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复习题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8062475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12.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化工原理 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化工原理 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化工原理 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 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 复习题(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化工原理作业第二章 流体流动一、选择题1、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工作,被输送液体密度发生变化(其余性质不变),则( D )。A、任意情况下扬程与密度无关;B、只有当(ZZ)= 0时,扬程与密度无关;C、只有阻力损失为0时扬程与密度无关;D、只有当P P = 0时,扬程与密度无关2、往复泵在操作中( A )。 A、不开旁路阀时,流量与出口阀的开度无关;B、允许的安装高度与流量无关; C、流量与转速无关;D、开启旁路阀后,输入的液体流量与出口阀的开度无关3、当离心泵内充满空气时,将发生气缚现象,这是因为( B )。A、气体的粘度太小;B、气体的密度太小;C、气体比液体更易起旋涡;D、气体破坏了液体的

2、连续性4、流体流动时产生摩擦阻力的根本原因是( C )。A、流动速度大于0 ; B、管道不够光滑; C、流体具有粘性5、离心泵输入大量空气后将发生( B )。A、汽化现象; B、气缚现象; C、汽蚀现象; D、气浮现象6、离心泵的调节阀开大时,则( B )。A、吸入管的阻力损失不变;B、泵出口的压力减小;C、泵入口处真空度减小;D、泵工作点的扬程升高7、在某校的离心泵特性曲线实验装置中,泵的安装高度为-1m时,泵的入口处装一U型管压差计,测的入口处的压力( B )。A、自始至终大于大气压力;B、随流量增大,经历大于、等于、小于大气压力三个阶段; C、自始至终小于大气压力; D、自始至终等于大气

3、压力8、离心泵铭牌上标明的扬程是(C )。A、扬程所能达到的最大值;B、功率最大的扬程;C效率最高时的扬程9、往复泵的流量调节常采用( C )。 A、出口阀;B、进口阀;C、旁路阀10、若将20硫酸用48mm3.5mm的无缝钢管输送,则硫酸达到湍流的最低流速为( D )。20时,硫酸密度为1.831g/ml,黏度为25.4厘泊。A、0.135m/s; B、1.5m/s; C、0.15m/s; D、1.35m/s11、下列雷诺数,属于湍流的是( B )。A、Re = 4000; C、Re = 2000400012、某离心泵入口处真空表的读数为200mmHg当地大气压为101kPa,则泵入口处的绝

4、对压强为(A)。A、74.4kPa; B、101kPa; C、127.6kPa13、当水面压强为一个工程大气压,水深20m处的绝对压强为( C )。A、1个工程大气压;B、2个工程大气压;C、3个工程大气压14、某齿轮泵输送密度为1.200g/ml的流体时,所提供的最大压头为60m,当用于输送密度为2.000g/ml的流体时,所提供的最大压头为( C )。 A、120m;B、60m;C、36m15、在稳定流动系统中,水由粗管连续地流入细管,若粗管直径是细管的2倍,则细管流速是粗管的( C )倍。A、2 ; B、8 ; C、416、输送气体的密度越大,则风机的风压( A )。A、越高 ; B、越

5、低 ; C、不变17、根据雷诺实验,流体在圆管中做稳态流动时,一般认为滞流时的雷诺数是( A )。A、Re 2000 ; B、Re 4000 ;C、2000 Re 2300 ;D、2000 Re 400018、流体在管路中做稳态流动时具有( D )特点。A、呈平缓的滞流; B、匀速运动;C、在任何截面的流速、流量、压强等物理参数都相等;D、任一截面处的流速、流量、压强等参数不随时间变化19、喷射式真空泵属于( A )式泵。A、往复; B、流体作用; C、旋转20、表压与大气压、绝对压的正确关系是( A )。A、表压=绝对压力-大气压;B、表压=大气压-绝对压力;C、表压=绝对压力+大气压二、思

