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

上传人:嘀****l 文档编号:18032038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发布时间:2010-07-06 09:51:30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的提出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京九“两横两纵”四条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被纳入国家规划。 2008年12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同时,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形成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

2、主轴、“两圈”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标志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全面启动。 荆州是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点发展区域。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决定明确提出优先开发宜昌荆州段,大力建设宜昌荆州城市群。荆州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推进开放开发,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基础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荆州地处鄂中南,位于长江中游,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北毗荆门,南邻湖北常德、岳阳。长江横贯全境,径流总里程483公里,占全省长江干线的45.6%,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

3、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荆州全境属湖北长江经济带范围,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层。 (二)资源优势显著 岸线资源丰富。荆州拥有岸线650.8公里,长度居全省市州之首,占全省的35%,同时也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境内有完善的内河航道网,与长江相连、相互贯通的内荆河、松西河、虎渡河、藕池河等通航河流达75条,内河航道里程1780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引江济汉工程与长江干流相接,初步形成辐射江汉平原和湘鄂地区腹地的大水运网。 水资源丰富。全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强。可养水面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立方米。

4、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立方米,枯水年48.5亿立方米。 生态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丰富,拥有天鹅洲麋鹿生态保护区,长江新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等三个国家级保护区。特别是水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全市水生植物30科68种,具有较高保护和经济开发价值。湿地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湖泊102个,其中洪湖为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泊。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荆州地质构造单一,矿床赋有条件好,围岩性质稳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属矿产绝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开采。矿产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矿产资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

5、区,散布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矿产开发外部条件优越。 (三)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2008年末,荆州市总人口达645.73万人,占全省的11.44%,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23.48%。全年生产总值实现623.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4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60亿元,分别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9.05%、7.83%、4.75%和11.82%(见表1-1.xls)。 荆州市产业基础比较雄厚,三次产业都有较快发展。农业已形成了以优质水稻、棉花、双低油菜和蔬菜为主,养殖业以淡水鱼、肉猪和家禽养殖为主的全面发展的格局,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工业形成

6、了以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化工、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家电等为主的优势产业。服务业以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荆州社会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科技人才集中、智力优势突出。荆州科技、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榜首,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拥有高等院校9所,其中长江大学是全省除武汉市以外唯一建有博士点的省部级综合性重点大学。2008年,全市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达1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用于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达4.18亿元,比上年增长51.8%。文体事业比较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良好。 (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荆州水运条件优越。荆州港是国家开放的水运口岸,是国家规划的

7、长江水系1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常年可停靠3000吨级江海轮。集装箱吞吐量从1998年的902标准箱发展到2008年的54000多标准箱,年均增长45%左右,已成为长江中上游仅次于武汉港和重庆港的第三大外贸集装箱港口。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铁路方面,荆沙地方铁路与焦柳铁路接轨,目前国家正在建设的汉宜高速铁路横穿全境,即将建设的荆岳铁路纵贯南北。公路方面,通车里程达170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3公里。汉宜、随岳高速公路与即将动工的岳阳宜昌高速公路、汉洪监高速公路,将为荆州构建更为便捷的公路网络。 能源、信息、水利具备良好基础条件。能源方面,荆州市布置有火力和生物质能发电,为经济

8、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支撑。信息设施方面,2008年全市拥有固定电话85.61万户,移动电话244.49万户,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2.14亿元,占全省3.11%。水利设施方面,随着荆州城市防洪工程的竣工,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发挥,荆江防洪安全有了更大的保障,防洪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为荆州经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开放开发环境。 三、荆州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对“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视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全国将形成“两横三纵”的国土开发格局,长江经济带是其中的一“横”,并将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全国重点开发区域之一。2009年9月

