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WORD版PPT~)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8069934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原理(WORD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原理(WORD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原理(WORD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WORD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WORD版PPT~)(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 育 学 原 理引 言 巴甫雷什学校 一年级学生 格里沙 女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奥地利 动物学家 劳伦茨 小灰天鹅 将首先看到的动物当成妈妈 提出教育最佳期概念 莫斯科郊外 中年男子梅林柯夫 5岁时 菜园 两年 白菜芯 惩罚第一章 绪 论n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认识教育学的意义。n 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历史与发展n 教学难点:掌握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n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采用师生互动教学、自学、个别指导等方法为辅。n 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3、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

2、对象、性质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 1国外的教育学概念 (1)希腊语伊始的教育学 从语源上看,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即教仆派生而来的。古希腊把照料、陪送奴隶主子女上学的奴隶称为教仆。教育学意味照管儿童的学问。 (2)斯拉夫国家的“教育学”n 世界上最早给教育学的内涵以确切表达的应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开篇写道:“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n 苏联教育家皮斯库诺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法国学者贝斯特、日本学者田浦武雄n 尽管教育学一词的使用并不一致,“但总的来说,多数人倾向于把它作为对教育

3、的学术性研究的总称”。而且,“只要称得上教育学,就不是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议论或常识,而必然具有某种理论体系”。 . 中国的教育学概念n 在中国,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论述虽有所不同,但根本观点基本一致,大都沿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教育学主要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观点得到人们的基本认同。 n 从以上对教育学的定义来看,通常把教育学定义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n 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教育学是关于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n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4、,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n 所谓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来源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包括: (1)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 常识问题是前人已经探明和解决了的教育问题,不需要进行研究,不具有研究价值。未决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明和解决的教育问题。 (2)“大”问题和“小”问题n “大”问题涉及教育全部或主要方面的各种因素的矛盾和疑难问题,如“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状况如何”等。n “小”问题,即微观问题,聚焦于教育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或关系的矛盾和疑难,如“怎样认识学生的主体性”、“

5、怎样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3)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n 表象问题就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表面特征及其外在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疑难问题的反映,是教育中的个别的、特殊的和具体的问题,如“城乡小学教师素养有何差异?”等。n 实质问题则是对教育内在的特性及其内部关系的矛盾和疑难的反映,是教学中普遍的、一般的和抽象的问题,如“现代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及其关系是什么?”等。n 发现、提出和解决表象问题必要,须在此基础上 挖掘、发现、提出和解决实质问题。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关于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反映。 两大基本规律: 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

6、关系 二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是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基本规律、教学原理、德育原理等方面的揭示和阐明上,它的研究任务是为具体教育学科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本理论学科地位。 二、教育学的基本任务1、发展教育理论2、解释教育问题3、改造教育实践4、提高教师素质三、教育学的几个相关基本概念 (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活动自人类产生后就开始存在,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的学问乃至成为科学,则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因此,从时限上看,教育在先,教育学在后;从内容上看,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

7、实践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由若干门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n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和学校管理学。n 教育学科:狭义的教育学科指师范院校和教育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的总称,目前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各学科教学论;广义的教育学科则泛指教育科学体系中所列的各类教育学。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n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在很多情况下是同一概念,但仍要注意二者之间的细微区别。教育科学通常是指整个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

8、,而教育学仅仅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四)教育学与学科教育学 由于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中最一般性的问题,它抛开了各种特定的教育形态和内容,而学科教育学则是教育学在某学科方面的运用,是针对某学科的教育理论的深化和细化。 如语文教育学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文教育的规律从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过程方式、方法等方面来研究探讨语文教育的规律”。 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欧洲: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即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约2000年 中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即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约2500年。 1中国古代(1)

9、论语中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n 世界上最早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共20篇,其中论及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n (1)关于“学”的教育思想。论语开篇即论“学”。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有:“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结合,即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常常践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学而不思就会迷茫、思而不学亦会徒劳无益,强调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强调言行结合、学行结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学习与温习结合,重视对知识的温习与

10、总结。n (2)关于“教”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上,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对象不应有年龄、品行或贫贱的区分,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通过教育成为知仁明礼的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在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予以四教:文、行、忠、信”;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教学;在教学原则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施予不同的教育。 n 此外,孔子还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为师之道。n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反映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中对于教与学的诸多论述对后世的

11、教育都有很大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n 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相传为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乐正克所著,比外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问世三百多年。学记是我国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全书只有1229个字,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制度、教学原则于方法及教师的地位、作用、师生关系等。 (1)阐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建国君民的政治人才和安分守己的顺民。 (2)论述了学校教育制度。学记提出“家有熟,党有庠,

12、术有序,国有学”,按行政区域和级别设置学校的设想。 (3)概括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预时孙摩(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性、观摩性)、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臧息相辅(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著名教学原则与方法。 (4)突出提高教师的地位,提出师道尊严的思想。“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者所以学(教)为君也。” 2古代欧洲 n 柏拉图的理想国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n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n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最早的教

