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020166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法律文化与道德文化的联系 2014/02/14 一、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孟子明确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孟相信人性本善,认为人之自我救赎的最根本力量在于人自觉自愿为善的本性,所以在规范他们的言行之时,法律作为一种外在力量,自然不及诱发人性固有之良善以感召其行为来得更加可靠。但在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之时,性善论者的观点就与各种违礼犯罪的行为及其原因背道而驰,由此产生了矛盾。所以儒家思想虽则认为政治国须立足于“德”,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认法律的作用,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法律对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效果。正如孔子所言:“政宽则民慢,慢

2、则纠之以猛。猛以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由于人性复杂多变,道德与礼教并不能完全承担规范人们行为的任务,所以寻求法律这一辅助手段来支持德礼教化法律就有理可循了。只是法律的辅助作用不应该且不能与德礼教化的宗旨相违背。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则认为所谓之善者皆是后世人为之,人性本恶,而恶必生犯罪,因此,在人性恶的道德观下,他指出制礼必用刑罚。与儒家“性善论”不同,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他们认为趋利避害、好逸恶劳、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也是犯罪的唯一根源。与此同时,他们更不相信礼教道德可以收到改善人性而致天下大治的功效。所以为维持社会秩序,在政治姿态上应当表现为取法排礼,具

3、体到刑事政策即是以恶止恶、以杀止杀、以刑去刑的重刑主义。商鞅提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他在秦国的实践就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治民这一问题,即“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另一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从荀子那里继承认识人性求诸自然的进路的同时,又探索以往法家在治国治世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并从道家“人法自然”的思想中获得了启示,提出了一套更为详善的治理思想。韩非子的治世之道可概括为赏、罚二字,或者说刑、德二柄,只是两者之间不可等而用之,需要置于不同等的位置上,并且应该以罚为主、以赏为次,以重刑为核心、以德礼为辅助。二、结语历史地看,传统中国政治实践的反复验证

4、了这样一个道理:“无德任刑”或者“弃刑任德”都会导致社会动荡与统治失败。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器,是为政者进行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在终极目标上,它和占统治地位的伦理道德具有一致性,只是它们在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要想使它们各自实现其独立主体的品格和价值,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决不能相互替代或使某一项役使另一项。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历史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借古思今。现代化的法律相对于传统的法律,虽有着一系列更完备的属性,如对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精神的贯彻,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对血缘网络的瓦解等。但是,现代化的法律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法律文化传统依然能为现今社会提供大有裨益的参考价值。譬如,传统法律中的录囚制度、对老弱病残妇幼者的恤刑制度、对死刑特别慎重的会审制度等,均具有“仁”的因素,这对机械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及其法制而言,并非没有一点积极意义。古代诸子百家关于“德治”、“人治”、“法治”的思辨,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它的价值不是复制历史,而是为新的历史提供资源,这对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作者:蔡若融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上一个文章: 站人文化研究与开发利用下一个文章: 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