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074115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356.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资源描述: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6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QB-TZ-004-2003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900/1800MHz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技术体制System Specification of Switching Network For 900/1800MHz GSM 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版本号:1.0.02003-5-9实施2003-5-9发布QB-TZ-004-2003目录前言III1范围12引用标准13符号和缩略语24总则45系统结构与网络结构55.1系统结构55.2网络结构115.3 信令网与话路网的关系186编号206.1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

2、MSISDN)206.3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246.4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256.5位置区识别(LAI)与基站小区识别256.6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266.7国际移动台识别软件版本号(IMEISV)266.8 MSC/VLR号码276.9 HLR号码276.10切换号码(HON)276.11短消息中心号码276.12语音信箱号码276.13区域性签约区域识别码(RSZI)287路由计划及接续要求287.1电路群的设置287.2路由计划298业务及功能308.1提供的业务308.2提供的网络功能418.2.2支持蜂窝操作的网络功能419频率配置439.1工作频段439.

3、2频道间隔449.3双工收发间隔449.4发射标识449.5频道配置449.6 EGSM频道配置原则459.7频率复用方式459.8干扰保护比499.9保护频带5010性能指标(网络的总体服务质量)5010.1传输质量5010.2接续质量5011接口与信令5211.1人机接口Sm5211.2移动台与基站间接口Um5211.3基站与移动业务交换中心间的接口A5211.4 MSC/VLR/EIR与HLR/AUC间的接口D、C5311.5 MSC/VLR与其他MSC/VLR间的接口E、G5311.6 GMSC至其他运营商关口局GW的接口5311.7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至短消息服务中心(SC)的接口

4、5411.8移动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至操作维护中心OMC接口5412同步要求5413计费、结算5414设备基本进网技术要求5515网络管理5616 编制历史5757前言本技术体制是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颁布的900MHz TDMA 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的修改和补充。中国移动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尤其是9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运行,已成为中国移动的基础网络和经济支柱,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充和新业务、新功能对网络的要求,原有体制已不能适应现有网络的建设,故提出制定新的体制标准。中国移动GSM网络系统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

5、、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移动网络,目前GSM网络 不仅承载着普通话音业务,还承载了数据业务等新业务,从网络上划分,GSM移动通信网分为话路网和信令网,从业务上划分,GSM移动业务分为话音和数据等业务。本技术体制的制定是为了保证中国移动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更稳定、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为了规范GSM移动通信话路网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体制。本体制的编制是以对1995年6月颁布的“900MHz 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为基础。进行的第三次修订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本

6、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冰、赵毓毅、朱朝红、刘蕾、王钢、 高鹏、马华兴。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QB-TZ-004-20031范围本技术体制主要规定了GSM900M和GSM1800M话路网系统结构、系统的网络结构、编号、路由计划及接续要求、业务及功能、频率配置、服务质量、接口与信令、同步、计费、网管、设备基本进网技术要求。本技术体制主要适用于GSM900和GSM1800系统话路网,为该系统网络规划与建设、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

7、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TZ 019-95 900MHz TDMA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GF 002-9002.4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T 910.2-1997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和基站子系统间接口第二阶段技术规范YD/T 910.3-1997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人机接口第二阶段YD/T 910.21-1997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口第二阶段信令部分YD/T 910.22-1997 900/1800MHz TD

8、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口第二阶段物理层部分YD/T 1038.4-2000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应用部(Phase 2+)技术规范YDN 043-1997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No.7 ISUP信令技术规范YDN 016-1996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与PSTN接口要求YDN 073-1997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二阶段基站子系统设备技术规范YDN 113-1999 GSM No.7信令网技术体制中国移动GPRS网络技术体制中国移动BOSS系统技术规范ETSI建议0

9、3.47(V.4.4.0)业务中心与移动业务互联的协议堆栈举例ETSI建议03.50(V4.2.0)GSM PLMN话音业务的传输规划ETSI建议03.05(V4.1.0)技术性能目标ETSI建议03.40(V.4.9.1)点对点短消息业务技术实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平等接入业务总体技术要求3符号和缩略语AOC(Advice Of Charge)计费通知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BAIC(Barring of All Incoming Calls)闭锁所有入呼叫BAOC(Barring of All Outgoing Calls)闭锁所有出呼叫BCCH(Bro

