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老子 庄子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7986951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孔子 老子 庄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孔子 老子 庄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孔子 老子 庄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孔子 老子 庄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 老子 庄子(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孔子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 479年4月 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 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 称。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 殷商后裔。周灭 商后, 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 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 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 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

2、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 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 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 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 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 孔子。由于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 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的 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 孔子在 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 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

3、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 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 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 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 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

4、“ 21世 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 大。政治生涯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 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 九尺三寸(今 1.9 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 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 酒量等为豪。孔子自 20 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 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 30 岁时,已有些名 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 秦穆公称霸 的问题,孔子由此

5、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 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 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 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 27 年, 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 “吾老矣, 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 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 ,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 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 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 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 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

6、卿, 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 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 之暴露。鲁定公 13 年,齐国送 80 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 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 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 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 旅程,这一年,孔子 55 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 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 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

7、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 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 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 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 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 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 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 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 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 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

8、说孔子到了 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 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 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 7 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孑匚 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 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 16 年,孔子 73 岁,患病,不愈而卒。老子(前600年 一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 时诞生),姓李名耳,字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

9、人,世界文化名人。老 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 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晩 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 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 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 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 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 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

10、汉代起,历代 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 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 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 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 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又

11、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 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 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 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著作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 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 德经分

12、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 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 1993 年出土 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 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 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3、。又以为世间事物均 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

14、的创始 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 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 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 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 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 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 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 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 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 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

15、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色彩, 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 (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 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 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 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 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

16、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 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 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思 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 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 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

17、上下;公孙丑上下;滕 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 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 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 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 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 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 升。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1 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 中。元丰六年( 1083 年),孟

18、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翌年被批准 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 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 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 闻弑君也”等。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 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中国战国时期赵国 猗氏(今山西 安泽)人,汉族。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 三次出齐国

19、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 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 也有相当的贡献。生平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 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 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 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 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著作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 秦国 “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 赵 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 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

20、 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 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 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 ,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 (中国)二千年来之学 , 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哲学思想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 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 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 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

21、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 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 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 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 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 自己的著作,涉及到 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 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 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 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

22、儒家的礼治 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 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 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 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 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 文章有一定影响。

23、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 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 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 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之一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 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 盐铁论论儒谈到 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 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 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 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 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

24、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 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 在位时(公元前 283 年前 265 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 “荀卿最为老 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 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一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 ,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 实

25、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 255 年被 任为兰陵县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 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县令。公元前 238 年,春申君被李园 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 刘向的编订,删去重复 的,定著三十二篇。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 “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 “稷下学宫”的“祭酒” (学宫之长)。约公元前 264 年,应秦昭王聘,西 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 、 “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后曾返回赵国, 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善附民者, 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 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 县(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