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简版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18048885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简版(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沁园春 雪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决信念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1、指名朗读课文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二、题解与背景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四、研究以下问题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

2、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3、哪几句是虚景?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六、作业。背诵这首词。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

3、目标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作家简介。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局部命名。a第一局部:(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b第二局部:(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c第三局部:(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d第四局部:(九节)

4、雨的祝福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表达,直接抒情。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跃,溪水

5、叮咚流淌。8、齐读第1-5节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答复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2课时) 教学步骤一 课文分析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3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4讲解并提问:第三局部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

7、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6.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说明了雨的命运。7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8讲解诗歌的寓意: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二 总结三 作业:熟读并朗诵诗歌。 完成课后练习。3、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二

8、、朦胧诗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根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根本轮廓的根底上出现一点变化。2、

9、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五、练习:4、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济慈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读新课。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教师补充。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

10、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抚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照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夜一、作者简介: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

11、: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宁静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5、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的特点。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

12、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局部(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局部(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局部。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防止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淆了,又可显

13、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学习第二局部。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局部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

14、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局部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学

15、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慨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五、小结:讲演词的第二局部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六、布置作业:1探究练习二。2选用随堂练习。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学生朗读第

16、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蔼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慨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三、探究活动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

17、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学生的答复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局部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

18、,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屡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六段。2.选用随堂练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目标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芒。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3、了解演说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

19、做出了怎样的奉献?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提示封建君主的残暴,法官、神甫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对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对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到达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

20、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三、品味语言。结合课后习题三四、小结: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五、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局部背诵。第7课 傅雷家书两那么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忆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1、。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 封信,如何对待成功。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 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忧。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

22、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 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2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冲动的?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冲

23、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 冲动。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冲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4傅雷用“我更快乐的更抚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使傅雷更快乐、更抚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 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 术的探索和追求。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 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

24、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 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7怎么理解“赤子之 心? 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顶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

25、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拟第 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时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总结 这是两封普

26、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8、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

27、主学习为主。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活动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等。二、导入新课新课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根底知识的积累:2课文内容研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

28、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29、。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保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防止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

30、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冷淡,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三、讨论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

31、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总结“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当。9、 故土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

32、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开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衬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5、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土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土在故土离开故土三个方面分为三个局部: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我在故土期间

33、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土,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三、人物形象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拟详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

34、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土,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辞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35、四、深入探究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2、作者离开故土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突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代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

36、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决信心。五、本文主题的探讨。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10、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

37、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那么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抚慰自己的儿子。(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突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

38、感到孤独。(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开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

39、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表达出来?(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课文有关自然环

40、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衬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

41、小康“害怕和“害怕。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时机和舞台。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 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害怕安排之后: 感到孤独时间久了: 不再突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 坚强。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

42、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五、课外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开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1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比照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3、 重点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比照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1穷富穷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比照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

44、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那么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四、小结。这篇小说运用比照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五、作业。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课后练习四。附板书:第一局部:1-4 故事的开端,盼望 于勒。第二局部:5-19 故事的开展,夸赞 于勒。第三局部:20-4

45、7 故事的高潮,巧遇 于勒。第四局部: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 于勒。12 心 声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二、正音听读捻 nin 噗p 蜷 qun 簪zn 琅琅lng 发窘jing抽噎y 恍惚 hungh 抽泣q棱角清楚lng 窸窸窣窣xs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

46、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时机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容许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忧自己读不好。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心声: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四、小结: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

47、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时机的动作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第二课时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形象: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 “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2回家路上

48、,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 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 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 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京京有点儿发窘。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 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

49、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五、深思探究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明确: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

50、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说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

51、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比照,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说明了事理。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翻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是要经常

52、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开展下去。三、阅读3-6段,答复以下问题。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这种情况: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当事人:富有创造性的人。它:新的创意。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并说说其作用?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清楚,又结构严谨。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2

53、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四、小结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有

54、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局部来列提纲。 第一局部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局部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第三局部: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

55、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7问:第4段举王

56、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方案的探测。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方案,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

57、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方案的探索。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15、短文两篇

58、(一)谈读书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

59、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比照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