9、,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一“横”就是“沿长江经济带”,而荆州占据全省“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近1/2。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有助于提升荆州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和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为荆州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良好发展机遇。 2.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 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我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荆州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0、3. 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进入根本性转变阶段,即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外需协调发展阶段,进而构建内需驱动、消费支撑的发展模式的长期战略,形成一种新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并将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机制。立足于国内市场,是荆州发展的相对优势和特色。长期以来,荆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仅次于武汉,是一个重要的内需市场。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为荆州形成内生型与外生型相结合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创造了难得机遇,也为荆州探索一条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1、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利条件。 4.湖北“两圈一带”新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荆州加快发展。“两圈”的先期建设,为荆州市依托优势、发挥特色、找准定位,主动应对新战略、抢抓新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而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提出,给荆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划分的“三段”(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武汉荆州段)中,宜昌荆州段是“优先开发”地区,武汉荆州段是“加快发展”地区,重点支持荆州发展。 (二)挑战1.产业结构有待提升荆州工业化程度不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高达30.1%

1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第二产业比全省整整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也低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亟待加快。 图1-1 荆州长江经济带与全省产业结构比较 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从交通来看,作为江汉平原传统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荆州市公路运输相对发达,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其水运、港航优势均未充分显现,由于航道淤积,水深不够,荆江段通航条件较差。荆州铁路运输严重滞后,影响大宗货物的水陆联运的发展。 从水利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城市供水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供水能力建设与更新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老化失修较为严重;部分地区的水质受到污染,饮用水源水质受到威胁。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清水下泄

13、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长江及其支流枯水期延长,通航能力明显下降,岸线坍塌严重,松滋等沿江城市在枯水期出现饮水困难,一些沿江县市农业灌溉用水紧张,从长江引水成本大大增加。 从能源来看,荆州不仅煤炭、石油、水电资源贫乏,而且缺乏电力生产项目,能源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荆州工业发展。 3.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水资源既是促进荆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最脆弱的资源。当前,沿江地区布局了不少高能耗、易污染的工业项目,除了水源污染有加剧之势,水面面积也呈逐年减少态势,河道供水安全、行洪安全及生态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从体制环境看,沿江区域市场被行政分割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区

14、域间产业衔接不够,产业链条难以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规模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 1.促进荆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荆州是湖北资源富集的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尤其是岸线和水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水运条件和发达的水产业,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的接合部,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荆州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既响应了省委、省政府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号召,又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凸显荆州经济发展的特色,必将有力促进荆州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拓展荆州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

15、现荆州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 2.促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全省市州中,荆州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解决荆州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荆州形成新优势。同时,荆州长江经济带的开发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缩小鄂东鄂西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促进形成沿长江经济带 在全国“沿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湖北是“龙身”,长江荆州段是“龙身”之“腰”。现在“龙头”、“龙尾”发展很快,而“龙身”发展相对迟缓,导致“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境内明显的“断链”。作为“龙腰”的荆州

16、应加快发展,迅速“补链”,为湖北挺直腰杆、强壮“龙身”出力,促进沿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 4.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省委、省政府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荆州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和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通过建设人水和谐城市,加大洪湖、长湖、天鹅洲等湿地开发和保护,做好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加强长江岸线的利用管理与保护,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17、: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荆州市情实际出发,以开放为先导、创新为动力,以发挥水资源优势为基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长江沿江经济重镇和长江湖北段的“钢腰”,成为湖北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荆州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充分利用荆州作为全国公路运输主枢纽和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的地位,紧紧抓住沿江铁路建设及荆岳铁路即将上马的机遇,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中部地区水、陆、铁联运配套,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畅通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18、和长江中游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部地区沿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引领江汉平原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以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依托,建设以粮棉油及水产品为特色的全国重要的优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建设“两湖”平原商贸物流中心,使荆州成为中部地区沿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彰显荆楚文明的文化中心。充分发挥楚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

19、游圈和“两湖”平原的文化中心。全国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坚持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势,科学发展涉水产业,加大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二、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省的位次逐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显著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

20、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稳定增长,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综合经济实力进入长江经济带第二梯队。荆州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丰富等优势,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统筹规划,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突破。按照产业集群、区域集中、集约开发的要求,突出港口

