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病人的心理和护理文档资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046292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终病人的心理和护理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临终病人的心理和护理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临终病人的心理和护理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资源描述:

《临终病人的心理和护理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终病人的心理和护理文档资料(10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3-1-51l死是任何有生之物挥之不去的结局。在古代的说文解字中,对“死”是这样说的:“死,澌也,人所离也”“澌”意为水流完了,指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便迎来了死亡。“离”含有二意:一指人之生命离开身体而去;二则指人们离世而逝。古人对死亡的这种解释相当准确地表述了人们对死亡的一般体会。2023-1-52l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已经有800亿个个体生命死去,而中国每年的去世者也有700万。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800亿人进入了临终期,并一去不返;而中国现在则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若以每个逝者约有5个直系的亲属、10个左右的朋友计算,则全世

2、界曾有4000亿人承受过丧亲之痛、8000亿人经受过丧友之痛;而在中国每年就有约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2023-1-53l实际上,每个具有正常寿命者都必然地会在某时某刻先品尝到丧亲和丧友之痛,然后则必然会体会到自己面对临终时的恐惧。一个地区和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就成为老年型的地区或国家。1999年1月,新华社公布了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到2005年,中国将拥有世界近24%的老年人,约4.5亿,占亚洲的36%。2023-1-54l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老年人不是身患这种疾病便是别的什么恶疾在逼近。而且,老年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走向临终

3、。以目前的情况来看,1.2亿以上的人要面对死亡的胁迫;若仍以每人5个亲属、10个朋友计,则中国每年约有6亿人和12亿人口有间接的死亡问题的困扰。2023-1-55l2001年-2003年我院和我科死亡人数:l l 全 院 肿 瘤 科 占全院百分比l2001 259 27 10/%l2002 241 22 9/%l2003 188 24 12/%2023-1-56v临终:临终:是指临近死亡的阶段,濒死是临终的一种状态。临终阶段是在接受治病性或姑息性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尽管意识还清醒、然而各种征象已显示生命即将完结。2023-1-57 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进行心脏移植术的南非医生巴纳得曾说过:一个

4、人在死亡前,其生命质量无法复原的退化,既谓之临终。郑晓江:如果我们从严格的科学角度对人之临终期加以考查的话,医学上一般把预期寿命在6个月内的人称为处于临终期的临终者。2023-1-58 日本的医学界则以2-6个月的存活期为人的临终阶段。所以临终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只要一个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进入了不可复原的衰竭期,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便进入了临终期。2023-1-59v恐惧、焦虑、抑郁。v恐惧主要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疼痛以及其他不能忍受的痛苦状况的恐惧。v焦虑和抑郁包括对患不治之症及死亡临近的反应性焦虑和抑郁,还包括与疼痛或其他不可控制的躯体症状相联系的焦虑和抑郁。终末期病人害怕被遗弃、害怕无法保

5、持镇静以及失去尊严。他们常常还有自罪感、失助和绝望感。2023-1-510 美国精神病学家库布勒.罗斯博士死亡与濒死将身患绝症的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总结归纳为5个典型阶段:2023-1-511 “不,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难以接受既成的事实,四处求医或侥幸心理希望是误诊。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不再否认,为避免家属过度悲伤,表面上保持乐观的精神,假装不知道,但在真正了解他的人面前会诉说真情,哭泣,以减轻痛苦,多数希望奇迹出现。2023-1-512 “为什么是我?”当疾病危重时,否认难以维持,患者将因失去生命而愤怒。为什么是我,是我?他们往往把情绪发泄到家属或护士身上,甚至

6、拒绝治疗,拔出针头和导管。2023-1-513 “是 的,就 是 我,但是”承认死亡的来临,为了延长生命,病人会提出种种“协议性”的要求,希望能缓解症状。2023-1-514 “好吧,就是我。我”看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毫无疑问地承认:“是啊。是我,”表现明显的忧郁,深沉的悲哀,并时常哭泣。2023-1-515 “我准备好了”此期患者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有所准备,恐惧和焦虑的最大心理痛苦已经消失,机体极度衰弱,常常处于嗜睡状态,2023-1-516 精神病学家帕提逊指出,垂死的人将会产生如下集中恐惧:v一是对未知物的恐惧。毕竟死亡是任何人都没有经验的事物,人们不知死是什么滋味,也不知死及死后会发

7、生什么状况。v二是孤独的恐惧,失去与他人的接触,就将很快分裂以至丧失自我的完整性,死亡是将人彻底地孤独起来,垂死之人对这一前景实在是恐惧万分。2023-1-517v三是失去家人和朋友的恐惧,死是一种永远的分离,特别是与至亲好友的分别,这当然引发临终者的极大恐惧。v四是对失去自我身体的恐惧;v五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恐惧;v六是失去同一性的恐惧;v七是回归的恐惧。2023-1-518 失去与人的接触,失去自己的身体以及失去对自我的控制,所有这些,都与人的同一性的意义紧密相连的。与人的接触肯定了我们是谁,与家人的接触肯定了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我们对身体的控制则肯定了人的自我。对自己的血肉之躯失去知觉,是对

