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昆仑山今考新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7945231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1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昆仑山今考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昆仑山今考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昆仑山今考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古昆仑山今考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昆仑山今考新(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昆仑山今考周仲民中国上古神话的源头是昆仑山,华夏文明的起点在昆仑 山,但昆仑山的地理方位却是一个古今学术界争论了 2000 多年的话题。有关昆仑山的位置,各种史记与今人论说近二十种。如 史记大宛传云,汉武帝派人赴西域探寻黄河源头,使 者走错路回来报告说,河水的源头出自于阗。汉武帝便按古 图书所述的昆仑出玉,钦定于阗的南山为昆仑山。这个说法 由于方向出现了错误,当时被司马迁质疑,最终成了千古笑 柄。十六国春秋云,西晋以后割据凉州的前凉王张骏以 酒泉的南山有石室王母堂,即定此山为昆仑山,又立西王母 祠为国祈福。张骏确认的昆仑山影响了唐代李泰的括地 志,但此处昆仑山仅凭一个西王母堂断定,证据略嫌不

2、足, 史记正义只认其为小昆仑。现代地理学指示,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黄河源头在青海巴颜喀拉山,一种华夏文明起源 的西来昆仑说便在中国大陆风声雀起,有的甚至以卫星地形 来定位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所说的古昆仑山的山河湖 海。岂不知喀拉昆仑乃是五、六千米以上的雪域,空气稀薄, 人迹罕至,没有山海经描述的花草树木、飞鸟异兽,何 以能承载古老的中华文明并由此催生出美妙绝伦的上古神 话?正是如此,台湾和大陆的几位学者以山海经中有关 昆仑描述的彼此矛盾,认定昆仑山在山东泰山。然泰山既不 高大又不险峻,况与西王母本身所处的西地定格相去甚远, 显然不合情理。那么古昆仑山到底原作何指又在何处呢? 唐代初学记引河图曰:“昆

3、仑之山为地首”。晋 代搜神记亦云:“昆仑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 地首的含义是古人所谓的大地的头首,在地理知识尚不丰富 的上古时代昆仑山就是大地的最高处。唐睿宗李旦有石淙 诗言:“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诗中地首与地 肺同是秦岭中相连的两大山体,天台与天目同是天台山的两 座山峰。地首为古之昆仑山,即司马迁史记所载的首山。 地肺一名浮肺或浮胏,按括地志是长安之南的终南山, 唐代诗人李洞有赠长安毕郎中云:“地肺半边晴带雪, 天街一面静无尘”。首山的地理标志为首水,今称沋河,在关中渭南。水 经注记:首水南出倒兽山(今石楼山),经秦步高宫,历 新丰原东,北迳步寿宫西,又北入渭。太平寰宇

4、记亦载, “首水出县西南,石楼山北,经二宫,过渭之东阳谷水而合 渭。”石楼山是东来的箭峪岭、草链岭的西向延伸,这个连 成一脉的高山丘岭便是山海经所述的昆仑之丘。如大 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黒水之前, 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西海是地质史上由于三门峡的雍 阻而形成的古三门湖,湖水曾覆盖渭河盆地,至上古时代湖 水尚未完全退去。流沙是古三门湖逐步消退留下的滩涂。赤 水今天名字依旧,源于箭峪岭北,流过渭南市东郊,上游亦 称箭峪水。黒水实际为发源箭峪岭南的灞水,在蓝田县灞源 镇。潘岳西征赋云:“玄灞素浐”,唐卢照邻晚渡渭桥 寄示京邑游好诗有“空思玄灞游”句,玄则是黒的指代。 从山海经

5、大荒西经展示人们的地理方位看,无须置疑 箭峪岭、草链岭就是昆仑之丘。水经注河水一载,“昆仑之山三极,下曰樊桐,一 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 太帝之居。”按此释义,昆仑山由三座山峰组成,长安以东 的秦岭中最高的草链岭,海拔2645.8 米,应为层城,即层云 环绕的仙城;海拔 2449 米的箭峪岭,当是玄圃,玄与“悬” 通,即悬在云端的花园;海拔1122.1 米的石楼(鼓)山,可 作樊桐,现为山中胜地。张衡东京赋云,既春游(昆仑 之顶),“左瞰阳谷,右睨玄圃。”阳谷指华阳,位于草链岭 下,即今天洛南县周天子牧马之处,合乎左瞰方位;玄圃即 箭峪岭,在蓝田与渭南、华县交界处

6、,位于草链岭西,合乎 右视方位。可见上述释义与东汉张衡的东京赋所记恰好 相符。然而,陕北榆林地区定边县发现的汉墓壁画却为昆仑之 丘的组成验证了葛仙翁传的另一说法。南宋高似孙经 纬卷十二昆仑丘赞引葛仙翁传云:“昆仑,一曰 玄圃,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 仙人所居也。”这种说法包容了昆仑山独有的广泛而又深刻 的神话内涵。汉墓壁画中的昆仑山的确是由五座高入云天的 山峰组成的,山峰的名称虽不好辨别,但昆仑山的群体特征 是显明的。这组汉墓壁画表现的是兴盛秦汉之间达五百余年的西 王母信仰。画面西王母端坐昆仑五山之颠的蘑菇状云柱上 方,左右有两个羽人侍奉,旁边有三足神鸟与太一神侧立,

