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题库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8063536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考古学概论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古学概论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古学概论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考古学概论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概论题库(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名词解释文化层 :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 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 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 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 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 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

2、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 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 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旧石器: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是利 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用来狩 获与肢解猎物、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防身和加工制作其他材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新石器:新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用具,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在 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除了打制的方式外,还使用了磨制的方式,耗时更长,

3、但是能 够能够控制石器形状,比旧石器更加耐用。错金银: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属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是用金银丝 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错金银工艺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 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始见于商周 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 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

4、的国家。碳十四断代法: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 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 573040 年衰变, 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 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 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 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 用来测定5 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热释光测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测量文物烧制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 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之和,因而 也就能判断出其烧制时间。三星堆遗址:三星

5、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 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 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 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 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 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距离三星堆遗址50 公里,该文化 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 至前 650,在前1000 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 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6、,2006 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简答题 蓝田人的主要内容 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蓝田人在 1963 年中国陕西省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化石为一30 多岁女性的头骨。眉嵴硕大粗壮, 左右几乎连成一条横脊;头骨高度很低;骨壁厚度超过北京人,脑量只有780 毫升,亦小于 北京人。他们大约生活在110万至 115万年前,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草木茂盛,很多种 远古动物栖息,包括大熊猫、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动物,更有凶猛的剑齿虎。蓝田 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 砸器、中小型多边砍砸器

7、和单边砍砸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 和交互加工,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 的原始性。蓝田人用简单而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他们捕猎野兽, 采集果实、种籽和块茎等为食物。北京人的主要内容1921年,奥地利学者师丹斯基在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l第一颗“中国猿人” 臼齿,引起轰动,1927年正式发掘,1929 年发现了第1 个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此后一 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时的发掘中,又相继发现了4个较为完整的头盖骨及下颌骨、牙齿、肢骨 等人类化石和大量的文化遗物。不幸的是,这些珍贵的化石在1941

8、年 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前后下落不明。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文化层堆积来看。早期人类使用这个洞穴或在附近活动 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综合不同方法所测定的年代数据显示,早期人类使用周口店第一地点 的第一阶段为距今5040万年,第二阶段为距今4030万年,第三阶段为距今3020万年。 北京人脑骨还保持许多原始性的性状,头骨前额较低平,头骨最宽处在耳孔稍上方头骨壁较 厚,平均脑量为 1075 毫升。吻部显著向前突出。男女两性的头骨差别很明显,男性比女性 的粗壮得多。北京猿人曾经使用的石器原料多达40 余种,其中以脉石英为最多数,石器可 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锥、雕刻器和石球等6类。刮削器是周口店

9、遗址发现最多 的石器种类,以石片为毛坯,形体都比较小,重量很少超过20克。大型石器中的砍砸器(早 期称斧状器)最为重要,占石器总数的5、4%。郑州商城的城市布局 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都城,或以为是商王朝缔造者汤之亳都。城平面基本成方形,城墙每边 长约1700米,城内面积约3 平方公里。在四周城墙上共发现11 处缺口,有些就是城门。城 内之南部有密集的小型房基、窖穴和少量墓葬。东北部近40 万平方米的较高地带,发现有 一些大、中型夯土台基和房基,并有不少玉簪、铜簪和玉器;此范围应为宫殿区和贵族居住 区。城外西周有比较密集的小型居住址和墓葬;北部有制骨和铸铜的遗址;西部有制陶遗址; 南部有铸铜遗址。

10、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西汉都城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3 公里处。汉高祖五年(前202)在秦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长乐宫,以后陆续兴建,直至汉惠帝元年(前 194)才开始筑城墙,汉武帝时又有扩建。1956 年以来,一直在这里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全城的布局已经比较清楚。城的平面形状 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 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 个门道,南正门(安门)中间的门道 所连接的街,称为“弛道”是供国君专用的。城修有“环街”和“复道”,整个城内交通系 统畅通,而且排水系统也畅通。城内长乐宫和未央宫等宫殿居于城南,几乎占据了整个城圈, 东市和西市,以及市民住宅区位于城北。战国至秦代大墓的形制特点 战国时代

