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7936664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资源描述: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经典)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1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概况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概况 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第五节 土地集约利用常用的评价指标土地集约利用常用的评价指标 第六节第六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2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一、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一、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 粗放经营粗放经营: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

2、耕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特征:土地的数量和土壤的自然肥力对农业增产特别重要,特征:土地的数量和土壤的自然肥力对农业增产特别重要,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且活劳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且活劳动所占比重大,科学技术应用少,单产低,主要通过扩大动所占比重大,科学技术应用少,单产低,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提高产品产量。耕地面积的方法提高产品产量。3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 源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源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

3、资料和劳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涵义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涵义1 1)土地投入的提高;)土地投入的提高;2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3 3)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提高;4 4)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5 5)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本质涵义是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潜力,使土地投入产本质涵义是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4、潜力,使土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达到最优。出比和土地利用率达到最优。4 三、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三、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一)土地利用集约度(一)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本和劳动的数量。集约度的高低与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集约度的高低与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土地利用集约度可以分解成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即土地利用集约度可以分解成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即初级集初级集约度和次级集约度约度和次级集约度。5 初级集约度初级集约度指指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土地的

5、中,直接用于土地的资本或劳动的数量,土地产品包括作物、矿物、办公楼、资本或劳动的数量,土地产品包括作物、矿物、办公楼、住宅空间和高速路等。住宅空间和高速路等。次级集约度次级集约度指特定地点指特定地点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使用资本或劳使用资本或劳动的数量,例如畜牧产品加工、矿石的冶炼、制造业、商动的数量,例如畜牧产品加工、矿石的冶炼、制造业、商业的经营乃至住宅的使用等业的经营乃至住宅的使用等。6(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资本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劳动集约型劳动集约型 技术集约型技术集约型资本集约:资本集约:即即投入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投入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

6、,如使用农业机,如使用农业机械、现代化设备、自动化装置等,用以大量节约劳动的消耗。械、现代化设备、自动化装置等,用以大量节约劳动的消耗。同时充分使用良种、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充分使用良种、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7 劳动集约:劳动集约: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资金投放量占的比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资金投放量占的比重小,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小,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多属此类。中国农业集约经营有悠久的历史,土地利用方式多属此类。中国农业集约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但劳动集约迄今仍是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但劳动集约

7、迄今仍是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技术集约:技术集约:采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采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更多地利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更多地利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的客观规律,在农、林、牧、渔各业原来的有机联系中插入的客观规律,在农、林、牧、渔各业原来的有机联系中插入多种中间环节,以提供多种产品,增加效益,因此也被称作多种中间环节,以提供多种产品,增加效益,因此也被称作“知识密集型集约知识密集型集约”。8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一、城市土地含义、特性一、城市土地含义、特性(一)含义(一)含义 城市

8、土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城市土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看从狭义上看,城市土地,城市土地仅指城市市区仅指城市市区 即城市建设用地,用于非农业用途;即城市建设用地,用于非农业用途;从广义上从广义上看,看,则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则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即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总称,即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下图为中国城市土地范围图)(下图为中国城市土地范围图)910(二)特性(二)特性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性。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性。由于城市化进程的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土地供给的稀缺程度加剧,引起城市

9、土地价加快,导致土地供给的稀缺程度加剧,引起城市土地价格不断上扬,从而使人们不得不设法高度集约利用土地,格不断上扬,从而使人们不得不设法高度集约利用土地,如尽量合理安排城市布局以产生聚集效益,从而节约大如尽量合理安排城市布局以产生聚集效益,从而节约大量基础设施和交通占用土地;以批租形式获得城市中心量基础设施和交通占用土地;以批租形式获得城市中心区地块使用权的土地受让人,只有发挥土地的集中性用区地块使用权的土地受让人,只有发挥土地的集中性用途,建造较高容积率的写字楼或商用楼才能弥补巨额土途,建造较高容积率的写字楼或商用楼才能弥补巨额土地出让金。地出让金。1112 其次,城市土地位置的极端重要性。

