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学的探讨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022395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建筑学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生态建筑学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生态建筑学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建筑学的探讨(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态建筑学的探讨生态建筑学的探讨 2014/03/13 1、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我国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正是在此次会后才起步。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到2000年前后生态建筑才逐渐成为讨论热点。因此,我国对生态建筑的探索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无论理

2、论研究还是实践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2.1、理论研究的意义“生态”是建筑的“命脉”。生态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学进化的科学,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将从根本上革新我们的建筑学观念,使我们熟悉生态原理,树立完整的生态观念。生态建筑学将会给建筑作品注人生命,使建筑“活起来”。生态建筑学是形成古今中外建筑精华融合、雅俗共赏的结合点。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向民间学习设计出有机建筑;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注重运用当地材料使建筑人性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的文丘里、约翰逊等人强调文脉等,古今中外这样的实例很多。发展生态建筑将大大丰富我们的建筑类型,我们应该用生态的观点、从生态圈的角度来考察我们

3、的建筑类型。人类的生命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横向提出生活、教育、文化、娱乐、工作等诸方面的生态要求。因此,一幢建筑物不论是何种类型,从满足相应生命圈的生态活动要求考虑,是不会“千篇一律”的。2.2、实践应用的意义目前,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仍在不断加剧。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所探明的能源资源储量中,7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天然气仅为4.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一3倍以上。就土地的消耗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4;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一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正是这些严峻的事实,也为生态建筑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3、设计生态建筑的措施针对上述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我们来研究设计生态建筑的具体措施。个人认为,生态建筑就是要实现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舒适度上的生态和节能上的生态。3.1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形态是人们认识建筑最直观的印象,它对城市周围环境影响极大,所以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是不容小觑的。设计可以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形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各功能分

5、区,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自身的形态,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气候使人们生活在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中,具体到形态上可尽量减少建筑上的角点,改变以往生硬的建筑形式,多运用曲线,多与周边已有建筑结合,让建筑流线更加流畅自然,与环境浑然一体,那么它对周围环境的空间影响就会降至最小。总的来说,形态上的生态设计,不仅仅是减少土壤破坏,多种植绿化,还可以是外形上的自然流畅,也可以是引入某个生命体的概念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最好是能够让建筑成为真正会“呼吸”的生态建筑,长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3.2、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就是要求建筑内部空气

6、质量、采光条件、温度气候等方面能达到人们满意的程度。简单来讲就是清爽的空气、良好的光影效果、适宜的活动范围和远离城市的喧嚣都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态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结合,实现空间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余地的变化,让建筑内部的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系统高效协调运转,并经过改造或装饰可以实现可再生使用,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人体舒适度的需求。3.3、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生态建筑自产生到形成,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建筑面临的能源和污染问题,所以说节能是生态建筑最重要的部分

7、。由于现代建筑因其巨大的体量、复杂的功能空间以及深层的地下层使用,使得建筑某些空间的舒适度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巨大的能源耗费(机械通风、照明发电、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来解决,有的能源消耗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原本为人类服务的美好变成人类的困扰,故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恰为适宜的出现被人们广泛提倡,设计的好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自身给环境带来的麻烦,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生命体,甚至能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改善作用,让人类、建筑、环境和谐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4、结束语我国生态建筑学研究尚不全面,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只有深入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掌握有效的设计措施,设计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应牢记的使命。作者:刘存发单位: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一个文章: 建筑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下一个文章: 建筑学调研实习实践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