6、考题1、说明下列名词的意义:定态流动、层流内层、汽蚀现象、气缚现象2、静力学基本方程应用条件是什么?等压面应如何选择?3、试说明粘度的单位、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4、流体流动有几种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5、流体处于层流及湍流流动时,其速度分布曲线呈何形状?最大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三、计算题1、如附图所示,敞口容器内盛有不互溶的油和水,油层和水层的厚度分别为700mm和600mm。在容器底部开孔与玻璃管相连。已知油与水的密度分别为800 kg/m3和1000 kg/m3。BDh1h2AC题5 附图(1)计算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2)判断A与B、C与D点的压力是否相等。解:(1)容器底部压

7、力 (2) 2、用一复式U形压差计测量水流过管路中A、B两点的压力差。指示液为汞,两U形管之间充满水,已知h1=1.2m,h2=0.4m,h4=1.4m,h3=0.25m,试计算A、B两点的压力差。题7 附图34624315解:图中1、2为等压面,即 (1)又 (2)将(2)代入(1)中: 3、为了排出煤气管中的少量积水,用附图所示的水封装置,水由煤气管道中的垂直支管排出。已知煤气压力为10kPa(表压),试求水封管插入液面下的深度h。解: 煤气表压 4、甲烷在附图所示的管路中流动。管子的规格分别为2196mm和1594.5mm,在操作条件下甲烷的平均密度为1.43 kg/m3,流量为1700

8、m3/h。在截面1和截面2之间连接一U形压差计,指示液为水,若忽略两截面间的能量损失,问U形压差计的读数R为多少?R题15 附图 12解: 在1, 2截面间列柏努力方程: 简化: 或: 其中: 又 5、25水在603mm的管道中流动,流量为20m3/h,试判断流型。解: 查附录25水物性: 为湍流 第四章 传热一、选择题1、间壁两侧液体的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要提高K值,关键在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B )。 A 、大者 ; B、 小者 ; C、两者2、在间壁式换热器内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此过程的总传热系数K值接近于( B )。A、蒸汽; B、空气 ; C、 蒸汽与空气的平均3、对流传热仅发

9、生( C )中。A、固体流体; B、静止流体; C、流动的流体4、稳定的多层平壁的导热中,某层的热阻愈大,则该层的温度差( A )。A、愈大; B、愈小; C、不变5、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对流传热,当热量通过湍流内层时,主要是以( A )方式进行。A、热传导; B、对流传导; C、热辐射6、用两种不同的保温材料,往往把导热系数值小者放在( A )。A、内层; B、外层; C、内、外层均可7、做传热实验时发现,空气在螺旋管内流动,a值( A )在光滑管内的a值。A、大于; B、小于; C、相等8、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是( B )。A、增大传热面积; B、提高K值; C、提高tm 9、用-10度冷盐水

10、冷却某溶液;使用列管式换热器应将冷冻盐水安排走( B )。A 、壳程 ; B、 管程 ; C、壳、管程均可10、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气体,气体中有稀酸冷凝出来,应将气体安排走( B )。A 、壳程 ; B、 管程 ; C、壳、管程均可11、喷淋式换热器属于( B )换热器的一种。A、 混合式 ; B、间壁式; C、蓄热式12、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凝乙醇蒸汽,乙醇蒸汽宜安排走( A )。A、壳程; B、 管程 ; C、 壳、管程均可13、对流传热方程中Q = a A t 中的t 是指( C )温度差。A、内壁与外壁 ; B、冷热流体的平均; C、壁面与流体间14、稳定传热是指传热系统内各