21、、交通及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港口与园区互动,引导生产要素积聚发展,突出重点产业及重点园区的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发展,形成规模和实力较强的沿江产业带和城镇群。开放合作。抓住当前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激活民间投资,使沿江地区成为吸引外资的新亮点、利用民资的密集区,形成对外、对内开放齐举,外资、民资联动的局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区域联动,扩大服务纵深。保护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引导生产要素相对集约利用、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

22、、重点任务荆州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是突出“四大”:突出“大交通”,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支撑体系。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突出“大产业”,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主导、协调发展的原则。针对荆州工业“短腿”的问题,着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同时,充分利用荆州农业基础好的优势,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物流业、旅游业、

23、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突出“大城市”,健全沿江城镇体系。以壮大荆州主城区为重点,完善其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其尽快达到特大城市规模;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建设荆州大都市区;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在沿岸有序集中与分布,构建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荆州城镇体系。突出“大开放”,推进要素集成和聚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向东接轨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向南汲取长株潭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能量,向西对接长江上游地区,向北借助鄂北和中原地区资源优势,推进要素集成,实现优势聚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荆州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一、综合交通体系建

24、设树立发展“大交通”观念,坚持以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沿江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大现代化港口、公路、铁路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形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水路的“无缝对接”,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一)港口航道建设港口建设。全面推进荆州组合港建设,加大荆州组合港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港口向专业化、大型化、集装箱化方向发展,力求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加快洪湖港、石首港2个全省重点港口建设,促进荆州市港口资源有效整合;按照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思路,加快推进专业港区建设,重点加强荆州盐卡集装箱港区、沙市柳林洲煤炭港区、荆州区学堂洲散货港区、荆州客运旅游港区、江陵危化品

25、港区、松滋车阳河三峡物流中转港区等建设。利用江汉运河渠道线进口在荆州市李埠镇龙洲垸的机遇,积极建设李埠综合港区,形成长江与汉江的水运中转枢纽。加快建设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公路、铁路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港口的连接线,构建多层次沿江快速大通道网络系统,依托港口建设物流园区,形成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集疏运能力强的新格局。到2015年,荆州市港口的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力争35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5万标箱,力争20万标箱。到2020年,把荆州组合港建设成为以临江工业为龙头,集大宗散货、件杂货与集装箱为一体,具有装卸、中转、仓储、保税、商贸、信息等多种功

26、能,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综合性港口群,形成100万标箱、8000万吨吞吐量的两湖平原枢纽港。航道建设。加快长江荆州段航道整治,结合四湖流域和“江南四口”水系的整治,积极推进内荆河及“江南四口”水系的航道升级。重点加强江汉航线和松虎航线建设,完善江汉平原航道网。采用分级开发的原则,在2000吨级的长江二级航道、1000吨级引江济汉运河三级航道基础上,中期将长江航道提升为3000吨级的一级航道,将内荆河、松虎航线等骨干航道提升为500吨级的四级航道,远期将长江航道提升为5000吨级的航道,将基它骨干航道提升为1000吨级的三级航道,其他支线航道提升为300吨级的五级航道,形成以长江-江汉运河-汉江

27、为主体的高等级航道网,为沿江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形成。(二)公路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总体布局为“三横五纵,七路一环”。“三横”: 沪渝高速公路荆州段、洪湖至监利高速公路及江南高速(松滋至石首)公路;“五纵”:二广高速公路荆州段、随岳高速公路荆州段、孝昌至洪湖高速公路、荆门至石首高速公路、沙市至公安高速公路(北接沪渝高速公路,经公铁两用桥过江,南接江南高速公路);“七路”:荆州至松滋一级公路、荆州太湖至川店三界一级公路、仙桃至崇阳一级公路荆州段、监利新沟至洪湖峰口一级公路、洪湖环湖公路、207国道荆州城区改线、318国道荆州城区改线;“一环”: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

