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009393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理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分析地理教材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学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其中,中学地理教科书是组成地理教材的核心与基础。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地理教材则是指教师认识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与教育功能的过程。这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能否认真分析教材是直接关系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分析教材对教学可起到以下的作用。 (一)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智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地理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

2、还要提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发展学生智力的内容和条件。然而这些内容和条件大多包涵于地理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分析教材之后,才能认识它们、把握它们。例如,在中国分区地理教材中,只有分析并且揭示出各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及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并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可以使教师深入细致地认识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措施。 (二)有助于教师认识教材的结构特点任何地理教材都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各知识之间联系的形式。然而在教材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很复杂的,它们除具有科学体系的联系之

3、外,还有认识体系与表述体系的联系。换言之,即一套地理教材是由三种知识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结构。教材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着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师只有认识和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才能正确使用地理教材。但同时,正由于地理教材结构的复杂性,只通过一般性阅读和分析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经过认真的剖析才能认识和把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有利于正确地使用教材。(三)便于教师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组成地理教材的各种局部教材,如各个单元、章或节等教材,都是相对独立的教材单位,通过教材分析可以了解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教师

4、就可以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组成和衔接等方面,协调各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四)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教师熟悉教材的性能是设计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的基础,而且对教材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方法设计的水平,进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通过教材分析,可使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组成、结构特点及教材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对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课型和课堂结构等方面的工作,都可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二、怎样分析地理教材分析中学地理教材一般可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部分工作,前者是对一部教材

5、外部环境和整体的结构、功能的分析,后者是对教材的各个组成部分(章、节或一课时教材)的特点、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两种工作。以下分别介绍两种工作的具体方法、步骤。(一)中学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宏观分析又称整体教材分析,是从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出发,分析教材产生的背景和使用背景、教材整体结构、教材资料储备的过程。旨在使教师从整体上了解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实际具有的教育功能。宏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由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教材,所以,了解编写教材的时代背景,就成为教师认识教材目的、评价教材的基础工作,同

6、时,还有助于教师掌握和使用教材。例如,高中地理是在人地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产生的。由于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致使一个个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人类被迫重新认识和研究环境环境科学应运而生;社会需要教育自己的成员,尤其要年轻的一代了解和爱护环境环境教育在各国出现。在我国,高中地理正是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产生的。因此,它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这一时代背景,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因为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是关系着国家、关系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了解这一背景,还会有助于教师明确和把握高中地理教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特点。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7、,一部教科书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产生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因此,研究分析教材在使用时的时代特点,即现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以及它们对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整体教材分析的重要任务。因为教育必须为社会、经济服务,要适应并满足它们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要求时,才能正确评价和准确使用这部教科书。分析教材的时代背景,实质上就是了解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地理教育的要求。然而,时代的特点十分广泛,我们只能有重点地进行了解和分析。一般说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可基本满足背景分析的要求:(1)了解、学习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方针政策,包括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工作部

8、署,以及对上述各项内容的解释性的讲话和文章等等,所有这些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内,国家社会经济对教育的要求,是我们分析教材的基本出发点。(2)了解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水平,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的最新理论、最新观点,以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就和改革经验。(3)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主要了解地理科学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地理科学的新动态和成果。2.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教材的内部结构是指教材各组顺序和组织形式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同、内容各异,所以它们的结构也仅有助于了解教材内部各组成部分能,为正确使用教材提供依据。确定地理教材的内部结构时,首先应划分教材的组成部分;其次根据它们的逻辑联系确定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最后

9、用图解形式建立起该教材的结构模型。通过这一分析过程,一般就可以认清教材的内部组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教材的整体功能。图1所示中国地理教材的内部结构,就是按上述方法分析教材的成果。从中国地理教材的结构特点中,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组成该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地位,进而有助于教师从教材的整体出发,调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中国地理教材整体功能的发挥。例如,在了解到“地球、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概述”、“分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后,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仅重视“地球地图知识”对“概述”、“分区”的基础作用,而且还会在“概述”与“分区”的教学中继续加强有关地球和地图方面的知识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水

10、平与“概述”、“分区”的知识水平得到协调的发展。3.资料储备分析所谓资料储备就是指教师积累的各种教学所用的材料,而资料储备分析则是根据教材的实际功能及教学实际需要,确定为补充或改组原有教材所需要搜集资料的范围和途径的过程。分析教材的资料储备是基于以下原因:(1) 一部教材很难适应各种类型的学校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因此,对教材的适当补充和改组是必须的;(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趋势,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尽可能扩大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3)一部教材编写后,在使用期间很难适应科学技术、教育理论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要对教材加以更新、完善。为了

