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18019248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遵循中共中央、安徽省委和马鞍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精神,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具体任务,主要阐明经济社会发展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资源配置,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依据,是马鞍山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十五”回顾“十五”期间,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面对非典、禽流感疫情等重大灾害,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正确

2、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提前并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各项预期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2003-2005年3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接连突破200亿元、300亿元,期末达到371.4亿元,5年年均增长15.6%,较长三角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总量由“九五”末全省的第12位跃居第4位;人均GDP突破3500美元,达到3667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600美元,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540.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6倍,年均增长44.3%。工业投入占总投入的59%,年均增长56.7%,马钢冷热轧薄板

3、、星马专汽、华菱重卡、山鹰纸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有力地拉动了即期增长,积蓄了发展后劲。财政收入2002年以后实现加速增长,每年净增10亿元以上,期末达到61.1亿元,年均增长27.1%,自2003年以后,总量在全省位次由“九五”末的第5位上升到第3位。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期末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7。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1家,较“九五”末净增221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30家,较“九五”末净增22家;超10亿元的企业8家,较“九五”末净增7家。企业规模与核心竞争力明显扩大和增强,马钢一举跨入千万吨钢铁企业行列,销售收入在全省率

4、先突破300亿元大关,华菱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山鹰、长钢突破10亿元,全市工业加快成长、梯次跟进的格局已见雏形。农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作物和渔业比重、种养业优质品率明显上升,黄池食品、雪润肉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通过资源整合,天润发、海外海汽车城、梦都、鸿泰等一批商贸流通和餐饮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带动了全市服务业体量的扩张。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增加值年均增长24.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9%。 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三个置换、两个结合、一个保障”为主要内容,通过全市各系统高强度推进,并与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全面、规范地完成了404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产权

5、制度改革和9.2万名职工的身份置换,同步完成了乡镇企业的改制,企业经营机制得到根本转变,发展活力全面迸发,所有改制企业基本取得了生产增长、利税增加、职工增资的明显成效。骨干企业山鹰、星马两公司成功改制上市。马钢、十七冶主辅分离取得重要进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得到剥离。矿院、冶金设计院成功实施了企业化改制。事业单位改革在破题中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引导、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得到强化。乡镇和村区划布局得到调整,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体制基础。 对外开放开创全新局面。大开放主战略深入实施,市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对承接产业转移、推

6、动企业改制搬迁、优化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外向型经济全面拓展,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内资123.4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5.4倍和6.2倍。对外贸易增长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6亿美元,连续3年居全省第2位,年均增长37.9%。区域经济合作扎实推进,以南京为重点,与长三角城市在交通、教育、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多层次展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在巩固发展国内外友好城市关系的同时,与西班牙阿尔冈达德雷伊市和澳大利亚科克拉市结为友好城市。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5年完成城建投资146.6亿元,是“九

7、五”时期的3.1倍。马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村村通”等县乡公路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5年新增城市道路总里程81公里,相当于建市以来城市道路的一倍多,先后建成了江东大道、慈湖河路、霍里山大道、太白大道、湖东南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并打通了市区与当涂县城的快捷通道,推动市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双百”城市构架初步拉开,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8%。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5年累计完成投资21.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3倍。市政公用配套设施逐年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扩建和新建了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3%。第四水厂一期工程建成,农村饮用水工

8、程加紧建设。成功实施天然气置换,城市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燃气。先后实施雨山湖综合整治、向山垃圾处理场和佳山、雨山公园等46项重大环境建设工程。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又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市战略扎实实施。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续项目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领域加速拓展,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几十所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安工大东校区、中

9、加双语学校等一批大型教育建设工程相继竣工,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完成,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普通高中发展得到提升,二中、红星中学等一批市县中学成为省和市示范高中。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工贸技师学院、马鞍山师专、马鞍山网络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成立。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初步形成,市疾控中心、紧急救援中心等相继建成。公共卫生设施得到逐步完善,重大疾病的防控成效显著。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民政、信访、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人防等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5年新增就业岗位9.7万个,4.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