10、ad Control 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BER(Bit Error Rate)比特误码率BICRoam(Barring of Incoming Calls when Roaming Outside the Home PLMN Country)当漫游出归属PLMN国家,闭锁所有入呼叫BOIC(Barring of Outgoing International Calls)闭锁所有国际出呼叫BOICexHC(Barring of Outgoing International Calls except those directed to the Home PLMN Country)闭锁除归

11、属PLMN国家外所有国际出呼叫BS(Basic Service)基本业务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BSIC(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基站识别码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基站子系统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CCBS(Completion of calls to busy subscribers)遇忙呼叫完成CFU(Call Forwarding Unconditional)无条件呼叫前转CFB(Call Forwarding on Mobile Subs

12、criber Busy)遇移动用户忙呼叫前转CFNRy(Call Forwarding on No Reply)遇无响应呼叫前转CFNRc(Call Forwarding on Mobile Subscriber Not Reachable)遇移动用户不可及呼叫前转CIC(Carrier Identity Code)运营商标识CLIP(Calling Line Identification Presentation)主叫线识别显示CLIR(Calling Line Identification Restriction)主叫线识别限制CoLP(Connected Line Identificat

13、ion Presentation)连接线识别显示CoLR(Connected Line Identification Restriction)连接线识别限制CUG(Closed User Group)闭合用户群CW(Call Waiting)呼叫等待DTMF(Dual Tone Multfrequency)双音多频EIR(Equipment Identifier Register)设备识别寄存器GCI(Global Cell Identity)全球小区识别码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关口GPRS支持节点GMSC(Gateway MSC)入口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14、关口MSC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SM(Global Mobile System)全球移动系统GT(Global Title)全局名HOLD(Call Hold)呼叫保持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y)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LAI(Location Area Identifier) 位置区识别码LMSI(Lo

15、c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本地移动用户识别码MPTY(Multi Party Service)多方业务MS(Mobile Station)移动台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MSISDN(Mobile Subscriber ISDN)移动用户ISDN号码MSRN(Mobile Subscriber Roaming Number)移动用户漫游号码NAEA(North American Equal Access Preferrsd Carrier ID)北美平等接入运营商标识OMC(Operation and Mainten

16、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PAD(Packet Assembly Disassembly)分组装配与拆卸PLMN(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W(Password)口令RSZI(Regional Subscription Zone Code)区域性签约识别码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消息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短消息中心SSF(Service Switching Fuction)业务交换功能SCF(Service Control F

17、uction)业务控制功能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服务GPRS支持节点SIWFS(Share Inter-work Function)共享互通功能SM(Short Message)短消息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消息业务SS(Supplementary Service)补充业务SSS(Switching Sub-System)交换子系统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VBS(Voice Broadcast Service)语音广播业务VGCS(Voice Gr

18、oup Call Service)语音组呼叫业务VLR(Visit Location Register) 拜访位置寄存器4总则4.1本体制主要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中国通信技术政策和电信发展策略而制定的。其遵循的原则是重视科学性、经济性和实用化并讲求使用效果。4.2本体制适用于GSM900网络和GSM1800与GSM900组成的双频网络,是GSM网络规划与建设、装备制式、工程设计和通信组织、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的技术依据。4.3 GSM网采用独立的话路网和NO.7信令网。4.4 GSM话路网、信令网采用两级和三级混合结构。4.5为了保证网络结构清晰,便于网间结算,GSM网络与其他运营商网

19、络的互联是以本地网为单位,双方成对设置关口局。4.6 GSM网络应充分利用900MHz频率资源,各地视业务发展需求起用1.8GHz的频率。4.7 GSM网络应提供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三大类业务,并逐步提供运营者决定的闭锁和用户签约限制等业务。 4.8 GSM网络应向用户提供区域、全国范围的自动漫游能力,并向用户提供国际自动漫游的能力。4.9 本体制主要侧重于GSM话路网络,相关信令网、智能网、CMnet、GPRS等其它网络请遵循相关体制的规定。5系统结构与网络结构5.1系统结构5.1.1基本系统结构GSM系统的基本系统结构,如图5-1所示: 注:方框内为本体制包含内容,包括BSS(基站