11、确定搜集资料的范围和途径,首先要分析地理教材的主要外部联系对象。这是因为,中学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非常广泛,如果不加选择地去搜集资料,将会过于繁杂而不易整理与应用。例如,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确定高中地理主要的外部联系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包括发生在现时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另一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这种联系简称为科际联系;第三方面则是与初中地理教材的联系,包括重叠与加深等。 当确定地理教材的主要外部联系对象之后,就要进一步分析该教材与各外联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高中地理与实际生活方面的知识相互联系,就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因而丰富和完善教材的内容。同时,高中地理的理

12、论知识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实际生活知识;高中地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一方面高中地理教材可以从其他学科获得研究地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其他科学知识又可以从高中地理教材中找到应用的场所。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明确教材需要补充材料的范围,再根据这种范围去寻找并确定这些材料的来源,从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地搜集、积累和整理有关的资料,以备教学中使用。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与实际生活知识的联系中,就需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环境问题等等方面的资料。为此,我们就应选择几种能提供上述知识的报刊或书籍,作为摘取资料的主要对象,定期阅读、摘记有用的

13、资料。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为教师从背景和整体认识教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宏观分析,教师就能够在较高的认识水平上掌握和使用教材,为发挥地理教材的整体功能,全面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二)中学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 微观分析又称局部教材分析,是指对于一部教材局部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其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及各种教育 功能的过程。由于局部教材的类型不同,有单元、章、节、课之分,其范围也不相同,因此,微观分析方法也有区别。但是,它们的基本分析程序和方法却大致相同,下面以分析一章或一节教材为主,说明中学地理教材微观分析的步骤和方法。1.划分教学因子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

14、发,将局部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组成单位,这些局部教材的组成单位就是该局部教材的因子。在各种局部教材的因子当中,一节教材或一堂课教材的因子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单元,故又称教学因子。正确划分教学因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它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而且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对于同一教材划分教学因子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是都必须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划分。“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就是划分教学因子要体现教材的知识体系,例如下面所举的“东北三省”(中国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一章教材教学因子的划分方法,就体现了东北三省一章的知识体系。按照“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划

15、分”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划分教学因子,例如下面所举“东北三省”一章教材教学因子的三种划分方法就体现了不同的划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条件(即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东北三省”一章教材的因子划分方法 第一种方法,按照教材(教科书)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划分,除前言外,均以黑体标题为准,依次划分为:位置与范围、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东北平原、冬长夏暖、积雪和冻土、土地资源的开发、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林海、开发水利消除水害、石油和煤铁资源、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稠密的铁路网等 12 个教学因子; 第二种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改组为: 一位置和范围 二地形特点 三气候特点 (1)气

16、候特点的形成 (2)气候的特点 (3)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四河流的特点和利用改造 五农业生产 (1)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农业生产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 (3)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工业生产 (1)发展工业生产的条件 (2)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七城市和交通第三种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改组为:一位置和范围二我国的中温带季风区 (1)东北三省在我国季风区中的位置 (2)地形对东北气候的影响 (3)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 (4)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四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工业的有

17、利条件 (2)主要工业部门及重要工业城市 (3)东北工业的特点合理地划分教学因子,不仅能够体现教材的知识体系、符合教学实际要求,从而利于进行教学;同时,还应强调指出,它还是进行以下各项微观分析的必要准备工作,因为其他各项分析大都是以教学因子为单位的。2.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局部教材的内部联系主要指因子内部及各因子之间的知识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主要指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即在认知过程中的联系。通过对各因子内部及其之间逻辑联系的分析,就可以弄清教材的结构。例如,在“东北三省”第三种划分因子的方法中,第二个教学因子内部各组成知识的联系可用图 3 表示之。从图 3 中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

18、气候”是该教学因子的中心,“位置”与“地形”是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而“针阔混交林海”、“河流冰期长”、“积雪与冻土”、“黑壤广布”、“沼泽的形成”等知识又是气候对各自然地理要素影响的结果。可见,这一教学因子内部的知识联系,是以“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为中心,各层次知识之间保持因果联系的结构。有了清晰的知识联系,就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利于学生应用知识,进而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材的内部联系除前述知识间的联系外(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内部联系),还包括教材表述形式间的联系,即在检索、课文、图象、作业之间的联系。通常在微观分析中主要分析课文、图象与作业之间的

19、配合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发挥最佳的教育功能。现行教科书中,课文是最主要的表述形式,图象一般起直观形象化的辅助表述作用,而作业则主要为检查和巩固知识。但是,书中的这种联系,是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教科书中各种表述形式的数量而加以变更的,当然这种变更的目的是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例如,对世界地理(人教社 1987 年版)上册“西亚”教材分析后发现,该教材中的九幅插图及世界地图册中关于西亚的地形图所含的知识内容,已基本上包括了教材中课文所含的知识内容。据此,可以在本节教学中以图象教学为主(通过学生读图、分析图进行学习),课文作为补充和总结,而作业则主要作为读图、分析图的指导,从而建立起三种表述形式之间新

