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人类文明——青铜器-2.答案课件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797047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1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材料与人类文明——青铜器-2.答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材料与人类文明——青铜器-2.答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材料与人类文明——青铜器-2.答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材料与人类文明——青铜器-2.答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与人类文明——青铜器-2.答案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基本概述 2、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经烧制、锻造后所形成的各种器物器物。1、什么是青铜:青铜是纯铜(即红铜)与锡、铅的合金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3、青铜的优点(与纯铜相比):(1)熔点低。纯铜的熔点为1084.5,在加锡25%时,熔点可降低至810。(2)硬度高。纯铜的硬度是35度(博林氏硬度计),加锡57%,可以提高到5060度,加锡911%,则可提高到7080度。这样不仅可以克服纯铜质地较软的缺陷,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金比例,铸造出硬度不同的器物。(3)易于铸造。青

2、铜合金中的铅,在铜中呈游离状态,使青铜合金液态流动性大大提高而具有良好的填充性,浇铸时可以填满整个器范,铸出精细的花纹。二、青铜器的发展史一、萌生期: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二、育成期:商早、中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三、鼎盛期:商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五、更新期:春秋中、晚期 战国(公元前 7世纪前221年)四、转变期:西周中、晚期 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

3、纪末公元前7上半叶)一、萌生期标志:河南偃师二里头方法:陶制块范铸造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铜礼器的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一个萌芽生长的阶段。二、育成期标志: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形成方法:分铸技术 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

4、鸟纹等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已被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应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一个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三、鼎盛期纹饰:浮雕+平雕 商末出现纪事体铭文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地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是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以

5、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四、转变期由重酒体制转变为重食体系出现青铜铸造业这一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所致,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青铜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后期则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导致了青铜工艺的相对停滞,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是前一

6、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五、更新期特点: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区域特征明显方法:失蜡法+印模块范拼合法1、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2、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3、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4、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

7、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商周时代普遍采用的三种基本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是模范法(亦称“陶范法”)、浑铸法与失蜡法。模范法(陶范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铸造工艺图范铸法工艺流程:1、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2、翻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泥模表面,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3、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

8、。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用的泥模均匀削去一薄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铜器的铭文就刻在内范上。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铜液留存的地方,两者的间距就是青铜器的厚度。4、浇注,将铜液注入陶范。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铸铜器。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器。5、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青铜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铜器。浑铸法 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称为浑铸法。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称为分铸法。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还会将多个铸范

9、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称为叠铸法。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的工艺流程分为三步:1、以易熔化的石蜡制成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蜡模,使之硬化后形成铸形。2、将铸形烘烧陶化。这一过程中,石蜡熔化流出,于铸形中形成空腔。3、往空腔中浇注铜水,制成器物。失蜡法通常用于铸造那些外形非常复杂的青铜器,湖北随县

10、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著名青铜器鸮xio尊鸮xio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

11、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龙虎尊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龙虎尊 龙虎尊直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12、。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宽17.1cm,重3.12kg。羊父丁方鼎 羊父丁方鼎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器内壁上有铭文1行4字:作父丁。羊。铭文记:为父亲丁做器。“羊”为族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