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魅力永兴吆喝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7980713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报告文学:魅力永兴吆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报告文学:魅力永兴吆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报告文学:魅力永兴吆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报告文学:魅力永兴吆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告文学:魅力永兴吆喝(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舒发坤好多情事都已湮灭在岁月的流里。然,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吆喝”这一大众文化,无论是最具盛誉的老北京吆喝,还是颇具地 域特色的各地吆喝,依旧能够寻踪觅影。像重庆本土上世纪80年代、 90年代流传下来的“烂锑锅,烂瓷盆一一拿来补”;“旧书本,旧 报纸一一拿来卖”;“耗儿药,耗儿药,家家户户用得着,五包闹一 筐,十包闹一箩,闹了楼上闹楼脚,闹了旮旮闹角角,大的细的都跑 不脱”这些打小便充盈耳畔的洪亮、豪迈、粗犷的吆喝声所演绎 出来的一道道风景,至今仍令我记忆犹新。弥足珍贵永兴镇地处重庆市江津区西部边陲,2016年入选重庆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的“永兴吆喝”,正凭借自身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唱

2、形式, 以崭新的姿态家喻户晓,让大庭广众喜闻乐见,青睐有佳。据史料记载,永兴吆喝作为一种民歌体式,其在巴渝地区的渊源, 可以追溯到尚书所记载商周交替之际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巴渝先民的歌舞演变为“下里巴人”。在汉代, 成为知名的宫廷舞乐“巴渝舞”。隋唐时期,“巴渝舞”在宫廷的影 响逐渐衰落,而在巴渝地区民间的“竹枝迥”兴盛起来。特别是经过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改写和加工后,“竹枝词”遂成为本地具有代表 性的文学和音乐样式。随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进入, 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融、碰撞逐渐深化,南方劳动歌曲作为体现 了我国南方稻作文明和“竹枝词”两大传统融合发

3、展的独特传统音 乐样式,得以发展和成熟。永兴吆喝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兴起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集体劳动时期,永兴吆喝成为集体劳动过程中重要 的娱乐活动,得到了快速和充分的发展,并作为一种传统音乐样式得 到承认,从而走上了各种专业舞台。源于永兴地处山区的缘故,山里人性本豪爽,生活中的喜乐悲愁, 都会直接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来。正如诗大序所云:“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兴的先民们喜于用歌声来 表达其心中的生活感受。他们有一句“丑”话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唱 山歌的态度:有屁就要放,有歌就要唱。特别是四、五月份薅秧子和 薅高粱(薅草)季节,以及十、十一月份的挖红薯种小春(种小麦、 胡

4、豆)季节,因为这些劳动是集体性的,且劳动强度又并不大,所以, 相互竞歌的即兴活动就会在这些劳动场合达到高潮。智慧结晶从性质上,永兴吆喝属于中国南方广泛流行的薅秧歌,是薅秧歌 在永兴地方传承和发展的地方性文化样式。薅秧歌是一种汉族民歌。 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 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 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 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推想,人们一边薅秧,一边 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 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

5、薅秧 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永兴吆喝在其发展过程中,逐 渐与薅秧脱离关系,成为在永兴这块土地上世代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 间音乐演唱方式。这里的农民在劳动中或工余后,为了解除劳动的疲 乏和抒发劳作的心情,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颠倒演唱,逗乐取笑;或 用对歌形式演唱;或在劳动过程中采用劳动号子来统一节奏,协调动 作,鼓舞情绪;或在民间礼俗和祭祀典礼中的民俗演唱;更或是各种 小调以及伴随玩龙灯、舞狮子、莲花落、划彩船、赛龙舟等边舞边唱, 都是丰富多彩的、自娱自乐的、自寻乐趣的吆喝。其中较为流行的有: 薅秧季节唱的“薅秧歌”;秋收季节唱的“打谷歌”;放牛娃唱的“太 阳出来喜洋洋”节气时节唱的“端午

6、歌”结婚闹洞房唱的“烧火姥 歌”等等。这些山歌歌词曲调优美,具有明显的巴渝特色和浓郁淳朴 的地方乡土气息。反映了广大农村群众在劳动、生活、爱情中的勤劳、 智慧、喜悦、风趣和幽默。在唱法上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自一人引 吭高歌的;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的;有大伙儿一起齐唱的;还有歌手 用食指夹在舌头上发出呜呜的哨声,与另一位歌手的吆喝声相合 的永兴吆喝在江津区永兴镇传统稻作耕种劳动方式中产生,因为集 体合唱部分在当地被称为“吆”而得名。据考证,这种“吆”,是川 剧高腔中“帮腔”的直接来源。虽说是“吆喝”,其实是带有“唱” 的意思。唱词多为即兴创作,没有伴奏乐器,也没有固定的调,由演 唱者自由起调、自由