11、点的温度( B )。A、既随时间变化,又随位置变化; B、只随位置变化,但不随时间变化;C、只随时间变化,而不随位置变化15、蒸汽中不凝性气体的存在,会使它的对流传热系数a值( A )。A、降低 ; B、 升高; C、不变16、列管式换热器内,装设了两块横向折流挡板,则该换热器的壳程为( A )。A、单程; B、 双程; C、三程17、为了提高列管换热器管内流体的a 值 ,可在器内设置( A )。A、分程隔板 ; B、 折流挡板; C、 多壳程18、传热速率公式 Q=K A tm 中,tm 的物理意义是( B )。A、器壁内外壁面的温度差; B、器壁两侧流体对数平均温度差;C、流体进出口的温度

12、差; D、器壁与流体的温度差19、翘片管换热器的翅片应安装在(AD )。A、a小的一侧; B、 a大的一侧; C、管内; D、管外20、列管式换热器管程常用流速范围为:一般流体( A )。A、0.5-3m/s ; B、 3-15m/s ; C、 5-30m/s ; D、8-10m/s 二、思考题1、对流、传导、辐射三种传热方式各有什么特点?2、何谓定态热传导?3、逆流传热和并流传热各有何特点?4、强化传热过程的措施有哪些?5、试说明导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单位和彼此间的区别。三、计算题1、在外径100mm的蒸汽管道外包绝热层。绝热层的导热系数为0.08 W/(m),已知蒸

13、汽管外壁150,要求绝热层外壁温度在50以下,且每米管长的热损失不应超过150W/m,试求绝热层厚度。答: r2-r1=19.9mm 2、直径为573.5 mm钢管用40mm厚的软木包扎,其外又用100mm厚的保温灰包扎,以作为绝热层。现测得钢管外壁面温度为-120,绝热层外表面温度为10。软木和保温灰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043W/(m.)和0.07 W/(m.),试求每米管长的冷量损失量。解:本题为双层圆筒壁的导热问题,每米管长的冷损失量可用下式求得,即:其中:1=28.5mm 2=68.5mm 3=168.5mm 1=0.043() 2=0.07()负号表示由外界向系统内传递热量,即冷损失

14、量答: q/L=-24.53 W/m3、在逆流换热器中,用初温为20的水将1.25kgs的液体(比热容为1.9kJkg、密度为850kgm3),由80冷却到30换热器的列管直径为252.5mm,水走管方。水侧和液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0.85kW(m2)和1.70kW(m2),污垢热阻可忽略。若水的出口温度不能高于50,试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解:热负荷: Q=W1cp1(T1T2)=1.251.9103(8030)=1.2105W传热温度差:tm=(t2t1)/ln(t2/t1) =(8050)(3020)/ln(30/10) =18.2总传热系数: m2/W解得:Ko=485.44W/(m

15、2),有:S=Q/(Kotm)=13.9m2 答: S。13.9m24、一套管换热器,冷、热流体的进口温度分别为55和115。并流操作时,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分别为75和95。试问逆流操作时,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分别为多少?假定流体物性数据与传热系数均为常量。答:T2=93.7 t2=76.3第六章 精馏一、选择题1、生产中精馏是在( B )中多次而且同时进行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以得到接进纯的易挥发组分和接近纯的难挥发组分的操作。A、两个设备;B、同一设备;C、多个设备2、精馏操作进料的热状况不同,q值就不同,沸点进料时,q值为( C )。A、0. ; B、 13、在指定条件下进行精馏操作,所

16、需的实际板数较理论板数( A )。A、为多; B、为少;C、相等4、精馏段操作线的斜率为R/(R+1)全回流时,其斜率等于( B )。A 、0. ; B、 1 ; C、 5、精馏操作进料时的热状况不同,q值就不同,冷液进料时,q值为( D )。A 、0 ; B、16、精馏塔的进料状况为冷液进料时,则提馏段的液体下降L*( A )。A.、 L + F ; .B、. L + F ; C、.= L + F7、酒精精馏塔顶产生的蒸汽浓度为89%(摩尔%),在冷凝器内全部冷凝为液体时,则馏出液的浓度x d为(A )。A 、89% ; B、 89%8、用Y-X图表示精馏塔在某一回流比操作时,其操作线的位置