20、子系统),SSS(交换子系统)图5-1基本系统结构GSM系统基本结构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1)移动台(MS)包括移动设备(ME)和用户识别模块(SIM)。根据业务的状况,移动设备可包括移动终端(MT),终端适配功能(TAF)和终端设备(TE)等功能部件。(2)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BSS)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由基站控制器(BSC)以及相应的基站收发信机(BTS)组成,基站收发信机(BTS)是为一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基站控制器(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以及相应呼叫控制的功能。 (3)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21、(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是一个程控交换机,它为位于其MSC覆盖地理区域内的移动台进行全部的交换功能,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还参与分配无线资源,进行用户移动性管理,如位置登记程序、切换程序等。(4)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是一个动态数据库,负责所管辖区域内出现的移动用户的数据,包含处理用户建立、接收呼叫所需要的信息。可为移动用户分配MSRN、TMSI号码等,并在建立呼叫时能从MSC接收到的MSRN、IMSI或TMSI来识别该MS。拜访位置寄存器(VLR)中主要包括下列信息单元IMSIMSISDNTMSIMS登记所在的的位置区补充业务参数(5)归属位置寄存器

22、(H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是负责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库,存储所有所管辖用户的签约数据以及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可为至某MS的呼叫提供路由信息。所有管理方面的干预,是对HLR数据的修改。归属位置寄存器(HLR)中存储两个与每个移动签约相依附的号码:IMSIMSISDN在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数据库中,还包括以下信息:位置信息(VLR号码);基本电信业务签约信息;业务限制(例如限制漫游);补充业务表,表中包含了业务所涉及的参数;GPRS签约数据和路由信息(6)设备识别寄存器(EIR)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7)鉴权

23、中心(AUC)鉴权中心(AUC)为认证移动用户的身份和产生相应鉴权参数(随机数RAND,符号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通常,HLR、AUC合设在一个物理实体中,VLR、MSC合设于一个物理实体中,MSC、VLR、HLR、AUC、EIR也可合设于一个物理实体中。MSC、VLR、HLR、AUC、EIR功能实体组成为交换子系统(SSS)。(8)短消息中心(SMS): 短消息中心以标准的MAP信令与PLMN相连接,支持移动发起和终止的短消息。包括从MSC接收起呼短消息,接受其他SMC转发短消息。短消息中心可以直接连接PSTNPSPDN的多种应用终端,可以连接多种短消息实体,以提供增值业务(9

24、)共享的互通功能服务器(SIWFS):共享的互通功能可以被同一PLMN中的任何MSC使用,为数据/传真呼叫提供互通功能。SIWF适用于GSM第二阶段和第二阶段加的数据业务。SIWFS为PLMN和其他网互通提供特定的功能。它包括信令和业务信道相关的功能。SIWFS可以由一个MSC(MSC/SIWFS)提供,也可以由另一个独立的网络单元提供。(10)关口局GMSC:GSM系统可通过关口局GMSC实现与其他运营商多种网络的互通,包括PSTN、ISDN、PLMN和PSPDN。为了提供GPRS业务,需要以下网元:(11)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该功能实体提供移动性管理(位置跟踪)、安全管理功能

25、和网络接入控制功能。(12)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该功能实体提供和外部分组交换网络的互通、网络屏蔽和分组路由功能。为了提供系统的管理功能,可能需要:(13)操作维护中心(OMC):操作维护系统中的各功能实体。依据厂家的实现方式可分为无线子系统的操作维护中心(OMC-R)和交换子系统的操作维护中心(OMC-S)。5.1.2 GSM1800(与GSM900组成)双频网络的系统构成方式GSM1800双频系统可自成系统,也可以采用GSM1800与GSM900共用HLR/AUC、EIR、OMC;GSM1800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MSC/VLR、HLR/AUC、EIR、OMC);GS

26、M1800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可采用GSM1800与GSM900共基站。5.1.2.1 GSM1800自成系统的系统结构GSM1800自成系统的系统结构见图5-2。图5-2 GSM1800自成系统的系统结构GSM1800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台(BT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设备识别寄存器(EIR)、鉴权中心(AUC)、操作维护中心(OMC)组成。5.1.2.2 GSM1800与GSM900共组系统的系统结构5.1.2.2.1与GSM900共用HLR/AUC、EI

27、R、OMCGSM1800和GSM900共用HLR/AUC、EIR、OMC。其系统结构见图5-3。图5-3与GSM900共用HLR/AUC、EIR、OMC的系统结构5.1.2.2.2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GSM1800和GSM900可共用MSC/VLR、HLR/AUC、EIR、OMC,GSM1800和GSM900的BSS子系统通过A接口分别接入MSC/VLR。其系统结构见图5-4。图5-4与GSM900共用MSC/VLR、HLR/AUC、EIR、OMC的系统结构5.1.2.2.3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GSM1800和GSM900还可以共用BSC,即GSM1800和GSM9

