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公差与配合

上传人:孙哥 文档编号:18026647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82.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常用公差与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常用公差与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常用公差与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常用公差与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公差与配合(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常用公差及配合一. 极限与配合二. 形状和位置公差三. 零件公差的设置四. 尺寸链一. 极限与配合.1. 术语与定义1.1 偏差1.1.1 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表示基本尺寸的一条直线.以 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1.1.2 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减其基本尺寸所得 的代数差;1.1.3 极限偏差-上偏差和下偏差;a.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b. 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代数差.1.1.4 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它可 以是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1.2 公差1.2.1尺寸公差一-最大极限尺寸减最小极

2、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减 去下偏差之差公差是尺寸允许的变动量,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 对值.IT”1.2.2标准公差-一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的任一公差.为”国际公差”的符号1.2.3标准公差等级-一极限与配合制中,同一公差等级对所有基本 尺寸的一组公差被认为具有同等精确程度,例:IT 71.2.4 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极 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由公差大 小和其相对零线的位置来确定.1.3配合1.3.1间隙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正.a. 最小间隙-一在间隙配合中,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 尺 寸之差.b. 最大间隙-在间隙配

3、合或过度配合中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轴 的最小极限尺寸之差.1.3.2过盈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a. 最小过盈-一在过盈配合中,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小极限 尺寸之差b. 最大过盈-在过盈配合或过度配合中,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轴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差1.3.3 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 系.a. 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b. 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c. 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1.4 极限尺寸判断原则1.4.1 最大实体极限-对应于孔或轴最大实体尺寸的那个极限尺寸, 即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孔的最小

4、极限尺寸.最大实体尺寸是孔或轴具有的允许的材料量为最多时状态下的极限尺 寸.1.4.2最小实体极限对应于孔或轴最小实体尺寸的那个极限尺寸,即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最小实体尺寸是孔或轴具有的允许的材料量为最少时状态下的极限尺寸.程叵+璐(图)(图三 )孔公養带*孔公差带轴公差带(图四 )(图五 )2. 基本规定2.1 表示2.1.1 公差带的表示-公差带用基本偏差的字母和公差等级的数字表 示.例如:H7 ,h8.2.1.2注公差尺寸的表示:注公差的尺寸用基本尺寸后跟所要求的公差带或(和)对应的偏差值表示.例如:2 35 H735+肝52 35 h8 45 0-0.152.1.3 配

5、合的表示-配合用相同的基本尺寸后跟孔,轴公差带表示.孔或 轴用分数形式表示235 H7/g6.2.2 注公差尺寸的解释.2.2.1公差标准按GB/T4249的工件.a. 线性尺寸公差-线性尺寸公差仅控制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两点法 测量),不控制要素本身的形状误差(如圆柱要素的圆度和轴线直线度误差或 平行平面要素的平面度误差).尺寸公差也不能控制单一要素的几何相关要素.b. 包容要求-结合零件具有配合功能的单一要素,不论是圆柱表面还 是两平行表面,图样上应在其尺寸极限偏差或公差带代号之后加注符 号,这表明尺寸和形状彼此相关,并且不能超越以工件最大实体尺寸 形成的理想包容面.2.2.2公差际注不按

6、GB/T 4249的工件.a. 对孔-一与实际孔表面接的最想圆柱体直径应不小于孔的最大实体极 限,孔上任何位置的最大直径应不超出孔的最小实体极限;b. 对轴-一与实际轴表面外接的最小理想圆柱体直径应不大于轴的最大 实体极限,轴上任何位置的最小直径应不小于轴的最小实体极限.即如果工 件处处位于最大实体极限,则该工件将具有理想的圆和直线,即理想圆柱.除 另有规定外,在上述要求的条件下,理想圆柱误差可达到给定的直径公差的 全值.3 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3.1 标准公差值与基本尺寸是按基本尺寸段计算的,为减少公差数目,统一 标准公差值进行了尺寸分段.对于每一个尺寸段中不同的基本尺寸,同一公 差等级的标

