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8008562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析及其文化意义摘 要:探究方言古语词,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追寻日常口语的渊源。本文在这里选取陕 北方言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并考释如今仍保留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探 索该方言从古至今的历史流变。在此,分三个角度进行讲述:第一,讲解方言古语词的界定、 目前的情况及其探讨和思考的方式。第二部分是该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陕北方言区的 方言作为描写对象展开论述,从古语词的意义方面入手,结合古典文献,对陕北方言古语词 一一考释。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关键词:方言;古词;考释;文化意义1、概述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

2、多年的历史。自秦一统天下,统 一文字,通用小篆。汉代则由小篆演变成了隶书,到了唐代,隶书转变成了楷书,由此可见, 陕西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西安是陕西省的中心城市,有着十三朝古都 的美称。陕西方言是昔日的官方语言,在时间的洗礼下,较多的古代词言在现有的语言中存 储了下来。本文主要探究陕北方言词汇的源流关系,通过对陕北方言中的一些词的古今变化、 文白异读等方面的考释,来分析这些日常用语的历史渊源,继而关注方言词汇的继承、发展 与使用情况。语言的划分与地理区域的划分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每个方言分区都对应着独具 特色的语言。各地方言在与共同语的比较之下都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在这

3、里,因 笔者属陕北人,对乡音有着独特情感,所以将以陕北方言区的方言为重点展开论述,进而探 讨方言古语词研究所具有的深远的文化意义。(一)古语词的界定 关于方言古语词的界定,李荣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历史的产物,父子相传,总保留很多 古代的成分,有些字虽然古已有之,却没有人认为是古语1。比方人、马等字最古了, 甲骨文里就有了,我们不说它是古语,那是因为这些字古今普遍使用的缘故,有些不普遍使 用的古语,只限于某些方言,这才说某方言保留古语”1。语言的发展自古至今尚在延续,所以今天人们使用的方言中存留了大量的古语。邢向东先生 在以前的作品中写过,对地域性语言的历史进行追溯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一方面,关

4、于汉语 时空变化发展产生的变革研究较少,解决该问题自然比较棘手。另一方面,文献材料的处理 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此,笔者认同这种说法。汉语史的发展阶段本就不是孤立的,从古至今, 各个时期的发展都有一个很大的模糊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无疑要受到同类事物的干扰或影 响。所以,对该类事物下定义应该借鉴相关事物的定义。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语言各个时 期的发展都具有连贯性,不能完全独立存在。所以对陕北人日常口语中使用的古代词汇进行 界定,可以参看现代汉语古语词的界定。对照而言,笔者认为方言古语词指的是在古代的刊 物典籍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现如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在口语中使用,在这里, 不包括出现在现

5、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词汇。(二)研究现状 做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日口语中的常用词。关于方言的影响因 素众说纷纭。但地理条件无疑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影响并使该地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每个时期语言的发展变化都与外部因素与自身的发展相关,受到这 双重因素的影响,各个方言区的差异也日益明显、更具特色。陕北地区自古就是荒凉山区, 一直与外界联系较少。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自然会保留着最原始的东西,在此,陕北方言就 保存了大量古语词。语言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里无限绵延,目前的探索正一 步步趋向完善和最优化,但纵观此前发展史,当代社会对于本项目的调查研究多

6、呈现为语音 方向的探究,侧重于从语音角度来比较方音与民族共同语之间差异,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相比较来说,对语言的研究,词汇的调查结果略逊于语音和语法,这方面的成果也相对较少, 词汇研究的地位尚未得到大力重视。近些年来,不少关于语言方向的专家学者开始广泛的将 视野投向陕北地区的地域性语言,尤其是沿黄河地区的地方性词汇。该类词汇研究开始受到 语言保护工作者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延安方言词汇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它将 在本体研究尤其是方言与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探索空间与研究价值,将进一步受到学者 们的重视。蒋绍愚先生曾说过:“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尤 其是因为原先

7、对近代汉语的研究重视不够,现在我们对很多近代汉语的意义都很不清楚,在 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把词语考释放在首位”2。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方言 的调查与研究中,然而将方言与文化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成果却屈指可数。,现如今的 调查研究多局限于从本体出发,研究视野相对封闭。在这里,本文将陕北方言古语词的探索 与文化意义相结合,有利于突破现有的调查模式,使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成果更具代表性、 具有说服力。基于此,笔者将选取延安方言为代表方言,从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摘录 30 个常用方言古语词展开叙述,从而进一步论述研究方言古语词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三)、研究方法:1、调查法:本文主要抓住

