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7986975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内涵徐贵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 卷 第 4 期 摘 要贫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历来是学术界和政界十分关注的 问题,但以往对贫困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层面的分析,本文从贫困 主体自身的社会文化属性出发,从能力和权利的视角提出人文贫困的 概念,目的是由过去单纯关注物质贫困转向关注包括能力贫困和权利 贫困在内的人文贫困。关键词人文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中图分类 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15(2008)04-0094-04一、贫困概念的演进过程(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简单

2、的经济学意义的贫困概念 对贫困概念的定义和度量进行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 前,英国经济学家朗特里在1899年对英国约克郡的贫困问题进行了一 次大型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于 1901 年以贫困:城镇生活研究一书 出版。朗特里对约克郡的几乎每个工人家庭进行了一次家计调查 ,他 给贫困下的定义是: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 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房租和其他项目等。他根据这个概 念计算出最低生活支出,即贫困线,并将其同家庭收入比较得出贫困的 估计值。朗特里的工作可以说是开创性的,他第一次清晰的从个体的 角度定义贫困并将其量化,为此后对贫困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由朗特 里提出

3、的与生存需要或工作效率的需要相联系的贫困思想在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占据了主流地位,因为它是用家庭收入或支出来度量贫困 的,因此,这种贫困通常称为收入贫困。此外,朗特里所提出的贫困概念 是与生理上最低需要相联系的,低于这个需要,人就不能正常成 长和生活,因此,这种贫困又被叫做绝对贫困。到20世纪 50、60年代, 一些经济学家对朗特里的绝对贫困概念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种生物学 意义上的贫困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身体条件、气候条件和工作习惯 的不同会引起最低支出水平的差别;把最低 营养标准转换为最低食物标准取决于商品的组合;对非食物类项目来说,确定最低的需要量也十分困难等等。基于这些 置疑,经

4、济学家提出相对贫困概念。加尔布雷斯(1958)认为一个人是否 贫困不仅仅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收入 ,还取决于社会中其他人的收入水 平。鲁西曼(1966)和汤森德(1971)提出了相对贫困理论,对贫困进行了 新的阐释。汤森德认为,贫困即穷人们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 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他在使用这个概念时, 假设穷人和其他人一样拥有这些权利,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制度下,获得 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正常社会活动的机会是由人们所拥有的资源决 定的。由于穷人缺少这些资源,他们的现实机会和权利相对丧失。根 据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相对贫困就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 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

5、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 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与绝对贫困不同, 相对贫困是相对于正常的生活水平而非最低生活水平而言的 ,它还包 含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参照物感受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二)从收入贫困到能力、权利贫困复杂系统学意义的贫困 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阿马蒂亚森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贫困 理论,他不同于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功利主义)和基于收入的方法,阿马蒂亚森首次使用权利方法来看待贫困与饥荒的产生。在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著作中,阿马蒂亚森 进一步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指出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即一个 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

6、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 ,来判断其 个人的处境。根据他的理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更是能力遭到 剥夺。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慢性流 行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他方面的失败。影响能力剥夺的因素包括收 入水平、公共政策、社会制度的安排、经济的不平等和民主的程度等。 森的理论的提出是贫困理论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它引起了经济学家 对人类发展的思考,将贫困的概念从收入贫困扩展到能力贫困和权利 贫困,将对贫困原因的解释从经济因素扩展到政治、法律、文化制度 等方面,将以往经济发展的战略拓展到人和社会发展的层面,认为只有 让人们享有更大的行为自由 ,拥有更多的机会,做出更多的选择,才能

7、消除贫困。20世纪 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开始从贫困主体穷人的角度 看待贫困,也就是注重穷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状况。如罗伯特坎勃对 贫困人口的无助和孤立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对 于脆弱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兴趣,也因此为贫困概念增加了新的内 涵。他们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和支出水平低下 ,也是人的发展能力 低下,包括教育、健康和营养等,而且贫困还包括脆弱性、无话语权和 无权无势等。穷人不仅在物质上受到剥夺 ,还受到国家和社会制度的 剥夺,他们缺乏法律的保护、不受尊重、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 无论是收入贫困、能力贫困、还是权利贫困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 贫困的概念。收入贫困是从人类生存

8、基本需求的角度来定义贫困 ,能 力贫困又将诸如教育、健康等社会因素引入贫困的概念中并强调这些 因素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影响,而权利贫困进一步将政治、心理、文化 等因素融入贫困的概念。这三种对贫困的定义并非相互排斥 ,相反它 们是相互补充的,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对贫困的理解都是不完 全的。并且这三种贫困定义中的要素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比如教 育、健康状况的改善与收入水平的提高之间就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穷人政治权利的上升也会有助于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服务从而提高 自身能力等。正是由于经济学家们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贫困理论才不 断地得以演进和发展,贫困概念所涉及的层面才可以不断扩展,从单纯 生存需

