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8037864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学经典解读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 张横渠的天道论思想 方世豪一、宋代理学的特点二、横渠哲学的重点张载与周敦颐一样都由天道说起,都是由?易传?的解释开始,先说明天道如何创生天地万物。看张载在?正蒙?的编排,前三篇的重点都在天道,便可见对天道解释的重要性。周敦颐言天道只是以?中庸?的诚来配合?易传?的干元而说,没有直接说到心。但张载那么在后面的?大心篇?重述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可见横渠比濂溪更多用孔孟的说法,更重视先秦儒的特点。在面对代问题方面,横渠比濂溪更强烈地表现出拒斥佛老的态度,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的周濂溪表现出更刚毅的气质。三、太和的意思横渠所说的天道是怎样的呢?主要是由太和太虚气神等概

2、念所组成。?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阔巩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缺乏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缺乏称也已。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太和所谓道。太和是至和、最和谐的意思。横渠所说的天道是一个最和谐的道,这是对道的形容。道有些甚么内容呢?道有浮沉、升降、动静等不同的内容,但这些两两相对的内容都是和谐的

3、,不是相对抗的。可以说太和是宇宙论地形容天地万物这总体宇宙的说法,假设道在这个宇宙总体之中流行,这宇宙总体便具有此太和。太和这概念是来自?易传干彖?: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濂溪一样,言天道都以?易传?的内容为主,但不限于?易传?,而都另有发挥。濂溪以?易传?的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干道变化,各正性命配合?中庸?的诚来重新说明,建构出自己的一套天道论。横渠那么取保合太和中的太和来说道。在?横渠易说?中解说干彖这句话时是这样说的:云行雨施,散而无不之也,言干发挥被于六十四卦,各使成象。变,言其着;化,

4、言其渐。万物皆始,故性命之各正。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之行之也。精义时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贞,孟子所谓终始条理,集大成于圣者欤!?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其此之谓乎!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是干道的变化表现,假设万物依此干道而变化,那么万物之性命便各得其正。但在这个干道流行的过程中,只有君子能参与这天道的消长变化。如何参与呢?就是顺着人之性命,躬敬天德而诚之行之,这样便能保持和完成太和之道,健行顺利而且贞正。而且横渠认为这个君子为能与时消息的意思,其实就是孟子所谓终始条理的意思。?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5、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谓孔子是集大成者,集圣与智于一身,而使万事万物、世界秩序有终始条理。这终始条理用?易传?的意思,便是创生万物,终成万物,使万物实现,使万物成为万物的创造过程。这过程就是天道流行的过程,?易传?说为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横渠那么取太和来说明这天道的流行过程,以此作为天道流行的状态,太和就是天道流行,所以说太和所谓道。?太和篇?首段整段都以宇宙论方式表述,未有说明太和和人的关系,但由以上横渠解说?易传?的说话来看,可见太和所谓道虽然是从天道由上而下说,但最后都是以人或圣人来表现天道

6、为完成的。四、相感之性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横渠所说的重点在相感。天道的内容包括浮沉、升降、动静,但这些不就是天道,假设浮只是浮,沉只是沉,一物只是一物,动而不静,静而不动,那么不成其为天道的内容,而只是经验的内容。天道中的浮沉、升降、动静不只是浮沉、升降、动静,而是相感的浮沉、升降、动静。是甚么相感呢?如何相感?这段落中没有说明,但看横渠?大心篇?所说,便知是人能相感,人心能感通于万事万物,也就是?太和篇?中所说的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至矣。中的圣人,相感就是人或圣人和天地万物宇宙之关系。浮沉、升降、动静包含着两两相对的特性,横渠依据?易传?了解世界万物,由阴阳二性变化而

7、成,故一切事物皆是两两相对,不是一单一事物,是一相对待的变化与关系,不是一独立事物,这与我们今天看待事物,或西方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事物观有很大分别。不单两两相对,而且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变化的,升会变成降,浮可变成沉。为何会这样?因为中间有相感之性。由人之能感通之心而与万物相感,那么万物是一相感通活动过程的呈现,不单是一存在,而且是一活动,会变化。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这也是取?易传?之意,?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系辞上?日往那么月来,月往那么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那么暑来,暑往那么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

8、,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絪缊是阴阳二气相融的意思,相荡是?系辞下?八卦相荡之相荡,也是互相往来相生变化之意。所以横渠之絪缊之相荡、胜负、屈伸是由两两相对之代表宇宙万事万物。所以看横渠此段文字之意,太和的和有一相感通的特性,由此相感通而互动变化创生出世界万事万物,所以说这个道是万事万物之始,即是万事万物的源头。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称此段数语是综言太和之创生义,太和而能创生宇宙之秩序即曰道。五、创生原那么和终成原那么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阔巩固。此句即是

9、说道的来源是很微小、简易的,从横渠的大其心与圣人尽道其间的意思说,自然是说心之端之几微,而求诸在我的易简。其究也是说其结果是广阔巩固,是说万事万物之所以成为万事万物的结果,是构成广阔的世界,而事物成其自己便是巩固地自我完成。几微易简是指创造而言,广阔巩固是指终成而言。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简者坤乎!?系辞上?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这是言万事万物之起源而所谓易者,就是?易传?的干,而使万事万物呈现其法那么者,即使物之成其自己的所谓简者,其实就是?易传?的坤,所以干代表创生原那么,坤代表终成原那么。易者求之在我,知者由我主宰,简者求那么得之,法者物之所