10、就业,新增农村劳务输出7万人。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期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1%、13.2%,达到11935元和4511元,均继续稳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在全省率先突破万元,期末达1.38万元,是“九五”末的2.4倍。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净增3.8平方米,汽车进入部分居民家庭。城乡市场繁荣,期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3亿元,年均增长12.6%,较“九五”年均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

11、特困群体医疗救助以及廉租房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助的社会保障目标。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5年为民办实事49件,解决了包括背街小巷整治、农村人居草房消除等一大批贴近群众生活的现实难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稳步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基层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学习型城市建设多层次展开,与清华大学共建学习型城市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双拥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全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新进展,率先推行现行文件公开查阅制度,先后4次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积极推进了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成功实施社区直选试点,社区建设得到

12、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十五”时期是马鞍山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面向“十一五”,全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站在了一个新起点。第二章 发展环境及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发展环境展望 “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快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从宏观环境看: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受资源等要素制约和成本影响,部分产业将加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由此带来的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的加速溢出,将提升我市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为我市有效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技术水平创造了空间。经济发展的

13、外在推力也将进一步加强,随着“中部崛起”、“东向发展”等战略和政策从概念层面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我市可能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争取到更多的支持,政策环境趋好。从微观基础看:全市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强化。通过“十五”的建设,马钢及华菱、山鹰、中橡、圣戈班等企业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成扩张了产能,蒙牛乳业、格力电工、丰原生化、海螺水泥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兴起,近几年培育的一大批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未来将进一步释放潜能,全市产业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交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将更加显现,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沿江城际客运铁路、沿江高速、芜申运河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相继建成,为

14、我市在更大范围上整合资源、配置要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平台。体制的促进作用也将格外明显,通过推动深层次改革,市县区协同发展的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把握机遇、推动发展的能力将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在发展进程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由于国家仍将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较紧的信贷政策,以及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的波动,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增加不确定因素。二是由于我市主导产业基本同类,大多属于投资中间品,处于一个经济循环周期中,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由于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资源的消耗和外延的扩张,节能降耗、治理污染亟待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四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破

15、解“三农”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还需要创新思路,加力推进。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贯彻东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加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休闲旅游基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富民强市,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努力

16、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安徽奋力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以大力推进思想解放为先导,弘扬创新创优创业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自觉破除封闭保守、骄傲自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求稳怕乱等错误观念,牢固树立率先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思想解放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上的率先保证发展上的率先,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按照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以增量带动存

17、量调整,在加快发展中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大开放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

18、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良性互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跨越式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坚持改革攻坚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增加城

19、乡居民收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节发展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使我市主要总量指标进入全省最前列,占全省份额进一步提升,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以较大的优势在全省领先,达到长三角城市中等发展水平,成为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特色产业强市、配套产业基地,带动皖江提速的龙头、促进全省崛起的先锋,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繁荣富裕优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5年投入1000亿元以上,实现经济总量比“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财

20、政收入在规划期末达到140亿元。改革开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率先融入长三角,加速实现国际化,开放型经济水平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产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二元结构继续得到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化率达到66%。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以上,年均增幅分别达到7.3%和9.5%;5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人以

21、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以上。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期末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85%;农村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平方米,农村居民36平方米。农村安全饮用水达标率100%。 社会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运用在各领域全面展开。巩固和发展城乡中小学教育成果,基本普

22、及高中阶段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在形成特色中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卫生事业水平不断提高,每万人拥有医生数25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岁。城镇社区居委会直选率和农村村委会民主选举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高于90%。 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各领域全面展开,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基本形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8%,力争20%。全市工业废水实现100%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

23、。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以上。第三章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 全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工业体系。 依托交通条件展开工业布局。打造205国道沿江工业带。北部,优化整合慈湖经济开发区、花山工业集中区,并控制预留好马钢等大企业建设用地。继续整合沿江企业用地,提高沿江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中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完成北区6.8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的同时,推进南区3.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当涂经济开发区抓好一期1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并拓展新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长江大桥产业园区。南部,积极推进2