8、陕北方言中日常口语表达中的词汇,以传统的方法来进行调研。2、比较法:为了使该地语言的特征得到显现和认可,在此将它与通语的表述做以简单对比。3、描写法:用传统的方言描写法对各方言中保留的古语词进行详尽的描绘,探究其源流及 演变。2、陕北方言中的古语词(一)单音节方言古语词1、恘teiou5 5 陕北话中所说的“恘”是指性情乖戾、犟拧、冒失。如 :你看你那恘脾气。我看你就耍二 恘了。古代的“恘”就指“乖戾”恘,宋广韵去秋切。荀子荣辱:“为事利,争货 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 1。猛贪而戾,一 作“猛贪而恘。”2、僚liao35 在陕北话中,形容年轻人活泼、活跃

9、、漂亮,一般喜说“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说“这 娃娃僚的太!”,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别人进行夸赞。追溯词源,古代也是早已有之。如诗经陈 风月出:“佼人僚兮。”汉说文:“僚,好貌。”3、措(ci/ce) tsf 5 在陕北话中,“措”是“拿、拿开”的意思,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在这里,“措”被解释为“安置、处置。”宋广韵“举也,投也。”措,宋集韵七 迹切、侧格切。陕北音合宋代反切音。在陕北方言中基本保留了古代北方居民南迁以前的口 音。音若“册”阴平或“龇”。可见该古语词的音、义和用法比较完整地保存在了当今方言 中。如:把这些东西措起来。4、解hai 解,宋广韵胡买切:“晓也。

10、”陕北话读古音。在陕北话中,“解”的意思是懂得、会, 读若“害”。如:听他讲完这件事,你解下咋回事了吧在古语中,就用“解”来表示懂得 的意思。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则无忧。” 3。 到了宋代,“解”有了 “会”的意思。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石巩慧藏禅师“祖曰: 汝解射否?曰:解射” 3。5、辟(bian) bi氏辭 i 手冻裂了,普通话说“裂开个口子”。这个“裂”,陕北说“辟”,音若“变”。如:“这地上 辟开裂子了”。很早以前,汉语中就用“辟”描述裂的状况。康熙字典说:“又与擘同, 析裂也。礼丧大记:为三不辟。注:大敛之绞既小,不复擘裂其末。” 3。古代五 刑中有“

11、大辟”,是砍头身首分家,也有“分裂”意思的影子。6、孤gu 5 古代用“孤”表示“孤独、独处”,在今天的陕北方言中仍保留着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会说,“我一个人去可孤了”来表示孤单。探究该字的渊源,礼记学记中有:“独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的表达。7、累(lul) lui51 生活因拖累大而艰难,这种景况叫“累”。古代“累”义牵连、连累。现在人们会说:你看 那家人孤儿寡母,多累人。还有“妨碍”的意思。史记高祖纪:“诸城未下者,闻声争 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3。今天陕北的词义更接近后面这个“通行无所累”的“累。”8、社鸟5 1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3。周礼:二十五家

12、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这个“社”,是遗存在传统陕北秧歌歌词里的古代地方基层单位或祭祀组织的名称,不是合 作社、人民公社的“社”现在感觉这个名称比较接近“自然村”的意思。管子乘马中 曾出现改词,即“方六里,名之曰社” 3。又为居民单位,二十五家为社。可见,“社”这 个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或组织名称,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使用。9、坚tei氏n说文土部:“坚,刚也。”在如今的陕北口语中说“坚”是指结实饱满富有弹性。也用 “坚”表示“筋道”。或曰“坚坚儿的”。形容一种介于柔和刚之间的富有弹性、韧性的状态。如:打腰鼓这东西要柔中有刚,刚中有坚。古代“坚”也有结实饱满义。诗经小雅大 田中写到:“既坚既好,不

13、稂不莠” 3。10、沥苗1 这个“沥”,一是说易过滤;二是说不沾水,水都滴流下来。如民歌:清水鸭子沥水鹅,你 是你来我是我。古代的“沥”也有过滤的意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与漉略同” 3。 该词在这里也有下滴的意思。宋欧阳修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宋广韵“漉(使干涸,渗出,过滤),渗漉, 又沥也。”11、面m 诙n 1今天 “面”在陕北话的日常口头表达中做量词使用。用来修饰山、山地等词。如:向阳的 那面山上树长的挺好。古人以“面”作量词,但不像现代普通话只用于扁平物,如一面镜子、 两面旗帜等。南北朝宋书何承天传:“承天又能谈筝,上又赐