28、借助207国道改线和318国道改线,新建市区大外环。不断提高公路设施水平,努力实现公路等级“三化”:一是省际公路高速化,以沪渝、二广、随岳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实现荆州到周边省市主要大中城市通达高速公路;二是市域公路一级化,实现荆州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县市之间、县市到高速公路通达一级公路;三是农村公路等级化,实现县到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路面高级、次高级化。(三)铁路网建设加快建设汉宜高速铁路、荆岳铁路,提升荆州铁路整体客货运能力,搞好荆沙地方铁路扩能改造并与省内京广、京九等线路的对接,积极规划建设“宜荆荆”城际铁路,把荆州由铁路小市建成铁路大市。积极推动月益(河南月山至湖南益阳)铁

29、路、准荆(从内蒙古准格尔到荆州)铁路及早上马,实现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使荆州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转动基地和集散中心。(四)机场建设沙市机场为国家重要的战备机场。由于现已地处闹市,急需外迁。抓住国家重点支持支线机场建设的机遇,组织军民航有关部门对搬迁现有沙市机场进行论证,适时启动搬迁工作。优先选择在长湖岸边,靠近荆门、潜江方向,迁建沙市机场。积极争取将沙市机场纳入国家通用航空发展规划。(五)过江通道建设抓住省政府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建设过江通道的机遇,加快荆岳长江大桥建设,规划建设荆岳铁路荆州公铁两用桥、仙嘉咸高速公路过江大桥、仙洪赤一级公路过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和荆州长江

30、二桥。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荆州长江经济带南北两岸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增强对两湖平原经济腹地的辐射能力。(六)多式联运推进工程建设凭借荆州优越的地理条件,依托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大力发展一站式货运代理,着力解决港口、铁路及公路等交通衔接不紧密,以及由此带来的迂回运输和重复装卸等问题,实行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积极发展集装箱专用车、厢式货车以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等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力;加快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及沪蓉高速铁路货运站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扩大铁路专线运输能力;大力发展钢材、建材、煤炭等大宗物资铁、公、水联运,增强生产资料的物流集散与中转功能

31、,以公、铁、水运输节点为基础,积极建设物流园区。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洪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水利发展;继续强化长江荆江段、荆南四河、四湖流域的综合治理,搞好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加强水利建设管理,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水利。(一)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以堤防整险加固、河道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强全市水利防洪减灾功能。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大中型和全省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使现有二、三类水库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到2015年97%以上水库达到安全运行。继续提高荆南四河、沮漳河等连江支堤的防洪标

32、准,加快推进洪湖、荆江分蓄洪区工程建设。重点建设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公安北闸整险加固等工程。完善国家重点防洪城市荆州的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重点县城防洪工程。到2020年,荆州市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松滋、石首、监利、洪湖、江陵、公安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二)供水水源工程建设为了满足2015年和2020年新增城乡供水量的发展需求,应以现有供水工程改扩建为主,并修建一批蓄、引、提等骨干供水工程;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加快城镇近岸、水库、湖泊等供水水源地水体修复(见表附件:3-1.xls)。加快灌溉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松滋洈水、洪湖

33、隔北、监利隔北、西门渊、何王庙、江陵观音寺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粮食主产区的灌排骨干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水库、渠道、干支渠及渠系建筑物的蓄、引、输配水安全等问题,恢复、提高其蓄引输配水能力,减少观音寺等六大灌区输配水损失和管理上的漏洞,实行按需引水,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中小型泵站、扩挖彭家河滩闸、渡佛寺渠、曾大河等,开展总排渠、洪排河、西干渠、四湖总干渠、沟子口泵站渠道、北口泵站主排渠、监北干渠等渠道疏挖工程。加强沿江灌区建设,重点加强荆州万城、江陵观音寺、颜家台、监利隔北、何王庙、西门渊及荆南四河等骨干排灌渠疏浚工程建设,积极做好颜家台、太湖港、