24、05国道的市政化改造,启动新桥工业城建设,高水准规划建设太白工业集中区。通过中部拓展、南北延伸,使205国道工业带北接江宁滨江开发区,南连芜湖桥北工业区,形成集聚优质大项目的沿江产业带。打造314省道工业走廊,利用薛丹博地区平缓的丘岗地条件,高起点规划建设博望、丹阳两个工业集中区,带动东部地区开发。以围乌路和乌黄路为轴线,重点规划建设石桥、乌溪、黄池3个特色工业集中区,带动大公圩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重点支持,推动马钢到“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慈湖经济开发区达到160亿元,当涂经济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花山工业集

25、中区销售收入超20亿元,当涂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销售收入超150亿元。园区外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根据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的前提下,使土地性质的确定与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相适应,使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做到科学有机地统一,真正体现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和促进作用。 推进现代加工制造业优化升级。提升主导产业,培育潜力产业,壮大优势产业,以优质增量提升存量,推进结构调整。 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钢铁、汽车两大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支持马钢加快新区建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做强钢铁主业,形成1500万吨钢

26、产能,板带比达到60%以上,迈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行列。支持马钢发展非钢产业,开发关联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支持长江钢厂推进技改、优化结构,与马钢错位发展。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培育星马专用汽车核心技术竞争力,重点发展华菱重型卡车,带动零部件加工业,建成知名的重卡和专用车生产基地。 培育潜力产业。突出抓好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四大潜力产业的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新材料领域,支持以天源和鑫洋磁材为代表的磁性材料、华骐公司生物滤料、南京众弘公司胶凝材料、休普公司牙科正畸陶瓷托槽,以及稀土制品等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形成有马鞍山特色的新材料产业。

27、在精细化工领域,支持中橡公司炭黑扩建、丰原公司柠檬酸技改、金星集团系列钛白粉技改项目,推动产品向系列化、高端化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支持桂龙药业公司中药制剂、红太阳集团生物肥等项目。在电子电器及软件产业,支持开发区软件园、迪嘉特平板电视和朗科软件等企业发展,扩大高新数字产业规模。 壮大优势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扩大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造纸、电力、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体量,创建和提升自主品牌,拓展市场空间。金属制品产业,重点支持圣戈班公司管件、玉龙公司异型钢丝和卷钉开发、奥盛公司低松驰预应力钢绞线项目,以及相关企业的钢构、钢板开平等项目。机械制造产业,重

28、点支持方圆公司回转支承、万马公司数控机床、惊天公司大型液压锤、博宇公司锻压机械、友邦大型龙门铣等重大项目。造纸产业,重点支持山鹰公司牛皮箱板纸、胶印书刊纸项目。电力产业,支持万能达新机组建设,合理规划、积极争取新电源点项目,把马鞍山打造成皖电东送前沿基地。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支持天成公司高档面料、金姿公司高档台布等新项目,促进天平、海狮、日本大同、上海桐枫等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食品加工业,重点实施蒙牛乳业液态奶、雨润公司肉食品、黄池公司农产品、安康公司食用菌等加工项目,延伸农副产品深加工,创建特色食品加工基地。 依托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按照“系统整

29、合、配套完善、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整合上下游资源,实施产业链招商,推动配套产业集聚。依托马钢延伸钢铁产业链,建设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华菱重卡集团等企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天源、蒙牛、丰原、中橡、黄池、天成以及博望刃具等企业群体培育磁性材料、乳制品及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服装、刃模具、新材料应用等系列产业集群。发挥临江和区位优势,在招商中主攻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大项目,形成一批核心企业牵动、关联企业集中、分工协作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实施中小企业“万千百十”工程,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特色化,在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力争

30、到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1.5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0户以上,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以上。 抓好岸线整合开发和港口建设。坚持“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按功能合理利用港口码头岸线、过江通道岸线、取水口岸线、旅游岸线等。对已开发利用的岸线进行整合,鼓励建设公用码头,从严控制货主码头,集约开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岸线,引导产业向陆域纵深布局,提高岸线开发的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加强对航道的疏浚、整治,稳定河势,保障通航能力。完成小黄洲锚地和适时启动江心洲锚地建设,推进滨江大道、幸福路北延等集疏港道路建设,有效释放港口吞吐能

