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7976928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武术发展的困惑、突破与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中国武术站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长期以来未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线,武术作为国术,积淀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蓬勃发展将会充实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武术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现象,不仅具备较强的体育属性,而且还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及文化内涵。武术具有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即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武术仍然

2、被寄予厚望,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倡导民族精神、抵御西化等历史重任。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是社会转型与文化现代化进程的结晶,但是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武术近百年传承发展历史的梳理与审视,发现武术的发展存在战略抉择性失误、严重的哲学贫困和文化缺失、近代体育发展中的文化专制等问题。1 制约武术发展的三个困惑1.1 武术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失误梁漱溟先生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文化体系的不同,一个内敛,一个外放,两者格格不入。另外,东西方文化的研究体系也不同,两者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模式,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的发展模式与传承策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西方

3、文化交融下,即有了“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体用分离论”。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项目,自始至终贯彻了“西化的道路”,现在看来,其是走向了一条“不可能西化的西化道路”。换言之,武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迷失了自我,一味向西方体育学习,模仿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用西方体育文化诠释、改造自己。同时,国人习惯用别人的东西来塑造自己,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态,善于运用西方体育文化来解读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武术,用西方体育文化结构解构与重构我国武术文化结构。结果造成了西化进程中对武术自身文化内涵的抹灭和文化结构的改造,极力塑造适合于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的自身文化建构,即王岗教授所言的“泛西化”

4、。用西方体育文化的思维方式剖析我国武术,制订了坚持武术入奥的路径选择,坚持竞技性较强的西方体育打法,制定适应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竞赛规则,坚持西方式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提升其竞技性,贯彻武术的市场化运作,始终把竞赛作为武术发展传播的主阵地。以上西方体育发展模式已被我国贯彻采用,但事实证明,西方式的体育发展对我国武术而言,已经“南辕北辙”,甚至造成了中国武术发展的异化,武术项目频临灭绝,武术文化异位,武术发展环境消失,不得不走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当今,奥林匹克文化大发展及文化全球化潮流将发展壮大、强势的西方体育项目以及其核心文化体系引入了中国,我国体育对于成熟、时尚的体育思维模式所折

5、服甚至达到膜拜,认为一切西方的都是优秀的,我国的都是落后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武术处于不断徘徊之际,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膜拜和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憧憬,只有默默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去学习与改造。其中,主要体现在武术发展思维模式对西方体育思维模式的极力模仿。一方面,以“冲突、对抗”的西方体育文化诠释引导武术,将“和谐、健身”的武术传统文化内涵摒弃。另一方面,以“规则、制度”约束自己,将“行云流水”般的传统套路及内涵文化扼杀。然而,我国武术发展进程中盲目加快武术发展步伐,梦想通过武术竞赛来实现武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武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特色手段。在我国,武术比赛一直处于体育竞赛的边缘,并不

6、受广大民众所喜爱。比如:武林风节目发展至今,有人开始质疑比赛的竞技性。武术竞赛在我国的这种遭遇主要是与人们内心对武术的本质认同感不符,也就是说人们并不认同武术比赛所体现的武术文化。反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传统武术表演项目和民间传统拳术十分喜爱,甚至对于儿时的武术杂耍表演也记忆犹新。我国极力模仿摔跤,格斗、跆拳道、相扑等体育项目的入奥及商业化运作模式,以“西化”规则进行比赛,结果出现武术比赛无人问津的窘境。这种竞技武术竞赛的发展模式已然背离了武术文化,西方体育项目的运作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起来的西方体育发展体系,我国武术的发展照搬西方体育的现代化运作模式并不可取。竞技武术在我国武

7、术传播体系当中,成了“奇葩”,本来健身性、普及性极强的武术意图通过技击性赢得广大群体喜欢和膜拜,但将武术推上竞技舞台,队员剑拔弩张,没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合”的体现,这正是中国武术在发展中迷失自我,对于自身文化定位不准的结果。1.2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哲学贫困和文化缺失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认识。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思想和健身休闲的哲学思想,看重的是事物的整体性,用整体的哲学思想指导武术研究的方法论。但是,中国武术在体育现代化进程中