28、00的BTS接入同一BSC。在Abis接口尚未开放的情况下,GSM1800和GSM900的基站子系统需来自同一厂家,合用的BSC也应在GSM1800和GSM900的BSC基础上增加功能。其系统结构见图5-5。图5-5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的系统结构5.1.2.2.4与GSM900共用网络子系统若对BTS做进一步改进,GSM1800和GSM900还可以共用整个网络子系统,即在一个BTS内需实现GSM900和GSM1800两种收发信功能。其系统结构见图5-6。图5-6与GSM900共用网络子系统的系统结构针对以上GSM1800与GSM900共组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原则

29、上建议采用GSM1800与GSM900共用交换子系统和基站控制器的组网方式。5.1.3移动区域结构划分移动区域划分可以按照位置和业务进行区分,按照位置可以分为小区、基站区、BSC区、位置区、MSC区, 按照业务可以分为签约服务区和服务区等。小区:采用基站识别码或全球小区识别进行标识的无线覆盖区域。在采用全向天线结构时,小区即为基站区。基站区:由置于同一基站点的一个或数个基站收发信台(BTS)包括的所有小区所覆盖的区域。BSC区:由一个BSC的所有基站区所覆盖的区域。MSC区:一个MSC所控制的所有小区共同覆盖的区域。 一个MSC区可由一个或若干个位置区组成。位置区:移动台可任意移动不需要进行位

30、置更新的区域;位置区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小区(或基站区)组成。为了呼叫移动台,可在一个位置区内所有基站同时发寻呼信号。一个位置区一般在一个MSC内。服务区:移动台可获得服务的区域,即PLMN、PSTN或ISDN用户,无须知道移动台实际位置而可与之通信的区域。签约服务区:用户申请签约限制业务后,用户可获得的服务区。5.2网络结构网络的组织分为交换子系统和无线网络部分。 5.2.1交换子系统网络结构5.2.1.1话路网网络结构对于中国移动GSM网话路网而言,根据网中设置的各种节点所负责疏通呼叫的类型,国际部分由设置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三个国际局组成,国内部分可将网络分为省际网络、省内网络以及本地网络

31、三个层面,即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网络结构分为三级,省际网络层面由一级汇接中心(TMSC1)组成,负责省际业务的话路汇接;省内网络层面由二级汇接中心(TMSC2)组成,负责省内业务的话路汇接;本地网络层面由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及关口MSC(GMSC)组成,负责移动业务的终端和与其它网间的接口。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话路网目前采用二、三级混合结构,采用二级结构的省内话路网由一级兼二级汇接中心(TMSC1/TMSC2)和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组成;采用三级结构的省内话路网由一级汇接中心(TMSC1)、二级汇接中心(TMSC2)、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以及关口

32、MSC(GMSC)组成。一级汇接中心(TMSC1)负责疏通各省之间的省际长途话务,二级汇接中心(TMSC2)负责疏通省内各本地网之间的省内长途话务量,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负责疏通本地网内的话务,关口MSC(GMSC)负责疏通中国移动用户与其他运营商用户之间的话务。综上所述,中国移动GSM话路网的结构如图5-7所示:图5-7中国移动GSM话路网的网络结构5.2.1.1.1国际局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建设了一个国际交换局(ISC),三个ISC之间设置低呼损电路群。三个ISC分别与其所在地的TMSC1、关口局设直达电路。国内侧中继电路采用分区汇接方式组织,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由

33、这三个国际局汇接所辖区域内各省的国际长途业务量,即各省的国际长途话务通过本省的TMSC1和其所属汇接区国际局所在地的TMSC1送至相应国际局。5.2.1.1.2省际长途网网络结构中国移动GSM话路网省际长途网络层面由一级汇接中心(TMSC1)组成。一级汇接中心(TMSC1)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每省都至少有一个一级汇接中心(可兼有二级汇接中心的功能),一级汇接中心(TMSC1)一般应成对设置,对于长途业务量较小的省可设置一个TMSC1,对于长途业务量较大的省可建设第二对TMSC1。(2)当一个省的省际长途业务量超过一对一级汇接中心(TMSC1)的能力时,在省中心建立第二对一级汇接中心(T