8、自我的威胁,与家人和传统失去接触,亦是对自我的威胁。(威克科克斯等死亡与垂死)2023-1-519 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和天津一些专科医院的学者在此方面曾做过比较多的系统的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他们发现:临终病人在认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显示出异常。被调查的病人都曾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库布勒.罗斯总结的5个阶段,另一些学者经过观察,发现我国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与库布勒.罗斯的划分不完全相同,有着中国人自己的特点。2023-1-520l被调查的73.2%在否认期之前存在着明显的回避期或以回避期替代了否认期。回避期是指病人、家属和家属均知真实病情,但互相隐瞒、故意回避的阶段。在此时期,家属与

9、病人为了不伤害对方,彼此很少谈论病情和预后,更不谈论死亡,尽力掩饰各自内心的痛苦。产生回避期的原因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背景等有关联。l还有些学者根据他们多年来亲身的观察、发现临终病人因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文化层次、个性特征、宗教信仰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2023-1-521v负罪轻生型负罪轻生型 病人多属内向型性格,人生观念淡漠。身体状况的恶化带来的痛苦,长期的检查与治疗造成的经济困难-感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已造成一种负担而内心自责,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杀的方式早些结束生命。v 悲观失望型悲观失望型 病人疾病前多是事业生活一帆风顺、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认识-意志薄弱。当获知患绝

10、症或已到临终期时,首先会表现为紧张、恐惧,既而悲观、失望、无信心、拒绝一切治疗与护理。2023-1-522v抑郁孤独型抑郁孤独型 这类病人多数文化素质较高、性格偏内向、情感丰富。长时间的住院、远离正常生活和亲人使他们心情极度忧郁孤独、盼望亲朋好友常陪伴。v渴望生存型渴望生存型 这类病人多数文化层次较高、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能比较客观地认识人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情绪表现比较乐观、能积极配合医疗护理。(肿瘤科病人)2023-1-523v 视死如归型视死如归型 病人病前性格开朗、对人生有充分认识,希望医生能将病情预后如实告诉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后事。如北京、重庆的一些抗癌明星。2023-1-5

11、24 河北的张晓坦、王丽娟对115例临终病人进行了记录及分析,归纳出临终者7方面的心理表现:v多虑多疑多虑多疑。那些意识清楚的危重病人,思想负担都比较重,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病能够治好,却又担心病情较重,害怕出现万一,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家庭问题虑心忡忡,疑虑不安,否认现实,心神不定,无法解脱。2023-1-525v悲观失望悲观失望。许多病人感情脆弱,表情痛苦,觉得自己终日疾病缠身,怎么治也不见好转,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悲观消极情绪,有时默默地忍受心灵的痛苦,有时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流泪,严重者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2023-1-526v 愤怒与报复愤怒与报复:有的病人在

12、病情危急的情况下,或者得知自己的疾病不能治愈,便产生强烈的绝望情绪,急噪、愤怒、粗暴、行为反常,对什么都看不惯、都烦恼,认为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甚至把自己生病的原因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无故无端地发泄心中的怨恨与不满。有的病人还采取报复的态度,如发火,漫骂医务人员,拒绝各种检查和治疗等。(肖兴璐)2023-1-527v求生欲望强烈求生欲望强烈。只要没有昏迷和死亡,一般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而临终者常见的恐惧和绝望都是求生欲望的一种极端表现和变态反应。v不同程度的幻想不同程度的幻想。如觉得自己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希望是仪器或医生的误诊,存在着侥幸心理。还有的病人对治疗抱有一线希望,渴望出现奇迹,延长

13、生命,医生可以妙手回春等。2023-1-528v孤独孤独。许多病人感到被命运捉弄,被生命所抛弃,常有强烈的孤独感,沉闷、压抑、郁郁寡欢,对周围的一切淡漠、麻木,终日忧心忡忡。常见于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v 接受接受。病人到最后阶段,面对死亡的现实,有许多能够接受生命的终结,主动配合各种检查与治疗护理希望能够延长寿命。2023-1-529 终末期病人最严重的的问题是自杀自杀。虽然自杀可能与躯体症状的的忍受程度有关,但是对缺少人际交流、抑郁、公开宣称想自杀及有企图自杀历史的病人更应予以密切关注。(弋祥贵)只要加强医患关系,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有效控制症状,绝大多数病人的自杀行为是可以避免的。202

