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074478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PPTX 页数:106 大小:1.2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资源描述: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力学电子教案(10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022003第一学期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主要内容 第七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十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八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第十四章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第九章 梁的应力 第十五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第十章 梁的变形 第十六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 杆件在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 附录 1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第十二章 压杆稳定 第七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实际工程结构中,杆件结构是由若干杆件互相连接所组成的体系,并与基础连接成整体,本章的目的就是要判断体系的几何不变性,只有几何不变体系才能作为结构来用。同时也要为区分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以及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打下必要

2、的基础。7.1基本概念1.几何不变体系:不考虑材料的变形,在任意荷载作用下,几何形状和位置保持不变的体系。2.几何可变体系:不考虑材料的变形,在微小荷载作用下,不能保持原有几何形状和位置的体系。3.刚片:刚片为平面体系中不考虑材料本身变形的几何不变部分。如一根梁、一根连杆、一个铰结三角形等。4.自由度:体系运动时,用来确定其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5.约束:限制体系运动的装置。约束的类型有连杆、单铰、复铰、支杆。6.瞬变体系:在某一瞬时可以产生微小运动的体系,由几何不变体系转变为几何可变体系,在荷载作用下,其内力趋于无限大,所以,在工程实际中不能作为结构来用。7.1基本概念 7.瞬铰(虚铰):用

3、两根不共线的连杆联结两个刚片时,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铰。该个位于两杆交点的铰的作用。8.单铰:联结两个刚片的铰,一个单铰相当于两个约束。9.复铰:联结两个以上刚片的铰。联结 n 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 n-1 个单铰。10.多余约束:不能使体系自由度减少的约束。11.静定结构:从几何组成分析来讲,体系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从静力分析来讲,结构的反力和内力都由静力平衡条件即可求得且为确定值,这类结构称为静定结构。12.超静定结构:从几何组成分析来讲,体系为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从静力分析来讲,结构的反力和内力不能由静力平衡条件全部求出需运用其他条件才能求出所有反力和内力,这类结构称为超静定结构

4、。7.2 几何组成分析要点1.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 两刚片规则:两个刚片用不交于一点也不相互平行的三根链杆相联或用一个铰和不通过此铰的一根链杆相联,组成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否则就是瞬变体系或常变体系。三刚片规则:三刚片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铰两两相联,组成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否则就是瞬变体系。二元体规则:一个刚片和一个点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根链杆联,组成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当上部体系与基础由三根支座连杆相联时,可先撤去这些支杆,分析上部几何不变性。3.对易于观察出的几何不变部分可通过增加二元体组装扩大为组合刚片或通过撤去二元体的方法简化分析。4.可通过等效代换的方法方法

5、简化分析(直杆约束代替折杆约束,铰约束代替两连杆约束)。7.3 举例例 7-1 试分析图示体系的几何组成。解 将 ABC 和 GHJ 分别合成刚片I、II,然后依次增加二元体组成刚片ADCBF、JHDFG,此两刚片由铰 F 和链杆 CD 相联组成一大刚片III,再与基础由 三支杆相联组成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7.4注意点 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可用于分析常见的大体系对于较为复杂的体系,有时需用其他方法,如零载法等,此不做教学内容。作组成分析时,体系中的每一部分或约束都不可以遗漏或重复使用。对于同一体系,可有多种分析途径,但结论是一致的。只有几何不变体系才能做为结构来用。7.5 重点和难

6、点 记住几何不变体系的三个几何组成规则,灵活运用其来分析体系的几何不变性。体系分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包括常变体系和瞬变体系)。7.6基本要求 理解上面提到的几个概念,记住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会分析体系的几何不变性并指出有无多余约束,若有,有几个。掌握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概念。7.7 本章学时分配表授课章节 总学时 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 2 7-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已讲)7-2 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规则 7-3 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举例 第七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3 1 7-3 续 7-4 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 进 第八章 静定结构的内

7、力分析 静定结构的反力和内力用静力平衡条件就可唯一求出。因此,静定结构内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选取脱离体,应用平衡条件计算支座反力和内力。静定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又是超静定结构分析的基础。因此,熟练掌握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了解其力学性能,对结构设计或选择结构形式时的定性分析是极其重要的。本章主要讨论静定梁、刚架、拱、桁架和组合结构的内力。8.1基本概念(1)1.静定结构的基本特性(1)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都是几何不变体系,二者的主要差别是:在几何构造方面,静定结构无多余约束,而超静定结构则具有多余约束;在静力方面,静定结构的全部内力和支座反力由平衡条件就能确定,且解答是唯一的,而超静

8、定结构则不能,必须借助变形条件才能求得全部反力和内力。(2)静定结构的反力和内力与结构所用材料的性质、截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关系。(3)静定结构在温度变化、支座移动、材料伸缩和制造误差等因素影响下,都不产生反力和内力。(4)如果一组平衡力系作用在静定结构上某一几何不变部分,则只有该部分产生内力外,其余部分不会产生内力。8.1 基本概念(2)2.杆系结构的分类(1)按空间观点,结构可分为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结构的所有杆件的轴线和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都在同一平面内,则此结构称为平面结构;反之如果组成结构的所有杆件的轴线或荷载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结构称为空间结构。实际工程中结构都是空间结构,但大多数结

9、构在设计中是被分解为平面结构来计算的。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必须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2)按照几何观点,结构可分为杆件结构、薄壁结构、实体结构。杆件的几何特征是杆件的长度远远大于某截面的宽度和厚度,杆件结构便是由细长的杆件或若干根细长的杆件所组成的结构,或称杆系结构;薄壁结构是厚度远远小于其他两个尺度的结构;实体结构是指三个方向的尺度大约为同量级的结构。(3)本书只研究平面杆系结构,常见的形式有下列几种 静定梁:梁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其轴线常为直线,是受弯杆件,有单跨梁和多跨梁的形式。单跨梁:由单根杆与基础组成的静定梁。多跨梁:若干根梁由中间铰两两相联,然后与基础组成的静定结构,分析时要找出哪是基本