34、MSC1),两对一级汇接中心(TMSC1)在网络中的位置应完全相同。TMSC1之间原则上采用网状网相连,各个TMSC1和国际局之间原则上应设置直达中继。5.2.1.1.2省内长途网网络结构中国移动GSM话路网省内长途网络层面由一级兼二级汇接中心(TMSC1/TMSC2)或独立的二级汇接中心TMSC2组成。独立的二级汇接中心TMSC2的设置应遵从如下原则:(1)各省应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一级汇接中心TMSC1(兼做二级汇接中心TMSC2)设备的资源,并通过扩容现有一级汇接中心TMSC1(兼做二级汇接中心TMSC2)设备来实现网络长途话路转接能力的持续增长。 (2) 独立TMSC2应成对设置,以保证网

35、络组织的安全和可靠。(3)当一对独立TMSC2应能满足疏通全省省内长途业务量的需求时,如无特殊要求,应尽量不在省内设置多对TMSC2。中国移动各省GSM的话路网的组网方式共有以下三种:方式一:全省只设置一对汇接中心,即一级汇接中心TMSC1与二级汇接中心TMSC2综合设置,负责转接本省的省内和省际长途话务。此时网络结构为二级网结构。方式二:全省设置多对汇接中心,一级汇接中心TMSC1与二级汇接中心TMSC2独立设置,省内各MSC/GMSC、独立GMSC与TMSC2、TMSC1均设有直达中继电路,对于省内长途呼叫,MSC、GMSC通过与TMSC2间直达电路,接至TMSC2,由TMSC2疏通;对于

36、省际长途呼叫,MSC、GMSC通过与TMSC1的直达电路,直接接至TMSC1,由TMSC1疏通。此时物理结构虽然分为三级,但从每次呼叫接续的过程来看,仍是二级网结构。方式三:全省设置多对汇接中心,一级汇接中心TMSC1与二级汇接中心TMSC2独立设置,省内各MSC、来话GMSC、去话GMSC(就远入网)仅与TMSC2设置直达中继,不与TMSC1设置直达中继电路,无论省内还是省际长途呼叫,MSC、GMSC均接至TMSC2,对于省内业务,由TMSC2负责疏通;对于省际业务,TMSC2接至TMSC1,由TMSC1疏通。此时网络结构为三级网结构。设置独立TMSC2的省,可根据省内各本地网的传输电路组织

37、情况和话务流量流向,采用方式二、方式的三混合方式,即在传输电路组织条件较好、省内省际长途业务量大的本地网采用方式二,本地网内产生的省内、省际长途业务分别由TMSC2、TMSC1负责疏通,在传输电路组织较差,省内省际长途业务量较小的本地网采用方式三,MSC和GMSC的长途业务均只送至TMSC2,由TMSC2疏通省内长途业务,并将省际长途业务送至TMSC1,由TMSC1负责疏通。省内长途话路网的网络组织应根据网络规模和传输电路的组织等方面来选择,当自有传输资源比较丰富且省内传输电路组织较方便时,在建设独立的二级汇接中心TMSC2时应优选方式二以减少话路的转接次数并提高通话服务质量。5.2.1.1.

38、3移动业务本地网网络结构5.2.1.1.3.1移动业务本地网的划分中国移动的本地网(网络角度)设置应区别于行政层次的本地网(行政角度),逐步打破传统行政区域的划分模式,立足于市场需要、业务分布来合理确定。原则上一个本地网可以服务一个业务量较大的行政地区(市),也可以服务多个业务量较小的地区(市)。本地GSM网的建设,应遵循“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以减少MSC/VLR之间的位置更新、切换以及MSC/VLR间的话务量等。5.2.1.1.3.2 MSC及GMSC的设置原则MSC的设置原则:目前中国移动绝大部分本地网内建设了用于疏通本地业务的移动端局MSC,只有少部分本地网未建设MSC,采用虚拟局的

39、方式。MSC具有GMSC功能,可与其他运营商的关口局相连接(如本地网设有独立的GMSC,应由GMSC与其它运营商的关口局相连接)。MSC与本地独立GMSC及其所属的汇接中心TMSC设置直达中继电路。GMSC的设置:(1)移动本地网中,移动用户数较少或移动端局数量较少时,本地网中MSC应兼作关口局GMSC,不设置独立GMSC。(2)当本地网规模较大,移动端局数量较多(4个以上)时,应建设一对独立的独立关口局GMSC负责不同运营商网间话务量的疏通。初期,为节省投资成本,也可先建设一个独立关口局,另一个关口局可由某一端局继续兼做。(3)为保证网络组织的安全可靠性,成对设置的独立关口局GMSC设备应设