31、力。加强与南京(江宁区)、巢湖(和县)协作,联动开发岸线资源。做好口岸工作,实现对外籍轮开放。 改善支撑工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加强工业经济运行预警预测,对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供应做好综合协调服务,完善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经济正常有序运行。推广徽商银行市支行“雏鹰行动计划”成功经验,鼓励各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与企业的沟通协作机制,促进银企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力争5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以上。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开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局面

32、。 第二节全面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 加速全面融入长三角。按照率先融入、接受辐射、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同时与芜湖、巢湖等皖江城市在规划、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速推进马鞍山长江大桥及接线公路建设,建设沿江城际客运铁路,争取宁芜复线改造,筹划宁马轻轨建设,与芜湖联手推进芜申运河建设,加强长江及内河港口建设。进一步拓展产业对接,搞好产业协作和产品配套服务,吸纳承接长三角劳动密集、资源加工型产业向我市转移。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型、效益型农业,大幅度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率

33、和知名度。提高建设企业在长三角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吸引长三角优质资源来拓展我市文化、医疗、体育等事业和产业。全面开展与长三角城市在市场、科技、人才、资本、旅游、信息等方面的对接,实现互利互赢。 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5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内资300亿元。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协调,完善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果。建立驻长三角机构、外商代表信息库,调整驻外机构布局,整合县区招商力量,在组织好大规模招商的同时,积极采取委托、驻点招商等灵活形式。提高招商引资层次和项目质量,向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关联度强项目转变,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

34、服务业项目转变。强化“亲商、富商、安商”意识,加强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促进以外引外,以老引新,推动更多的客商到马鞍山投资兴业。 强力推进以市开发区为龙头的园区建设。继续举全市之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完善功能开发,促进体制创新,转变运行方式。从总投资、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容积率、绿地率等多方面对各开发园区进行控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各类园区要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招商和高效率服务,增强发展、创新、集聚和辐射能力。按照合理布局、资源整合、集中连片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区县工业集中区布局。加快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 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

35、个市场,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运“四外齐上”,加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体系,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大力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外贸经营权。坚持以质取胜,完善出口商品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培育出口名牌。建立主要出口产品贸易壁垒预警、反应机制,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在现有钢铁、纺织服装等出口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重型卡车、磁性材料、精细化工等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马钢等企业到国外勘测和开采矿产资源,获取资源权益。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着力推进劳务经济从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向境外投资承包、设计监理等多元化经营转变

36、。 第三节优化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城市、卫星城、重点镇展开全市城镇体系布局。 市县一体建设现代化城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和形成“十八横八纵”路网格局,推进城市“东扩、南进、北接、西延”。完成霍里山大道北段、葛羊路东段以及新城东区的骨干道路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东扩”框架,向山要建设成为带动城市东部发展的近郊城市组团。推进城市主干道向南延伸,重点建设副城区超山路、横山路、大金山路、银塘路、黄山路、太白路、提署路、凌云路等一批道路建设,推动城市“南进”,促进主副城区的对接。抓好慈湖地区北部道路整治与延伸,使城市北部与江宁滨江开发区“北接”为一体。加强与巢湖的合作,积极促进城市功能的互动“

37、西延”。同步推进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公交等公用设施建设。通过全方位的城市形态拓展与功能开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承载服务功能。 重点建设博望、石桥两个卫星城。发挥博望地区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产业特色优势,将其建设成全国刃模具制造与集散基地、皖苏边境工业重镇、区域性中心小城市。发挥石桥镇地处大公圩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将其建设成以服装和机械加工为特色,服务大公圩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突出建设丹阳、太白、黄池、乌溪、霍里五个重点镇。利用丹阳镇的工贸传统和毗邻南京小丹阳的有利条件,将其建设成以机械加工和冶金压延为特色的工贸型集镇,与博望镇共同带动当涂北部的发展。依托

