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理论成果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8086270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费孝通的理论成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费孝通的理论成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费孝通的理论成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费孝通的理论成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费孝通的理论成果(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在费孝通费老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 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 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 论文和著作 ,费老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 ,并不时地产 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 ,对于人类学者而言 ,能自如地把西方人 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费老先生很早由派克 的城市社会学方法启蒙,后来师从于马林诺斯基,在学习的过程中,打下了深厚 的基础。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费老先生非常出色地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特色。他 对

2、于本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成为非西方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典。费先生对于 文化传统和社会结合的研究,是其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中心环节 ,它强调一种时空 的结构。而对于社会人类学而言,在研究一个社区文化结构时,一直强调高层文化 的规性向基层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的结构转化历程及具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非常 重视基层社会的结构特色,进一步说明小传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结合的纽带、方 式及其功能。费孝通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一生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广西金秀瑶山,第二次是 在江村,第三次是在禄村,这也可以说是费孝通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三部曲, 由此形成三部著作:花瑶蓝社会组织,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正因 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结

3、构有如此深邃的研究,使得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把 握,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人类学思想。费孝通先生从横 的方面来谈社会结合的实态 ,又从纵的方面来分析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 ,特别是 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研究的容:(一)家庭与人际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每个成员的性质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个体在其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费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结构是 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个体是社会关系中 类别的基础。费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对于血缘结合的基础家族 的研究,一直是他研究的重要基础。费先生最早的论文是与婚姻和家庭问题有关 的

4、。费孝通后来不管从事文献研究,还是变为重视实地调查,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社 会至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家庭及社会结构变化同家庭结构变化的关系(费孝 通,鹤见和子,1991 -04:5253)。费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称作“小家族” 在中国社会,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多层性。探索家的多层性结构集中体现 在阶序关系和差序格局中。所谓阶序关系是强调家的纵式结构,围绕着同一父系 血缘集团部的结构特征予以展开 ,而差序格局则强调家的横式结构 ,侧重于家的 网络关系。按照家的上与下存在着的结构特征把家族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1.礼教 的家、2.由家扩大成为宗族、3.家的基层家庭4.跨越血缘的家一一户 费先生认为中国乡

5、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 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来确定疏与近。他通过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细致观 察,指出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差序格局。他说,差序格局就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水 中后所形成的圆心扩散圈。离中心越远,圈就变的越薄。同理,在中国传统农村里, 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圈心 ,以差序方式来建构同其他人的关系 (费孝通,1985 -06:2128)。费孝通先生60多年来在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始终强调传统的重要性。正如 后来主持授予费孝通教授以“马林诺斯基奖”的美国应用人类学会会长辛格尔顿 在仪式上所言(辛格尔顿,1984),把马林诺斯基奖授予费先生,是因为他通过应用 人类

6、学和应用社会科学的研究 ,发展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就是如何把社区中的 经济关系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研究,这种研究模式对美洲、拉美国家和中国都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费孝通先生在“晋商的理财文化”一文中又进一步强 调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任何经济制度都是特定文化中的一部分,都有它天地人 的具体条件,都有它的组织结构和理论思想。具体条件成熟时经济发展出一定的 制度,也必然会从它所在文化里产生它相配合的伦理思想来作为支柱”(费孝通,1995-05)。对传统的关注,是费先生社会人类学思想的重要基础。他认为,“传 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 乡土社会中,传

7、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乡土社会的秩序依靠传统来维系。 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费孝通,1985 -06:53)他的研究不 断地在认识传统的基础上,而得以发展、升华的。在1991年秋天费先生去武陵山 区做调查。在火车上费先生对他的学生说,我一辈子在写两篇文章,一是农民,一是 少数民族。关于农民的文章从村庄到城镇、区域最后到全国,提出了一些发展模 式;另一篇文章,扩展到边区的发展。在这一整体思想中,费先生的研究驰骋东南西 北,纵贯上下五千年。(二)文化传统与城乡发展模式费先生关于中国城乡发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从江村经 济到三村都贯穿着他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思路

8、。特别是已注意到乡村工业 和城乡关系的重要性。他在江村调查时虽已明白这个情况,并已看到城乡联系的 重要性”(费孝通,鹤见和子,1991 -04:1)。进入80年代后,在对城乡发展的研究中, 他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体现。正如 他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乡土社会发展到工业化后的现代社会 ,这条道路上 传统文化会起什么作用,消极的和积极的两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平心静气地加一 分析和评估”(费孝通,鹤见和子,1991-04:8)。 立足于文化传统的模式论:在费先生提出的诸多模式中 ,往往是从地区经济和传统中寻求特点 ,在此基 础上来研究其动态的特征。1983年底,

9、费孝通教授领导的小城镇调查组,到考察。 他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是这次考察的总结。在文章中费先生第一次提出了“模 式”一词和“南地区模式”(南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他认为“在南地区,城市工业、 乡镇企业和农副业这三种不同层次生产力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系统。 所谓区域经济系统,是指一种在特定的地域围才具有意义的经济模式。”费先生 一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路子背后的地区特色和地区传统,即文化特色。依此费先 生对“南模式”“模式”“珠江模式”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些模式不仅仅是 一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一种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个地区文化中 的文化特质按一定的部关系构成的协调一致的体系。费先

10、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从文 化模式的视角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扩大了文化模式的理论畴。(三)边区开发与文化传统费孝通先生的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边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中, 始终强调因地制宜,注意民族特点。从 1984 年开始,费先生的研究工作重点从沿 海转到边区又到地,从东南移到西北,从农村小城镇转到民族地区。他始终强调 “西部和东部的差距包含着民族的差距。西部的发展战略要考虑民族因素” (费 孝通语)。中国社会的民族特征,从历史上开始就在不同民族的交错地带,建立经济 和文化的联系。久而久之,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区域。人们在这个区域中,你 来我往,互惠互利,形成一多元文化共生的格局。