10、部分?哪是附属部分?几何组成分析是从基本部分开始后附属部分,而内力计算是先从附属部分开始后基本部分。8.1基本概念(3)静定刚架:由直杆组成,各杆主要受弯曲变形,结点大多是刚性结点,也可以有部分铰结点的静定结构,在刚结点处各杆之间的夹角不因任何原因而有所改变,这是刚架的特点之一。静定桁架:由直杆组成,结点全部假设为理想铰结点,荷载作用在结点上,各杆只产生轴力的静定结构,桁架杆有上弦杆、下弦杆、竖杆和斜杆。这种结构形式在桥梁和房屋建筑中应用也是较广泛的。组合结构:一部分是桁架杆件,只产生轴力,另一部分是梁或刚架杆件,即受弯杆件,任一截面有三个内力分量。由这两部分杆件组成的结构便是组合结构。拱:杆

11、轴为曲线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能产生水平推力的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拱以压缩变形为处,使拱的各截面主要产生轴力。拱各部分的名称:拱轴线拱身各横截面形心的连线。拱顶-拱结构的最高一点。拱趾(拱脚)-拱的两端与支座连接处。跨度-两个拱脚之间的水平距离。拱高-拱顶到拱脚连线的竖向距离。矢跨比-拱高与跨度之比。三铰拱:两曲杆与基础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铰两两相联组成的 8.1基本概念(4)3.平面弯曲的概念:在外力作用下梁的轴线变为一条平面曲线,称为梁的挠曲线,此挠曲线必在此纵向对称平面内,这种弯曲变形称为平面弯曲。平面弯曲是弯曲问题中最简单的情形,也是建筑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形。4.静定梁的内力(1)内

12、力的概念:用假想的截面将拟求杆的截面切开,横截面上必有两个内力分量:平行于横截面的竖向内力 Q 和位于荷载作用平面内的内力偶矩 M。Q 称剪力,因为它使梁发生相对错动,而产生剪切的效果;M 称为弯矩,它使梁发生弯曲变形。(2)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梁内各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一般是随着横截面的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横截面位置若沿梁轴线的坐标 X 来表示,则梁内各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都可以表示为坐标 X 的函数,Q(x)和 M(x)分别叫做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5.截面法的应用(1)内力符号规定:轴力以拉力为正,反之为负;剪力以绕隔离体顺时针转为正,反之为负;弯矩不作正、负规定,但弯矩图应绘于杆件的受拉侧

13、。(2)内力计算法则:轴力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沿截面法线方向的投影代数和;剪力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沿截面切线方向的投影代数和;弯矩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对截面形心取矩的代数和。8.1基本概念(5)6.梁、刚架的内力图绘制(1)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微分关系(直杆)()()()()()(22 上式表明剪力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梁上相应截面分布荷载的集度;弯矩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梁上相应截面的剪力;弯矩对X 的二阶导数等于梁上分布荷载的集度。(2)由上微分关系推出任一直段梁内力图的特点 杆上无荷载区段,Q 图为一水平直线,弯矩图为一斜直线。集中力作用点处,剪力图有突变,突变量等于该集中力。弯矩图有尖角。杆上有均

14、布荷载区段,Q 图为斜直线,弯矩图为一抛物线。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无变化。弯矩图在力偶作用处的两侧截面有突变,突变量为该力偶值。(3)分段叠加法作任一直段梁的弯矩图:先求端弯矩值引起的弯矩图,然后叠加相应简支梁在杆上荷载作用下的弯矩0,即得任一直段梁的弯矩图M。即:0 8.1基本概念(6)7.桁架的基本假定:(1)各杆均为直杆;(2)各杆的结点均为理想的铰结点;(3)各杆轴线绝对平直且在同一平面内通过铰的中心;(4)荷载和支座反力都作用在结点上,只产生轴力并且都位于桁架的平面内。8.桁架的主内力与次内力 (1)主内力:按理想桁架算得的应力。(2)次内力:实际桁架与理想桁架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杆件

15、弯曲产生的应力。9.桁架的组成:(1)简单桁架:从基础或一个基本铰结三角形开始,依次增加二元体形成。(2)联合桁架:由几个简单桁架按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形成。(3)复杂桁架:不属于前两类的桁架。10.结点法 取桁架的一个结点为隔离体,由投影方程00求解(只能列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求解两个未知量)。8.1基本概念(7)11.截面法 用一个假想的截面截断待求未知力杆,将桁架分为两部分,取其中任一部分为隔离体,由平衡方程000或 000或000求解(只能列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求解三个未知量)。12.结点平衡的特殊情况(1)两杆交于一结点。结点 上无荷载时,两杆内力为零。(2)三杆交于一结点,其中两

16、杆在一直线上。结点上无荷载时,不在此直线上的杆件内力为零,在此直线上的两杆内力同号等值。(3)四杆交于一结点,其中四杆两两在一直线 上。结点旧无荷载时,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杆内力同号等值。(4)四杆交于一结点,成对称 K 形。结点上无荷载时,两斜杆异号等值。8.1基本概念(8)13.拱的受力特点(1)杆轴为曲线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能产生水平推力;(2)在三铰拱截面的弯矩比相应简支梁的弯矩小;(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截面上轴力较大,且一般为压力,一般用于抗压性能强抗拉性能弱的材料如砖、石、砼等材料。14.合理拱轴线 使拱内所有截面弯矩为零的轴线,便是合理拱轴线。由0 求得。其中0表示相应简支梁铰 C

17、 点的弯矩,H 表示三铰拱的水平推力。8.2 内力计算要点(1)(1)求内力的方法:截面法即用假想的截面将拟求杆件截断,此时截面上暴露出内力,利用平衡条件可求出其内力。(2)正确选取隔离体和绘制受力图,建立平衡方程求约束力、杆件内力。(3)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步骤 建立坐标系X:X以向右为正,Q以向上为正,M以向下为正;写出剪力、弯矩与X之间的关系式即剪力、弯矩方程;根据方程作图。(4)由荷载和内力间的微分关系快速地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步骤 第一步:绘制弯矩图的步骤 分段:在有集中力作用点、集中力偶作用点、分布荷载起、终点、支座处分段。定点:由内力计算法则计算控制截面的弯矩值。联线:由内力图特点及叠加

