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8011667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文献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研究综述学 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班 级:行政0901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研究综述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数字 化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作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形式,电子政务既是全球化、 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政府行政职能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技术动力。行政决策贯 穿于政府行政管理过程的始终,是政府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基础。本文在参考了 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在电子政务和行政决 策领域的精华,对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行政决策的内涵及其 电子政

2、务对行政决策的影响展开了总结和论述。关键词:电子政务; 行政决策; 影响The study summary of e-government affairs andadministrative policy making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digit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oser to peoples daily life -gcThernment

3、, as the main form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is the produc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nd moreover,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power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dministrative policy-making, as the foundation of various administrativ

4、e functions, i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Based on the reference of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of the essence, this article ha

5、s made a summary and a expansion on the e-government affairs in our countrys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of the meaning and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th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administrative policy making quality of

6、Keywords: e-government affairs administrative policy making一、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一) 电子政务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电子政务(e-government, e-governor)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它是信息技术 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 已经是大势所趋。从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开始, 电子政务就迅速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并随之波及众多发展中国 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电子政务发展就经历了萌芽期、孕育期,随着电子 政务被列为世界“信息高速公路”五个应用领域

7、中的第一位,它的发展进入了启 动期。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0年对23个发达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的调 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 重要事项。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务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政府 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洁、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信息 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各项决策活动的政府,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汪玉凯认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99年之前的政府信

8、息 化前期,之所以说它是前期,是因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当时“电子政务” 的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来;第二,当时的政府信息化主要还集中在政府内部的一 些应用,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撑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将 重心放到“公共服务”上来;第三,当时的政务信息化还出一个试点阶段,应用 项目的数量非常有限。二,从1999年到2003年之间的大规模建设期,从1999 年起,中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和“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立为标志,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一时代,电子政务开始依托国际互联网的 巨大覆盖面和强大的互动能力,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提升政府部门自身 的工作效能

9、,电子政务日益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工具。三, 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周宏.仁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N.计算机安全.2002年第10期 2003年至今的深化应用期,在这一时期,电子政务的各项潜能被充分地挖掘, 开发出许多的新系统,并且信息化手段开始与电信、生物、自动化控制等其他高 新技术结合,衍生出许多全新的应用模式。另外,电子政务的各项软环境,如法 律、法规、制度、标准等也开始逐步完善,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吴昊,孙宝文两位学者认为:中国的电了政务建设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 由

10、办公自动化到电了政务的发展过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以高 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关注电了政务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 认识水平,逐年加大对电了政务建设的投入力度。至今,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化 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到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下的网站发展到30913个,100% 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 县区级政府己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网站提 供的网上办事和服务项日超过2000项。(二) 电子政务的内涵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 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

11、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 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 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 会参与度。美国学者恩斯和施耐德(Grady Means and David Sc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 研究(Meta Capitalism)一书中将电子政务定义为: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 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者郭晓来指出电子政务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 建成一个精简

12、、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 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十年回顾和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9(11) 孙宝文,吴昊.论G2G电子政务应用的建设原则D.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7期 参见:百度百科.电子政务OL. 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郭晓来,公务员电子政务技术实用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姚国章把电子政务的内涵概括为四点:以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技术基础;“电 子”与“政务”的有机融合;必须与政府改革和流程重组紧密结合;“政务”是 根本,“电子”是手段。同时他认为电子政务有三大特征:政府

13、业务流程的电子 化;政府提供服务的电子化;政府内外关系的电子化。综上所述,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代信 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电子政务给政府诸如例如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电子 政务不是传统政务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传统政务模式的电子化复制, 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务的全面改造。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电子政 务,没有政府创新也没有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政府创新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正如朱镕基所说,“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指出的是,电子政务 并非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概念,它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三)电子政务的作用孙正兴、戚鲁提出电子政务的作用如下:(

14、1) 5E价值:交通更流畅 EasyCommunication;行政更高效 Efficientcorporation;成本更节省 Effcetive Costdown;协作更延伸 Extensible Cooperation;用户 更满意 Enjoyable Customero (2)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变革的影响:可以加速政府职能转变,主要 作用是政务事务的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政府工作人员提 供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应用工具;电子政务为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新的载体。(3)电子政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促进信息生态圈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提供商机;拉