17、( C )。A、在对角线之下;B、与对角线重合;C、在对角线与平衡线之间9、全回流时Y-X图上精馏塔的操作线位置(B )。A、在对角线与平衡线之间;B、与对角线重合;C、在对角线之下10、若该溶液的相对挥发度a=1时,则表示此溶液( C)用一般的蒸馏方法分离。A、很容易;B、不容易;C、不能11、常压下沸点为185与水不互容的A组分,若采用水蒸汽蒸馏方法,在常压下,此混合液的沸点为( A )。A、 185 ; C、=100 ; D、=18512、从沸点一组成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将混合液加热到( C )才能从混合液中分出易挥发组分增多的蒸汽。A、液相区;B、气相区;C、气液共存区13、从沸点一组成

18、相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将混合气冷凝到( C )才能从混合气中分出易挥发组分增多的蒸汽。A、气相区 ; B、液相区; C、 气液共存区14、所谓理想溶液是指溶液中不同组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B )相同组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的溶液。A、 ; B、= ; C、15、蒸馏操作属于( B )。A、传热 ; B、传热加传质 ; C、传质16、某二元混合物,其中A为易挥发组分,液相组成X=0.6,相应的泡点为 tx与之相平衡的汽相组成y=0.7,相应的熔点为ty,则( )。A 、tx = ty ; B、 tx ty 17、精馏中引入回流,下降的液相与上升的气相发生传质使上升的气相易挥发组成浓度提高,最恰当的说法

19、( D )。A、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B、汽相中难挥发的组分进入液相;C、液相中易挥发组分和难挥发组分同时进入气相,但其中易挥发组分较多D、液相中易挥发组分进入气相和汽相中难挥发组分进入液相的现象同时发生18、精馏设计时,若F,xf,xd,xw,V 均为定值,将进料热状态从q=1变为q1时,设计所需理论板数( B )。A、 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判断依据不足19、当回流从全回流逐渐减小时,精馏段操作线向平衡线靠近,为达到给定的分离要求,所需的理论板数( A )。A、逐渐增多; B、 逐渐减少; C、不变20、某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y=0.75x+0.216 ,则操作回流比为

20、(C )。A、 0.75 ; B、 0.216 ; C、 3二、思考题1、精馏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精馏塔必须有回流?2、说明操作线、平衡线和q线的意义、特点。3、最小回流比、适宜回流比、全回流4、说明下列名词的意义与作用:恒摩尔流假设、理论板、进料热状况参数、回流比5、q值的意义是什么?根据q的取值范围,有哪几种进料热状况?6、精馏塔中气相组成、液相组成以及温度沿塔高如何变化?三、计算题1、在压强为101.3kPa下,正己烷-正庚烷物系的平衡数据如下:t, 30364046505658x 1.00.7150.5240.3740.2140.0910y 1.00.8560.7700.6250.44

21、90.2280试求:(1)正己烷组成为0.5(摩尔分数)的溶液的泡点温度及其平衡蒸汽的组成;(2)将该溶液加热到45时,溶液处于什么状态?各相的组成是多少?(3)将溶液加热到什么温度才能全部气化为饱和蒸汽?这时蒸汽的组成是多少? 解:由所给平衡数据做t-x-y图(见本题附图)。(1)当xA=0.5时,由图中读得泡点温度ts=41,其平衡瞬间蒸汽组成yA=0.75;(2)当t=45时,溶液处于气液共存状态,此时xA=0.38 ,yA=0.64 ;(3)由图知,将溶液加热到49时,才能全部汽化为饱和蒸汽,蒸汽组成为0.5 。2、在连续精馏塔中分离苯-苯乙烯混合液。原料液量为5000kg/h,组成为