18、法绘弯矩图,即:当杆上无荷载作用时,用直线直接相联两端点的弯矩值;当杆上有荷载作用时,先用虚线相联两端点的弯矩值,然后叠加相应简支梁在杆上荷载作用时的弯矩图。第二步:由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8.2 内力计算要点(2)(5)绘刚架内力图的步骤:先绘弯矩图(分段、定点、联线)同梁,然后由弯矩图根据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最后由剪力图根据刚结点平衡绘制轴力图。(6)三铰拱支座反力及内力计算公式 000 cossinsincos000(7)桁架内力计算的方法:结点法、截面法及联合应用 结点法时所截断的未知力杆不应多于两根,用截面法时所截断的未知力杆不应多于三根;列力矩方程或投影方程时应合理选择投影轴和矩心的

19、位置,力求一个方程求解一个未知量,避免求解联立方程组;若所选截面截断的杆件数多于三根,则应满足两个条件,即除了拟求的一个未知力外,其他各未知力都汇交于一点或都相互平行。根据计算需要,还可选择闭合截面。计算之前先判断零杆以简化计算。对简单桁架,内力计算次序与组成次序相反;对联合桁架,应先计算连接杆的内力,再计算其他杆的内力。8.3 举例例 8-1 求图 1 多跨静定梁的 M 图、Q 图。解(1)作 M 图:先作 34 杆后作 23 杆再作 12(2)作 Q 图:据 M 图作 Q 图 图1 M 图 Q 图 例 8-2 试作图 2 静定刚架的内力图。已知:DC 杆的均布荷载为 30KN/M,AD 杆

20、的集中荷载为 10KN,各杆长度均为 2 米。3010ABCD2.002.002.00 图 2 (1)先求出 B支座的支反力为10KN,据此可作出M图(例8-2)M 图(KN-m)yxABCD-10.0020.0020.0010.00-0.40 (2)由M图据微分关系作Q图(例8-2)Q 图(KN)(3)由Q图据刚结点平衡作出N图N 图(KN)8.4注意点 1.尽量不求或少求支反力,尽可能利用中间铰的特性、刚结点平衡的特点快速地绘制梁、刚架的内力图。2.M 图不标正负号,可画在受拉侧;Q 图、N 图必须标明正负号,可画在任一侧。3.计算桁架内力之前先判断零杆和特殊杆,可减少计算量和简化计算。4

21、.桁架杆杆长与力间的比例关系为 其中:,为杆件的轴力和x,y方向的轴力分量;,为杆件和杆长在 x,y方向的投影长度.所以求桁架斜杆的内力时不要用三角函数,而用此比例关系求内力。5.对称性的利用 应先考虑能否利用对称条件减少未知量个数。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内力对称分布;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内力为反对称分布。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增加桁架杆的零杆数目、减少其他结构的未知量数目,以简化计算。6.对三铰刚架或带拉杆的三铰拱的水平推力可以利用三铰拱水平推力公式来求以简化计算。8.5 重点和难点(1)1.分段叠加法作任一直杆的弯矩图。即先求端弯矩值引起的弯矩图,然后叠加相应简支梁在杆上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0,即得

22、任一直段梁的弯矩图M。即:0 2.利用荷载和内力间的微分关系推出内力图的特点,即:杆上无荷载区段,剪力Q图为一水平直线,弯矩M图为一斜直线。集中力作用点处,剪力Q图有突变,突变量等于该集中力,弯矩M图有尖角。杆上有均布荷载区段,剪力Q图为斜直线,当均布荷载方向向下时,此剪力图为一右下方斜的斜直线;弯矩M图为一抛物线,当均布荷载方向向下时,弯矩图为凹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当剪力等于零时,弯矩有极值。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Q图无变化;弯矩M图在力偶作用处的两侧截面有突变,突变量为该力偶值,在该点两侧弯矩图的斜率相等。利用内力图的特点可快速作出内力图,特别是由弯矩图作剪力图,反过来由剪力图作弯矩图。3.

23、中间铰的特性,刚结点的特性 中间铰的特性:各杆绕该结点可以自由转动,但不能相对移动,各杆端有相互作用力,但没有弯矩,当结点上无集中荷载作用时,铰两侧杆弯矩图的斜率相等。8.5 重点和难点(2)刚结点的特性:当刚结点由两杆组成时,而结点上无集中力偶作用,则此两杆端弯矩数值相等,方向一致(即一杆为外侧受拉,另一杆也外侧受拉;一杆为内侧受拉,另一杆也内侧受拉);当刚结点由两杆以上的杆组成时,可以画出该刚结点利用刚结点的平衡由已知杆的杆端弯矩求最后一杆杆端弯矩。4.多练习绘制静定梁的弯矩图、剪力图,绘制静定刚架的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求桁架杆的轴力,求三铰拱的任一截面的内力。5.三铰拱的性能(1)在

24、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没有水平反力,而拱有水平推力。因此,必须有竖向的基础以承受此水平推力,故三铰拱的基础比梁的基础要大。(2)由于水平推力的存在,从而减小了拱的弯矩,故三铰拱的截面尺寸要比其对应的简支梁为小。就这点而言,三铰拱比简支梁较为经济,并能跨越较大的跨度。(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的截面没有轴力,而拱的截面内轴力较大。在选择恰当的拱轴的条件下,拱的截面主要受压,因此,拱式结构可利用砖、石、砼等抗压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总之,由于拱式结构不仅受力性能较好,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尤其适用于较大跨度的建筑。另外,拱结构的形式有利于丰富建筑的形象,因此,也是建筑师比较欢迎的一种结

25、构形式。6.结点法、截面法及其联合应用求桁架杆的内力。8.5基本要求 明确平面弯曲的概念。掌握用弯矩方程和剪力方程法用静定梁的内力图,深刻理解荷载和内力间的微分关系,并由此推出内力图的特点,能熟练、迅速、正确地绘制静定梁、刚架的内力图。熟练掌握桁架内力计算的方法,并会求静定桁架的内力。了解三铰拱的受力特点及合理拱轴线的概念,会求其内力。知道静定结构的一般性质。8.6本章讲课学时分配表 2 8-1 梁的内力 8-2 绘制梁的内力图-剪力图和弯矩图 2 8-3 弯矩、剪力和分布荷载集度之间关系 8-4 多跨静定梁的内力 2 8-4 续 8-5 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 2 8-5 续 2 8-6 三铰拱