14、3-1-530 WHO终末期患者姑息治疗姑息治疗的定义:v1 对所患疾病已经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的积极的、全面的医疗照顾。姑息治疗肯定生命并把死亡视为一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v2 提供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的缓解;v3 结合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医疗照顾;v4 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患者尽可能积极地生活直到死亡;v5 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家属在患者患病期间和他们居丧期间能应付面对一切。v终末期患者的姑息治疗,不仅需要肿瘤科医生、护士、治疗家,患者家庭的直接参与;2023-1-531v使临终者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和自然性:从生命之流和宇宙之本来看待死亡,安于死亡的命运,避免死亡的恐惧与痛苦,获得较高的生

15、死品质。把自己的死看成是自然而亡而不是因病之死,把走向的临终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就可以远离死亡的焦虑。2023-1-532v超我的精神结构超我的精神结构:19世纪著名心理治疗学家佛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原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原我是指各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自我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超我是精神结构的进一步升华,可监督自我冲动。临终护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患者达到超我的精神境界。2023-1-533v死亡并不痛苦,死亡并不痛苦,且是对痛苦的解脱。让患者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停止活动的瞬间,人的意识完全丧失,感觉不到痛苦。2023-1-534v一是保护性治疗。医护人员和家属为避免

16、刺激病情恶化加速病人死亡,向患者隐瞒病情。如此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是我们无法知道患者的真实想法及对死亡的态度,无法给予适当的帮助。v二是告知实情。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治疗。2023-1-535v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的性格、心态、正确判断其心理承受能力,并征求家属的意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告知真实病情。v对于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是否告知实情,要看其心理适应能力,对于意志坚强,能够正确面对死亡的人,告诉真情反而回激发他的斗志,有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利于延长寿命,同时与他们公开谈论病情,有利于交流感情,给予心理支持。2023-1-536 护士对病人想要说的、想要了解的,都能

17、分毫不差地予以理解叫做共感共感 性理解性理解。希望每个护士都能够做到这点。2023-1-537 临终期面临的是生理上最起码的要求不能满足,饮食、排泄、温度、避痛,及对空气的需求等,生理上面临着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悲痛,肉体上的折磨使他们身心憔悴,不能自拔。我们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及亲属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护理。2023-1-538 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但也不要对他撒谎,和他谈话要尽量用他的语言,保持诚实、坦率、关心的态度,仔细倾听患者讲他所知道的,要热心、支持和理解,使之维持适当的希望感。对于癌症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是否告诉实情,要看其心理适应能力,

18、对于意志坚强,能够正确对待死亡的人,告诉真情反而会激发他的斗志,有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利于延长寿命,同时与他们公开谈论病情,有利于交流感情,给予心理支持。2023-1-539 此期尽可能创造条件达到患者最大满足,不要把患者的攻击看成是对某个人,也不要用愤怒的的表现去反击他,不要告诉患者“不应该怎样做”“不应该那样说”让患者发泄他的愤怒和倾泻他的感情。当看到患者发脾气时,同情地劝解,可以说:如果是我,我也会发脾气的,那就一股恼地发泄出来吧。在适当的时候,尽量陪着患者,用爱心感动患者。2023-1-540 这时患者发怒暂停,为了延长生命,认为许愿或做善事也许会扭转死亡的命运,这个时期对患者是有益

19、的,因为患者正在尽量地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推迟死亡的命运,此时更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加强护理措施的实施,如及时补充营养,作好基础护理,严防感染和褥疮,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如请“高明”的医生会诊,用“特效”药等。(我科为病人组织全市会诊等)2023-1-541 忧郁和悲伤对于临终患者是正常的,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表达这些感情,并尽力安抚和帮助他们。(杨刚)2023-1-542 患者面临死亡,医护人员应以极大的责任心进行抢救,也应尊重患者的信仰,允许患者安静地接受死亡的现实,不要勉强与之交谈,过多地打扰患者。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功能,和临终患者讲话时,必须语言亲切、清晰,不要耳语

20、,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不利于患者心情的话。但是家属和医护人员往往不太注意,比如有个家属就经常在垂危病人和护士面前大声地说,我这个病人都快死了,你们还怎么样怎么样。对于癌症患者,不要过分控制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使患者较舒适地度过最后的日子,在安详、肃穆中死亡。2023-1-543 爱滋病病人临终期的护理爱滋病病人临终期的护理AIDS病人的临终心理过程:v心理否认期心理否认期:包括对病史、病情的否认和对死亡的否认,对住隔离病室及医护人员的 严密隔离措施极为不满,认为隔离失去了他们的独立和自由,希望扩大活动范围。v死亡恐怖期死亡恐怖期:病情恶化,日渐消瘦,高热、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压抑感与负罪感,强烈