22、0.45,要求馏出液中含苯0.95,釜液中含苯不超过0.06(均为质量分数)。试求馏出液量和釜液产品量各为多少? 解: 统一用摩尔流量及摩尔分数所以 由全塔物料衡算整理得W=F-D=55.29-27.76=27.5kmol/h3、连续精馏塔的操作线方程如下:精馏段:y=0.75x+0.205提馏段:y=1.25x-0.020试求泡点进料时,原料液、馏出液、釜液组成及回流比。 解:由于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 所以 R=3 xD=0.82因为(xW ,xW)为提馏段操作线上一点,所以将x=xW,y= xW代入提馏段操作线方程xW=1.25 xW-0.020 解之 xW=0.08由于泡点进料时xq= x

23、F ,即两操作线交点的横坐标为原料组成,所以0.75 xF+0.205=1.25 xF-0.020解之 xF=0.454、在常压操作的连续精馏塔中分离含甲醇0.4与水0.6(摩尔分数,下同)的混合液,其流量为100kmol/h,馏出液组成为0.95,釜液组成为0.04,回流比为2.6。试求:(1) 馏出液流量;(2) 饱和液体进料时精馏段的下降液体量和提馏段的上升蒸气量;(3) 进料温度为40时,提馏段下降液体量和上升蒸气量。 解:(1)由全塔物料衡算F=D+W 100=D+WFxF=DxD+WxW 1000.4=0.95D+0.04W解之D=39.56kmol/h(2)由L/D=R=2.6

24、得L=RD=2.639.56=102.9kmol/hV=(R+1)D=(2.6+1)39.56=142.4kmol/h因为饱和液体进料 q=1所以 V=V=142.4kmol/h(3)由题给平衡数据查 xF=0.4时的ts=75.3,已知进料温度tF=40查=57.7下 CPB=4.21KJ/(kg),CPA=2.68kJ/(kg)所以 CPm= CPAxAMA+ CPBxBMB =2.680.432+4.210.618=79.77kJ/(kmol)由ts=75.3 查得 rA=1095kJ/kg rB=2450kJ/kg所以 rm= rAxAMA+ rBxBMB =10590.432+245

25、00.618=40476kJ/kmol所以 L=L+qF=102.9+1.073100=210.2kmol/h V=V+(q-1)F=142.4+0.073100=149.7kmol/h5、在连续精馏操作中,已知精馏段操作线方程及q线方程分别为y=0.8x+0.19;y= -0.5x+0.675,试求:(1)进料热状况参数q及原料液组成xF;(2)精馏段和提馏段两操作线交点坐标。 解:由q线方程 y= -0.5x+0.675知 故q=1/3又 故xF=0.675(1-q)=0.675(1 -1/3)=0.45因为精馏段操作线与提馏段操作线交点也是精馏段操作线与q线的交点,所以yq= -0.5x

26、q+0.675yq=0.8xq+0.18 联立求解 xq=0.373 yq=0.489第七章 吸收一、选择题1、在Y-X 图上,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 A )。A、上方; B、下方; C、重合线上2、填料吸收塔的空塔速度应( )于液体速度。 A、 大 ; B、小; C、 等3、( A ),对吸收操作有利。A、温度低,气体分压大时;B、温度低,气体分压小时;C、温度高,气体分压大时;D、温度高,气体分压小时4、填料塔的吸收面积等于( C )。 A、塔内填料总表面积;B、塔的截面积;C、塔内湿润的填料表面积5、传质单元数NOG或NOL( B )。A、取决于物质、设备、填料几何特性和气液流率等

27、操作条件;B、与设备形式无关,只与物系相平衡及进出的浓度有关6、对吸收操作影响较大的填料特性是( A )。A、比表面积和自由体积;B、机械强度;C、对气体阻力要小7、在Y-X 图上,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 A )。A、上方 ; B、下方 ; C、重和线上8、若亨利系数E值很大,依据双膜理论,则可判断过程的吸收速率为( B )控制。A、气膜 ; B、 液膜 ; C、双膜9、对于具有中等溶解度的气体吸收过程要提高吸收系数,应想法减小( B )的阻力入手。 A、气膜 ; B、气膜和液膜 ; C、液膜 ; D、相界面上10、对处理易溶气体的吸收,为较显著的提高吸收速率,应增大( B )的流速。A