11、因此费先生提出了依托于历史文 化区域推进经济协作的发展思路。如费先生提出的“黄河上游多民族开发区”、 “两南兴藏”、“开发大西南”的设想就是基于地区文化传统而提出的。费先生 通过对回族的考察提出“发挥回族人善于经商的优势,搞活区域经济。费先生在 这里进一步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主要靠善于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利用一切 可以利用的外在条件,提高自身的社会生产力和发挥自己的精神文化 ”(费孝通, 鹤见和子,1991 -04:33)。80年代中期,费先生对的甘南和肃南进行了考察,提出发 展“两南”,将“两南”看作是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各民族联系的两架 桥梁,把现代化科技知识送入藏族地区。三、

12、理论与态度:人类学的精神源于人类学的传统。按费孝通先生的话就是本着实事的态度, 深入实地做研究的客观精神,以及学问为民、志在富民的人文精神。费先生在调查中能身体力行的深入地去进行跨越东西南北的社会调查,使得 其思想的火花不时地增添新的容。费先生的“三态”论就是对中国社会洞察的一 个重要贡献。费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提到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心态的问题。(一)失衡的生态实现持续和平等的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问题是发展中重 要的一环。他在早期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费先生在乡土中 国中已得到同样的观念,他在书中叙述了人们怎样在农业社会里把人同土地结 合在一起,生于斯,死与斯

13、。费先生在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1984年后,其研究重 点转到边区民族地区,挑选作为开发问题的入门口。在这里他注意到农牧矛盾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费孝通认识到“边区开发必须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道路”。 在对的考察中,费先生清楚地认识到该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就 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此外对西部甘南等地研究,费先生也注意到农牧结 合的生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生态的平衡问题只是 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费孝通,1987 -03:81)。这一系统 的另一部分则可称为“人文生态”的平衡问题。(二)人文生态中的文化传统费孝通认为“人文生态是指一

14、个社区的人口和社会生产结构各因素间存在着 适当的配合以达到不断再生产的体系。人文生态失调是指这种配合体系中出了问 题,劳动生产率日益下降,以至原有生产结构不能维持人口的正常生活和繁殖。在 整个西北边区 ,人文生态失调和自然生态失调同样值得注意” (费孝通,鹤见和 子,1991-04:22)。对于包钢这一大型企业的研究就是这样,他首先注意到的是职工 上下左右之间的亲属和伪亲属关系。费先生在对包钢人文生态的分析,其概念是 利用差序格局。事实上,差序格局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特质与社会结合的概念,它 揭示了人类组织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一概念包括亲属和非亲属关系。在包钢部职 工之间的亲属称谓主要也是一种伪亲

15、属关系。以此文化传统的资源,用来扩大和 加强与亲友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伪亲属关系的建立虽然有助于加强彼此间道德 与情感联系,同时对个人而言也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但是这种关系扩展到像包钢 这样的国营大型企业,无疑影响企业的良性运行和活力。费先生认为作为人文生 态的第二个恶性循环表现在地区之间。由于东西差距的拉大,引起了边区的智力 外流,如水土流失那样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由于企业办社会,使其在扩散功能 上也出现了人文生态的失衡。因其扩散是一种近亲繁殖的企业扩散的方式。费先 生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形象地从中国家的性质和结构特点来分析企业部的结构。 在对包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费先生如何用文化传统的特质分

16、析人文生态失衡 的问题。(三)作为文化价值取向的心态1990年 12 月在日本东京以庆祝费孝通八十寿辰的名义召开的“东亚社会研 究国际讨论会”上,费孝通以“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为题,发表了 重要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费先生提出了一个建立人类心态秩序的问题。“在 这个各种文化中塑造出来具有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人们,带着思想上一直 到行为上多种多样的生活样式进入了共同生活,怎样能和平共处确是已成为一个 必须重视的大问题了”(费孝通,1993-09:218)。强调人类迫切需要一个共同认可 和理解的价值体系,才能继续共同生存下去。文化的其他要素实际上都是围 绕价值取向来展开的,探讨文化的变迁

17、,重要的是价值取向的变动。关于价值取向 的研究,费先生在3040年代的著论中已有体现。如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等,在这里虽说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讨 ,但在文中都渗透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价 值取向的研究。费先生现所提出的心态层次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在不同文 化的价值观念的背后 ,隐藏着一种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调节 ,认可接收的价 值体系。在人类学的研究历程中强调文化间的个性一直是其固有的传统。人类学 家在研究不同民族时发现 :生活在同一社会或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 ,在观念态 度及性格上常会表现出若干共同的特征 ,而使他们有别于其他社会或文化中的 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 ,费先生的研究并没有停留

18、在静态的文化差异上 ,而 是在寻求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背后人类文化和心理的一致性的东西,以及在不同 的文化之间寻求理解、互补、共生。四、余论纵观费老先生的思想和作品的发展,农民和少数名则的研究,其实是一体的, 就是要达到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认识,从中寻出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多元一体” 理论的提出,并非仅仅是费先生对民族研究的集大成 ,而且也是费先生对中国社 会和人类文化的认识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费先生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使得他 不囿于纯粹的民族研究领域 ,通过对沿海和边区发展的比较研究 ,丰富了他的多 元发展模式论的地区和民族特点。费先生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非是一个静态 的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结构。对于生态和心态秩序的关注,也正是费先 生的人类整体观的反映。是对文化的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整体把握。费先生的社会、民族与国家观,传统与发展观构成了其社会人类学思想的基 础所在。费老先生的很多研究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和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 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