7、抒发,可无限拉长,现编现唱。多在户外演唱, 曲调通常都很高亢、嘹亮,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歌曲,因 此为了配合歌曲的曲调,节奏也比较自由、悠长,多无规整性,较多 使用延长音。其歌词内容多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说农时、谈生产、 表生活、抒情爱等,歌词内容调侃风趣,积极向上。独具特色永兴吆喝的演唱形式活泼多样,以领唱和合唱为主,也可独唱、 齐唱、对唱,不拘一格。演唱形式多样、别具一格,主要有三种:(1) 独唱,指一个人采用清唱形式,独自吟唱;(2)对唱:两个或两个以 上在同一个内容上或聊天或开玩笑的唱;(3)领唱加合唱(即吆喝): 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唱衬词。曲调构成主要包括高腔和平腔两类:(1

8、) 高腔腔幅宽大,高亢辽远,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2)平 腔腔幅紧凑,节奏规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歌词内容主要包括六 个方面:(1)提示薅秧技术知识和质量要求,如“郎在田中薅秧苗, 不识稗子要姐教。稗子有毛秧无毛,二回薅秧要记到。”;(2)抒发 悲情与社会不公,如“这山望到那山低,望到那山薅田地。不栽秧的 吃白米,不种田的穿好衣,长工汉子受人欺。”;(3)讽刺,反映不 平现象;(4)在永兴吆喝中情歌是数量最多的,也是采用对歌形式演 唱最多的类型。如“大田薅秧手牵手,妹儿不得嫌哥丑。薅秧不薅秧 蔸心,心好妹儿跟哥走。”;(5)幽默搞笑,如“大田薅秧窝对窝, 男的没得女的多,男的薅了一

9、支角,女的还在脱裹脚。”;(6)反应 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如“大田栽秧先栽角,脱了花鞋脱裹脚。过路 情哥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着”。永兴吆喝作为永兴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产物,也作为永兴人民杰 出智慧的结晶,展现了永兴人民的思想底蕴和精神追求,在多个层次 上具有重要价值:(1)永兴吆喝作为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是本地 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都有文化滋养的作 用,对人们抒发情感和表达自我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2) 与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歌词内容中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对深入了解、挖掘和研究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据永兴吆喝传承人、文化站站长黄德祥介绍,

10、永兴吆喝以户外演 唱、独唱、齐唱、对唱等方式为主,拥有情妹出来薅海椒大路 趟趟下白沙靠船调等歌曲 300 余首。现在表演永兴吆喝的演员 中,年龄最大的 76 岁,年龄最小的 32 岁。为了更好传承永兴吆喝, 永兴在各个村里建立站点,负责组织学唱。各支吆喝队伍逢年过节、 红白喜事等,在各自的区域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表演。除金色黄庄菜 花节外,永兴吆喝还被永兴镇确定为端午节固定节庆活动形式。 2016 年起,永兴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教育学校、永兴镇老年人体育协会进 行了“资源共享、资金整合、人员联盟、活动共办”的模式,对“永 兴吆喝”传承人群年龄结构多层次、传承方法的多样化、传承地点广 泛化等方面形成

11、了新的吆喝活动和传承机制。成绩斐然经过永兴吆喝人的共同努力,成绩斐然。2016年89 月,重庆 卫视(9.28.午间新闻)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等 媒体对永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工作事迹进行了正面报道。 2017 年 9 月,江津日报等媒体对永兴吆喝进行整版报道。在这一年, 永兴综合文化站与江津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共同完成了永兴吆喝歌曲 集编印工作。2018 年,3 月 23 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采访 报道了“永兴吆喝”;5 月 26 日,永兴吆喝参加了“重庆市第九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6 月 14 日,江津电视台、重庆手机台专题 报道了“永兴镇庆端午吆喝比赛”;6 月 15 日,永兴吆喝

12、参加了江 津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端午节片区活动白沙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7 月 24 日,永兴吆喝代表江津区参加了“重庆市八届乡 村文艺汇演”音乐类比赛,荣获39 区县一等奖(得分第二名)。砥砺前行永兴吆喝人初心不改,对自己旅程有着辉煌的打算: 2019 年, 编印小学生吆喝教材,申报永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示范基地。 2018 年底,着手创作反映80 年代前生产或生活情景再现的“吆喝情 景剧”,打造以“金色黄庄”为引领的乡村文旅结合品牌。现在起到 2020 年,继续提升永兴吆喝品质,创作更优秀的吆喝表演作品,向 国家级舞台靠近。为申报国家级非遗创造、奠定基础。“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永兴吆喝永兴人,永兴人吆喝你我心中情。衷心祝愿永兴吆喝在传承人黄德祥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花开大地,芳香四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