34、下内河、荆江、南北河、一弓、东风渠、横罗成等新增8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确保5年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以上,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新增200万亩,为全市新增3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四)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汉工程,解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对汉江下游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问题。利用引江济汉引水干渠,建设江汉运河通航工程,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荆州能源资源非常缺乏,每年电力调入量占消费量的80%以上,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调入量占消费量的90%以上。能源资源缺乏成为制约荆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35、之一,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是荆州实现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搞好电厂开发建设。尽快上马建设荆沙火电厂一期工程和国电长源二期工程。充分利用电厂邻近长江和荆岳铁路的优势,实现燃煤的铁路、水路联运。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支持凯迪松滋生物质电厂的秸秆发电项目早日上马。积极规划建设松滋核电站。开展输变电工程建设。重点保障荆沙发电厂、国电长源荆州热电厂二期工程、荆南500KV输变电工程、松滋生物质发电项目、公安等县市共6个110KV变电站,监利、公安、荆州区学堂洲等5个220KV变电站建设,荆州城区(郢城、关咀、开发区、玉河)11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开辟多渠

36、道保障能源供给。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缓解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努力建立煤炭供应长效机制和能源储备机制,建设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加强国内外能源合作,多渠道开拓能源资源。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沼气发电和垃圾发电项目建设,认真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和面源污染。到2020年,在全市建成供应能力强、结构优、效率高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五大工程”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以推动网上政务协同为主的政务信息化工程以促进政务公开、推动职能转变、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建设包括政务专网、外网和无线网在内的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把政务信息网延伸至乡镇

37、、村,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适时充实更新公务信息内容,加强公务信息集成,促进互联互通。(二)以加速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现有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改造,围绕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制造、纺织等支柱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普及推广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水平,加强大型机电产品、生产工艺装备、成套设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装备行业数控机床等智能生产工具应用水平,加强对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和污染控制的监制,实施对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信息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农业信息网和水

38、利、气象等涉农网站信息资源,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大中型商贸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三)以加速企业信息化为主的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建设信用服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建设,扶持银行、商户构建安全、快捷、方便的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支持建立行业专业物流配送网络体系,鼓励建设第三方物流中心和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制定企业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网上支付的技术规范、数据格式、内部编码等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标准。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大型重点企业为龙头,以化工、农业等行业为重点,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按产业链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形

39、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链,推动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四)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为主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推进荆州市的政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支持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组织开展政府部门间、政府与企业和公众间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数字荆州”、“数字长江”工程建设,为社会提供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推进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音像资料馆等的数字化改造和建设,开展面向公众的公共信息内容服务

40、。(五)以推进普遍服务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投资,加快互联宽带网向农村的延伸和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建设和完善信息传输主干网、城市宽带IP网和宽带接入网,加快推进与湖北长江经济带鄂东段、鄂西段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有线、地面、卫星三位一体的数字电视网建设,实施有线电视用户的网络数字化升级改造。第四章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立足荆州现有资源与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

41、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过千亿,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产值过500亿元,汽车零部件、轻工、电子信息、物流等产业过百亿元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 坚定不移地推进“大产业”战略。大力扶持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装备、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尽快形成百亿元产业。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53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比2010年增长1.5倍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00家,年均增加100家;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规模以上工

42、业企业达到2300家,年均增加120家左右。 着力培育大企业。在23年内培育35个50亿元大型企业,到2015年实现100亿元企业零的突破。支持沙隆达、楚源、石油四机、恒隆、凯乐、公安车轿等重点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工作,力争进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行列,使楚源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和全球重要的活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沙隆达保持我国农用化工企业的龙头地位。 着力实施大项目。抓好重大项目谋划,结合荆州七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落实方案,策划一批能带动重大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加强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恒隆汽车转向器生产项目、沙隆达吡啶生产线及自备电厂建设工程、美的年产500万台节能环保冰箱和年产300万台洗衣机项目

43、、弘晟半导体固体照明产品产业化基地、石油四机厂核心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公安新生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洪湖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项目、拍马林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建或扩建。抓紧荆沙发电厂和松滋核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推进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着力建设大园区。吸引人才、资源、生产设备、市场要素向园区聚集,尽快将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九阳机械工业园、武汉银湖中小企业城等打造成百亿元大园区。同时,加快荆州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岑河针纺织工业园、石首化工园等专业园区的扩建和新建。充分发挥荆州长江岸线长的优势,规划、支持荆州市船舶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促进船舶制造跨越式发展。各县市区要