21、的求生欲望,希望用最好的药物治疗。v心理接受期心理接受期 此期时间极短,在感知死亡后显得非常平静,对家属表示歉疚。2023-1-544v 关心同情病人关心同情病人 由于HIV传染性极强,医护人员难免有恐惧感。严密的消毒隔离,必要的防护,AIDS并不可怕。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病人,充分理解病人遭受的心理打击和精神创伤,尊重他们的人格,耐心解释限制活动的必要性,并告之如何处理分泌物,消毒的措施。对于不愿面对现实、否认病史的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过度否认造成行为偏执。2023-1-545v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得知病情后,责备病人,愤怒与厌恶,疏远病人,使病人倍感孤

22、独,过分自责,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不利于治疗的实施。此时应尽量说服家属来院探视,介绍AIDS的传播方式和隔离措施。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存在对AIDS和感染HIV人的歧视,故治疗爱滋病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2023-1-546v实行保护性医疗实行保护性医疗 对于AIDS病人要做好保护性医疗。英国专家报道,不知道自己被HIV感染的AIDS病人比得知真实病情的病人生存时间长,说明得知病情的病人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加速死亡。曾有一例从事医疗工作的病人,得知自己患病后,入院后5天死亡。说明心理因素对病人病情有很大的影响,故应向部分病人隐瞒病情,尽量不要问及个人隐私。2023-1-547v 提供舒适、充满温情的

23、环境提供舒适、充满温情的环境:护理人员除了给予病人情感上的关怀外,还要与病人的亲友一起为病人共同创造一个既舒适又富有人情味的空间。不仅要为他们减轻病痛,还应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心愿。2023-1-548l老年病人心理特征:l老年病人常常伴有不安、恐惧、抑郁、孤独、依赖等心理特征。2023-1-549 细心体察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细心体察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 老年病人临终时个体性极强,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护。通过与病人的倾心交流,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判断其心理承受能力。对迫切要了解病情的病人,应尊重其权利,适合的语言,告知病人,缩短其期待诊断的焦虑期。同时给予心理援助,通过正面引导,

24、使病人能够面对现实,调动潜在的求生力量,使其余生更充实。不愿知道诊断的老人,医务人员应协助家属采取保护措施,以防病人精神崩溃而使病情急转直下。2023-1-550 抓住病人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特点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维护其自信心,积极营造解除病人心理恐惧、减轻心理负担的良好氛围及时将病情好转的消息或新的治疗技术告知病人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愉快的心境与死神较量(邓老)。必要的时候给予善意的谎言,告知病人的病情平稳或还有希望等。2023-1-551 对于害怕死亡不能接受死亡,陷入极度悲伤和沮丧中的病人及时给予必要的工作和心理支持帮助病人认识生存的价值,树立开朗豁达的生死观让病人认识到只有以积极乐观

25、的 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安慰家属和亲友使病人在认识到自己生存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命质量。2023-1-552 老年病人临终时常伴随孤独、被遗弃的心理为此建立适应老年病人临终时的陪伴制度诸如增加陪护床,延长或不限制探视时间等,使老年病人余生更加愉快和有意义。2023-1-553 不 同 时 期 临 终 患 者 心 理 护 理不 同 时 期 临 终 患 者 心 理 护 理:否认期: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也不要对他撒谎,让病人告诉你他知道的情况。对病情,要和医生达成统一口径,如果不太了解,请他直接和医生交流,避免医疗纠纷。总是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让他知道他不会被抛弃。2

26、023-1-554v 愤怒期:把愤怒看成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反应,要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病人的各种情绪,不要用愤怒的表现回避或反击他。要保护病人的自尊心,在适当的时候尽量陪着病人,消除病人的孤独感。护士善良的性情,安定从容的态度,对病人产生良好的影响,起着较大的稳定情绪作用。2023-1-555v忧郁期:病人感情非常脆弱,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流泪,特别是得知自己的病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的时候。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工作,尽力安抚和帮助他们。告诉他们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但是治疗的效果不能强求,期望值越大,痛苦越深。要引导病人健康地、开开心心地生活,珍惜生命的每一天。2023-1-556v讨价还价期:公开

27、谈论病情,帮助患者保持心态去面对疾病的发展,鼓励病人树立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精神。v 接受期:取得亲属的支持和配合,亲人患了癌症,家属也表现焦虑不安,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病人,两者相互影响对病情不利。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治疗以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做好家属的工作,使他们增加信心,积极鼓励和支持病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病人,使病人的心理得到极大的安慰。2023-1-557 按照医学心理学的原理从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出发把晚期恶性肿瘤临终期需要归纳为四种类型:观念型、情绪型、心事型和信仰型。2023-1-558v 观念型是指病人对人生与死的想法。求生是人类生理的最基本需要,患病后人们都有与疾病抗争的心