9、要所定义的收入贫困发展到今天综合了经济、政治、心理、文 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贫困。二、人文贫困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一)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 上个世纪 70、80 年代出版了多部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著作,主要包括: 论经济不平等(1973)、贫困计量的序数方法(1976)、贫困与 饥荒(1981)、资源、价值与发展(1984)、饥饿与公共行动(1989)、 以自由看待发展(1999)等。在这些著作中,他结合经济学和哲学的 工具对贫困概念提出了其独特地认识。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是人们实现自 己愿望过程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的短缺 ,也就是“实质自由”

10、的短缺。“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 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 ,以及能够识字算 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的自由。概括起来这种“可行能力”的缺失包括: 知识能力的贫困、民主能力的贫困、信息获得能力的贫困、不受歧视 与排斥能力的贫困、生存能力的贫困。同时森还特别分析了促进发展 解决贫困的五种最重要的工具性“自由” :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 社会机会、透明性担保以及防护性保障。森认为对“可行能力”的剥 夺,比收入低下更为重要。因为收入贫困概念以收入和消费来衡量贫 困,这就有可能把收入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实际上它仅仅是实现目的的 手段,而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追

11、求自由,从能力角度 看待贫困就可以直接实现这些目标。森的贫困理论 ,大大拓宽了反贫 困的视野,而不仅仅在消除收入贫困上下功夫。诸如普及教育与培训, 消除知识能力的贫困 ;推进民主改革,增强贫困群体的护权能力 ,消除 民主能力的贫困 ;跨越式信息普及,消除信息获得能力的贫困 ;恢复与 提高贫困人群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提高社会的互助互爱精神,消除 不受歧视与排斥能力的贫困等等都可以纳入反贫困的视野。(二)联合国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观点。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在 1996 年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能力贫困度量指标, 它用 来度量能力被剥夺的程度。能力贫困指标是一个由三个指标构成的 综合指数,这三个

12、指标是:体重不足的 5 岁以下儿童比重;没有专业卫生 人员护理出生的婴儿比重;15 岁以上文盲妇女的比例。把这三个指标 按照相等权数相加总得到的一个平均数就是能力贫困指标 ,它反映了 在人类发展三个基本方面能力缺乏的人口比例。以越南为例 ,没有专 业卫生人员护理出生的婴儿比例是 5%(1983-1994 年的平均数),体重 不足的 5 岁以下儿童比重是 45%(1985-1995),15 岁以上妇女文盲率是 10.5%(1993),于是,把这三个指标相加,再除以 3,便得到一个平均数,即 20%,这就是越南的能力贫困指标。按照这种方法 ,该机构计算了 101 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能力贫困指标

13、,一般说来,越穷的国家 ,能力贫 困指标越高。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7 年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又提出 了一个新的贫困指标,叫做人文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也有人 称人类贫困),它也由三个指标构成:寿命的剥夺、知识的剥夺和体面生 活的剥夺。寿命的剥夺在发展中国家用预期活不到40 岁人口百分比 表示,知识的剥夺用成人文盲率表示,体面生活水准剥夺包括三个方面: 无医疗服务的人口百分比、无安全饮用水的人口百分比和5 岁以下体 重不足儿童的百分比。把这三个指标加以平均便得到一个人文贫困指 数,贫困指数值越大,说明越贫困。按照1997 年人类发展报告,贫困 指数最高的是尼日尔,其

14、各项指标是:生存剥夺 43.2,知识剥夺是 86.9, 经济剥夺是 50,三项几何平均,得到人文贫困指数值是 66.0,处在所列 的 78 个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后一位。人文贫困指数的优点在于:它表明贫困不仅是一个收入不足的问 题,而且是一个能力缺乏的问题,它强调健康和教育对根治贫困的主导 作用。但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人文贫困指数也有其缺点 :由于影响它所 涉及的三个指标变化的因素一般都是长期缓慢的 ,所以它无法较好的 衡量出减贫政策的短期效应。此外,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因素,而对贫困 的社会秩序和关系重视不够。汤森德(Townsend)指出,个人能力不可能 在独立于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生活状况一定

15、的能力 如良好的教育和健康并不一定保证个人得到好的生活。制度、 机制的作用即便不比个人作用大,也不会比它小,因为在能力转化为好 的生活的过程中,前者不是铺路,就是搭桥。(三)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的观点。世界银行在1980 年世 界发展报告中指出 :“贫困是指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 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 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这些对贫困的定义,主要涉 及经济范畴,侧重的是收入和消费水平。世界银行1990 年世界发展 报告给贫困下的定义与1980 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该报告认为, 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并指出衡量

16、生活水准不仅 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如 医疗卫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的获得 情况。并用营养、预期寿命、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入学率等指标 , 作为对以消费为基础衡量贫困的补充。随着人类对于贫困问题认识的 深化,国际社会开始更加注重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 困程度。世界银行2000/2001 年世界发展报告则进一步拓宽了贫 困的内涵,认为“贫困是指福利的被剥夺情况”。穷人生活在没有最基 本的行动与选择的自由的境况中,通常他们缺少必要的食品和住房、 教育和医疗,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所有人都向往的那种生活。面对疾病、 经济混乱和