26、的内力 8-7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 2 8-7 续 8-9 静定结构的基本特性 第八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14学时 2 习题讨论课 第九章 梁的应力上章讨论了梁的内力,本章主要解决梁在外力作用下截面上任一点的应力及强度计算。9.1 基本概念(1)1.平面弯曲的外力特点 外力作用线通过弯曲中心,并垂直于梁轴;外力作用平面与形心主惯性平面重合或平行。2.纯弯曲和横力弯曲 在杆件横截面上仅有内力弯矩,无剪力,杆件的这种受力状态称纯弯曲,纯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上剪力为零,弯矩为常数。在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除弯矩外,尚有剪力,杆件的这种受力状态称横力弯曲。3.平面假定 假设整个横截面在变形后仍是平面称为平

27、面假定 4.中性层和中性轴 当杆件弯曲变形时,沿轴线方向既不伸长又不缩短的一层称中性轴。中性层和横截面的交线,即横截面上正应力为零的各点的连线,称为中性轴。当平面弯曲时,直梁的中性轴通过横截面的形心且垂直于载荷作用面。曲杆的中性轴不通过横截面的形心,而是向曲杆中心移动但垂直于载荷作用面。9.1基本概念(2)5.梁的合理截面 为了减轻梁的自重和节省用料,应该在满足所需要的 WZ前提下,为横截面选择适当的形状,使得 WZ与横截面面积 A 的比值尽可能地大。在面积 A 相同的情况下,用工字形截面比矩形截面合理;矩形截面竖放比平放合理;环形截面比圆形截面合理。对塑性材料制成的梁应该选择对称的截面形状,

28、对脆性材料制成的梁宜做成不对称截面。6.一点的应力状态 过点 A 的所有各方位上的应力情况。7.梁的主应力和主平面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作用面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为主应力。主应力 22tan22022minmax 8.梁的最大剪应力和作用平面 22tan2022minmax 9.1基本概念(3)9.惯性矩 2 是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其中 矩形截面123 圆形截面644 10.抗弯截面模量 max 其中 矩形截面6212223 圆形截面32264234 如果是型钢,可查型钢表。11.梁的曲率公式 1 其中称为抗弯刚度。圆形截面32264234 如果是型钢,可查型钢表。9.2 解题要点

29、 1.求静定梁的支反力;2.画静定梁的 Q、M 图;3.判断危险截面和危险点;4.截面图形几何性质的计算;5.强度计算。强度计算可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度校核,二是设计截面,三是求许用荷载。9.3注意点对受弯曲的梁来说,一般弯矩是主要的,所以无论强度校核还是设计截面,首先按正应力强度条件进行,然后进行剪应力校核。正确判断危险截面和危险点。注意各公式的适用条件。9.4重点与难点(1)1.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推导(1)矩形截面等直梁的实验观察 纵向线变成了相互平行的圆弧线;横向线倾斜了一个角度,但仍保持为直线,且处处与弯曲后的纵向线垂直。(2)假设和推导 平面假设;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是纯弯曲而无挤

30、压作用;在横截面的同一高度上所有纤维的变形是相同的。(3)应变分布规律 应变与中性层曲率半径成反比,与该纤维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与 Z 方向的位置无关。(4)应力分布规律正应力沿梁高度线性分布,中性轴上等于零,外边缘上最大。(5)正应力公式的推导(略)直梁的正应力公式 9.4重点和难点(2)正应力的大小和该点至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中性轴一侧为拉应力。另一侧为压应力。横截面上最大正应力 max 直梁的正应力公式只能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使用:(a)平面弯曲;(b)纯弯曲或5的剪切弯曲,这儿 h 为梁的高度,l 为跨度;(c)应力小于比例极限。(2)梁截面上的剪应力 矩形截面的剪应力公式*ma

31、x 剪应力的大小沿梁高度呈抛物线分布,最大剪应力发生在截面中性轴处。剪应力方向和截面上剪力方向一致。横截面上最大剪 应力*maxmax 对矩形截面23max 应当指出:矩形截面的剪应力公式的应用条件除和弯曲正应力相同外,还要另加矩形截面高度大于宽度这一条件。9.4重点和难点(3)其它截面的最大剪应力 对工字形截面 max(这是近似公式)圆形截面 34max(3)强度条件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max 其中M-所求横截面上的弯矩;-梁的抗弯截面模量;-材料的许用应力。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maxmax 9.4 重点和难点(4)其中 Q-所求横截面上的剪力;-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距中性轴 y处

32、的横线以下(或以上)的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有正有负);b-横截面的面积;-材料的许用剪应力。矩形截面上的剪应力最大值是平均剪应力的 1.5 倍即:5.1max 圆形截面上的剪应力最大值是平均剪应力的 1.33 倍即:3max34 工字形截面上的剪应力最大值由剪应力公式来求。(4)二向应力状态 二向应力状态时任一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和主平面方位:任一斜截面上的应力 2cos2sin212sin2cos2121 9.4重点和难点(5)主应力大小 222221421421 主平面方位 22 其中 .-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单元体 x、y 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321321-应力单元

33、体上的主应力。二向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强度理论 第一强度理论 强度条件是 1 第二强度理论 强度条件是 321 第三强度理论 强度条件是 31 第四强度理论 强度条件是 312321 9.5 基本要求1.明 确 纯 弯 曲 和 横 力 弯 曲 和 概 念,了 解推 导 梁 弯 曲 正 应 力 公 式 的 方 法。2.熟 练 掌 握 弯 曲 正 应 力 的 计 算,弯 曲 正应 力 强 度 条 件 及 应 用。3.理 解 矩 形 截 面 梁 弯 曲 剪 应 力 公 式 的 推导 过 程,掌 握 相 应 的 剪 应 力 分 布 规 律。4.掌 握 常 见 截 面 梁 横 截 面 上 最 大 剪