28、理准备明确诊断的癌症患者,大多数能够积极就医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护理:1)保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治疗,使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对他的关心和帮助,感到生命安全有保障。2)鼓励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023-1-559 v 情绪型是指患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产生感情的发泄,护理方法:1)疏导。告诉他们病房的老病人与疾病抗争的故事,动员患者亲友关心体贴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消除对立情绪。2)当好听众3)隔离。注意把生命垂危的病人与其他患者隔离,减少恶性刺激。(监护室?)危重病人最好住单间。2023-1-560v 心事型是指患者有某些挂念、愿望或内疚。他们常常表现出暗自流泪、叹气、抑郁或烦躁情

29、绪。护理1)照顾。患者的心事,凡能办到的协助患者实现,照顾患者的感情需要,使患者心理得到平衡。2)劝导。动员家属与患者谈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患者做一些生活方面的护理,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使患者心情舒畅。2023-1-561v 信仰型是指患者有某种主张或对宗教迷信的信仰。他们有的文化程度较低,精神上需要某种寄托。护理:1)理解。患者的不当要求,仅向其亲属说明,对患者则表示理解和同情,不要批评和嘲笑患者。2)尊重。尊重患者的临终要求,让亲属接受遗嘱;出院病人协助联系救护车,派医护人员护送,帮助家属安置好病人。2023-1-562l恶性肿瘤患者临终期需要是患者在特定时期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30、帮助病人适应角色转换是护士的任务,应针对不同需要进行心理护理。临终病人的心理负担很重,怕死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护理知识,而且还要全面掌握心理、社会及生命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针对病人心理上的恐惧感,帮助其解脱心理上的不安,面对死亡采取现实的态度,让患者了解到紧张的精神因素有不良的作用,而乐观开朗则能缓解疾病的恶化。在此期间要重视全科人员的集体作用,与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共同做好终末患者的心理治疗,一个临终病人如果做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也会感到很舒适。2023-1-563v 疼痛的评估疼痛的评估:了解疼痛的开始、持续的时间、疼痛的性质、原因、部位、规律性、伴随症

31、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护理。按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和护理。v 疼痛的预防疼痛的预防: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或阵发性疼痛可给予预防性处理。例如骨髓癌由于更换体位引起的疼痛可在病人更换体位前给予镇痛剂或局部封闭,协助病人更换体位,预防疼痛;提高技术操作质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如避免注射液外漏,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2023-1-564v抗癌剂:抗癌剂:癌症骨转移,肿瘤生长和压迫引起;v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神经组织未被浸润v非麻醉性镇痛剂:非麻醉性镇痛剂:伴有炎症的疼痛,如肌肉、肌腱、韧带、骨等处。内脏痛效果欠佳;v麻醉性镇痛剂:麻醉性镇痛剂:中度和重度疼痛有效。对于无治愈希望的晚期

32、病人无需考虑成瘾,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v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根据疼痛部位,采用不同穴位的针刺疗法和痛点封闭疗法2023-1-565v加强精神护理加强精神护理:晚期癌症病人往往有顽固性、持续性的的疼痛。病人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体质衰弱,因而心灰意冷,尤其是无法用药控制疼痛时,常常会产生自杀念头。所以要有高度的同情心,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尽量关心和安慰病人,增强他们的信心,不断地良性暗示,引导病人摆脱疼痛意境或淡化疼痛意念,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2023-1-566v 满足需要满足需要:英国医师总结出临终病人三方面的需求为:“不要离开我”“听我说”、“帮助我”。这是患者需

33、要爱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典型反映,因此,关心患者生理需要满足的同时,须更有意识地了解患者的精神需要。(肿瘤科的“麻疗”和“话疗”、陪伴制度)2023-1-567v消除轻生意念消除轻生意念: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说病越治越糟,身体越来越虚弱,是花钱买罪受。当患者有自杀意念时,肿瘤科护士应细心观察,与患者耐心交谈,谈他们的家庭、孩子和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他们会抛弃自杀的念头。谈他的意外之死给亲人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尹宏图)。帮助他回顾幸福时刻,建立自信心,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改善忧郁焦虑的情绪状态,使患者暂时或较长时间地抛弃轻生的意念。2023-1-568v调节患者与家属的关系调节患者与家属的关

34、系:临终患者家属的困扰:一是长期看护过程中感到心力焦瘁,二是家属通常是第一个知道病人病情的人,心理最大的压力在于,不知是否应告知病人真相,而家属对疾病的态度又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慰疏导,使其接受病人即将死亡的现实,处理好工作与看护病人的矛盾,并尽快度过悲痛阶段。通常我们采用激励的方法,对家属多加赞扬,由于他们的付出得到承认,所以很心甘情愿地关心、照顾病人,而不是被迫的感觉。2023-1-569v护患护患“亲情亲情”:全体护士达成共识,视病人为亲人,体现在语言、表情、行为上。护士与患者交往时全心全意、以诚相待、实事求是、坦率无私,热情解释疑问,做好生活护理。患者到我科住院,可以挑选医生