8、始终体现出其严重的哲学贫困,武术将自身哲学基础及文化传统抛弃,极力追求西方体育哲学思想来改造自己,运用西方体育的研究方法来发展武术,造成了武术的科学研究与自身方法论的背离,这是影响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症结。武术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与以东方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方法论相背离,关键在于还原性方法论与整体性方法论的选取。东方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性,而西方哲学思想则注重微观、部分。西方的科学研究以还原论为主,是以物理、化学、数学为龙头,研究过程缺少人理和事理。在面对东西方体育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武术始终将人奥标准来改造和衡量自己,追求西方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人生态度,但其实这种思路已经背离了武术发展的原始初

9、衷,背离了我国武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近几年,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浪潮,我国武术推崇走国际化道路,并且主要从竞技路线出发,利用“外科手术式”的分离手段,将竞技武术割裂开来。在随后的发展中,竞技武术以西方体育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传统武术套路、散手、功法练习为基本动作素材所形成的套路、散打和功法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宗旨。随后中国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一花独放”,竞技武术霸占了传统武术的位置,造成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冲突与矛盾。竞技武术与武术普及完全脱节,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完全相左,不仅不能引领武术发展方向,更无法带动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竞技武术犹如过山车式的发展历

10、程,经历了短暂的蓬勃发展、世人追捧之后,最终走向了无人问及、难以生存的境遇。一部分传统武术更是频临灭绝,无所适从地走向了申遗道路,作为古董被封存。“武术文化的严重缺失”表现在:一方面,武术发展重在竞技,过分强调武术项目的竞技性,为提高武术表演的观赏性,采用“擂台对打”形式来展现武术,从而造成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降低了武术文化的品位,造成武术自身身份的迷失以及定位不准。对于西方体育项目发展模式的学习与跟从,将健身性武术转变为竞技性武术,脱离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轨道。另一方面,我国武术文化事象依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依存的载体越来越匮乏,依存的根基越来越薄弱,文化事象最终也会

11、因此而无根无源、无依无靠,甚至无影无踪、消失殆尽,这也正是当前我国很多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现象的真实写照。武术科学研究应当从武术自身文化哲学基础为逻辑起点,认清自身文化,选取适合自身文化的方法论,构建合理的研究体系,甚至可以返璞归真,从源头抓起。1.3近代体育发展中的文化专制近代体育发展中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体育发展,比如:我国举世瞩目的“举国体制”,就是典型的文化专制现象。我国现已屹立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并被国民赋予“体育大国”的荣誉,国家提出了体育强国战略。就目前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而言,若要达到强国之列,还尚需时日。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体育发展中的文化专制,导致了我国体育

12、事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在“举国体制”政策下运用竞技体育模式来割裂改造武术,势必造成武术发展的困局。通过对武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及反思,发现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国策湮灭了武术发展之根本,扼杀了武术发展之动力,屏蔽了武术发展之源泉。举国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但也制约了武术的发展。此外,政府政策引导性失误,也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在我国,政府依靠国家政策来发展体育,往往忽略了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武术发展政策亦是如此,一味用行政政策约束和引导武术事业发展,从武术一分为二以来,就开始提出用国际化发展路线来引导武术,大量建设国家化院校“孔子学院”。这项国家发展策略,表面上看是武术国际化交流发展的契机,但传播

13、过程中往往忽视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只给国人甚至世界展示了武术的表层印象技击形式,缺少文化内涵的宣传。国人以快速国际化传播的形式来达到武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古人日:“攘外必先安内”,任何体育项目的发展必须注重自身的提升,完善自身才能走向世界。正如,自身做不好,何来外部交流;本土做不好,哪来国际传播。由此可见,武术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还为时尚早,应当从自身、本土化出发,深入挖掘并完善武术自身文化传统,顺应自身发展规律,以普及为根本,国际化为传播策略。2武术科学发展中的突破与抉择2.1科学定位是关键厘定自身地位,认清自身身份,确立自身功能,武术方能在我国找到立足之地