34、应 力的 计 算 和 强 度 校 核 方 法。5.知 道 弯 曲 中 心 的 概 念。6.了 解 提 高 梁 刚 度 的 一 些 主 要 措 施。7.了 解 一 点 应 力 状 态、主 应 力 和 主 平面 、单 元 体 等 基 本 概 念,知 道 四 个 强 度 理 论。9.6 本章讲课学时分配表2 9-1 梁内正应力、正应力强度条件 2 9-2 梁内剪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 9-3 梁的合理截面和变截面梁 第九章 梁的应力 6学时 2 9-4 梁的主应力、主应力迹线 9-5 二向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强度理论 第十章梁的变形 梁在外力作用下除了限制其应力,使使其满足强度条件外,还必须限制它的变

35、形,即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满足刚度条件。10.1 基本概念 1.挠曲线 挠曲线方程 弯曲后的梁轴线称为梁的挠曲线(弹性曲线),有时也 称为梁的挠曲线轴或梁的弹性曲线。当梁发生平面弯曲时,梁的挠曲线可用方程)(来表示。2.挠度和转角 弯曲变形时的位移有两种,一种是横截面形心在变形后轴线垂直方向的位移叫挠度。另一种是横截面转动的角度叫转角。挠度的正负号规定,以向下为正,向上为负;转角的正负号规定为顺时针转为正,反之为负。梁的变形可用挠度和转角两个量来度量,在建筑工程中梁的挠度是度量梁的变形的主要指标,要求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0.2重点和难点1.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在小变形条件下)(22 积

36、分后得梁的挠度(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求得)。2.用叠加法求梁的转角和挠度 在多个载荷作用下,梁的任一截面的转角和挠度等于各个载荷情况下的等截面转角、挠度方程。3.梁的刚度条件 maxmax 4.提高梁刚度的主要措施(1)增大梁的抗弯刚度即增大 EI 增大截面惯性矩 I 可增加截面尺寸,也可改变截面形状。如果将圆形改为工字形、槽形或箱形,可使得截面面积 A 较小而截面惯性矩 I 较大。另外,还可提高材料的弹性模量 E,对钢材来讲,高强度钢与普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 E 值是很接近的,因此,改用高强度钢虽然增加强度,但不能增加刚度。(2)调整梁的跨长和改变结构形式 10.4基本要求 1.明确挠度和转角的

37、概念,深刻理解梁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2.掌握计算梁变形的积分法和叠加法。3.了解梁的刚度条件和提高梁刚度的主要措施。10.5本章讲课学时分配表第十章 梁的变形 2 学时 10-1 梁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10-2 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10-3 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10-4 梁的刚度计算和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第十一章 杆件在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前面各章分别叙述了拉伸、剪切、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的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实际工程中,有许多杆件往往同时存在着几种基本变形,这类杆件称为组合变形杆件。本章主要讨论组合杆件的强度计算。11.1 基本概念1.组合变形:杆件在外力作用下,同时发生两种以上

38、的基本变形。2.斜弯曲 相互垂直的两个形心 主轴平面内的两个平面弯曲的组合。外力的作用平面或作用线虽然通过弯曲中心,但是它并不通过 也不平行于杆件横截面的任一形心主轴。所以解决斜弯曲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首先将斜弯曲分解为两个形心主轴平面内的平面弯曲,然后再将这两个平面弯曲所产生的内力、应力、变形等分别叠加。3.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作用在杆件上的外力即有轴向拉伸(压)力又有横向力,则杆件将发生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杆件承受通过形心,即不平行于也不垂直于轴线的外力作用时,杆件将同时承受拉伸(压缩)与弯曲的联合作用。当杆件承受与轴线平行的偏心力作用时,杆件也承受拉伸(压缩)与弯曲的联

39、合作用。4.偏心压缩:压力作用线不通过杆件截面的形心的情形。5.组合变形时杆件横截面上应力计算的方法-叠加法。11.2 解题要点 1.外力的简化和分解 首先将作用在杆件上的任意力系进行简化,使简化后的各外力(力偶)分量只分别产生一种基本变形。通过对外力的分析,可帮助我们确定组合变形的类型。2.内力分析 根据外力的作用情况,进行内力分析。对于每种基本变形形式,要分别作出杆件的内力图。在综合分析各种基本变形形式的内力图后,再进一步确定危险截面的可能位置,并求出危险截面上的各内力值。一般来说,弯矩是控制因素,因此要特别注意最大 弯矩所在的截面。3.应力分析 根据危险截面上的内力值,再进一步分析危险截

40、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明确危险点所在的位置。一般正应力为控制因素,因此要特别注意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所在的点。1 4.取单元体计算主应力 利用基本变形时应力计算式,分别算出每一种基本变形形式下危险点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然后分别叠加,取出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单元体,计算出各个主应力值。5.选择适当的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11.3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以下三个公式:1.二个平面弯曲的组合(斜弯曲)max(矩形截面)2.拉伸(压缩)和弯曲的组合 max 3.偏心压缩杆件 maxmax 其中 e 为偏心距 11.4注意点 由于剪力的影响较小,所以在组合变形问题的计算中,一般不考虑剪力的作用。斜弯曲时

41、,危险点处为单向应力状态。二个平面弯曲的组合和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这二种情形在危险截面的危险点处均为单向应力状态。11.5基本要求 了解组合变形杆件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掌握斜弯曲、拉弯组合变形杆和偏心压缩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了解圆轴在弯扭组合变形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11.6 本章讲课学时分配表2 11-1 斜弯曲 11-2 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第十一章 杆件在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 4 学时 2 11-2 续 11-3 偏 心 压 缩 杆 件的强度计算、截面核心 第十二章 压杆稳定 工程上经常遇到的中心 受压杆有桁架中的压杆、中心受压柱等,它们除了必须满足强度条件外,主要是

