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803541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保护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保护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概论(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环境保护概论第一章 绪 论 2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4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6第四章 水污染及防治 7第五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9第六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 10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防治 11第八章 矿区开采生态环境破坏及防治 12第九章 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 12第十章 环 境 监 测 13第十一章 环境质量评价 13第十二章 环 境 管 理 14第十三章 环 境 规 划 16第一章 绪 论1、环境:是指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尤其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1)环境的外延是不断扩大的。(2)环境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环境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2、环境的分类:(1)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象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 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生物环境。(2)社会环境: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生产环境(车间环境) 交通环境:(公路和铁路、航运环境) 文化环境3、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年径流量排世界 第 88 位。我国水资源短有两种:一是资源型短缺;二是污染型 短缺。4、环境问题:指人类各种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 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活动和健康产 生影响的所有问题。5、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耗损;(3) 生物多样性减少;(4)空气严重污染;(5)酸雨的危害;(6

3、)土 壤流失和土地沙漠化;(7)森林资源锐减;(8)水污染严重和水 资源供应不足。6、中国的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严重、(2)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3)土地退化及 沙尘暴肆虐、(4)水资源持续短缺与水污染明显加重、(5)工业 废渣和城市垃圾与日俱增、(6)地下水位下降严重、(7)农村环 境污染。7、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大气污染与防治;水污染与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与防治;食物污染与防治;噪声 污染与防治;其他污染与防治。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 的关系。9、可

4、持续发展的原则:三条总的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 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0、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 化;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知 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11、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公平、合作、协作。12、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一体化的预 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 科学。2、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 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

5、空间的组 合。3、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四个基本成分。两大 类:生物群落和自然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和非生物成分。4、生产者:指全部绿色植物和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 合成作用的细菌等自养生物。5、消费者:属异养生物,主要指动物。食草动物称为初级 消费者;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可称为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之 间又是“弱肉强食”,由此可进一步分为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 者。6、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7、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8、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动态系统;开放性系统;具有一 定

6、的时空范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食物链和营养级;能量流动;物 质循环;信息联系。10、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 分三种类型:(1) 捕食性食物链:以生产者为基础,构成形式为:植 物f食草动物f食肉动物。例如:青草f野兔f狐狸f狼。(2) 寄生性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有机体为基础,再寄 生寄生生物,前者为后者的寄主。如牧草f黄鼠f跳蚤f鼠疫病 菌。(3) 腐食性食物链: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这些 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被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如植物遗体 f蚯蚓f线虫类f节肢动物。分解者起主要作用。11、营养级:生态学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

7、 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它们都是自养生物;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 级,是以食草为共同食性的异养生物;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都是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异养生物。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所有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 需要消耗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沿着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群进行流动。流动特点:(!)流动是单方 向的;(2)流动是沿着生产者和消费者逐渐减少的。1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14、生物元素可分为三类:(1) 基本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等;(2) 大量营养元素,如镁、钙、磷、钾

8、、硫、钠等;(3) 微量元素,如锌、铜、硼、锰、钼、钻、铁等。1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 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 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是相对的平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16、生态平衡的基本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平衡、功 能平衡和输入与输出物质数量的平衡。17、生态破坏: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威胁 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8、生态监测:是指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反 应来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1、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如 果

9、没有空气,人类就无法生存,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2、大气污染来自四个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 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我国大气的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伦敦型烟雾、酸雨。3、除尘:从废气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回收的 过程称为除尘。4、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治理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 燃烧法、冷凝法。5、现在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 酸雨。6、煤矿大气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爆破;煤的氧化和自燃; 瓦斯、煤尘爆炸;矿井火灾等。7、煤矿大气中粉尘污染的防治:通风除尘;湿式作业;密 闭抽尘及净化;个体防护。第四章

10、 水污染及防治1、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会挟入大量的污染物。2、水资源:是指地球水分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那部分水量。 水资源量十分有限。3、水资源面临的问题:(1)人口快速增长,水资源压力增大;(2)农业灌溉用水十分欠缺,工业生产用水剧增;(3)水的利用效益不高;(4)水的污染对水资源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紧张;(5)全球气候变化使水资源失去稳定性。4、水体: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等“贮 水体”的总称。5、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 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 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