35、,挑选床位,有时候,为了给新入院病人安排床位,我们仅铺床就达5-6次,直到病人满意为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耐心解释。费用清单、床位费、药品费。2023-1-570 丧亲者的心理丧亲者的心理 和护理和护理2023-1-571满足家属照顾病人的需要满足家属照顾病人的需要.1986年,费尔斯特和霍克提出濒死病人家属有7大需要:v1)了解病人病情、照顾等相关问题的发展。v2)知道健康医疗小组中,那些人会照顾病人。v3)参与病人的日常照顾。v4)了解病人被健康医疗小组尽心地照顾着。v5)被关怀和支持。v6)处理后事:v7)知道所有有关的资源:2023-1-572 帮助家属表达情绪帮助家属表达情绪

36、。不论病人的病情进展如何,应不时提供机会协助家属表达其情绪。特别是罪恶感的抒发、压力的缓解。一般性的再保证和安慰,未必能支持家属,护理人员可倾听、回应、反映家属的情绪,若家属提出对病人负向的感受和情绪时,护理人员可不必表示任何语言,仅仅倾听和提供抒发的机会。2023-1-573 解决家属对病人的照顾问题解决家属对病人的照顾问题 在教导、解释、示范中,让家属了解且执行如何与病人互动及如何提供生理照顾。协助维持家庭完整性协助维持家庭完整性。2023-1-574v震惊震惊 当亲属获知病人患绝症或病情以无法医治时,表现出不理解,不知所措和惊恐,难以承受既成的事实、甚至痛不欲生。这种震惊也会发生在病人故

37、去后的最初阶段。亲属的举止和谈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以拒绝自己亲人已经死亡的事实。v 否认否认 当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暂时有些缓解,亲属可能会怀疑医生的诊断是否错了并幻想着病人的病能治好,四处奔波打听,试图否定医生的诊断与预测。2023-1-575v愤怒怨恨愤怒怨恨 当病人的治疗不见好转,病情日益恶化,确认医治无望时,亲属就会产生愤怒、怨恨、自己无助的情绪,行为上表现烦躁不安、照顾病人不耐烦。同时也在逐渐接受病人即将死亡的事实,情绪有可能变得平稳些。v悲伤忧郁悲伤忧郁 这是亲属从确认病人已经治疗无望到病人故去后的1-2年间的主要心理反应。他们常常有罪责感、失落与孤独感,陷入往日与病

38、人相处的痛苦回忆中。故去亲人留下的任何遗言、遗物都会引起他们的悲伤。2023-1-576v 理智复原理智复原 亲属以接受亲人以去世的事实,逐步从精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开始变得理智并从新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和方式,如重组家庭。临终病人之亲属的悲痛过程表:2023-1-577 理智、复原、重组 震惊、悲哀、接受 接 受忧 郁 愤 怒 否 认 震 惊 初知病 情病 情暂 缓病 情加 重临 终死亡、死亡后1月至1年死亡后1-2年2023-1-578v国内:大多数家属得知病人病情恶化,已处于治疗无望的阶段时,心情极其痛苦、却又将痛苦抑制在心中而不表露出来,在病人面前强做笑容。有的亲属则由于震惊、痛苦、无法控

39、制自己的感情,在亲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流泪、满面愁容,因而给病人带来更沉重的心理压力,促使病人产生尽快与亲人诀别的念头。2023-1-579 然而专家们指出:以上所述临终病人亲属的心理中各种情绪反应并非必然发生、也不一定按顺序发展,它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对待死亡的态度、自身文化修养、家庭经济基础、往日关系和睦程度、病人临终过程长短等)总之亲属的心理反应表现各异、程度也不等。如果死亡适时到来,亲属已有预期准备,心情则较为平静。反之,临终过程缓慢,死亡一再拖延,亲属心理负担则更大,反而感到受挫折,内心烦闷、气愤。倘若临终时间短暂、死亡来得意外突然,亲属心理完全没有准备,会因措手不及、亏对病人而感

40、到内疚,甚至表现出责难医护人员的行为。如大出血患者。2023-1-580 随着临终过程的进展,多数亲人在经历了震惊、否认期后,逐渐变得冷静,能够尽力克制自己的悲痛,对病人的照料在态度和行动上都是积极的、主动的和医务人员配合好。而有少数的亲属由于长时期照顾陪伴病人,自身疲惫不堪,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被打乱或出现一些经济、财产等难以应付的问题,则会产生悲观、厌烦、冷漠的心理。2023-1-581 希望尽快结束病人生命,但又怕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们可能会在病人面前流露出急燥、怕耐烦的情绪,甚至冷言冷语,与医护人员合作不好。致使临终病人产生被抛弃感,孤寂难熬感,得不到应有的亲属关怀和照料。总之,亲属在病