42、考虑稳定问题,因为往往会由于“失稳”而破坏。12.1基本概念1.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有干扰力作用于该构件使其偏离原平衡位置,在干扰力除去后,构件仍能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构件原来的平衡是稳定平衡,否则为不稳定平衡。2.临界力:当(22)时,压杆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工程中把与临界平衡状态相对应的临界值 称为临界力。3.临界载荷和临界应力 能保持压杆稳定平衡时杆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力称临界载荷,或者说使压杆丧失稳定的最小外力。临界应力是临界载荷除以横截面面积。12.2 重点和难点 1.临界应力的计算公式 细长杆(大柔度杆)的临界应力 22称长度系数,它与杆端约束有关,两端固定:0.5

43、;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0.7;两端铰支:1;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2。i 是横截面的惯性半径,。称柔度或长细比。2.压杆的稳定条件、稳定的实用计算-系数法 稳定条件的基本公式 用系数法的稳定条件 其中:、分别表示稳定许用应力和压杆的许用应力;P、N、A、分别表示外力、中心压杆的轴力、杆件的毛截面积、折减系数 3.临界力计算的一般步骤:(1)确定长度系数;(2)计算柔度系数;(3)确定临界力的计算公式。12.3 基本要求 本 章 为 自 学 内 容,主 要 了 解 稳 定 的 几 个概 念 和 压 杆 的 稳 定 计 算。第十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工程结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强度,还要

44、考虑结构的变形,进行刚度验算,本章主要讲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13.1 基本概念(1)1.位移:由于结构变形,其上各点或截面位置发生改变。2.广义力:单个力、单个力偶、一组力、一组力偶的统称。3.广义位移:与广义力作功相应的位移因素。即线位移(截面形心位置移动的距离),角位移(横截面转动的角度),相对线位移,相对角位移以及某一组位移。4.虚功 力在其他原因引起的位移上所作之功。虚功可正可负,强调了作功的力与相应的位移之间没有因果关系。5.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变形体处于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对于任何虚位移,外力所作虚功之和等于变形体系各微段的内力在其变形上所作虚功之和。刚体虚功原理是变形体虚功原理

45、的特例即外力所作虚功总和等于零。虚功原理所讨论的是同一变形体上力系与变形这两套彼此无关的状态(作用于结构的平衡力系)和位移状态(符合结构的约束条件的微小连续变形)则可写出平面杆系结构的虚功方程:13.1 基本概念(2)6.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1)功的互等定理:第一状态的外力在第二状态的位移上所作之功等于第二状态的的外力在第一状态的位移上所作之功,即:2112。(2)位移互等定理:在第一单位力的方向上由第二个单位力引起的位移等于在第二个单位力的方向上由第一个单位力引的位移,即:2112。(3)反力互等定理:支座 1 由支座 2 的单位位移引起的反力等于支座 2 由于 1 支座的单位位移引起的反

46、力,即:2112。7.结构位移计算的目的(1)确定结构的刚度;(2)为计算超静定结构打基础。13.2 计算要点 建立正确的虚设力状态。若求某点的线位移,可沿位移方向虚设一单位力;若求角位移,可沿角位移方向虚设一单位力偶;若求相对线位移,可沿位移方向虚设一对方向相反的单位力;若求相对角位移,可沿角位移方向虚设一对方向相反的单位力偶。正确理解位移公式,知道公式中的每一顶均为功,正确写出位移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图乘公式(1)应用条件:等截面直杆;两个图形中至少有一个是直线图形;yo从直线图上取得。(2)正负号规则:相乘两图同侧受拉时,0乘积为正,否则为负。(3)对图形相乘时特殊情况的处理:图形的面积或

47、形心位置不易确定时,应分成几个简单图形(直角三角形、矩形、二次抛物线)再叠加,即:分块;y0所属图形不是一段直线而是由若干段直线组成或杆件中各杆段的截面不相等应分段图乘后叠加,即:分段。(4)梁、刚架的图乘公式为:13.3 重点与难点(1)位移计算公式在不同外因对不同结构类型的适用范围。(1)一般公式:1 适用范围:可用于弹性、非弹性、线性、非线性体系。,-虚设单位荷载引起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实际状态中与微段相应的轴向变形、弯曲变形、剪切变形;-虚设单位力引起的反力;C-实际状态中已知的支座位移值。(2)结构不同类型的位移计算公式 梁和刚架(荷载)拱(荷载)桁架(荷载)支座移动 组合结构(

48、荷载)13.3 重点和难点(2)温度变化 0 NP,MP,QP-实际荷载引起的轴力,弯矩和剪力;-材料的线膨胀系数;0-杆件轴线的温度变化值;-截面两侧温度变化的差值;-杆件截面的高度。正负号规定:当实际温度变形与虚设内力变形方向一致时取正值,反之,取负值。用图乘法求静定梁、刚架的位移公式为 其中.分别为单位力弯矩图或实际荷载弯矩图的面积和此面积的形心位置对应的另一图形的纵距以及抗弯刚度,注意分子两项必须取自不同的弯矩图形(具体见下面的计算要点)。要求能熟练应用这个公式。13.4 举例例13-1 试求图示桁架结点C的竖向位移。已知:各杆的EA都相同且为常数,图中荷载单位为KN,长度单位为M。解

49、(1)虚设单位力;(2)求位移状态和虚设状态各杆的轴力;(3)将各杆轴力代入公式求解=68.3/EA(方向向下)13.5 注意点 计算不同结构的位移公式的适用条件。图乘法的适用条件不能用于曲杆。注意用图乘法和代位移一般公式时每一项的正负号。复杂图形的面积或形心位置不易确定时可分段、分块图乘。13.6 基本要求(1)了解刚体、变形体虚功原理,知道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及各种类型静定结构的位移公式。(2)能正确虚设单位力,熟练掌握用图乘法求静定梁、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3)会求静定桁架由荷载引起的位移。(4)了解由支座移动、温度变化引起的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5)了解线弹性体系的三个互等定理。13

50、.7 本章学时分讲课表2 13-1 计算结构位移的目的 13-2 质点及质点系的可能位移原理 13-3 刚体的可能位移原理及静定结构由于支座移动所引起的位移计算 2 13-4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13-5 静定结构由于荷载作用下所引起的位移计算 2 13-5 续 13-6 用图乘法计算梁及刚架的位移 13-8 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第十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8 学时 2 习题讨论课 第十四章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我们知道,超静定结构的反力和内力由平衡条件不能唯一求出,还必须借助于变形条件,本章主要介绍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14.2 基本概念(1)1.超静定结构的主要特性(1)超静定结构