40、置在传输条件好、安全可靠性高的两个不同局址内。(4)GMSC与其它运营商的关口局之间应设置直达中继电路,尽量避免经中间运营商关口局的转接。5.2.1.1.3.3 本地网网络组织结构对于中小规模的本地网(移动端局数量较少时),MSC之间为网状网相连接,各端局间均设置直达路由。每个MSC与本地关口局及其所属的TMSC设置直达电路。当本地网网络规模较大,移动端局数量较多时,MSC间话路网网络组织应按以下原则:(1)考虑到保证MSC间越局切换话务的稳定可靠,覆盖区重叠的MSC间应设置直达中继电路。(2)位于同一局址的MSC之间应设置直达中继电路,考虑到楼内传输电路较易组织,这些MSC之间的电路应设置为

41、低呼损电路。(3)位于不同局址的MSC之间,在话务量较大时,也应设置直达中继电路,以减少话务转接次数,同时节省本地传输电路和其所属TMSC的转接量;在话务量较小时,可采用由GMSC转接MSC之间话务的方式。(4)每个MSC与本地关口局及其所属的TMSC设置直达电路。5.2.1.1.3.4与其运营商网络的互通在实现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时,中国移动GMSC设备与对方关口局之间应设置直达中继电路,尽量避免需经第三方运营商的关口局进行中间转接。当与多家运营商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时,在满足能力需求的情况下可采用不同对GMSC分别连接不同运营商的关口局。另外,中国移动的网络组织及路由方式应遵循“平等接入

42、总体技术要求”和相关文件的规定。5.2.2无线子系统结构无线子系统由变码器(TRAU)、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台(BTS)及维护操作中心(OMC-R)等组成。图5-8 无线子系统结构5.2.2.1 位置区的设置原则位置区在同一个MSC内可以自由选择,可大可小,但最终目的是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平衡无线信道上的信令负载(寻呼与位置更新的矛盾)以及设备的处理器开销。5.2.2.2 BSC的设置原则基站控制器的设置主要是其控制范围的设计和负载的合理控制。如采用多个基站控制器,在满足厂家设备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遵循以下原则:每个BSC控制的基站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尽量减少与其它基站控制器所辖

43、基站在地理上多次交叉,以减少不必要的同一交换机内基站控制器间以及不同交换机基站控制器间的切换;尽量使各个BSC控制的基站的总话务量比较均匀,这样使各BSC负荷比较均衡;尽量将基站控制器间切换区域避开用户密集区。对于个别BTS数量较少的业务区,BTS可以直接与BSC相连接,也可以通过基站接口设备(BIE)采用远端控制的连接方式与BSC相连接。5.2.2.3 BTS的设置原则5.2.2.3.1 BTS设置原则满足覆盖及话务分布的要求,根据用户密度分布数据及对覆盖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站站型、站间距离和天线类型,合理配置基站载频数量;充分考虑本网和相邻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现状和远期规划,以有利于移动通信

44、网间的协调和发展;根据移动电话用户分布情况,基站一般设在用户集中、人口密集的地区。郊区用户密度较小,且较为分散,要有广度覆盖;而市区大型商场、办公楼、星级宾馆、地铁、隧道、大型娱乐场所等地方要有立体覆盖。选址要求如下。(1) 避免在UHF TV台设站。如果一定要设站,应核实是否存在相互干扰或是否可采取措施避免干扰。(2) 避免在雷达站附近设站,如要设站应采取措施防止相互干扰和保障安全。(3) 避免在高山上设站。 (4) 避免在树林中设站。如要设站,应保持天线高于树顶。(5)新建GSM900MBTS与联通CDMA基站邻频共用设台要求应符合信部无200265号文件关于800MHz频段CDMA系统基

45、站和直放机杂散发射限值及与900MHz频段GSM系统邻频共用设台要求的通知。 (6)市区基站中,对于小蜂窝区(R=13km)基站宜选高于建筑物平均高度但低于最高建筑物的楼房作为站址,对于微蜂窝区基站则选低于建筑物平均高度的楼房设站且四周建筑物屏蔽较好。(7) 市区基站应避免天线方向与大街方向一致而造成对前方同频基站的严重干扰,也要避免天线前方近处有高大楼房而造成障碍或反射后干扰其后方的同频基站。(8) 避免选择今后可能有新建筑物影响覆盖区或同频干扰的站址。(9) 市区两个系统的基站尽量共址或靠近选址。(10) 有必要的建站条件: a. 楼内有可用的市电及防雷接地系统b. 楼面负荷能满足工艺要求