20、的联系。这样变更,不仅打破教科书单一的表述方法,而且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3.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与各因子联系的本局部教材以外的知识,其中既包括教科书以外的补充教材,也包括本教科书内的其他局部教材,比如本章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因此,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与整体教材的外部联系其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分析和加强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且还可以在揭示教学因子与外部联系知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更为完善、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由于教学因子可外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必要明确选择外联知识的原则:(1)与该教学因子相关的知

21、识;(2)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3)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教学知识体系;(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按其作用可分为比较外联、加深外联和应用外联三类。比较外联经常用于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它有助于揭示新概念的本质,从而深刻认识新概念,明确其与相近概念或易混概念之间的差别。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就可以与“生物圈”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不仅明确了两个概念的区别,从而真正弄懂“生态系统”概念的含义,而且,还会使学生认识到建立“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目的为了应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正是学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教材的指导思想。加深

22、外联是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教学因子的知识内容加以解释的过程。例如,运用力学的知识解释地球的公转,运用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区经济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这种联系,既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丰富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发展。应用外联是为应用教学因子所含知识提供机会、条件的过程。例如,学习“人口的增长与分布”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认识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 确定教学因子进行的外部联系时,必须重视实际效果,而不应只图形式。只要对实现教学目的有益,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的,就要进行联系,但是如果原有教材内容充实又适宜教学需要时,就无需再进行外联了。4.分析知识教育功能教材的知识教育功能

23、是指教材(本身的组织)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作用,为了认识这种作用,在教材分析中就必须认识并且组织起教材的合理的层次结构,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实际上在划分因子、分析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工作中,就已经开始分析教材的层次结构和组织合理的教材结构的工作。例如,以前分析“东北三省”教材内部联系的工作都涉及到教材的结构问题,此时只需将前面所进行的各种工作成果加以总结概括,使其形成一节教材或一堂课教材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组成及各知识间的稳定关系)就可以了。所以分析教材的结构,就是在对前述各项分析活动总结的基础上,建立局部教材完整知识结构的过程。 教材的重点是指在教材知识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知识内

24、容。主要包括常见的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和地理理论观点。例如,各大洲、大洋的名称,主要国家和我国主要行政区域的名称,气候、地形等要素概念,大气环流、水量平衡等规律,人地关系和谐论等等知识,都属于重点教材。这种知识迁移性极强,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应用它们去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因此与其他知识有着广泛的联系。根据这一特点,在教材分析中只要找出那些内部联系或外部联系多的知识,一般就是该教材的重点。例如,在“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教材中,“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见图 3)与众多知识联系,无疑是该教材的重点内容。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是因教材本身的难度大所致,

25、但同时还要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同样的教材对不同学生来说就既可能是难点,也可能不是难点。所以在确定难点教材时,必须兼顾教材与学生两个方面的情况。在地理教材中常见的难点教材有以下几种:(1)内容庞杂、需要大量机械记忆的知识,其中多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名。在确定其是否是难点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能力的高低。(2)内容抽象,学生又无法亲自感知的知识。例如,地球的公转、地球内部构造、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等等知识。由于讲授这类教材时多采用直观方法,所以在确定其是否为难点教材时,还要根据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水平而定。(3)层次深,学习时需要较多准备知识的教材内容。例如,大气环流、生态系统、

26、自然带等等知识。在确定其是否是难点时,应主要考虑学生准备知识的状况。5.分析培养能力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地理能力。由于现代地理教学已不是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因此,在微观分析中要研究教材可能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从而保证实现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教学目的。 地理能力是地理活动中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能力实质上也就是地理学习能力。任何教学因子都具有发展学生相应的一项或多项地理能力的可能性,因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就是在学习具体地理知识的活动中形成的。例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划这一教学因子,就可以发展学生使用地图的识图能力、

27、记忆地名与空间位置的能力等等。然而,通常教学因子发展地理学习能力的这种功能往往被忽视掉,所以失去很多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损失,微观分析才设立本项分析内容。 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步骤如下: (1)了解能力发展的项目和层次。这是分析各个教学因子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项目和层次的过程,是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因为,只有了解各教学因子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可能性和所属层次之后,才能进一步确定发展地理能力的重点。例如,先明确“西南三省”(中国地理人教社 1987 年版,第十章)概述的两个教学因子可能发展学生如表 2.栏所列的地理能力,其后,再根据各种地理能力的性质,确定它们所属的层次(见表 2.栏)