7、准公差值都相等.3.2 标准公差国标上规定基本尺寸到500mm规定共20个标准公差等级基本尺寸大于 5003150规定共18个标准公差等级.3.3 基本偏差轴的基本偏差和孔的基本偏差.轴的基本偏差般是最靠近零线的那个极限偏差.4.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4.1 规定和标准化公差带和配合,可优化力量品种及规格.4.2 线性尺寸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系指在一般加工条件下可保证的公差,采用一般公差的 尺寸,尺寸后不注出极限偏差.二, 形状及位置公差.1.形位公差分类和项目分类项目符号有无基准要求形形直线度无状状平面度口无圆度O无圆柱度 |O|无形状或位置线轮廓度轮廓面轮廓度 O有或无有或无平行度定向垂直度_

8、L倾斜度定位位置度有或无同轴(同心)度 对称度跳动圆跳动全跳动2.形位公差的术语与定义.2.1要素2.1.1要素-一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2.1.2 理想要素-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基准要素-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或(和)位置的要素.被测要素-给出了形状或(和)位置公差的要素.分为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单一要素-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即一个点,一个圆柱面,一 个平面,轴线和中心平面等.关联要素-对其它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轮廓要素-组成轮廓的点、线、面.中心要素-与要素有对称关系的点、线、面.如轴线,中心线,中心平面和中 心点等.2.2 形位公差2

9、.2.1 形状公差-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有基准要求的 轮廓度除外)形状公差是图样上给定的,如测得零件实际形状误差小于形状公差值,则零 件的形状合格.2.2.2位置公差一-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位置公差是图样上给定的,如测得零件实际位置误差小于位置公差值,则零 件的位置合格.2.2.3零形位公差-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或最小实体要求时,其给 出的形位公差值为零.2.2.4 定向公差-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方向上允许的变动全量.2.2.5 定位公差-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允许的变动全量.2.2.6 跳动公差-关联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

10、的最大跳动量.3. 公差带定义平面度3.1形状公差形狀公差圆度圆柱度I輪廓度 无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 无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3.1.1直线度3.1.1.1给定平面的直线度(图六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0,1)的两行直线之间的区域(图七 )被测表面的素线必须位于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且距离为公差值为0.1的 两平行直线.3.1.1.2给定方向的直线度(图八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图九 )被测圆柱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2的两平行平面之3.1.1.3 任意方向的直线度(图十 )0 d圆柱体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4的圆柱面.(图十二 )公差带是距离

11、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图十三 )上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平面.表面上任意100X100的围,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平面.3.1.3 圆度(图十四 )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图十五 )在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该圆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2的两同 心圆之间.3.1.4圆柱度(图十六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图十七 )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5的两同轴的圆柱面之间3.1.5 轮廓度0,04(图十八 )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圆心应位于理

12、想的轮廓上,.页脚注:当被测轮廓线相对基准有位置要求时,其理想轮廓线系指相对于基准为 理想位置的理想轮廓线.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属位置公差.(图十九 ) 在平行于正投影面的任一截面上,实际轮廓线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 差值0. 04 ,且圆心在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在线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3.2 位置公差輪廓公差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有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一个方面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面 任意方面广线对线 线对面 面对线 -面对面 厂线对线一个方向定向公差 J垂直度V給定方向线对面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面对线任意方向位 置 公 差面对面线对线 线对面 面对线 面对面 点的同心度 轴线的同轴度 线对线 线对

13、面 面对线 面对面给定平面任意方向一个方向线的位置度 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任意方向 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 复合位置度 径向跳动 端面圆跳动 斜向圆跳动 斜向(给定角度的)圆跳动 径向全跳动 端向全跳动3.2.1 平行度3.2.1.1 Q线对线平行度公差(一个方向)(图二十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线,位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 域.(图二十一 )D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在垂直方向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0线对线平行度公差(相互垂直两个方向)|(a)1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分别为公差值0.2和0.1的在给定的互相垂直方向上,且(图二十二 )公差带是两对相互

14、垂直的距离分别为t和t,且平行于基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12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组平行平面之间.Q任意方向(图二十四 )在公差值前加注,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直线(或轴线)的圆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注意:尺寸位置,平行度的标准是不同的.3.2.1.2线对面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塞淮平面(图二十七 )孔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3,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3.2.1.3面对线平行度公差:(图二十八 )(图二十九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

15、之间3.2.1.4 面对面平行度公差( 图三十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图 三 十 一 )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5,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注意:基准Q的标准及位置.3.2.2垂直度3.2.2.1 线对线垂直度公差( 图 三 十 三 )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5,且与基线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3.2.2.2 线对面垂直度公差.Q 一个方向.( 图 三 十 四 )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d 的轴线必须在给定的投影方向上,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 1,且垂直于基准平 面的两平行平面之