14、银装筝一面” 3。12、触血 u51说文角部:“触,抵也。从角,蜀声。”在今陕北方言中,这个词仍在使用。如:有一 天,你觉得有人平白无故跟你闹上意见了,那就是有很讨厌的人在旁边儿“触”的。这个“触”, 在这里是挑唆、挑动的意思。“触”还谓碰触、摸。普通话口语不单用“触”,而是说“碰”、“摸”。如:这冰疙瘩,触着可冰了!陕北“触”的“挑拨离间”义,用的是这个词古时候 的本义“触动、引发”。古代很早就开始用“触”来表达“触碰、触摸”的意思了。庄子养 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 3。13、贾(gb) gu2i 说文贝部:“贾,贾市也。”这里的“贾”指

15、的是做买卖。古代“商”指行商,“贾”指 坐商。但在今陕北话里,这个“贾”意发生了转移,是强求、被强求、逼住、迫使等等这类 的意思。音“古”。如:那婆姨贾住教写条子。古代有一个“贾”,是“求、强求”的意思。 今天陕北方言中所说的“贾”,应该是源自于此。国语晋语八:“鞅也,居处恭,不敢 安易,敬学而好仁,和于政而好其道,谋于众不以贾好,私志虽衷,不敢谓是也,必长者之 由” 3。三国吴韦昭注:“贾,求也。”陕北人把这个“求”变成了强求。14、赁1 缺 i租借,租赁,陕北说“赁”。音若“令”。普通话中不见口语使用。租进说“赁”。租出也说 “赁”。这个“赁”在陕北话里还作名词使用,意思是“租金”。在古汉

16、语中“租进”也用“赁” 来表示。穆天子传卷三中曾说到的“债车受载”也可以换作“赁车受载”晋郭璞注:“债,犹借也。”清洪颐煊校云:“王怀祖观察广雅疏证,引作赁车受载15、林li朋说文林部:“林,平土有从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属皆从林” 4。在陕北话里,不 仅成片的树称“林”,成片而茂盛的庄稼,也称“林”。人们形容庄稼长势好,会说:坝滩玉 米林可长好咧!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古代,“林” 可以用来形容“盛”的状况。宋朱熹集传:“林,盛也。”(二)、双音节及多音节方言古语词1、解(hi )事hai is 解,宋广韵胡买切。“解事”的意思就是晓事、懂事、懂得道理,音“害事

17、”。如:“这 娃一满不解事。”“这家人的娃娃比那家人的娃娃害事。”这里的“害事”就是对别人家小孩 的评论,夸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唐杜甫彭衙行诗:“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3。2、翻得转fan 5 t tguan5 i 陕北人说“弄得明白,懂得道理”为“翻得转”。它反义为“翻不转”。如:聪明人不用多说 就能翻得转。“翻得转”这个词语出现的很早,禅家早有使用。宋普济无灯会元卷十 六临安智才禅师:“上堂:风雨萧骚,塞汝耳根,落叶交加,塞汝眼根,香臭丛杂,塞汝 鼻根,冷热甘甜,塞汝舌根,衣绵温冷,塞汝身根,颠倒妄想,塞汝意根,诸禅德,直饶汝 翻得转,也是平地骨堆” 3。3、忮气t51tei i 忮气,

18、是指因心里不平而发生忌妒或争胜较劲的情绪,音“志气”。陕北话中使用灵活。如:“他哪里赶你强,你忮什么气?”“不要钻牛角尖,跟人家忮气。”怄气,也叫“忮气”。古 语中,“忮”是“心患忌恨”的意思。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3 毛传:“忮,害。”疏:“不疾害人,又不求备于一人,其行如是何用为不善?”3。4、恶(ng)水eguei2i 所谓“恶水”(“恶”有鼻音),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污水。二是指头上、脸上的脏的汗水或 汗渍、衣上的脏汗渍。早在古代,“恶”已经开始用来表示“污秽”的意思了。左传成公 六年:“有汾浍以流其恶” 3。这句话里的“恶”可理解为“垢秽。”宋元时“恶水”的意 思只