28、(2)确定局部教材能力发展的重点。确定教材的能力发展重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每个教学因子可能发展的重点地理能力;另一是确定大单元、一章、一节或一堂课教材的能力发展重点。 由于大部分教学因子可能发展几种地理能力,而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只能从中选择某一种能力做为培养学生的重点能力。确定教学因子发展的重点能力时,一般是选取它可能发展的几种地理能力中处在高层次的那种。例如,在西南三省“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这一教学因子中,第二种可能发展的地理能力处在地理推理层次,高于第一种能力所处的地理认知层次,因此,就应确定第二种能力做为发展的重点能力。同样,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也不可能

29、发展所有的教学因子的重点能力。因此,还必须确定出一章、一节或一堂课所应发展的重点能力,这也就是局部教材能力发展的目标。为了保证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全面发展地理能力,在确定局部教材的能力目标时,必须符合中学地理教学能力发展的总目的。例如,在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中确定要发展学生地理创造能力,为此,在确定章节重点能力时,就应考虑在适当的教材中保证学生地理创造能力得以发展。比如,在学习乡土地理或有关“城市规划”的教材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完成城乡各种地理规划,以发展学生地理创造能力。6.分析思想教育功能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是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深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确定一课或一节等局部教材的思

30、想教育重点内容的过程。 长期以来,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微观分析专门设立了本项分析步骤。设立这一项分析内容还基于以下的看法: 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社会斗争的意志和情感。而这种意志和情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材料,也是确定“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这一正确教学原则的理论根据。但是,通常这些隐藏于知识之中的意志和情感,是不易被发现和利用的。这正是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很困难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确信任何教材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必须认真挖

31、掘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其发挥作用。 为确定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首先要明确中学地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在现代地理教育中有很多具体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等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结合我国山地面积广、平原面积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资源观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体现。 其次,在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时,还要区别思想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1)显露式。指那些教材本身就有明显教育作用,可直接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

32、。例如,关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知识,是直接就可引起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材,属于显露式的思想教育材料。(2)隐蔽式。指那些教材内容表面不具有思想教育作用,需要教师揭示其内涵才能够进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三轴椭球体”这一知识,表面上并不具有任何思想教育作用,但仔细想来,这里凝聚了人类漫长岁月的艰苦认识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到今天的卫星测量)与智慧的结晶。教师如果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出这一知识内涵的思想内容,将是激励学生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材料。(3)互补式。指那些几种教材内容相互结合后,才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的。遇到这种教材,

33、教师需要将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人口众多”两个互不相干的知识内容,如进行不同的联系,就可产生不同的思想教育作用。图 4 互补式的思想教育方式最后需要指出,在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因此,在微观分析中设立“分析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不是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过程割裂开来,而是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在课堂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并有利于它们之间的紧密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即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三、教材分析应注意的问题(一)具备一定的

34、理论知识是有效分析地理教材的前提条件教材分析是教师认识教材教育功能的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材分析能力才能胜任这一工作。然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形成教材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1)较为深厚的地理科学知识;(2)较为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3)中学地理教学法及现代教育科学基本理论;(4)分析地理教材的科学方法。因此,为了有效地分析地理教材,教师就必须学习掌握并运用上述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材分析能力。 (二)分析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分析虽然是直接对教材的再认识活动,但是其根本目的却是为揭示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应随时从学生的准备知识、学习能力、接受水平、思想情绪等

35、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准确地揭示出教材的教育功能。例如,在划分教学因子时就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参见“东北三省”教学因子划分的三种方法);在分析教材外部联系时则经常要了解学生的准备知识状况,并且据此确定教材的知识结沟;而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又是分析思想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三)要正确使用教材分析方法本文介绍的地理教材分析方法,是在总结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分析地理教材的基本步骤和程序。教师分析教材时,必须在了解各个方法步骤之间关系、明确其目的、功能的基础上,从教材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正确使用这些方法。例如,在分析过程中既要注意发挥宏观分析对微观分析的指导意义,又要注意加强微观分析

36、对宏观分析不断深化与具体化的作用,以便协调两种工作的关系。 (四)要与教学方法设计紧密结合教材分析的成果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每当通过教材分析揭示出教材的教育功能之后,教师下一步的工作就要计划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教育功能,因此教材分析必须与教学方法设计工作紧密结合。这一方面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教材的教育功能、结构层次、重点和难点等特点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在教材分析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要求及实际可能性,例如,在教材分析中要为教学方法设计提供有关教材特点的充分而又明确的材料,要根据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时间以及教师本身的能力特长等实际状况分析教材的各种教育功能要求等等。总之,加强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设计之间的联系是准确分析教材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