16、间.0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 图 三 十 六 )公差带是分别垂直于给定方向的距离分别为 t 和 t ,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 120 d轴线必须位于分别垂直于给定方向的距离分别为公差值0.1和0.2的互相垂 直,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间.Q任意方向|i丄!加卸刁( 图 三 十 八 )公差值前加注0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圆柱面的区域.0d 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圆柱面注意:尺寸的位置及标准.3.2.2.3面对线垂直度公差( 图 四 十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图 四 十 一)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

17、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3.2.2.4 面对面垂直度公差( 图 四 十 二 )( 图 四 十 三 ) 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3.2.3 同轴度3.2.3.1 点的同心度公差( 图 四 十 四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且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的区域.( 图 四 十 五 )0 d的圆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2,且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3.2.3.2 轴线的同轴度公差( 图 四十六 )( 图 四十七 )0 d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与基线同轴的圆柱面.3.2.4 对称度( 图 四 十 八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t,且相

18、对基准中心平面(或中心线,轴线)对称配置的两 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区域.( 图 四 十 九 )图示0 D的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相对公共基准中心平面A-B对 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3.2.5 圆跳动公差3.2.5.1 径向圆跳动.( 图 五十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圆心在基 准轴在线的两个同心圆之间的区域.测量平面( 图 五十一 )d圆柱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回转时,在任一测量平面的径向跳动量均 不得大于公差值0.05.3.2.5.2 端面圆跳动公差( 图 五十二 )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任一半径位置的测量圆柱面上沿母线方向距 离

19、为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tttn柱面( 图 五 十 三 ) 当被测件绕基准轴线无轴向移动旋转一周时,在被测面上任一测量直径处的 轴向跳动量均不得大于公差值0.05.3.2.6 全跳动3.2.6.1 径向全跳动公差( 图 五 十 四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且与基线同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图 五 十 五 )0 d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地连续回转,同时,指示计作平行于基准 轴线方向的直线移动,在0 d整个表面上的跳动量不得大于公差值0.2.3.2.6.2 端面全跳动( 图 五 十 六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轴线垂直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图 五 十 七 ) 端面绕基准轴

20、线作无轴向移动地连续回转,同时,指示计作垂直于基准轴线 方向的直线移动,此时,在整个端面上的跳动量不得大于0. 05.4. 形位公差的标注4.1 形位公差标注的原则4.1.1 对形位公差有特殊要求时,应在图样中按规定标注,下列情况时图样 上可不标注形位公差.a. 由尺寸公差直接控制的项目,如公差值允许在尺寸公差值围时可不标 注,例如圆度公差;b. 一般设备所能控制的形位误差可以满足设计要求时,在图样上可不标 注,由未注形位公差控制;c. 对于标准件,其形位公差已有相应标准时,只需注出相应的标准代号.4.1.2 图样中形位公差一般采用框格代号标准,在下列无法采用框格代号标 注的情况时,才允许在图

21、样中用文字说明.a. 由于要求特殊,为现有形位公差所不能概括时;b. 采用框格代号确实复杂,还不如用文字说明时.c. 在用文字叙述的技术文件中,在说明形位公差的要求时,可采用文字说 明,但要求容完整,用词严谨.4.1.3 图样中给定的形位公差,仅表达对要素完工时的要求,应根据零件功 能来确定.一般不限制工艺和检测方法.如需指定制造或检测方法,则应另加说 明.4.2 基准符号的标注方法.4.2.1 基准符号由基准字母,圆圈,短粗线和联机组成.圆圈填写大写拉丁字 母,为了避免误解,不得要用E,I,J,M,O,P,L,R,F.字母高度应与图样中字体相 同.( 图 五 十 八 )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中的

22、方向如何,圆圈的字母都应水平书写.4.2.2基准部位必须画出基准符号,并在公差框格中注出基准字母,由两个或以上要素组成的基准体系,基准字母按公差框格不能直接与基准相连.( 图 五 十 九 )4.2.3 基准目标的指引线必要时允许曲折一次.( 图 六 十 )4.3 被测要素的标准方法4.3.1 当被测要素为轮廓线或表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指在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共 引出线上,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 图 六 十 一 )注:指引线的箭头不得与尺寸线对齐,应与尺寸线至少错开4mm4.3.2当被测要素为实际表面时,指引线的箭头可置于带点的参考在线,该点指( 图 六 十 二 )注:不可漏标圆点.4.3.3当