46、。c. 楼顶有安装天线的场地。5.2.2.3.2 BTS站型配置 满足覆盖及话务分布的要求根据用户密度分布数据及对覆盖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站站型、站间距离和天线类型,合理配置基站载频数量;充分考虑本网和相邻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现状和远期规划,以有利于移动通信网间的协调和发展;根据移动电话用户分布情况,基站一般设在用户集中、人口密集的地区。郊区用户密度较小,且较为分散,要有广度覆盖;而市区大型商场、办公楼、星级宾馆、地铁、隧道、大型娱乐场所等地方要有立体覆盖。 基站应按照用户密度分布进行设置主要交通公路的基站。在具体设置基站时,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高话务密度区:主要指市区中心繁华街区,重点考虑引

47、入跳频技术增加网络容量,及引入GSM1800M频段,形成双频网。单基站配置按三扇区基站配置,天线挂高一般在2530米,多采用双极化和电调天线。对覆盖区内个别盲点或话务量较高的热点地区采用微蜂窝进行立体覆盖。 中话务密度区:指高话务密度区以外的一般市区。 低话务密度区:指郊县。根据用户发展情况,扩大、完善网络覆盖面。 微蜂窝:首先考虑用于解决宏蜂窝难以覆盖的商场底层、地下车库、楼群阴影区等盲区或弱场强地区,以及一般的话务热点和临时性的话务热点。5.3 信令网与话路网的关系对于中国移动GSM网信令网而言,也分为国际部分和国内部分,国际部分由设置在广州、上海的1对国际信令转接点ISTP组成,国内部分

48、可分为省际网络、省内网络以及本地网络三个层面,即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通信网信令网网络结构分为三级,省际网络层面由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组成,负责省际信令业务的转接;省内网络层面由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组成,负责省内信令业务的转接;本地网络层面由TMSC、MSC/VLR、GMSC、HLR/AUC、SMSC、SCP、SGSN、IP网关等信令点(SP)组成。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通信网信令网目前采用二、三级混合结构,采用二级结构的省内信令网由高级兼低级信令转接点(H/LSTP)和信令点(SP)组成;采用三级结构的省内信令网则由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信令点(

49、SP)组成。中国移动GSM信令网的结构如图5-9所示:图5-9 中国移动GSM信令网结构图信令网与话路网相对独立,但其间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省内信令网为三级结构的省:各SP连到省内LSTP或与HSTP和LSTP均设置直联信令链路;TMSC1只连到本省HSTP。对于省内信令网采用二级信令网的省:各SP均连到本省的H/LSTP上。图5-10 GSM话路网与No.7信令网的对应关系6编号6.1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MSISDN)此号码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中国移动GSM用户所需拨的号码。(按照E.164定义的号码)6.1.1号码组成号码结构为:CCNDCSN国内有效ISDN号码国际移动用户ISDN

50、号码 其中: CC为国家码,我国为86。N1 N2 N3H0 H1 H2 H3ABCDNDCHLR识别号SN 国内有效ISDN号码为一个11位数字的等长号码:国内有效ISDN号码由三部分组成: 中国移动GSM业务接入号NDC:13S(S9、8、7、6、5、4); HLR识别号:H0 H1 H2 H3 ,表示用户归属的HLR,也用来区别移动业务本地网,全国H0 H1 H2 H3分配见6.1.2节; 移动用户号:ABCD,由各HLR自行分配。6.1.2 HLR识别号的分配(1)当H0等于0时,H1H2由全国统一分配,参见表6-1,6-2,6-3,6-4,6-5。a、 网号为139时表6-1H2H1

51、01234567890内蒙古1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江苏江苏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天津天津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3广东河北河北河北山西山西黑龙江河南河南河南4辽宁辽宁辽宁吉林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内蒙古黑龙江辽宁5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安徽安徽浙江浙江福建6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浙江浙江浙江浙江福建7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海南海南广西广西江西8四川四川重庆重庆湖南贵州湖北云南云南西藏9四川陕西陕西甘肃甘肃宁夏安徽青海辽宁新疆b、 网号为138时表6-2H2H1012345678901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江苏江苏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天津天津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3天津河北河北河北山西江西黑龙江河南河南河