38、太白镇的产业基础,将其建设成以冶金压延为特色的,服务工业和旅游发展的综合型集镇。发挥黄池镇产业优势,将其建成以食品加工为特色的,带动大公圩、辐射周边的区域性集镇。利用乌溪镇紧邻高淳的有利条件,将其建设成以仪表及相关特色产品加工为基础,接受高淳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集镇。利用霍里镇毗邻禄口国际机场、江宁开发区、京沪高速铁路南京枢纽站的区位和优良的生态条件,对濮塘地区进行规划和改造,建设成旅游服务型集镇和生态居住社区。支持塘南、大陇、湖阳等乡镇重点朝着服务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合理确定卫星城与重点镇近期、中期、远期的用地面积,高起点、开放式规划好未来发展。 依托被撤并乡镇发展基础和交通条件,建设一批服

39、务农村生产生活的中心社区;依托村委会所在地,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社区;依托较大的自然村落为基础,建设一批一般社区。通过完善路、水、电、信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第四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绿色食品基地。全面展开水产品、畜禽产品、优质粮油、蔬菜、苗木花卉、速生林木等6种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把“三资”大力度导入农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加工型产业化龙

40、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民增收,力争到“十一五”末,超5亿元和超10亿元龙头企业分别新增1-2户以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村城镇化。坚持用城市理念规划农村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做好新一轮村镇规划,2006年基本完成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居民点布局和建设规划编制,明确城镇功能定位。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统筹规划全市农村的交通体系、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建

41、设,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资源的流向、流量和配置,实现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积极可为、量力而行地开展农村治脏、治污、治乱工作,逐步改善村容村貌。试点引导,政策支持,推进小康村建设。同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具体政策与途径。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基础上,逐步免收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体育、广播电视等领域的硬件建设。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创造条件实施“314”省道丹阳段南迁和博望段北移

42、,为两镇的镇区拓展和产业布局打开空间。建设当高大桥连接乌溪的道路,形成大公圩南部至江苏高淳直达宁高高速的快速干道。和芜湖联手建设黄池大桥,贯通至芜宣高速,畅通大公圩的南向快速出口。积极实施大陇至湖阳的路桥建设和博望至江宁开发区核心区的道路建设,加密东向通道。改造新黄等重点镇之间的公路,完善大公圩路网结构。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全面完善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 推进公共设施一体化。突出抓好产业园区、重点镇的供水、供电、供气、水利、电信和消防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向乡村拓展延伸。实施防洪保安工程,搞好农村小水利建设。组织实施大公圩等重要水系的“水环境整治”,系统推进安全饮用水工程。抓紧农村公共卫

43、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改厕、造林绿化和垃圾集中处理,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实施安民农贸市场扩建和塘南水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建设大型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产品贮藏、运输、保鲜、配送中心等设施。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配合“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和发展。 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在卫星城和重点镇设立职教分校,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重点加强农村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利用“信息入村”工程,建设全市统一平台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

44、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将养老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到全部农村地区,积极探索实施工伤和生育保险,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补助制度。 培育文明乡风。以先进文化为支撑倡导文明乡风,深入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结合学习型城市创建,精心设计载体,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亲和的文明新风尚。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强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及农民夜校等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文化网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建立健全县区发展促进机制。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分步投

45、入,不断解决“三农”发展的薄弱环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继续按照责权一致、财事配套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对县区的放权,理顺财税体制,增强县区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实施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分类指导各乡镇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市、县区共同努力,到2010年,当涂县经济总量达到15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8亿元以上,3个区财政收入均超5亿元。 第五节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拓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生活型服务业。 培植物流产业。加快物流基地建设。依托