51、的内力状态不能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确定,必须考虑变形条件。(2)支座移动、温度变化、制造误差、材料收缩等非荷载因素均引起内力。(3)超静定结构由荷载引起的内力与各杆的相对刚度有关,与各杆绝对刚度无关;而非荷载引起的内力则与各杆的绝对刚度有关。2.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法 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为其多余约束的个数。确定超静定次数的方法是解除多余约束,使原超静定结构成为几何不变的静定结构。所去除的多余约束数目即为超静定交数。3.解除多余约束的方式(1)去除支座处的一根连杆,相当于解除一个约束;(2)切开一根连杆,相当于解除一个约束;(3)拆开一个单铰,相当于解除两个约束;(4)切开受弯杆,相当于解除三个约束;

52、(5)受弯杆加铰,相当于解除一个约束(6)一个无铰闭合框有三个多余约束,超静定次数为 3。14.2 基本概念(2)4.选取基本结构的原则(1)基本结构一般为静定结构;(2)选取的基本结构应使力法方程中系数和自由项的计算尽可能方便,并尽量使较多的副系数和自由项为零;(3)较易于绘制图和图。5.对称结构的特点(1)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支承情况对称于某轴;(2)各杆的刚度对称于某轴;(3)正对称荷载作用时,受力与变形均为对称;反对称荷载作用时,受力与变形均为反对称。14.2 计算要点 1.在计算之前先检查基本结构 是否几何不变;2.求系数和自由项时,先校核内力图;3.求解方程后,将解代回原方程检查正确与

53、否;4.校核最后内力图。5.掌握简化方法,用它来简化计算。14.3 基本理论与公式(1)1.力法原理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很多,一是力法,一是位移法,是以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其他方法大多是从这两种方法演变而来。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是以多余未知力作为基本未知量,按照超静定结构上去除的多余约束性质确定基本未知量和基本结构。根据基本结构沿多余约束的方向的位移和原结构相应位移相同建立变形条件得到力法方程,称为力法。力法方程的建立表明基本结构与原结构具有相同的变形状态和受力状态。由力法方程求得多余未知力后,反力和内力均为静定问题,可按叠加法或基本结构的平衡条件计算内力。2.力法的典型方程 1112121

54、11.222222121.n2211.右端项-原结构的已知位移条件,为零或非零。14.3 基本理论及公式(2)主系数ii-基本结构上多余未知力1在其自身方向产生的位移,恒为正值;副系数ij(ij)-基本结构上多余未知力1在第 j 个多余未知力方向产生的位移,可为正、负或零,;自由项,-基本结构上外因(荷 载、温度变化、支座移动等)在第 i 个多余未知力方向产生的位移,可为正、负或零;其中 222 14.3 基本理论公式及要求(3)3.内力叠加公式 梁、刚架 由.2211作 M 图;Q 图和 N 图可由 M 图求得。桁架 .2211 4.位移计算公式(忽略轴力和剪力的影响)(1)荷载作用 (2)

55、温度变化 (3)支座位移 式中-任取的静定基本结构在虚拟单位力作用下的弯矩分布;-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分布;-超静定结构发生温度时的弯矩分布;-超静定结构发生支座位移时的弯矩分布;14.3 基本理论及公式(4).-温度变化时或支座位移时在任取的基本结构上指定截面 K 的位移值。.-温度变化时或支座位移时在任取的基本结构上指定截面 K 的位移值。5.内力图校核公式(1)平衡条件校核:截取结构中的刚结点,杆件或某一部分,检验是否满足下式:(2)变形条件校核 其中表示基本结构 K 点的相应位移;y表示原结构 K 点的相应位移。若检查闭合框结构某一截面相对转角是否为零,即:01 00014.3

56、 基本理论及公式(5)6.力法的解题步骤(1)判断超静定次数,超静定次数等于多余约束的个数等于超静定结构变成静定结构所拆掉的约束数;(2)列力法典型方程,基本体系沿多余约束处的位移等于原结构沿多余约束处的位移;(3)求系数和自由顶;(4)代方程多余未知力;(5)由叠加原理画弯矩图,再由弯矩图画剪力图和轴力图。14.4 解题要点1.在计算之前先检查基本结构 是否几何不变;2.求系数和自由项时,先校核内力图;3.求解方程后,将解代回原方程检查正确与否;4.校核最后内力图。5.掌握简化方法,用它来简化计算。14.5 注意点1.正确判断超静定次数;2.力法的基本结构不是唯一的,但一般是静定结构;3.力

57、法方程的右端不一定是零,与所受外因有关;4.简化计算的方法(1)选取对称的基本结构,以简化计算;选取对称的基本结构且基本未知量全是对称或反对称未知力,这时可将未知力分组,一组只念对称的未知力,一组只念反对称的未知力。(2)对称性的利用 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在对称位置只有对称的未知力,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只有反对称的未知力。5.注意基本结构和基本体系的区别 基本结构为原结构去掉多余约束后的静定结构;而基本体系为原结构去掉多余约束后的静定结构,再加上所受的外因。14.6 基本要求(1)熟练判断超静定次数,画出力法基本结构,写出力法方程;(2)知道力法方程、系数和自由项的含义;(3)用力法熟练计算

58、超静定梁、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会画弯矩图;会写超静定结构由支座移动引起的力法方程式。(4)了解对称性的利用。14.7 本章讲课学时分表2 14-1 超静定结构概述 14-2 力法的基本原理 2 14-3 力法的基本结构和超静定次数 14-4 力法的典型方程 2 14-4 续 2 14-7 力法计算其他类型的超静定结构 2 14-5 对称性的利用 14-9 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第十四章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12学时 2 习题讨论课 第十五章 位移法与力矩分配法 上章讨论了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当超静定次数较多时,用力法计算将十分困难,于是人们又提出了位移法,是以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进而又发展