23、被测要素为轴线,球心或中心平面时,指引一的箭头应与该要素的尺寸 线对齐.注:a.当箭头与尺寸线的箭头重迭时,可代替尺寸线的箭头;b.若中心要素尺寸线于图样中其它处出现过,则指示箭头可与该要素的空 白尺寸线对齐.( 图 六 十 三 )c.指引线的箭头不能直接指向中心线;标注错误( 图 六十四 )d当被测要素为圆锥体的轴线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圆锥体的直径尺寸线 (大端或小端)对齐;( 图 六十五 )f.如圆锥体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则指引线的箭头应对着角度尺寸线画出.( 图 六十六 )4.4 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4.4.1 当基准要素为轮廓线或表面时,基准符号应置于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 线标注,并应

24、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 图 六十七 )( 图 六十八 )a. 对于轮廓要素,基准应与尺寸线至少错开4mm.b. 基准符号的短线不能直接与公差框格相连.4.4.2基准符号可置于用圆点指向实际表面的参考在线.注:不可漏标圆点.4.4.3当基准要素是轴线或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的要素确定的点时,基准符号的 联机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 图 七 十 )( 图 七 十 一 )注:a.当基准符号与尺寸线的箭头重迭时,可代替尺寸线的箭头.b.基准符号不能直接标在中心线.4.4.4由两个要素组成的公共基准,在公差框格的第三格填写与基准字母相同的 两字母,字母之间用短横线隔开.( 图 七 十 二 ) 注:凡由两个

25、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一独立基准号,都称为公共基准,例如公共 轴线,公共平面,公共对称平面等.4.4.5 当基准采用三基准体系中两个或三个基准平面时,应在公差框格中自第三 格开始,按基准的优先序从左到右每格顺序写相应的基准字母.注:a.第一基准一最大或最主要的表面(定位时应有三点接触)b.第二基准一次大或次要表面(定位时应有二点接触).注:当中心孔用代号标注时,则基准符号与中心孔代号一起标注. 当中心孔用局部放大图直接绘出时,则基准符号标注在角度尺寸在线.(图 七十五 )4.4.7当基准要素为圆锥体轴线时,基准符号的联机与圆锥体端(或小端)直径尺 寸线对齐.(图 七十六 )注Q如直径尺寸不能明显

26、地区别圆锥与圆柱体时,则在圆锥体画出空白尺寸线, 并将基准符号与该空白尺寸线对齐;( 图 七十七 )基准符号的联机必须与基准要素垂直.三. 零件公差的设置.1. 标准零件:弹簧,齿轮,轴承.螺丝等.2. 胶件零件(参考附页一 TTA标准)3橡胶零件(参考附页二TTA标准)4.五金零件(参考附页三TTA标准)四. 尺寸链.1. 尺寸链的基本术语Q尺寸链-一零件加工或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封闭的尺 寸组,称为尺寸链;环-一列入尺寸链中的每一个尺寸称为环;封闭环-一尺寸链中在加工过程或装配过程最后自然形成的一环;Q组成环-一在尺寸链中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全部环;Q增环-一在尺寸链的组成环中

27、,由于该环的变动而引起封闭环的同向变 动;0减环-一在尺寸链的组成环中,由于该环的变动而引起封闭环的反向变 动;0c 补偿环-在尺寸链中预先选定的某一组成环,可以改变其大小或位置,使封闭环达到规定要求,该组成环称为补偿环;传递系数表示各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传递系数值等于组成环在封闭环上引起的变动量对该组成环本身动量之比.2.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2.1 尺寸,公差和计算参数.序号代号名称说明1L基本尺寸2L最大极限尺寸3L最小极限尺寸4ES上偏差5EI下偏差6X实际偏差7T公差8中间偏差上偏差与下偏差的平均值9平均偏差实际偏差的平均值10 (x)概率密度函数11m组成环环数122传递系