13、育专著。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表达了朴素的教育民主的思想,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主张尊师爱生,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方法和三个递进的阶段,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著作。n 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因而在学科分类中还没有一席之地。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n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其思想体系, 要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如维多利诺、拉伯雷、莫尔、马丁路德等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新教育,对资产阶级

14、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n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n 捷克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人类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n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该书由总论、体育、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及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等6篇33章组成,为近代教育学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n (1)关于教育目的与作用。夸美纽斯打破以宗教教育目的为唯一的教育目的,提出教育不但要为来世的永生做准备,更要为现世的幸福做准备,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

15、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好准备。n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首先,他把教育看做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其次,他认为人都是具有天赋的,而人的天赋的发展,关键在教育。 n (2)从泛智教育主张出发进而提出普及教育思想。他强调“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让男女儿童都受教育。n (3)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重要内容:教育要遵循教育“秩序”(教育规律);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他认为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教育上的年龄分期主张。 (4

16、)根据自然适应性原则和年龄分期主张,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学制。每个家庭有母育学校;每个村落有国语学校;每个城市有高等 学校;每个国家(或省)有大学。 (5)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6)系统地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特别是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系统性)原则等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 n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树立了教育史上的丰碑。比较完整地、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首创颇丰:n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第一个试图在西方建立分科教学理论;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班级授课制;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试图建立统一的学制,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管理等,为教育

17、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为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教育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使教育的学问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推进了教育的国家化、世俗化、普及化,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现代教育之父。一般认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2洛克的教育漫话n 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心灵白板说”和教育万能论的基础之上。n (1)关于教育的作用。洛克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出发,极为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儿童的天性比做没有痕迹的白板,可以任人随意地去涂写和塑造。洛克主张教育万能论,他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8、。” (2)关于教育目的。洛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必须是身体健康、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具有道德、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3)关于教育内容。在论述教育的内容时,洛克第一次对德、智、体作了明确区分。 洛克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特别重视体育的人。德育是洛克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反对惩罚的德育方法。 3卢梭的爱弥儿n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n 爱弥儿一书反映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n 卢梭的自然教育的主要思想观点: (1)关于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即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教育,培养具有自然天性的人。“归于自然

19、”,遵从天性,就是卢梭开创新自然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根本原则。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地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4)自然教育的实施方法。卢梭将教育分为婴儿期(出生2岁)、儿童期(212岁)、青年期(1215岁)和青春期(15岁成年)四个阶段,分别实施身体保健、感官训练、施智育和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n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他的主张,树立了教学论发展史上的丰碑,为教育心理学化和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776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

20、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后来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1802年,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被资产阶级教育家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提出教学过程的四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作用。普通教育学曾风靡一时,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被其学生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后来被人称为“传统教育派”。 其他教育名著 n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n 法国卢梭爱弥尔n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n 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n

2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西方教育现代化创立初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西方教育现代化从教育科学化开始起步。早期教育科学运动是以教育实验(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为基本方法,使教育向实证的方向发展。实验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赖伊和梅伊曼,他们创立了实验教育学。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压抑儿童的个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主张尊重儿童个性,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树立“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即以“现代教育三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三中心”,提出

2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构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2、西方教育现代化反思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 n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美国朝野。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论”造成教育混乱和教育质量下降遭到批评,新传统派教育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为加强科技竞争,科南特提出天才教育主张,实施“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n 布鲁纳1963年出版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的课程设计思想,强调教学主要是讲清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结构,学习主要是发现,主张将教材的逻辑组织(学科结

23、构)与心理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的内部结构)相结合,其结构教学理论对欧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由于新传统派教育的教育主张和美国的民主传统相违背,天才教育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后来遭到激进的人本主义教育者的批评。 3、西方教育现代化确立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第三节 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学好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 二、学好教育学,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好教育学,有助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改革,总结经验,创新教育理论第二章 教育概述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从字源上探究,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

24、文中。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上记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西方,教育这词的英、美、法文均为education,它们都来自拉丁文。词首e原意为“出”,词干意为“引”,含义为“引出”,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完善地发展。 从字源上看,中外赋予教育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示范、鞭策下学习、觉悟和发展。 各种有关教育概念的表述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

25、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归)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代表作: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代表作: 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

26、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第一,教育的不分化性。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构木为巢” 第二,教育的全民性与均等性。 第三,教育内容与

27、形式的缺乏与简单。(二)农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第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三)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征: 第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第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第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复习思考题

28、: 1、了解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及科学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对师范生来说,学习教育学,掌握教育理论具有什么意义? 3、教育经历了哪几个历史发展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一、教育的本质与特性(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必定还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便是教育的本质。 (二) 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