17、自然灾害,他们十分脆弱。同时他们经常遭受国家和社会 的不公正对待,在涉及决定他们生活的重大问题上无发言权。因而贫 困就是指“没有权力、没有发言权、脆弱性和恐惧感”。应该说,这个 标准基本上代表了当今文明发展程度下人类对于贫困内涵的理解水 平,也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四)亚洲开发银行的观点。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在“21 世纪初中 国扶贫战略研讨会”上陈述亚行的观点时认为 ,贫困是一种对个人财 产和机会的剥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础教育和基本健康服务。穷人 有通过劳动获取应得报酬供养自己的权利 ,也应该有抵御外来冲击的 保护。除了收入和基本服务之外,如果他们能参与直接影响自己生活 的决策,那么

18、这样的个人和社会就处于贫困状态。如果在收入、就业 和工资之外再采用基础教育、健康保健、营养状况、饮水及卫生条件 等指标,贫困的衡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改进。这些衡量措施还应该考虑 到一些重要的无形指标,如羸弱的感觉、自由参与的缺失等。(五)国内学者的观点。胡鞍钢、李春波在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一期发表的题为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一文中,认为贫困 是收入贫困、知识贫困和人类贫困。收入贫困是指传统的收入贫困 , 即收入水平极其低下,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活。人类贫困是指缺乏基 本的人类能力,如不识字、营养不良、较短的预期寿命、母婴健康水 平的低下和可预防性疾病的危害等(UNDP)。知识贫困是指获取、吸

19、收 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换言之,也就是对人们获取、吸 收和交流知识能力和途径的剥夺。所谓“剥夺”是指人们无法获得本 应享有的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途径、机会和选择权 ,从而导致能 力的缺乏。据此可以将知识贫困划分为获取知识能力的贫困、吸收知 识能力的贫困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的贫困。这里的知识是广义的 ,包括 科学与技术、教育培训、信息与网络。综合以上国内外学术界和权威机构的观点 ,可以看出 ,阿马蒂 亚森的贫困概念是可行能力的短缺;联合国计划署认为贫困是对寿 命、知识和体面生活的剥夺;世界银行从人文发展的角度来衡量一个 国家的贫困程度,认为贫困就是没有权利、没有发言权、脆弱性和恐 惧

20、感等;胡鞍钢把贫困看作是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这表 明在新世纪所面临的不是一种贫困 ,而是相互关联的多重贫困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贫困,都是对人类基本权利和能力的剥夺,而消除贫困就 是对人类基本权利能力的保障。三、人文贫困的内涵 根据国际社会对贫困的认识的深化及中国反贫困实践的发展 ,我 们提出人文贫困这个综合性的凸显新世纪贫困特征的概念。首先 ,人 文贫困的核心是从主体的角度强调对人类基本权利和能力的剥夺 ,强 调贫困具有多元性质;其次,它是一个集合性概念 ,反映的是贫困人口 主体综合的贫困状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主体基本生存需要能 力的剥夺,包括营养、健康、教育、住所等物质或生

21、理上的基本需要 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对主体发展能力的剥夺,包括获取、吸收和交流知 识能力和途径的剥夺,三是对主体发展权利的剥夺,包括脆弱性、无话 语权、无权无势、受到社会排斥和无自主权力等等。综合以上内涵 , 我们把人文贫困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生存能力贫困、发展能力贫困和 权利贫困。(一)生存能力贫困。生存能力贫困是指基本生存物质的缺乏和基 本卫生保健和健康能力的缺失。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生存能 力贫困,二是健康生存能力贫困。具体指标如下:人均现金收入;出生时 预期寿命或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反映出人们存活的能力;无安全饮用 水的百分比;不安全住房比例;无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口百分比或平均每

22、万人拥有医护人员;参加合作医疗人口比例;未满 5 岁体重不足儿童的 百分比;营养状况(蛋白质、肉类摄入量)等。(二)发展能力贫困。发展能力贫困主要是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 缺失和贫困主体自身的知识贫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交通、电力、水 利和信息基础设施等。知识贫困主要是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 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具体包括指标如下:通电率;通路率;广播电视覆 盖率;每百户电话数量;互联网用户数量;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15 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重;小学入学率、小学比重、初中比重、高中以 及大学以上百分比;人均年订阅报纸数等。(三)权利贫困。权利贫困是指一定群体或个人享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缺

23、失导致的贫困。政治权利的贫困主要是缺乏民主参与 权、社会信息的知情权、表达个人意愿的公民权以及结社权 ;经济权 利贫困是指经济资源分配权的缺失和土地财产权的缺失 ;社会权力贫 困主要体现为社会排斥,包括一些制度上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保障权 利的缺失等等。Introduction and Meaning of Humanistic PovertyXU Gui-heng(Inner Mongolia Municipali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Huhehaote010010,China)AbstractA:s a social problem, poverty has g

24、ained compreh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e and political circles.In the past years ,study to poverty mainly foucs on economic point of view.This paper from poverty main body itself propert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start,from opinions of ability and rights,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of humanistic,aim to from simple view hylic poverty in the past to humanistic poverty including faculty and right.pover-tiesKeywords:Humanistic poverty; Faculty poverty;Right poverty责任编辑 包国祥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年份徐贵恒人文贫困的提出及其 内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