11、,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一些大墓甚至还保留著腰坑。有些国君和大 贵族的陵墓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国君的墓仅有一个墓道 或没有墓道。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这时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 固,积炭以御湿,某些墓在墓圹内大量屯沙以防盗。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种白色或灰色 的黏土填在棺椁的周围,以保尸体和随葬品不朽。棺椁仍然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贵 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椁。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礼器和乐器仍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 最重要的随葬品。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战

12、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存在,但总的说来,在战国 时代,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从商、西周以来,墓主的屍体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战国时代,除了南方的楚国以外,黄河流 域的秦、韩、魏 、赵、燕等国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别是西方的秦国,屈肢葬墓占 有相当大的比例,墓中屍体侧身而卧,四肢蜷曲。两汉铜镜的款式变化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化的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两汉时期 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 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2. 两汉铜镜的镜

13、钮主要为半圆形,十分规整。只是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 汉镜均有钮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形等。3. 两汉铜镜的镜缘多为宽厚的直平缘,边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 在。4. 汉镜纹饰有其独到之处,规矩纹有别于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 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 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5. 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划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

14、为有名,后人统称其 为“宋代五大名窑”,五大名窑各有特色。1、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产品的有刻、划、印的花纹, 瓷器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2、汝窑的特点主要是:釉色青而润泽;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通体有极细的纹片, 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3、官窑瓷器重视质地,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 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釉厚者开 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4、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

15、错,形成 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 一个特征。5、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 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 乳光釉。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论述题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 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起着相互支持的作用的。在人文社会 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 学等,

16、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 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 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 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 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 方面的欠缺和不足。而考古学以发掘的实物资料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进行补充支 持,双方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大汶口文明的社会性质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我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17、的一种原始文化。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 的发展过程,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目 前有 3 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私有制已经确立,一夫一妻制已得到巩固,应处于父系氏族社 会末期阶段。另一种认为墓内随葬品悬殊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奴隶社会的初级阶段。 再一种是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大汶口 文明的各阶段发展不尽相同,可以大概分为早、中、晚三期。1、 早、中期: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 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 主要是女性。这

18、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 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2、 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 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演变。从墓的规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从随葬品来看,差别更 加悬殊,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显著私有制的出现代表着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 槛。仰韶文化的主要类型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000 年至 3000 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

19、到河南省之间。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 同,仰韶文化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二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河南 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1、 半坡文化:因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陶器为手制,质地多为夹砂和泥质红陶,有少量黑、灰色陶器。器形主要有圆底或平底的 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纹饰风格朴实厚重,彩绘纹样,有绳纹、鱼纹、 人面纹等图案,常见内彩,有些钵盆类陶器见有不同的刻符。生产工具中的石器以磨制的为 主,也有打制的。建有大型环壕村落,居址排列有序,以圆形半地穴为主要建筑形式。村边 有公共窑场,村外有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整齐,早期多单人葬,晚期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儿 童多使用瓮棺埋葬,一般埋葬在居址附近。2、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类型因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器形有卷沿和敛口曲腹盆、钵,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芦口平 底瓶、敛口深腹瓮、深腹罐、釜灶等。纹饰主要是线纹、绳纹和彩绘,不见内彩。生产工具 中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普遍采用了钻孔技术。陶刀和陶纺轮也是常见的工具。居住建筑多数 仍为半地穴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地面建筑,平面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居址面积较大, 立柱开始使用柱础。墓葬发现不多,成人采用单人仰身直肢葬式,很少有随葬品。不见多人 二次合葬,儿童用瓮棺埋葬,葬具组合较多变化,有的是专门的瓮棺,有的是日用陶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