59、了力矩分配法,它不需要建立方程组,就可求得杆端内力,特别适合手算。15.1 基本概念(1)1.位移法的基本思路 位移法以结构 中的某些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可按两 思路求解结点位移和内力。主要用于超静定结构。第一种思路是把结构 分离成单根杆件,建立杆端位移与杆端力之间的物理关系,利用 杆件隔离处的杆端力应满足的平衡条件形成位移法方程。求出杆端位移后,再求杆端力。第二种思路是对结点施加约束,阻止位移,形成基本结构,然后放松结点,消除附加约束,恢复原有位移。通过这一过程,建立位移法方程,求出结点位移和杆端力。(本思路了解即可)2.基本未知量 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取为独立的结点位移和结点线位移,结点角位

60、移指刚结点的数目;结点线位移指在全部固定端和刚结点上加铰后,使该铰结图形保持几何不变所需添加的最少链杆方向的位移。15.1 基本概念(2)确定结点线位移所作的假设为:(1)弯曲变形微小,受弯直杆弯曲后两端之间距离不改变;(2)受弯直杆忽略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3.转动刚度 S 当杆端 AB 的 A端发生单位转角时,于 A 端产生的弯矩值。转动刚度与杆件的弯曲和 B 端(远端)的支承条件有关。远端固定:4i 远端铰支:3i 远端滑动:i 远端自由:0 4.传递系数 C 杆端发生单位转角时,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视远端的支承条件而异。远端固定:0.5 远端铰支:0 远端滑动:-1 15.1 基本

61、概念(3)5.分配系数 表示将结点的外力矩分配到各杆近端的分配比率。按下式计算:)(且1)(6.分配弯矩 将结点外力矩 M 按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近端,近端得分配弯矩为:。当结点力矩为正(顺时针方向),分配弯矩也为 7.传递弯矩 按传递系数将近端的分配弯矩传递到远端,远端得传递弯矩为:15.2 计算要点(1)1.判断位移法基本未知量。独立结点角位移未知量等于刚结点的数目;独立结点线位移未知量等于附加链杆的数目。2.位移法的计算步骤(1)确定位移法基本未知量;(2)写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即杆端弯矩方程;3)用结点法或截面法列位移法基本方程 对刚结点:0 对结点线位移:0)(4)联立求解位移法方

62、程组求出结点位移;(5)将结点位移代回第二步得杆端弯矩,画弯矩图。15.2 计算要点(2)3.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两端固定 642624 A 端固定、B 端铰支 033 A 端固定、B 端定向支座 其中 i-杆件的线刚度,将结点外力矩 M 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近端,近端得分配弯矩:。当结点力矩为正(顺时针方向),分配弯矩也为正。15.2 计算要点(3),-杆端弯矩,以顺时针转为正,反时针转动为负;,-固端弯矩,为梁在荷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陷作用下产生和杆端弯矩,绕杆端顺时针转为,逆时针转为负。,-杆端转角(以顺时针转为正),杆端相对线位移(以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正)。4.力矩分配法用于无侧移

63、结构,其计算目的为杆端弯矩。计算思路为:(1)先锁:求刚臂内的不平衡力矩。某结点 K的不平衡力矩为交于 K 点的各杆固端弯矩代数和。(2)后松:在结点处加入反号的不平衡力矩,放松结点,按基本运算求杆端弯矩,按一定顺序,重复前两步,直到传递弯矩可略去不计。(3)再叠加:求最终杆端弯矩。杆端弯矩由该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而得。15.2 计算要点(4)5.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 (1)分配结点外力矩 将结点外力矩 M 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近端,近端得分配弯矩:。当结点力矩为正(顺时针方向),分配弯矩也为正。(2)进行弯矩传递 按传递系数将近端的分配弯矩传递到远端,远端得传递弯矩:C。6.

64、可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产生对称的变形和位移,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产生反对称的变形和位移。在位移法中可以利用位移的对称性和反对称性以求简化。一般取半结构计算。15.3 重点和难点1.理解位移法的基本思路,重点是用刚度方程法求杆端内力和结点位移。2.会写单杆的转角位移方程。3.会求分配系数,知道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能计算无侧移刚架和连续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15.4 注意点1.关于确定结点线位移的两个假定只适用于受弯直杆,不能用于受弯曲杆以及桁架和组合结构中需要考虑轴向变形的轴力杆;2.角位移以顺时针转为正,相对线位移以绕杆件顺时针转为正;杆端弯矩绕杆端顺时针转为正,杆端剪

65、力、轴力同上。3.对具有无限刚性横梁的结构,横梁与柱子的结点角位移为零。4.对单结点,力矩分配法求得精确解。5.力矩分配法适用于无侧移刚架和连续梁。6.力矩分配法一般沿一定格式在图上运算。7.可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产生对称的变形和位移,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产生反对称的变形和位移。在位移法中可以利用位移的对称性和反对称性以求简化。一般取半结构计算。15.5 基本要求熟练判断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会写位移法刚度方程。理解位移法的基本思路,能正确用刚度方程法求梁、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并画出弯矩图。对常用的形常数和载常数要记住,并能熟练应用。理解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分配系数

66、、固端弯矩的概念,记住转动刚度、传递系数的数值并能熟练计算分配系数。理解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并能熟练掌握用它计算无侧移刚架和连续梁在荷 载作用下的内力。15.6 本章讲课学时分配表2 15-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5-3 单跨静定梁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2 15-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数 15-5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2 15-6 应用转角位移方程计算超静定结构 15-7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2 15-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结点无线位移的刚架 第十五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10学时 2 习题讨论课 第十六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 前面各章分别叙述了固定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反力的计算,此时荷载的作用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如:在桥梁上行驶的汽车、火车荷载,房屋内的人群荷载;工业厂房中的吊车荷载等均为移动荷载。截面上内力随移动荷载的位置是变化的,设计时我们要求出内力最大值作为设计的依据,同时求出最不利荷载位置。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出了影响线的概念。16.1 基本概念1.影响线 表示某量值(内力、反力、位移)在一个单位竖向集中力作用下变化规律的图形。2.最不利荷载位置 在移动荷载作用下,使某量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