19、是“污水”。陕北话中,“恶水”多用为“污水”,如,赶紧把池子的恶水倒掉。这些恶水 再不倒就臭了。5、裯靫靫taucaca陕北人把衣服上的口袋叫作“靫靫”。读音若“擦”,上声。上衣口袋又叫“裯靫靫”说 裤子上的裯靫时,一般多说“裤裯靫”。如:把钱装到你裤裯靫。这个衣服没有裯靫。古代 没有“裯靫靫”这个词。然而,“裯”这个字却早有记载,汉说文:“裯,衣袂袛裯。”“裯” 在古时指上衣。“袛,袛裯,短衣。”6、不胜bu35詞i“不胜”是“不如”的意思,陕北使用广泛且频繁。如:今年谷子不胜年时。这家人的光景 过得一年不胜一年咧。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胜不过”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先生独 不见夫仆乎?十人而

20、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耶?畏之也” 3。这里,“不胜”有“不 如”的意思了。7、趋忙ey ma35 趋忙的意思是“忙乱紧张”,陕北口语说“趋忙”。如:“这些人走得都太趋忙了,钱儿都忘 带咧。早在古代,就开始用“趋”来表示“赶紧、急速”的意思。如:庄子徐无鬼: “王命相者趋射之。汉书高祖纪三年:“今趋销印。“趋忙”还有“快点出发、及时 启程”的意思。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38、无奈何u35nai51h35 普通话中的没办法、无可奈何,在陕北方言中,人们习惯上用“无奈何”来表示。如:发生 这种事情,出现这种结果,人们也都无奈何啊。在汉淮南子兵略中早有记载“夫水

21、势 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涸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 3。9、有无(m6) iou214mo35 陕北人问“有没有”时,常说成“有无”。无,音近“魔”,听上去,这像是“有没有”的缩 略。在日常口语中使用较频繁。如:“我饿结实了,有无吃的?”“节假日出去玩,你有无时 间?”事实上,这个“有无”一词不是“有没有”的缩略,因为它出现在“有没有”之前。 早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就有:“问楚地之有无者,愿闻大国之风烈,先生之余论也” 3。唐代的时候,这个词也写作“有没”。10、名望miu35wa51 古代用“名望”一词来指称“名声”。今陕北话中该词的用法与古代的用法略有不同。陕北 话中“名望”

22、这个词汇,用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对一事物的普遍认可或厌弃,即“名 声”。这个“名望”一词,本身不含有“好”的意思。口语对话中,会这样表达:那家人祖 祖辈辈都可有个好名望咧!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 关(羽)、马(超)之伦也” 3。11、班辈ban55bei5 i 在陕北方言中,没有辈分、行辈等词,只用“班辈”这个词。这个词不是普通话日常用语。 如:“咋你不顾班辈,胡乱耍了?”在陕北地区,同辈的人之间可以开玩笑,隔一辈的人如 爷爷孙子之间,可以开玩笑;父辈与子辈却绝对不可以笑耍。固有前问。“班辈”这个词, 古今词义没有变化,都是指“辈分”元无名氏杂剧举案齐眉三:“咱

23、与你甚班辈,自 来不相会” 3。12、门风m n35fg55 在陕北地区,人们经常讲到“门风”,表达的是人们话中说到的这家人世世代代的血统特点, 专们用来委婉说明这家人有狐臭。陕北人在婚姻事上,很注重对此加以区别。如:“那家门 风不好,有臭来!”古代的“门风”,是指家风。南北朝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赏誉“孚 爽朗多所遗”;“中兴书曰,孚(阮咸之子)风韵疏诞,少有门风,初为安东参军,蓬发 饮酒,不以王务婴心” 3。由此可见,该词在历史演变时词义发生了转移。13、黡子诙nts说文黑部“黡,面中黑子也。今陕北方言中称痣为黡子。如:“她脸上长了很多黡子。 “医生建议他把脸上的黡子点了。”春秋时期,有些人用“

24、黡”作名字,如晋国的栾黡(见 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史黡(见于说苑尊贤)卫国的赵黡(见于左传昭公九 年)等。由此可见,古人因面部有黑痣,而以“黡”为名并非少数。魏晋以后,又衍生出 了其他的意思,称作“黡子”。14 鸱(ci)怪子(zi) ts35guai51s 陕北话中把一种类似于猫头鹰的鸟称作“鸱怪子”。“鸱”的发音与“瓷”相似。民间迷信, 认为这种鸟的叫声传递的是不祥的信息。民歌有:“鸱怪子落在柳树上站,烟喷雾罩死下汉”3。古人把猫科类飞禽叫“鸱”,又叫角鸱,也称“怪鸱。晋代郭璞的尔雅注疏释鸟 释“怪鸱”为“鸱鸺也。”康熙字典:“埤雅:怪鸱,一名只狐,昼无所见,夜即飞啖蚊 虫” 3。15、黑