29、体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递的能力。 最后,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只拥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 (如蚯蚓没有眼睛,但能感受光线的明暗,依靠的是它的躯体的感光细胞)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动物的信息和经验是以一种极为有限的信息方式而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传递的。在高等动物中,除本能外当然也有熟练和智力活动的存在。但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人却不同。对于人类来说,遗传不是经验获得和智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人对经验和智力

30、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形式进行的。人类又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工业、农业、文学、艺术等 同时,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 医疗活动、社会服务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指

31、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的人,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受教育者也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

32、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育内容的组成丰富多彩,从其涉及的范围来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就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因此,不要把教育内容与学校的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等同起来,更不能把教育内容看做就是教材。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施教者和求教者的中介。教育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形式把施教者和求教者联系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最

33、佳的教育内容是合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制约教育内容选编科学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定社会前进的要求;二是个体身心的发展规律。(四)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包括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 教育功能的结构 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2、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n

34、教育的正功能即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通常所言及的教育功能)n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n 关于教育的正功能,很多文章中多有论述,其具体表现是教育给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而教育的负功能在教育现实中也多有表现,如因教育结构失调而造成的毕业生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因提高教育质量而造成的学业负担过重等等。 (二) 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满足社会需要的过

35、程。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去进行。其中教育是促使人实现社会化,加速人由自然成长过程到社会成员过程转变的最有效形式。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两种财富: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和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精神文化。这两种社会财富所以能得以保存,并世代相传地继续发展下去,不是靠人的生物遗传实现的,而是靠教育将这些人类认识的成果传递给新的一代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遗传”。 人们今天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媒介去获取、理解各种知识和技术,但是这必须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之后才能进行。这个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就需要教育

36、去提供。 知识的纵向传递 横向的交流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人类创造的各类经验浩如烟海,但教育目的不同,社会需要不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以及教育自身条件状况和学生学习时间、在校时间有限等诸多限制,决定了教育对经验进行科学的选择,以典型的、有限的、基本的材料去教育学生,我们将其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进行人才选拔是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三)社会功能 1. 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

37、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第二,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第三,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第四,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延缓、发展或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38、人的发展需要。(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功能 校际之间/国际之间/信息高速公路(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培养了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高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 复习思考题: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本质特性? 2、如何理解教育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一例说明。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一、规律的规定性(一)规律与教育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育政策则不然) (二)规律的特征1必然

39、性 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的力量则必然要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地面下落2普遍性 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它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3客观性 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永恒性 规律贯穿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教育规律的理论结构n 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共有的规律,这类规律只有两条,即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n 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局部规律、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中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 (亦可将规律划分成宏观的规律和微观的规律) 三、

40、教育规律(一)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1)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1)教育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与促进 2)教育与现有科学技术发展状态的适应与促进 (2)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状态 不平衡通常表现在:1)地区的不平衡。 2)城市和乡村的不平衡。 (3)教育发展的“超前”和“滞后” “教育滞后”是指教育投资不能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承受力。 “教育先行”,则是指教育的发展要先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的增长要适当超越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 现代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教育的发展先于经济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2教育与

41、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1)对社会政治活动的直接介入。 如中国五四运动(2)营造与社会政治需要相吻合的学校政治文化氛围,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如党、团、少先队等政治组织、各级党校、团校及大学中的政治系、管理系等。(3)排除一切不利于政治统治的因素,为贯彻落实统治阶级的人才规格和思想标准扫除障碍。(4)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协调社会和家庭等各种教育形式,共同完成政治的需要和任务。(二)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身高体重-出生后第一年、青春发育期大脑发展-510个月;56岁;1314岁 充分利用发展的“最佳期”

4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 (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 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思维:形象到抽象;记忆:机械到意义) 教育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实验结果 早慧大器晚成 兴趣、爱好、意志、性格 必须根据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又是完整的统一。 必须坚持“全面教育”消极地“顺应” 积极地适应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 第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是发展的可能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 “最近

43、发展区”。 走在学生现有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教育对人发展的积极适应。(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 16世纪初,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 17世纪的英国早期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 18世纪法国民主主义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 裴斯泰洛齐 19世纪英国的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 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已被现代生产所证实,这完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意义(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3)教育

44、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涵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 (包括生产操作者的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和生产管理者的劳动与教育的结合) 二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4当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三个层次的三种结合模式,即: 宏观的事业适应型模式 中观的办学合作型模式 微观的过程结合型模式 (四)教育要优先发展1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 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 其一是从纵向上,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

45、入;其二是从横向上,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故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三种基本模式: 一是后行模式,即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去发展教育。 古代社会 英国 二是并行模式,即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教育投资多少依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波动。 法国、比利时、瑞典、新加坡等 三是先行模式,即教育发展先于其他行业或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超前、提前发展。 德、美、日 2现代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第一,教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第二,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质量的重要支撑力。第三,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产生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第四,教育是使中国摆脱人口重负、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途径。 3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投入优厚、预算优选落实优先发展的物质保证。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制约机制。 本节复习思考题:1、概念: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特殊规律2、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特点?应怎样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3、如何理解教育规律?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