28、、气相 ; B、 液相 ; C、气液两相 11、亨利定律是一个稀溶液定律,其亨利系数E值较小,表明该气体的溶解度( A )。A、愈大;B、不变;C、愈小12、升温会使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 C )。A、变大; B、不变; C、变小13、对于脱吸操作,其溶质在液体中的实际浓度( B )气相平衡的浓度。A、小于;B、大于;C、等于14、为使脱吸操作易于进行,通常采用( A )或(C )。A、升温; B、加压;C、减压;D、降温15、升温会对吸收操作( B )。A、有利; B、不利; C、无影响16、吸收速率主要决定于通过双膜的扩散速度,要提高气液两流体的相对运动,提高吸收效果,则要( B)。A、增加

29、气膜厚度和减小液膜厚度;B、减小气膜和液膜厚度;C、增加气膜和液膜厚度17、在化工生产中,要提高吸收的效果,可以设法提高吸收总传质系数,必须采取( A )。A、降低气膜和液膜厚度;B、提高气膜和液膜厚度;C、减小流体流动速度18、选择吸收设备时,综合考虑吸收率大,阻力小,稳定性好,结钩简单,造价低。一般应选择( A )。A、填料吸收塔;B、板式吸收塔;C、喷淋式吸收塔19、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温度和压力不变,则液相总浓度增加时,其亨利系数E将( C )。A、增加;B、减小;C、不变20、在常压下用水逆流吸空气中的CO2,若将水量增加,则出塔液体中CO2浓度将( B)。A、增

30、加; B、减小;C、不变二、思考题1、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依据是什么?2、比较温度、压力对亨利系数、溶解度常数及相平衡常数的影响。3、双膜理论的要点是什么?该理论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什么是气膜控制?气膜控制的特点是什么?5、什么是最小液气比?它与哪些因素有关?三、计算题1、在一填料吸收塔内,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体中的有害组分A,已知进塔混合气体中组分A的浓度为0.04(摩尔分数,下同),出塔尾气中A的浓度为0.005,出塔水溶液中组分A的浓度为0.012,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试求操作液气比是最小液气比的倍数?解: 2、用SO2含量为1.110-3(摩尔分数)的水溶液吸收含SO2为0.0

31、9(摩尔分数)的混合气中的SO2。已知进塔吸收剂流量为 37800kg/h,混合气流量为100kmol/h,要求SO2的吸收率为80%。在吸收操作条件下,系统的平衡关系为,求气相总传质单元数。解: 吸收剂流量 惰性气体流量3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体中的CO2,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300标准m3/h,进塔气体中CO2含量为0.06(摩尔分数),操作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6倍,传质单元高度为0.8m。操作条件下物系的平衡关系为Y1200X。要求CO2吸收率为95,试求:(1)吸收液组成及吸收剂流量;(2)写出操作线方程;(3)填料层高度。解:(1)由已知可知惰性气体流量X2=0, 最小液气比 操作液气比 吸收剂流量L182412.5922963kmol/h吸收液组成(2) 操作线方程 整理得 Y=1824X + 3.2610-3(3) 脱吸因数 4、某逆流吸收塔,入塔混合气体中含溶质浓度为0.05(摩尔比,下同),吸收剂进口浓度为0.001,实际液气比为4,此时出口气体中溶质为0.005,操作条件下气液相平衡关系为。若实际液气比下降为2.5,其它条件不变,计算时忽略传质单元高度的变化,试求此时出塔气体溶质的浓度及出塔液体溶质的浓度各为多少?解:原工况 新工况 因传质单元高度不变,即, 又因 所以传质单元数不变,即解得 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