15、动和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 展步伐。郭晓来认为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和作用有三个:(1)公共管理目标。主要体 现在政府的职能配置方面、政府的规模控制方面、行政流程方面。(2)功能目标。 政府办公自动化;建立政府的区域网,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互换和连线作业; 更新、完善现有网站,为社会、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提供政府获 取外部信息的通道。(3)电子政务应用领域的选择。应用确定中,既要考虑未来 姚国章,国际电子政务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孙正兴,戚鲁.电子政务原理与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好重点和突破点。具体谈到我国的情况,蒋毅认为在我国推

16、行电子政务有如下几个作用:(1) 电子政务可以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工作能力。(2)电子政务 可以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发扬民主。(3)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充分利 用信息资源、借助信息技术,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4)强调“以社会公众为中 心”的政府服务。尽管上述学者对电子政务作用的论述不尽相同,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以 下几点:(1)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降低政府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和效益。(2)有助于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和民主化进程,建设“以社会公众为中心 的”服务型政府。(3)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二、国内外对行政决策的研究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个重

17、要研究领域,源自决策学与行政管理学的 学科交叉,是随着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在1937年,美国学者古 立克(Luther. H .Gulick)在其组织理论一文中提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 一”。此外,在1945年左右,美国学者巴纳德(Chester工Barnard)在其所著的行 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提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其后, 在1947年,西蒙出版了行政行为一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第一次系 统地提出了 “决策过程理论”,并对行政决策的研究范畴与研究体系作了详细阐 述。该书使决策理论正式跨入行政学研究领域,也使行政决策成为西方行政学研 究领域的核心内容

18、,同时,为后来人研究行政决策理论提供指导思想。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决策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20世纪80年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开始学科恢复重建,行政决策学也开始从行政 管理学中逐渐分离出来,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规范的学科范畴与研究体系。其研 究视角主要集中十以下领域:(1)行政决策基本理论。主要涉及行政决策的内涵、 系统、特点及作用等。(2)行政决策体制。主要涉及行政决策主体决策权的配置、 决策系统及机构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等。(3)行政 郭晓来.公务员电子政务技术实用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蒋毅.电子政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9、决策信息。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管理、电子计算机在决策信息系统中的运用、 决策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发展等。(4)行政决策过程。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过程的各 个阶段及决策程序的必要性等。(5)行政决策方法。包括定性决策方法与定量决 策方法等。国内对行政决策、公共决策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1991年陕西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邹乾印、李向东、梁仲明的合著行政决策学;1997年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许文蕙等著的行政决策学;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 胡象明著的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这些论著除了论述行政决策的一般 原理、程序、体制和方法外,还力求考察了行政决策活动的起点,从中国国情出 发,努力探索具有中国

20、特色的行政决策理论和实践。张成福、许文惠等人认为: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它主要指国家行 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就面临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 作出决定的活动。对行政决策含义的理解,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入手。从静态角度而言, 行政决策是一项决策,即指政府部门做出的针对决策客体(管理对象)所做出的的 政策性决定,包括具体的行政执法行为与抽象的行政立法行为;从动态角度而言, 行政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职能,依 据一定的信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决策进行比较分析、择优执行、反馈 修正后,最终做出最佳决策的全过程。它是由行政决策者、行

21、政决策目标、行政 决策信息(包括反馈信息)、行政决策外部环境、行政决策备选方案和行政决策结 果等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内外这些关于电子政务和行政决策研究的论文论著 为本文关于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质量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三、对电子政务之于行政决策的影响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政府决策的领域和内容都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国外理论界对行政决策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动态:他们研究 的重点是怎样重新设计组织决策过程,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利用信息和 高科技技术进一步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国外最早开始研究信息技术 与决策权力关系的学者是Leavitt和Whisler,他

22、们在1958年就预测“信息技术许文惠,张成福,孙柏英.行政决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将导致组织管理中层的消失和决策权的集中。学者Molly和Schwenk在1995 年进一步指出“信息技术影响决策过程每个层次和每个阶段,不仅能够提高决策 效率,而且能够优化决策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决策质量。Steng等人在 1996年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在1999年提出了“信息技术提高决策信 息的及时性和信息利用水平,信息技术也使决策中的预测更为精确并拓宽了决策 者的视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是: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深化,要求实现政府行政 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便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23、之一,因此,近几年国内理论 界对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并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国内目前研究 的最新动态主要是探讨政府上网工程,推行电子政务,建立信息公开,决策公开 的制度,加快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建设。南京大学孟华和刘志军发表了网络 技术推动中国行政决策民主化一文,拉开了国内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行政决策质 量研究的序幕。这两位学者认为:“网络技术有助十政府摆脱决策的黑箱操作状 态,强化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降低决策执行的发生率,保证了政务公开,提 高了政府透明度,督促领导者自觉将民意内化在行为中,为行政决策过程的民主 提供了完备的物质支持。中国政府在推动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同时,将建成一个行