11、 影响了水体功能,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价值。6、水体污染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 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7、水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 生物等作用下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水体的自净过程分为 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三个方面。8、水污染防治原则:防、治、管三者相结合。9、水处理的基本方法:(1)物理法:筛滤法、沉淀法、浮上分离、过虑法、离心 分离、蒸发、结晶、磁力分离、反渗透;(2)化学法:化学沉淀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3)物理化学法: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 法;(4)生物化学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第五章

12、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1、噪声: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 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2、噪声分类:按其来源可分为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和 生活和社会噪声。3、噪声污染的危害:干扰睡眠;损伤听力;影响人的生理; 影响儿童智力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伤害动物甚至死亡;损害建筑 物。4、环境噪声标准:安静住宅区昼间45 dB,夜间35dB;商 业中心区昼间60 dB,夜间50 dB;工业集中区昼间65 dB,夜间 55 dB;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昼间70 dB,夜间55 dB。5、噪声传播过程中的三要素: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因此,控制噪声就是要控制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和做好个 人防护。6、控

13、制噪声传播途径的方法:吸声降噪;消声除噪;隔声断噪。、亠第六章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1、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 活过程中丢弃的固态或泥浆状的物质,包括从废气、废水中分离 出来的粉尘和污泥,如城市生活垃圾、矿山矸石尾矿、工业废渣 污泥和农业稻草粪便等。2、固体废物分类:按其来源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 体废物、城市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放射固体废物。3、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侵占土地、破坏农田;污染水 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4、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压缩;破碎;分选;焚烧;热分解; 化学浸出;生物化学处理。5、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回收碳;回收铁;

14、回收铝;农业应 用;建材应用。6、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回收热能;回收硫、铁;回收铝、 硅;提取稀有金属;制造水泥;煤矸石制砖;制作肥料。7、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对策:无害化、减量化、 资源化。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防治1、土壤污染:如果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污 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环境 自净作用的速度,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并 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 生长和发育,使家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 到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就属于土壤污染。2、土壤污染的类型: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生活污染 型;

15、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3、土壤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4、土壤污染防治:(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 排放;加强土壤灌溉区的管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2) 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3) 防止土壤污染的其他措施:生物防治;施加改良剂; 客土法、换土法和水洗法。第八章 矿区开采生态环境破坏及防治1、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球内部或表面,由地质作 用所形成,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 的富集物。2、矿产资源分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 气矿产。3、矿产资源的特点:不可再生性;有限性;不均匀性;循 环利用困难;

16、隐蔽性、多样性和产权关系复杂性;动态性和可变 性。4、井工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破坏;土地破坏;水 体破坏;大气污染;破坏生物圈。5、矸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压占土地;空气污染;水 和土壤污染。第九章 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和综合 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直接或间接的 人类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环境地质灾害特征:区域性;诱发性;群发性;时间的 多样性;危害严重性;不可避免性与可防御性。3、常见的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 山体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等。4、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为

17、主原则;防灾减 灾持续性原则;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防治工程最 优化原则;综合防治原则。第十章 环 境 监 测1、环境监测应遵循“优先监测”的原则。2、环境监测的内容: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固 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第十一章 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环境要素、环境 结构与环境状态品质或整体环境性质相对于某种标准的优劣程 度。2、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状态品质的优劣给予定性或 定量的描述,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和描述环境质量 的水平以及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的优劣状态。3、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1) 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及其各个时期

18、的变化规律;(2) 找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3) 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4)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污染防治途径和方法;(5) 为控制环境污染和治理重点污染源、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或措施,同时还要为合理制定环境标准、 环境法规及环境管理对策提供依据。第十二章 环 境 管 理1、环境管理:就是以实现国家的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目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使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 基本需求,又不超出环境的允许极限。2、在“人类环

19、境”系统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 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中,发展是主要方面。3、环境管理的内容:(1) 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资源管理;区域环境管 理;部门环境管理。(2) 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 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4、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 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 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5、“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 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6、中国环境法规定的基本原则:(1) 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20、协调发展的原则;(2)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 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4) 环境保护民主原则;(5) 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7、中国环境标志的含义: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 太阳及十个环组成。环境标志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 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 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 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8、ISO14000 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即: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第十三章 环 境 规 划1 、环境规划的“三同步”: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2、环境规划的基本行为准则最优化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