28、数各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13k相对分布系数表征尺寸分布分散性的系数,正态分布时k=114e相对不对称系数表征分布曲线不对称程度的系数.一15Tav平均公差全部组成环取相同公差值时的组成环公差16TL极值公差按全部组成环公差算术相加计算的封闭环或 组成环公差17TS统计公差按各组成环和封闭环统计特征计算的封闭环 或组成环公差18TQ平方公差按全部组成环公差平方和计算的封闭环或组 成环公差19TE当量公差按各组成环具有相同统计特性计算的封闭环 或组成环公差2.2 尺寸链的计算公式 m2.2.1封闭环基本尺寸L0二工 Li=1 i i(下角标”o”表示封闭环;”i”表示组成环及其序号)mTi

29、工 ( +e Ti i i2.2.2 封闭环中间偏差.=0当ei=0时,二工 0i I2.2.3 封闭环极限偏差 ES = + 1/2To o o EI= + 1/2T o o o2.2.4 封闭环极限尺寸 L = L + ESomax 0 0 L = L + EI omix 002.2.5 组成环极限偏差 ES= + 1/2TiIiEI= + 1/2T iIi2.2.6 组成环极限尺寸 L = L+ ESimaxiL =L + EIi imin i2.2.7 封闭环公差2.2.7.1 极值公差ntToe = S I ff IT1 r(=1在给定各组成环公差的情况下,按此计算的封闭环公差T ,

30、共公差值最大. oL2.2.7.2 统计公差当K=K=1时,得平方公差.0i在给定各组成环公差的情况下,按此计算的封闭平方公差T ,其公差值最小, OQos OC OS OQ2.2.8 组成环平均公差2.2.8.1 极值公差对于直线尺寸链| | =1,则i在给定封闭环公差的情况下,按上计算的组成环平均公差T ,其公差值最小. avLi在给定封闭环公差的情况下,按此计算的组成环平均平方公差T,其公差值最AVQ 大.使K=1,K=K时,得组成环平均当量公差.0iavs直线尺寸链丨| =1则它是统计公差T的近似值T VT VTavc avs avQ2.3 尺寸举例2.3.1基本尺寸计算L=L-(L+

31、L+L+L)0 3 1 2 4 5 =43-(30+5+3+5)=02.3.2已知:公差计算(mm单位)=0.10封闭环(L)极限偏差ES =0.35, EI0 0 0封闭环中间偏差 =1/2(0.35+0.10)=0.2250封闭环公差 T =0.35-0.10=0.250组成环尺寸 L =30,L =5,L =3,L =51245各组成环传递系数 = = = =-11245=13( 直线环传递系数为 |1| 增环+1,减环为-1 ) 组成环L4是标准环L4=3 00.052.3.2.1 完全互换法1/.各组成环平均极值公差为T二T/m=0.25/5=0.05avL 0注:丨 | =1,直线

32、尺寸链.i2/. 按平均公差及各组成环基本尺寸,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等级.3/. 按各组成环基本尺寸大小与零件工艺性好坏,以平均公差数值为基础,各组 成环公差分别为T =T =0.06T =T =0.041 3 2 54/. 求各组成环极限偏差:将组成环L作为调整尺寸,其余组成环属于外尺寸时按h,尺寸时按H,决定其极3限偏差分别为L=3015/. 各组成环相应中间偏差为 =-0.03 =-0.02 =-0.025 =-0.021 2 4 56/.计算组成环L的尺寸有中间偏差:3组成环尺寸:L =L -(L +L +L +L )0 3 1 2 4 5 注:传递系数增环为+1,减环为-1=43-(3

33、0+5+3+5) =0组成环中间偏差二+(+ + +)0 3 1 2 4 5注:传递系数增环为+1,减环为-10.225二 -( + + +)312450.225二3-(-0.03-0.02-0.025-0.02)=0.1337/.计算组成环L的极限偏差3ES = +1/2T333=0.13+1/2X0.06=0.16EI = -1/2T333=0.13-1/2X0.06=0.018/. L组成环为4332.4 尺寸链其它解析方法2.4.1 大数互换法,修配法及调整法2.4.2 按照完全互换法算得的结果,各组成环公差最小,但能保证产品100%合格.按照大数互换法算得的结果,各组成环公差较大,能够保证99.73%的产品合格(统计学).修配法与调整法算得的结果,组成环公差最大,适用于小批单件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