44、重点打造一个百亿元园区,荆州开发区力争达到500亿元。 (二)重点产业发展 1.汽车零部件产业 重点建设荆州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公安汽车零部件、石首汽车零部件、松滋汽车电光源、沙市机电等五大产业集群,提高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把荆州建成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以中心城区为龙头,整合中心城区和江南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培育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强省内配套协作,引导企业与省内神龙、东风汽车合作配套,大力发展汽车电机、车桥、转向器、空调、变速箱、汽车灯具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托东风特种有限公司沙市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动力汽车零部件,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向整车开发发展。重点建设六大基地

45、:一是以湖北神电集团为主体年产450万台汽车电机和50万台混合动力电机基地;二是以恒隆为主体年产300万台以上汽车动力转向器基地;三是以湖北法雷奥公司和湖北美标制冷系统公司为主年产100万台汽车空调基地;四是以环宇、环球公司为主年产500万只曲轴、凸轮轴生产基地;五是以公安车桥为主年产9万套汽车悬架系统、5万台套前后桥总成生产基地;六是以湖北万向为主年产1万吨精密件及6万套摇窗电机生产基地。 2.化工产业 结合化工行业特点,加大投入,促进企业开拓市场,重点发展以沙隆达为龙头的农用化工产业,以楚源、江汉精细、博尔德和新生源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以中心城区、松滋、公安为主要基地的盐化工产业,把荆州

46、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化工产业基地。支持活力28等日用化工品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开发绿色环保型洗涤用品、营养保健型中高档化妆品。支持企业提高品牌形象,注重节能减排、强化质量管理,培育日化产品精品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3.纺织服装业 积极调整纺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档纺织品、高档化纤品、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及印染后整理,提高高档纺织品研发、生产和后处理能力,形成200万锭以上的生产规模。整合荆州纺织印染资源,推动人才、资源、生产设备、市场要素向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集中,打造江汉平原乃至华中最大的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基地。积极培育奥达、乾盛、越美、金安

47、、银丰、兴洪等纺织龙头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形成行业竞争优势,推动和加快服装等纺织终端产品的发展,把我市建成沿江纺织服装聚集区。 4.装备制造业 石化装备制造。着力发展荆州区、洪湖市两个区块。以荆州区石油四机厂为核心,以四钻、四机赛瓦等企业为重点,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全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的“航母”。洪湖市以曹市、府场为重点,以长江石化、昌发容器等企业为主体,抓好石化压力容器产业建设。 设备制造。支持洪城、澳星环保、澳牌阀业等公司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型号系列齐全、市场涵盖面广的阀门产业;扶持巨鲸加快发展,大力提升传动机械的产能和技术水平;支持沙市轻工机械开发生

48、产高档复合涂布机、粉面涂布纸板机、无碳复写纸涂布机,确定行业龙头地位。积极支持鑫鑫压力容器退城进郊和扩大产能;培育松滋矿山机械产业集群,抓好荆州荷花机床高精度车削中心研发及产业化、荆一1000台套/年数控普通机床生产线项目建设;依托良好的机械装备产业基础,培育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 有色金属加工。扶持引导江陵铜、铝等金属材料等再生产业,促进集聚发展;扩大钢构件生产;壮大沙市钢管厂的生产规模,提高冶金行业装备水平。 船舶制造。积极发展中小型船舶工业,重点扶持监利荆江造船、荆州江欣、武汉长江轮船等船舶修造厂的发展,支持巨鲸公司、荷花机床积极开发舰船减速机、深潜泵等设备。支持荆州区李埠造船厂万吨级造船