52、南4辽宁辽宁辽宁吉林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内蒙古黑龙江辽宁5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安徽安徽浙江浙江福建6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浙江浙江浙江浙江福建7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海南海南广西广西江西8四川四川四川重庆湖南福建湖北云南广东山东9江苏陕西广东甘肃贵州福建广东广东广东新疆c、 网号为137时表6-3H2H101234567890辽宁辽宁陕西河北海南山西云南河南河南四川1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江苏江苏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天津天津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3广东河北河北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河南河南河南4辽宁辽宁辽宁吉林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内蒙古黑龙江辽宁5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安徽安徽浙江浙江福建6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

53、东浙江浙江浙江浙江福建7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海南河南广西广西江西8四川四川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云南云南云南山东9四川陕西陕西福建重庆宁夏广东青海辽宁新疆d、 网号为136时表6-4H2H101234567890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浙江浙江福建福建福建1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江苏江苏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天津天津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3广东河北河北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河南河南河南4辽宁辽宁辽宁吉林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内蒙古黑龙江辽宁5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安徽安徽浙江浙江福建6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浙江浙江浙江浙江福建7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福建河南广西广西江西8四川四川四川重庆河南贵州河南云南云南山东9广东陕

54、西陕西甘肃重庆福建广东广东辽宁新疆e、 网号为135时表65H2H101234567890广东广东广东重庆辽宁安徽内蒙古辽宁吉林吉林1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广东广东上海上海上海上海2天津天津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广东3广东河北河北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河南河南河南4辽宁辽宁辽宁吉林吉林黑龙江黑龙江吉林黑龙江辽宁5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安徽安徽浙江浙江福建6福建江苏江苏山东山东浙江浙江浙江浙江福建7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福建河南广西广西江西8四川四川四川重庆湖南贵州湖北云南云南山东9广东陕西广东福建重庆福建广东山西广东广东注:表中空格处的H1 H2为备用。H3由各省自行分配,一个HLR可包含一个或若干个

55、H3 数值。(2)当H0不等于0时,H0H1H2由全国统一分配。具体分配方案由相关部门制定。6.1.3拨号程序本地呼叫:(1)移动 本地固定:0+长途区号+被叫号码(2)移动 本地移动:被叫号码长途呼叫:实现“平等接入”后,中国移动用户可自由选择所有运营商的长途网。拨打长途时需要在被叫号码前加拨所选长途运营商的CIC码。具体拨号程序如下:(1)移动 外地固定: CIC+0+长途区号+被叫号码(2)移动 外地移动:CIC+被叫号码国际呼叫:移动用户国际用户:0+0+国家代码+被叫号码紧急呼叫:对火警只须拨119,对匪警只须拨110,对急救中心只须拨120。其他呼叫:移动用户拨打客服中心、秘书台、

56、语音信箱等其他呼叫,可直接拨打被叫号码。6.2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在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中,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用户的号码,为一个15位数字的号码,结构为:MCCMNCMSIN国际用户用户识别国内移动用户识别由三部分组成:移动国家号码MCC:由3个数字组成,唯一地识别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中国为460。移动网号MNC: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网。中国移动900/1800MHz TDMA数字公用蜂窝移动通信网为00。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唯一地识别国内的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中移动用户。当一个移动用户的MSISDN号码为13S H0H1H2H3 ABCD

57、时,他对应的IMSI号码结构定义如下:(1)当H0等于0时,460 00 H1H2H3 S XXXXXX其中:S为9、8、7、6或5,与MSISDN号码中的S位相同。H1H2H3与MSISDN号码中的H1H2H3相同。XXXXXX是MSISDN号码中的ABCD经扰码得到。扰码方法由各省自行定义。(2)当H0不等于0时,460 00 H1H2H3 R H0XXXXX其中:R为4、3、2、1或0。R与MSISDN号码中的S位的对于关系为:当R为4时对应于S为5;当R为3时对应于S为6;当R为2时对应于S为7;当R为1时对应于S为8;当R为0时对应于S为9。H0与MSISDN号码中H0的相同。H1H2H3与MSISDN号码中的H1H2H3相同。XXXXX是MSISDN号码中的ABCD经扰码得到。扰码方法由各省自行定义。6.3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当呼叫一个移动用户时,为使网络再次进行路由选择,根据HLR的要求,由VLR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一个号码。该号码在接续完成后即可以释放给其它用户使用。它的结构为:(1)结构1:139 00 M1M2M3 ABC其中:M1M2M3为MSC/VLR号码,(2)结构2:1374 M0 M1M2M3 ABC其中:M0M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