25、(he)老鸦(wa) hei5 5 lao214wA55陕北话中说乌鸦为“黑老蛙”北京等地也叫“老蛙(wd)”鸦,宋广韵於如切。古人 所说的“老鸦,老哇”,都是指乌鸦。洪亮吉泾县志转载郑志云:“鸦曰老哇,雀曰丫雀。”3、对地域性语言追溯其历史的文化内涵 索绪尔认为,“一个地方的语言通常反映着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 也正是语言” 5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 的生活组织” 6。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承载者,是陕北文明发展史前进历程中重要的一 环。对陕北方言古语词的追根溯源,有益于该地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缤纷多彩的地域文化与 民俗文化通过语言

26、的形式更好的体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文明史的发 展。对陕北口语中保留至今还仍在使用的古语词进行探究,可以促进方言研究由单一的简单 研究转向更高层次的阐释研究,有利于促进陕北方言文化的开发与传承。(一)、“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 各种信仰和偏见” 7。方言作为一个地方独特标记,拥有独一无二魅力,它们充分了当地 保留至今的风土人情。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中的一份子,见证了绚烂光辉的人类发展史,同 时也是这种文明发展至今、尚未中断的推动者。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迥然有异, 方言作为学术研究里无价之宝,对它进行探索,帮助佐证语言发

27、展进程,而且为语言发展提 供丰富的语料。对陕北话进行实地调查,更好地促进方言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延安由于地 理位置的影响,地方偏僻而消息闭塞,古语词的保留见证了陕北方言的历时发展。陕北方言 词汇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目前,对于具有丰富语言资源的陕北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地方方言,推动陕北地区的文化繁荣。(二)、方言词汇充分体现了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透过这些发现,挖掘其积淀已 久的文化史。对它进行探究,不仅推动了语言学的调查研究,还推动了该项工作全面发展。 语言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对该地古语词的调查,有效促使他们的各项文艺宣传另辟蹊径, 变得多样化。广大学者

28、、文艺工作者更好的掌握与控制他们创作过程中对于当地文化词汇的 引用与表述,了解了基本特点与内蕴,就可以发表具有乡土气息、受人们欢迎的文艺作品。 对于生命力顽强的方言古语词,我们追根溯源,不仅是再次挖掘陕北古音方言的光辉历史, 而且是为民族共同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增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使其更加多元化。(三)、研究陕北方言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引起相关部门对方言词汇的重视, 制定出有利于方言保护的政策。研究者对词源的分析,有利于带动延安的发展。语言的发展, 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路相伴。不少已湮没消失,少数得以保留,存活在了日常口语中。挖掘 这些方言资料,可以解决训诂学

29、上的一些难题,还可以为辞书的编纂和修订工作贡献力量, 利用方言材料去学习古代文献,理解古语古义,可进一步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及风俗,促进 陕北地区的多样化发展。(四)、对方言词汇做调查研究,可唤起人们保护稀缺语言的意识,从而使民族共同语中的 词汇变得更加丰富。陕北方言古语词的历时研究,给人们提供了了解陕西方言在历时层面发 展变化的机会。无疑,这将对丰富和完善陕西方言研究以及普通话的推广都产生深远影响。 方言古语词对学习文化有很大的好处,了解词汇发展演变,帮助我国家更好的实行语言文字 方针政策,从而有助于方言区的大众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普通话,促进陕北文化产业的建设, 为陕北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

30、力。4、小结 方言研究可以推动现有语言的发展,方言是我国语言工作开展进行最具价值的材料,遗憾的 是,存在在日常口语中的古词语,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进,也正在一点点地消亡,即使文中 所涉及到的这些常用词,有的也只停留在老一辈或上一代人的口中。因此,在蕴藏着丰富文 化底蕴的词语消失前,对方言进行追本求源,记录在册,这将对它的长久发展提供强大而持 久的动力。【参考文献】:1李荣关于汉语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J.方言,19852彭清深,张祖煦西北地区汉语方言之纵向考察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 1053王克明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3884姜军.说文解字M广东:汕头大

31、学出版社,2014,4215杨明芳、杨进陕北语大词典Z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文薇汉语方言研究的意义说略J保山师专学报,1999, 368英LR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李荣,等,译吕叔湘,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99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0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11康志攀陕北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512马晓玲宁夏回民话中的古代声音J回族研究,2016,6813张成材陕西方言研究六十年述评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814白振有延安方言与延安文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14,10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