10、以成物。这也是由?易传?而言天道创生万物之宇宙论式说明。六、气和神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横渠由太和分出两个概念:气和神。这是在概念上分解地说,太和是总持地说天地创生万物的流行过程,但假设只就万物之为万物而言,是散殊的,因为万物各有不同,就万物之异处而说是散殊的,是可象的,是有经验世界的形象内容,有形状,有方所,因此而说就有分别相,故此是散殊而可象。就这散殊一面而言,这是属于气,气就涉及经验内容。?易传?中没有气的概念,我们可就横渠的说明来看甚么是气。横渠以可象来说明气。甚么是可象??易传系辞上?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

11、柔者,昼夜之象也。可见?易传?之象是指经验现象,所以气是指万物散殊不同的经验现象。由太和而到气,是天道创生万物,而万物成为万物之后的经验现象,天道流行会创生出经验现象的万事万物,因此太和也是万事万物的源头。这是由上而下的创生过程。而清通而不可象为神那么是说出万事万物另一方面的特点,就是清通和不可象。清通相对于散殊而言,即不是言散殊之万象,而是言万象之清通之性,即万事万物有一共通之处,其共通处是清通的,相信就是?太和篇?第一句所谓相感之性,万事万物能相感通,这自然就是透过人心的感通而显其相感通之性。这相感通之性在天道太和处言是其清通之性,这是万物的共同性,皆是太和的清通之性,这清通之性既然是就太

12、和而言,也就是就形而上的道而言,当然就不是可象的,而是不可象的,不是经验事物的形状、方所等经验之性,而是与天道相通的清通之性,在天道处言是一,横渠说这就是神,神是神感神应之意,就相感和清通而言其为神。因此,宇宙万事万物可分解地就两方面而言,一方面是形而下的、经验的、可象的散殊之性,一方面是形而上的、超越的、不可象的清通之性,散殊之性是气,清通之性是神。这是就事物之一体两面而说,太和那么就事物之总持地说,所以其实不是上下两个世界,和西方哲学之形上形下二分世界不同。不如野马絪缊,缺乏谓之太和。?庄子逍遥游?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野马是指空中游气,即是说气之絪缊,气之相融才是太和

13、。太和所谓道的状态是气之相融的状态。此即如前面所说的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在各阴阳之性相感互通的状态时,便是太和所谓道的流行状态。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此,虽周公才美,其智缺乏称也已。即是说这道就是?易?的道,也就是天道之道。周公之例也是反复申明知这个太和才是天道。七、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横渠跟着又提出另一概念太虚。由他所说的气之本体可见太虚是气之本,即气之所以作为气,要有太虚为其本。牟宗三先生称太虚为分解的说法,即是太和是就其作为天道总持而言,太虚那么由气一方面而言,气可分解为万事万物,所以说其是分解而言。就太虚字面义而言,

14、虚有清虚通透之义,故可以用前面所说的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来说明。而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是相对于散殊而可象为气而言,太虚是气之本体而不是气,气是散殊的,但气要成为气有其终始过程,不只是散殊的,还会相感通,当其相感通时才完成其为气,如能真实地、顺利地相感通,就可以进入清通而不可象之神,此是神感神应,如此之神妙感应便是直通天道,故作为通于气的道,横渠便称之为太虚。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是言气之聚散,即气之变化。客形是过客之意,不是主客对立的客体客形,而是不管聚散都是天道于气的流行过程,是气之变化活动,不是永恒的。气之本体才是永恒的。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

15、一之。至静无感是说其作为本体是寂然不动的意思,不是经验的动静,太虚作为本体是无形无感,但其于气中流行那么有形有感有动有静,因这是由天道到经验的活动变化,这就是感而遂通。在气中流行时,这本体便是气之性。就其作为清通之神,那么是太虚,就其流行于气的个体之中,那么是性。就天地万物之性而言为天地之性,就人之性而言为人性。故这至静无感、寂然不动的太虚,即是性之渊源。物交是物与物相交,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以也可说人与物相交。人与物相交,即相感通,即使物成其为物,使物有客形、有客相,所以物交而有客感,有客形、客相、客感即有所识、有所知,有经验知识,如此就是万物成为万物的过程。尽性就是道之在气上是否充尽的表现,

16、假设道在物上清通相感,而为神,那么可使物成为物。就道之充尽表现的清通相感而言,便是无感无形的神感神应。就其成物变化而言,就是客感客形,都是尽性的表现。八、由天道到人道以上所引用?太和篇?这段文字,横渠说明了天道如何创生万物,都是宇宙论地由上而下地说,但其实横渠哲学之根底正是儒家哲学的特点,无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都归结到人道之上,主题都是天道即人道。横渠在?太和篇?以下文字中会提到天道与人的关系: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那么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异者,存神其至矣。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那么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

17、,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妙应之目。感而后有通,不有两那么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那么无以见易。兼体是兼太虚与气,太虚流行于气,气因太虚而聚为万物,又散而为太虚,这就是万物之生灭变化。如何完成此生灭变化?就是圣人之尽道其间,就是人心之相感相通,上通太虚,下至万物,尽其性就是尽其道,能尽其道者,就是清通之神。就天道本身而言是太虚,太虚之道之气化活动就是道之流行,名之为道。太虚与气合起来,便是所谓尽性,尽性其实就是就人心而言。无论尽性、至诚、感通、大心等都是就人而言,所以其实天道之根底在人道。?大心篇?云: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极也。心知而能开廓之,顺此而究其极至于太虚,合于太虚。即由人之大其心而观察天上地下万物,充其极而表现为神,尽其性而使道流行于气中,如此才能言穷神知化。太和是总持地说天道名称。太虚是与气相对而言的分解说法。太虚其实即是太和,但与气相对而言,就是形而上,气是形而下,但太虚不能单独存在,与气是不即不离,所以是上而下、下而上不可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