7、各路御龙、驾兔、驰龙的神仙在向西王母方向飞奔,众多的 仙禽异兽则朝着西王母之处表演乐舞,体现出西王母至尊至 上的崇高形象。国内汉墓图画研究表明,西王母的图像资料十分丰富, 神话系统堪称完整,可谓中国古代第一神袛。围绕西王母周 围的诸神如女娲、黄帝、尧舜、大禹、周穆王以及夸父、后 羿、嫦娥等传说,不仅穿越了中国古今漫长的时空,更为世 人留下了西王母美妙绝伦的神话。历史记忆中的西王母似乎十分久远,殷墟出土的卜辞已 有“西母”字样,山海经的描写与述说又隐含西王母蛮 荒初辟时代中华民族神巫的形像。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发展, 西王母的定格逐步走出纯朴的祖先崇拜范畴,升格为主宰上 天的神灵,进而转化成天上的王

8、母娘娘。依据山海经、穆 天子传、拾遗记、云笈七签等经籍记载,笔者不妨对 西王母治下的昆仑五山的今名古记作以下对照:草链岭天 柱,箭峪岭玄圃,玉山(覆车山)华盖,风雨山(荆山 积石瑶房,云台山(紫盖山)阆风台。天柱草链岭海拔最高,是昆仑五山之首,在今天洛南 与华县交界。鱼龙河图说此山为支撑天的中央的柱子;河 图称此山在地的中央,地的气息可上通天界;淮南子 云山上凉风习习,登上去可以长寿不死;上面有通向天庭的 云径,去了可成为神仙,所以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玄圃箭峪岭海拔次之,在今蓝田、渭南、洛南三县交 界,是传说中的“昆仑悬圃”,一个悬在空中的美丽的花草 园。这个花园是黄帝问天通神的地方,淮南子说登

9、上此 山,可感知神灵,能呼风唤雨,故为往来天界与凡间的门户。 上去的唯一通道面向西北,正对女娲称皇的华胥帝都(今蓝 田县华胥镇)。沿着这条通道所在的丘岭,可至骊山南麓的 华胥氏故居华渚。华盖玉山(覆车山)海拔 2311 米,在蓝田县东南 15 公里,是昆仑五山中的第三高度,为传说中的东王公山。西 王母与东王公曾在此相会,演绎出一段唱和的恋情,以后转 化为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山上至今仍有玉皇顶与瑶池,唐 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长诗中留有佳句,称“上有 白莲池,素葩覆清澜”。玉山又是上古部落与历代帝王拜祭 先祖和天帝的圣地,祭祀用的桑根玉车曾覆盖山顶,故在隋 唐以前有覆车山的称名。海内十洲记云,

10、大禹治水毕后, 便乘骏马高车来此,祭祀上帝於山的北丘,把治水的大功归 于九天。在道家与佛门的眼中,这里是地眼、冥山与蓝水、 玉峰福地,名扬全国的水陆大斋法会(玉泉冥会)即在玉山 下的悟真寺传承一千五百余年。积石瑶房风雩山(荆山)海拔 1814 米,在蓝田县西 南 30 公里,是山海经记载的玉山,西王母所居之地。汉 书地理志曰:“蓝田,山出美玉”名列中国四大古玉之 最的“蓝田玉”产地就在风雩山及附近区域,今天的蓝田玉 开采仍以此为中心产区。风雩山与其北向延伸的黄土岭浮云 山在秦汉之前原称荆山,以盛产美玉名闻华夏,历史著名的 和氏璧即出自这里。黄帝在荆山围歼蚩尤所部,完成一统天 下大业,并在荆山下

11、铸鼎铭文庆功,而有河图括地像 云:“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此处所说的轩辕是指黄帝, 星位为天雄,对其下的地雌有克制之意。阆风台云台山海拔 2224.1 米,在蓝田县西南 25 公里, 为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上帝的下都,有名为陆吾的山 神把守。云笈七签称其为西王母之山,名轩辕台。此处 流传的神话是黄帝在山下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服用丹药后 乘龙升天,山上有黄帝修身成仙的紫府。透过神话传说的迷 雾,背后隐藏的史实则是,黄帝在云台山下建都称帝、铸鼎 归天。汉武帝在黄帝归天的鼎胡建立皇苑阆宫(见汉武帝 内传),疗病求仙,鼎胡延寿宫遗址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历代帝王多在云台山祭祀黄帝,故云台山与紫云山组成 的紫盖双峰一直是人们朝拜的圣地。蓝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为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故 墟,这块造就古昆仑山神话的灵山圣土应是今人追怀祖德、 回顾已往的不二选择。附:箭峪岭、玉山、云台山及蓝田山形图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