46、宁芜铁路、马鞍山港、马钢铁路专用线、公路集运枢纽及大型货场,在慈湖构建一个重化工物流园区,即皖江地区化工产品、钢材、板材等的物流配送中心。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加紧建设一处综合工业产品物流园区,满足大中型工业企业物流需要。根据马鞍山周边农业发达、城镇众多的特点,构建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整合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服务行业物流信息资源,构筑和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完善物流运输网络。利用南京国际空港、马鞍山长江大桥以及长江黄金水道、芜申运河等拓展辐射范围,构筑物流服务圈和物流服务通道,提供快速、准时、多样化服务的市域和市际配送体系。发展多式联运业务,不断提高公路、铁路货运配载的信息管理水平。

47、整合公路、铁路、水运等部门物流服务资源,加强综合协调,进行科学规划,形成综合性物流服务体系。 引进和培育知名物流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剥离物流部门和设施,推动物流市场化。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领域,积极引进国际性物流公司和采购集团,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快传统交通仓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调整和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强规划和建设,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运行机制灵活、服务功能齐备、信息网络畅通、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建成布局合理、结构

48、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商业体系,逐步形成大中小型结合、高中低档并举、综合与专业配套、集中与分散协调发展的商业服务网络。重点构建“一主、两副、五区”的市区两级商业中心格局,在主城区湖南路、湖西路、九华路及湖东路围合而成的带状区域建设一个集文化、购物、游览、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商业街区,成为我市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在湖北路与慈湖河路交叉口附近、当涂太白路与振兴路交叉口附近建设两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建设金家庄、慈湖、解放路、印山、银黄等5个区级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的容量和水平,形成花山商贸旅游园、解放路商业街、大华国际广场、花山路建材商业街、唐贤商业街、金字塘步行商

49、业街、提署路综合商业街等一批多功能、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若干档次高、辐射广的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按照城市人口分布、发展规模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零售商店、集贸市场。 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品,注重特色培育,做响旅游品牌,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整合开发全市旅游资源。全面完善沿江旅游带、中心城区旅游片区、城市东部旅游片区、青山旅游片区等“一带三区”四大重点旅游功能区建设。沿江旅游带作为旅游核心区,整体运作土地资产,推动“三山”(翠螺山、荷包山、小九华山)和采石镇旅游区的整体开发;加快小黄洲

50、、江心洲等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大桥风景区。中心城区旅游片区以主城区为依托,引导和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娱乐、餐饮和休闲街区。城市东部旅游片区,以推进濮塘风景区、花山旅游园区开发为重点,将其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会务旅游、运动休闲为特色的展示城市魅力和品位的旅游度假区。青山旅游片区,深度开发青山文化旅游片区的李白诗歌文化资源,做响李白诗歌文化品牌。有序推进横山、石臼湖等潜力风景区的开发建设。 推进旅游创新。制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引进和扶持旅游企业,培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大型旅游集团。加强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发展大

51、型旅游娱乐休闲项目,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整合和提升旅游度假设施,加快中高档酒店建设,提升马鞍山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做精做新“吃、住、行、游、购、娱”,致力于旅游产业链中餐饮、洗浴、购物、娱乐等环节的发展,打造马鞍山休闲旅游品牌。健全游客投诉、旅游咨询等旅游服务机制。深化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的旅游合作,联合开展旅游促销,形成整体促销效应。 规范和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规划调控,合理安排开发用地,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健全房地产产业体系、房地产市场体系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全面促进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适度开发经济适用房,适当发展高档商品房,5年房地产新建成

52、面积达到7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积极引进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培育发展房地产企业,增加住宅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节能型、环保型房地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完善房地产一级市场,培育二、三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建立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管理力度,加强房地产价格监管,进一步规范交易秩序。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妥善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拆迁户的安置问题。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和中介服务业。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扩大金融体量

53、。支持徽商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加快内部体制改革步伐;通过制定金融业发展扶持政策,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扩大金融开放,不断增强地方金融实力;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初步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三个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贷款担保、证券、信托投资、财务公司、典当等金融服务业,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充分利用债券、股票市场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按照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实施企事业单位的中介服务业剥离。加快发展会计和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