14、,发挥其重大作用。正如王岗教授所言,“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依靠谁”路径选择的彷徨、“为了谁”发展目标的缺失,是困扰当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所在。武术科学定位之时,正是武术繁荣之始。“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是中国武术发展问题丛生的根源。因此应当做好文化定位,这里的文化定位就是武术自身文化的定位,其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及传承,是以武术本质文化为基本,建立武术普及推广中的发展文化氛围,回归武术的原点。角色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放低身段,着眼看世界的心境。武术作为非奥运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项目,武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浓缩和外在表现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优良载体。武术之草根、

15、平民角色应积极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充分发挥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与作用。武术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去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过分追逐功利性。功能定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武术申奥失败至今已经沦落到非奥运项目的境遇,其实这也是对武术自身功能定位不准的反映。武术就是武术,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传统体育项目,国家甚至国民不要给其扣上一个“高大上”的帽子,让他成为推进我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助推器,武术只有认清自身基本功能,发挥其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基层体育活动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2.2

16、传承创新是动力创新武术传承的发展路径是武术发展的根本途径。武术项目的传承根本是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武术传承的文化环境及项目开展的土壤重建与夯实。武术在我国发展的受阻,主要是发展土壤及人文环境的丧失。武术要发展,必须夯实基础,培养传承环境,建构相应的传承人培养制度、筛选制度、传承制度和保障制度,保证传承人有保障、传承链不断裂,并采用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传播。武教结合是武术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我国具有五千多年东方文化色彩的特色文化积淀,因此,以西方体育发展特色为主的市场化运作(赛事传播)不应当是武术发展的主阵地,而应仅仅作为武术文化宣传的一部分。真正切实有效的传播路径应当是“从娃娃抓起”,即武术与教育

17、衔接,让武术文化进入校园,让基层体育群体体验到武术的真谛。将武术教育“常态化”,构建合理的校园武术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不能用现代体育的教学思路来从事武术教育,让武术真正意义上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武德教育是武术传承的重要策略,武德在我国传播历史悠久,是武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加强校园武德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礼仪教育尤为重要。2.3特色发展是手段基层体育组织是武术传承的主要帮手。随着我国体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及改革,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已经向群众体育倾斜,实践证明,这也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层体育组织将会登上中国体育事业的历史舞台,发挥其

18、基础性作用,因此,该部分组织将是重构武术人文土壤的主要成员,并且将会逐步代替政府,发挥其亲民的功效,真正做到武术发展从“基层体育”抓起。武术作为特色体育项目来发展是武术传承的重要动力。在我国,武术应当是作为群众体育开展的特色体育项目,这一点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及力推。比如:中国足球,在党中央号召之下,先勿论取得了多么优异的国际大赛成绩,但国民受益匪浅,从基层足球组织到大面积的体育设施投资,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因此在我国,只有集国家之力量,创建适合武术发展的新型土壤,将武术作为中国特色体育项目进行由基层到大众的普及推广,方能取得成效。3结束语武术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其遭受着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的解构与重构,经历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割裂与剥离。武术要发展,科学定位是关键,厘定自身文化定位、角色定位、功能定位,方能使武术蓬勃发展。今后,武术的科学研究应以武术文化研究为逻辑起点,建构一套适合武术自身方法论的研究体系,同时创新武术传承路径及传播策略,夯实基础武术群体,培育武术传承土壤。政府作为武术发展顶层设计者,调整“举国体制”留下的历史难题,完善武术发展政策,修复我国体育失衡状态,大力扶持基层体育组织,加大武术文化及武术项目的宣传,真正做到从基层做起、从本土做起、从娃娃做起,待武术文化百花齐放之时,方能重启国际化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