41、人临终过程中将会遭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反应复杂多样的,尤其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等。2023-1-582 人间有许许多多的惨剧,但如果要举出最令人痛苦之事,也许就只能举出丧亲之痛了,所以中国古代人把“白发人送黑发人”视为老年人最大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自我之死还能面对,因为它毕竟是我们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结局,而突遇至亲的非正常去世,则往往无法接受(王老师)。在心理及生理上受到严重的创伤。这样的遭遇甚至使人们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由此便造成新的人生悲剧,如自杀或心如死灰状态的发生。可见丧亲之痛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可怕的生命“杀手”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人们只要有正常

42、的寿命就一定会在某时遭遇到丧亲的事情,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情感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丧亲所导致的悲痛又会显得格外深重。2023-1-583 情感情感:会出现悲哀、愤怒、愧疚与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惊吓、思念、解脱、轻松、麻木等感觉(觉得周遭人物都不真实,包括自己)。2023-1-584生理生理: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力、口干;认知:认知:则是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亡者的思念、感到亡者仍然存在、幻觉。2023-1-585行为行为: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社会退缩行为,梦见亡者、避免任何会忆及亡者的事物、叹息、坐立不安、过动、哭泣、旧地重游及随身携带遗物、珍藏遗物

43、等。可见引发丧亲的悲伤会导致诸多不良的反应,它不仅使生活陷入一团糟,还让人生进入一个危险期,它还可能直接影响到生命的存在。2023-1-586v 病人善后的处理病人善后的处理 临终病人生命结束后,护士认真做好尸体料理,对家属进行心理安抚和协助办理丧葬服务是善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善后护理的实施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护士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深切的同情心认真做好尸体料理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与负责,也是对死者家属最大的心理安抚。要求:2023-1-587 尸体料理前经过家属同意。在进行尸体料理时,护士要自觉、严肃地履行应尽义务,一丝不苟地按规定的操作程序料理好尸体。注意将尸体表面的血迹、污渍清洗干净;堵塞口

44、腔、鼻孔、肛门等孔道及其其它引流口处,尽量不使体液外流;保持尸体五官端正、肢体舒展、清洁无味、包裹整齐,使家属满意。2023-1-588 护士应始终对死者持尊重与爱护的态度,动作轻稳,不要过多摆弄、翻动尸体,不随便暴露死者身体某一部分,应遵照死者生前意愿、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其穿戴喜欢的服饰。如死者留下遗嘱或遗物,护士应将其移交家属或其单位领导并做到保守死者的隐私,不可泄露遗嘱的内容。2023-1-589为避免对其他病人造成恶性心理刺激,护士应选择单间病室或设置屏风,以遮挡视线后再行尸体料理。尸体被运离病室后,护士要及时对室内、病床、地面及所有用物进行消毒。遇有传染病者,须按隔离技术常规严格

45、执行。2023-1-590 因医学研究和器官移植的需要,临终病人死亡后,也常会遇到有关尸体解剖问题,护士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以科学的态度协助医生做好工作。2023-1-591 亲人逝去,将意味着永别的残酷事实,家属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悲伤是可想而知的。护士需要在病人死亡后尽最大努力对其家属进行安抚。2023-1-592病人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死亡后是神态、面容和形体常有很大改变。家属目睹后常常悲痛欲绝。此时,护士镇定自若,认真严肃,熟练的护理操作做好尸体料理,以缓解家属的悲痛心理反应。2023-1-593理解和同情家属理解和同情家属,尽量提供家属与死者最后诀别的机会。如:有些家属在病人死亡后,还

46、想用一些时间再看看并抚摸死者,或愿意亲自参加料理以表孝心。此时护士应给予支持并指导家属共同料理好尸体,让家属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护士应陪伴与聆听家属表达悲痛并协助选择适当的地点和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家属彻底地发泄内心的悲痛,以减少对健康的影响。同时,护士要劝家属节哀,护送家属离开病室,亲切与之道别。2023-1-594协助家属顺利渡过居丧期协助家属顺利渡过居丧期,防止心身疾病产生。曾有美国学者调查2组死者家属,第一组903人属于悲伤过度,第二组878人,属于克制悲伤。结果发现,一年内第一组死亡率为5%,而第二组只有0.68%,由此可见,家属居丧期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护理方法有:电话询问、家庭访视、

47、邀请聚会,鼓励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并帮助家属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或困难,(如经济、遗产分配、丧葬、子女教育或老人赡养等)、指导家属学会调整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使家属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情绪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2023-1-595 从生命的本质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来理从生命的本质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来理解亲人之死的不可避免性。解亲人之死的不可避免性。有生者必有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规律。我们的亲人也逃不脱这一规律的制约。我们也将有那么一天,必然会走向死亡,正如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亲人也不要因此悲伤过度伤身害体一样;现在我们去世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不希望我们太过于悲伤,还要面