54、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代理、评估、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业。 第六节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 营造鼓励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动员,以多种形式宣传创业理念,弘扬创业文化,激发创业热情。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助人创业的思想;破除本位主义的观念,树立服务创业的思想;破除保守僵化的观念,树立放手创业的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培育创业文化相结合,坚决消除影响创业的体制障碍和不利于创业的规章制度,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弘扬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积极宣传当代创业典型,大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者变守摊为开拓、变过得去为过得硬、变小业为大业,把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显现

55、出来,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 创造激励创业的宽松环境。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并取消各种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限制性和不合理规定,继续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探索建立全民创业基金,按人员性质分别给予一定的支持。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的资本金注入,向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各类项目,向上争取项目贴息和扶持资金。全方位放宽准入领域,拓展全民创业新空间。通过统筹安排民营经济发展用地、加快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建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加大金融和人才支持力度等措施,构建全民创业新平台,放手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依法管理,

56、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 健全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以中介服务组织为载体,逐步健全民营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过程中急需的融资担保、信息咨询、创业辅导、人才培育、市场开拓、技术对接、项目开发、法律咨询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建立民营中小企业绿色融资通道,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创新,扩展民营企业的张力。同时整合社会创业扶持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扩大服务功能。 积极培育各类创业主体。制定扶持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大胆创业、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广大农民参与创业、

57、民营业主“二次创业”,全力打造全民创业新团队。引导一批能人大户自主创业,通过引导让他们实现由就业到创业的转移。壮大一批支撑大局的骨干企业领航创业。着力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途和潜力的小企业。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进行理念、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潜力。 第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深入开展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矿山研究院金属矿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设马钢循环经济园区,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钢铁生产的全过程。严格要求各单元进行技术改进和产业转型,不断延伸钢铁工业产品链,使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到最大限度。建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园,优化整合开发区企业,重点培育冶金与机械产业链、纺织服装

58、产业链、生化医药产业链等,实现对上游产业废物的循环利用。建设重化工基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慈湖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优先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间的接续利用及不同产业链间的交叉利用。加强对三大循环经济园区内重点行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各行业废弃物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着力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生态渔业养殖和零污染饲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先选用高效利用资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

59、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逐步建立起促进节约降耗、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产业体系。加强对钢铁、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鼓励企业从产品设计入手,尽可能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材料及零部件,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加快推进国家清洁生产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和鼓励马钢、山鹰、丰原、热电等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开展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向源头全过程控制的转变。 积极开展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以实现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导向,积极推进废钢铁、废

60、机电产品、废纸等的回收,加快转化运用,有效提高产业生态效益。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向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后续工程建设,进一步培育壮大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有效建立起集垃圾回收、加工、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大力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示范工程,开展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循环再利用工程;建立全市废物交换机制,建设废弃物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固废集中处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形成以分类回收和集中加工为主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加强马钢及向山地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全力整顿开采

61、秩序,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规范化、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和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市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和回收率。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快尾矿、废弃土等矿业副产品向新型建材产品转化生产,有效实现矿产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市上下对循环经济及绿色消费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实现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有能效标识、节能节水认证或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地

62、、节材、节粮,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 第八节继续强力推进改革攻坚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巩固完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成果,抓好企业改革收尾工作。继续支持马钢实施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央和省驻马单位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资本运作的新模式,推动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股份从已改制的民营企业中加快退出,通过对退出或转让的国有资本的运作,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逐步实现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

63、展。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实施资源重组,提高运行效益。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探索建立政事、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交通航道、公路管理体制、城市维护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旅游发展领域行政管理、社会服务与市场开发等关系。 深化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一般消费性支出、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市与区(县)的财政分配关系和管理体制。建立非

64、税收入征管、财政风险管理和财政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应对增值税转型、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等新一轮税制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管好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和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健全协调配套的企业投资行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 强化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整治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监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发展和完善产权、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要素的有序

65、流动。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各类人才市场,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加强土地市场管理,深入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调节土地市场供给,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规范中介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推进“信用马鞍山”建设,确立政府信用,规范行业、个人和社会的信用行为,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努力构筑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改革体制、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优化环境,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理顺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县(区)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强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