49、厂建设项目。 5.森工建材业 森工家俱。以吉象公司为龙头,扩大中密板产量,增加品种,提高印刷装饰板的比重及品质。重点建设吉象年新增10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新建20万件薄板深加工、10万套高中档家俱生产线项目,支持森鑫木业、海富家具、基立环保、东森木业、惟美家俱等企业装备和技术升级,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积极推进中南家俱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产品,把荆州森工产业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林产品加工制造基地。 建材产品。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为契机,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支持松滋双七水泥、华新水泥荆州公司新型建材、监利超强建材等企业发展。支持华新水泥公司与国电长源荆州热电、湖北惠工商

50、贸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强建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配套。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设施,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国际一流的生产工艺,开发环保型新型建材,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支持菲利华石英玻璃、荆州亿钧玻璃、环宇光学等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完善先进工艺,开发新型多功能玻璃,加强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 6造纸业 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强化污染治理”的思路,加强高端用纸开发。抓好开发生产高档新闻纸、书刊印刷纸、信息用纸、办公用纸、卷烟包装纸、商品包装装璜用纸、食品医疗用纸和中高档生活用纸,推进监利大枫林纸一体化、纸和纸板工程,拍马纸业涂布白卡纸、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松滋

51、裕阳纸业工业用纸和包装生产线、天缘纸业造纸生产线建设。 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 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按新口径)达2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20%,实现利润58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0家以上;全市省级创新型企业由目前的11家增加到20家以上。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超过2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0%,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将荆州建设成创新型城市。 实现上述目标的发展路径是:“整合,创新,引领,提升”。 “整合”:荆州有长江大学、沙市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

52、专院校40多所;全市科研院所有300多家,其中国家和省属驻荆科研单位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5个;全市科技人才19.8万人。科教资源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市。要充分整合资源,打破条块限制,把科教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公共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基础共享平台;大力发展能源、资源、环境技术,解决好当前制约荆州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瓶颈”问题;建好博士创业园和博士后产业基地,努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引领”:充分发挥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引领作用。荆州开发区要以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契机,增强辐射力,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将

53、石首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成全省甚至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将城南开发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石油机械制造基地。 “提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重点支持荆州纺织印染工业园突破印染瓶颈,改造提高纺织服装产业,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进一步壮大棉纺和服装两大主体行业,大力发展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加快发展无纺布及服装辅料等。 (二)重点产业发展 1.电子信息产业 通讯设备产业。以七一一厂、南机总厂军工电子装备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通讯设备制造。重点开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化高频电台、矿山和深井用数字通讯等军转民项目,以海云通、洪乐电缆、凯乐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民用对讲机、铁

54、路数字信号电缆、通信光电缆、通信多孔一体管高端民用通信产品。 消费电子产业。以华意压缩、美的集团、佳星集团、凌迅电子、华太电子等企业为基础,建设白色家电生产基地,扩大大功率电子镇流器、机顶盒、PCTV一体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产量。同时加快发展汽车底盘电子、汽车照明、车用空调、安全防盗等汽车电子产品,重点抓好汽车电控空调总装线、电子控制面板生产线、汽车灯泡生产线建设,将荆州发展成为中部地区消费电子生产基地之一。 光伏电子产业。加快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重点抓好胜景、德胜、天翔等项目,

55、打造全国知名的光电源生产基地。培育、延伸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以松滋先行、洪湖蓝光等企业为骨干,积极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灯具、太阳能(发电)逆变器等产品。重点抓好松滋先行年产3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洪湖蓝光新光源项目。充分发挥原材料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多晶硅原材料产品生产。 电子元器件。以菲利华、弘晟光电、光谷LED、石首致源、洪湖蓝光、监利磁创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档石英玻璃、石英晶体材料、电脑元件等产品,发展特色电子信息基础原材料等元器件产品。重点抓好菲利华高纯度大直径石英玻璃棒材IC和IFT掩膜基板合成石英玻璃产业化,弘晟光电科技半导体固体照明产品等项目的新建投