48、对生活,勇敢而坚强地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更愉快,这才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2023-1-596 中国古代将死亡的事件称之为“白喜事”,内蕴含着深刻的生死之理。死亡是自然大化流行的表现形式,人之生是“红喜事”,它让我们体会到天地的好“生”之德;而人之死是白喜事,它也使我们体验到生命循环的神秘与伟大。生是人在世间的奔波,死则是永远的安息。生是生命存在的过程,死则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只有生而无死与只有死而无生一样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2023-1-597从宗教的教义来理解从宗教的教义来理解: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都认为有一个与此生相对的彼岸世界,所以人之死不过就是回归“上帝和”“真

49、主”的怀抱,是往生“西方极乐”人们可以通过死而可以达到“永生”“复活”“不朽”因为人们相信亲人仍然存在,(不过是活在另一个世界)而且生活得比现在更幸福。如此对丧亲之痛者而言,就是一种最大的抚慰。2023-1-598突发事件使死亡不可预测突发事件使死亡不可预测: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一样,各种突发性事件仍然不时地发生着,甚至发生的频率与惨烈的程度又要超过古代社会。因此,人很难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便会突然地面对死亡,比如意外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各种车祸、船祸、飞机之祸,还有突发性刑事案件的发生,战争中的死亡等。近年来的“9.11”、韩国空难、地铁爆炸案等数不胜数(沙坪坝的车祸)衡阳大火2023-1-5

50、99求助于时间的流逝求助于时间的流逝:时间老人是最好的消解剂,在他神秘的手杖触摸下,一切人世间的悲惨事件渐渐地话为乌有。丧亲之痛如果硬性地压抑,将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人们在突遭丧亲事件时,应该将自己的哀伤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泪水终有流干时,悲伤终有化解之日。我们要让时间来人来抚平心理的创伤,冲走哀痛的忧愁。因此,我们要设法将注意力从专注于亡者身上转移出来,去关心其它的事物和人,逐渐地弥补生活中的失落。人们只有在生活中渐渐地淡化丧亲之痛,才能重新迈开人生的步伐,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2023-1-5100v 悲伤、否认阶段悲伤、否认阶段 丧偶最初,心理反应最强烈,对身心的危害也最大,表现为极度悲

51、伤,呆木不承认事实,有些配偶突然死亡的老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事实,潜在地排斥眼前的不幸,(对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怨恨,)他们的悲伤、痛苦的程度远大于那些配偶病程长、病情重、已有思想准备的人,应激能力差的老人甚至精神崩溃,导致精神障碍。2023-1-5101v 认可、安定阶段认可、安定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老人可逐渐接受事实,表现为渴念死者,此期虽然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但孤独寂寞感和忧虑心理较为明显,情绪低落,处于抑郁状态。2023-1-5102v 恢复解决阶段恢复解决阶段 老人逐渐从丧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能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心理平衡,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开始考虑自己

52、今后的生活。2023-1-5103v 药物治疗 心理应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过度的悲伤会损害人的身体,这时药物的适当配合能起到很大作用。如临床中应用的抗焦虑抗忧郁药,安定、多虑平等对稳定丧偶者的情绪,平衡其心理有一定疗效,减少因心理失衡而导致心身疾病。2023-1-5104v环境调节环境调节 许多丧偶老人在丧偶的 短时间内不能从悲伤中自拔,睹物思人,见景生情,整天以泪洗面,怀念故人,此期有条件应适应改变或更换老人原来的生活环境(张西),减弱或抑制产生消极情绪的环境因素,可让老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身体状况,走出家庭,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2023-1-5105v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 人的心理承受

53、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悲伤和焦虑使人的心理处于抑郁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人体功能失调,如极度悲伤,忧虑可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老人的病情,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护理人员及亲友对丧偶老人的痛苦应予以同情和 理解,从社会及家庭各个方面对老人实施全方位的照顾,鼓励老人多参加娱乐活动,如下棋、健身操、打保龄球等,未与老人同住的子女应经常回来探望老人,陪其聊天散步,身体好的老人还可帮助子女带小孩,从中找到乐趣。2023-1-5106v指导自理。指导自理。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独立生活的前提,无法自理而全部依赖别人,会导致老人的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认为自己是个废人,活着只能拖累别人,长期下去就会降低幸福感,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此,应尽快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消除抵触情绪和依赖思想,恢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有一定积极作用。2023-1-5107v 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v 优良的技术,穿刺一针见血v 不要在家属和病人面前谈论医疗和 护理问题v 治疗方面的问题最好请医生解释v 医疗文件的书写规范、准确、及时 抢救器材到位,执行医嘱准确、及时v 不要无原则地满足家属的种种要求2023-1-510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