24、政管理互联网。网络技术在行政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深刻影响中国的行政决策。 网络技术能保证行政决策信息的高质、多量,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缩小决策 范围,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其后,学者 朱海霞提出通过运用信息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来优化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但 是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也会造成一些不利于行政决策的新情况,对行政决策产生 H J Leavitt, T L Whisler. Management in the 198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8(3) Molly Schwenk C. The Effect of IT on

25、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5 (3) Teng J,Calhoun K, Cheon M, Raeburn S and W0NGW. Is the East Re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cision Making ICIS Conference Proceeding, Charlotte. NC. 1999: 40-46 孟华,刘志军.网络技术推动中国行

26、政决策民主化J.探索与争鸣.1999(2)消极影响。2001年,蒋云根对互联网发展对公共决策体制穿新的作用进行了 研究,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公共决策体制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将互联网引入公共决策过程,有助于公共决策文化更新、公共决策信息系统更新 和公共决策组织系统更新。但这不应是个放任自流的过程,需要政府予以必要的 规范。学者张礼建则从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加强电子政务操 作化水平、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和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网络等方式优化行政决策过 程,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四、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政府行政决策的领域和内容都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外理论界

27、对行政决策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动态: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怎 样重新设计组织决策过程,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利用信息和高科技技术 进一步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是: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深化,要求实现政府行政 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近几年国内理 论界对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并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国内目前研 究的最新动态主要是探讨政府上网工程,推行电子政务,建立信息公开,决策公 开的制度,加快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建设。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研究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 总结出诸多宝贵的意见,这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28、电子政务如何影响行政决策提供 广泛的思路。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学者多倾向于相对零散的描述电子政务 影响行政决策质量的外在表现,以及通过完善局部制度和构建单一系统的方式来 提高政府行政决策水平,而没有对电子政务影响行政决策的内在逻辑、可行性及 有效性进行系统、全面地阐述。目前,国内理论界对行政决策的研究更多地是将 其作为行政学的一个分支来阐释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行政决策的系统、程序和 周联兵,朱海霞.试论行政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学J.术探索.2004(7) 蒋云根.互联网发展对公共决策体制创新的作用J.甘肃理论学刊.2001 (2)张礼建,忻奕.浅析电子政务环境下提升我国行政决策的研究J

29、.科学管理.2007(10) 方法上。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完善,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研究论著层出 不穷,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论述电子政务发展历程、揭示电子政务的战略意义以 及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直接论述电子政务如何影响行政 决策的的论著寥寥无几。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关系方面的研究势在必 行。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对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影 响的认识水平,还对我国构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行政决策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本文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巨大 影响和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的现实,在总结和借

30、鉴前人 对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从电子政务对行政 决策的冲击和电子政务背景下的行政决策的特质分析入手,探讨电子政务对提高 行政决策质量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努力探寻一个基于电子政务的适合我国具 体国情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决策模式,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进程。参考文献1 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 周宏.仁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N.计算机安全.2002年第10期4 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十年回顾和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9(11)孙宝文,吴昊.论G

31、2G电子政务应用的建设原则D.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 7期 参见:百度百科.电子政务OL. 7 徐晓日,电子政务概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8 郭晓来,公务员电子政务技术实用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9 姚国章,国际电子政务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孙正兴,戚鲁.电子政务原理与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1 郭晓来.公务员电子政务技术实用指南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2 蒋毅.电子政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3 许文惠,张成福,孙柏英.行政决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4 孟华,刘志军.网络技术推动中国行政决策民主化J.探索与争鸣

32、.1999(2)15 周联兵,朱海霞.试论行政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学J.术探索.2004(7)16 蒋云根.互联网发展对公共决策体制创新的作用J.甘肃理论学刊.2001 (2)17 张礼建,忻奕浅析电子政务环境下提升我国行政决策的研究J 科学管理.2007(10)18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M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19 H. J. Leavitt, T. L. Whisler. Management in the 198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8 (3)20 Molly. S, Schwenk. C. The Effect of IT 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 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 1995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