56、产达效。 软件开发。着力打造以荆鹏、华孚、明德、四机赛瓦、先博等企业为骨干的石油钻采嵌入式特色软件产品集群。重点抓好荆鹏远程录井系统、华孚公司录井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系统产业化、明德科技MD709数字多参数测试仪、四机赛瓦石油固井作业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先博公司嵌入式能耗监测及状态诊断装置、埃科科技油田酸液决策系统、友好联邦航空器管理监控系统等项目投入建设。 2.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发展以沙市、监利为重点板块的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建设新生源、东信药业、美中能特、亿雄药业、津奉药业、天翼化工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集群,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东信药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妇科外用药生产基地,支

57、持美中能特在医药原料药领域研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亿雄药业用高科技手段研发传统中药,占领国内外市场。支持以公安新生源为龙头重点发展生物化工,尽快形成年产氨基本酸系列1万吨、植物生长调节剂200吨能力,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水解氨基酸生产企业。 3.新材料产业以公安县沿江区域为依托,发展塑料新材料产业。支持凯乐科技发展塑料管材、土工合成材料、光缆、塑料异型材生产,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关联企业兼并、重组,以其为龙头打造沿江塑料新材料的经济增长区。到2020年,塑料新材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达雅化工、玉龙科技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以聚酰胺复合材料(PAMC新材料

58、)为主要节能环保新材料,支持做大做强。 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产业链延伸配套。抓紧宁波双林、监利派格、洪湖科技、古环橡胶、祥宇塑料等绿色塑料新材料生产。重点发展汽车塑料、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塑料制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开发和研制高性能复合材料、改性增强材料、新型工程塑料,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清洁生产。 4.新能源产业以洪湖、松滋为重点,加快生物质新能源产业发展。抓好洪湖市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扩建年产10万吨高酸价植物油制取生物柴油项目、湖北省(洪湖)天冠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国电长源荆州热电的生物质发电改造项目建设,加大武汉凯迪公

59、司松滋公司生物质能综合项目的推进工作。 深入研究太阳能汽车发展趋势,发展太阳能汽车电池及充电机组,形成新的能源产业。抓住国家支持核电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松滋核电站前期推动工作,积极发展核电产业。 此外,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荆楚种业、荆州农科院、大明水产等为重点培育生物育种产业,以现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为基础,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以洪城、玉龙科技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 到2015年,形成“两圈两网”。其中“两圈”,一是四重物流服务时域圈:以荆州城区为中心,面向本市各县市区12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省内各主要城市的35小时的物流服务圈,面向华中省会

60、城市的68小时物流服务圈,面向国内其他中心经济城市1224小时物流服务圈;二是荆楚文明显示圈:初步形成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亲水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等特色鲜明的产品系列,增强荆州文化旅游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其中“两网”,就是形成方便生产生活的金融保险服务网和商贸服务网。 到2020年,形成完善、高效、和谐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和谐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2%左右,使荆州真正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旅游产业强市,成为湖北沿江精品旅游带的黄金段;金融保险业通过不断创新,服务能力

61、大大增强,商贸服务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竞争力得到较快发展。“两圈两网”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荆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荆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为:现代物流突破,文化旅游起飞,金融保险创新,商贸服务升级。通过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物流、旅游、金融、商贸服务等四大行业实施重点突破,加强服务业聚集园区建设,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促进全市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二)重点产业发展 1.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铁路、公路、港口等社会运输力量,以荆州区和沙市区为依托,构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荆州中心物流枢纽,增强荆州的凝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着力建设两个基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集中全市物流产业资源,组建华中南综合物流基地和江汉运河综合物流基地;在荆州港建设专用煤码头,形成全国性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中转基地。 规划建设荆州港物流产业园区、荆州城北物流产业园区等两大物流园区,重点实施十二大现代物流项目: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小北门农资批发大市场、浩然楚都物流园、金欣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华中南综合物流园区、荆州李埠港综合物流基地、江陵飞达物流园、松滋农产品物流园、公安水产品交易中心、石首化工产品物流园、监利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洪湖水产品原产地批发交易市场。 积极推进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