10、其次,城市土地位置的极端重要性。城市土地区位的差异城市土地区位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级差收益,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多个会形成不同的级差收益,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多个企业在同一区位聚集会产生地区化经济,从而降低产品成企业在同一区位聚集会产生地区化经济,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区位差异也体现在土地价格中,如城市中心区的土地本;区位差异也体现在土地价格中,如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与距中心区几公里的土地之间的价值差距可能高达几十倍、与距中心区几公里的土地之间的价值差距可能高达几十倍、几百倍。几百倍。二、城市土地利用二、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各个项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在

11、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各个项目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的过程目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的过程。根据根据定义可知,城市土地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合理配置定义可知,城市土地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合理配置和使用。其中合理配置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和使用。其中合理配置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而使用则是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使用则是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具体实施过程的具体实施过程。13 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实质上是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合理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实质上是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合理分配,确定土地的各种不同经济用途,使城市土地利用达到分配,确定土

12、地的各种不同经济用途,使城市土地利用达到各方效益的均衡和统一。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生产各方效益的均衡和统一。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具有供给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同时,城市要素之一,具有供给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同时,城市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也极易造成更改利用方向的巨大经济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也极易造成更改利用方向的巨大经济损失,损失,因此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是利用的核心和关键。城市因此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是利用的核心和关键。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城市土地的使用是指城城市土地的使用是指城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使

13、用者根据一定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已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的经济目的,以及已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过程。经营和管理的过程。14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1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观点多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观点多样1.1.“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地利用的集约。”(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经济学原理,Richard T Richard T ElyEly)。)。2.2.“在建筑业中,集约经营则是通过对单位

14、土地面积多在建筑业中,集约经营则是通过对单位土地面积多投放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投放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物层数,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和负荷能力。物层数,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和负荷能力。”(土地土地大辞典大辞典,马克伟)。,马克伟)。163.3.“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并使城市土地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就是利用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

15、用途的多种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用。”(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肖梦),肖梦)174.“4.“所谓集约度,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所谓集约度,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入资本和劳动越多,则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量。所投入资本和劳动越多,则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低。非农用地的效益可分为两类:用于住宅建设的是所非农用地的效益可分为两类:用于住宅建设的是所建房屋的面积,用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在于所获经营建房屋的面积,用于工业、

16、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在于所获经营利润。利润。但两者集约经营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得单位土地面但两者集约经营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收益。积上的最大收益。”(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毕保德)。,毕保德)。5.5.“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指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资和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指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资和使用状况。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有:资金集使用状况。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有:资金集约度,约度,。技术集约度,。技术集约度,。人口集约度,。人口集约度,。”(房地产法辞典房地产法辞典,丘金峰)。,丘金峰)。186.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均城市

17、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均占地有潜力可挖;二是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产占地有潜力可挖;二是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潜力可挖;三是小城镇用地有潜力可挖;四是城出率有潜力可挖;三是小城镇用地有潜力可挖;四是城市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也有潜力可挖。市空闲地和地下空间也有潜力可挖。”(邹玉川,(邹玉川,19961996年土地日)年土地日)7.“7.“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人力、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状况。单位面积上的人、财、物力投入水财力、物力的状况。单位面积上的人、财、物力投入水平高,则集约经营的水平就高;反之亦然。反映集

18、约经平高,则集约经营的水平就高;反之亦然。反映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有许多,如每平方米的建筑投资量等等。营程度的指标有许多,如每平方米的建筑投资量等等。”(房地产大辞典房地产大辞典,宋春华)。,宋春华)。198.8.“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待定区域内的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待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期条件下,在满足城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

19、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欧阳安蛟)。(欧阳安蛟)。20以上观点可归纳为五点:以上观点可归纳为五点: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将城市土

20、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强度的提高。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强度的提高。21借鉴经济增长方式中集约型和粗放型的认识,还应注意:借鉴经济增长方式中集约型和粗放型的认识,还应注意:投入类型:从资源投入转向资金、技术的投入;从增投入类型:从资源投入转向资金、技术的投入;从增量的投入转向存量的投入;量的投入转向存量的投入;投入结构:强调结构和布局的系统协调性,显化土地投入结构:强调结构和布局的系统协调性,显化土地级差收益;级差收益;投入速度:由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投入速度:由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

21、型。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内涵丰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内涵丰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理解为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理解为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宗旨,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利用强度等途径,加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利用强度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其内涵应包括: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其内涵应包括:231.1.扬弃了直接使用城市土地投入产出的概念进行限定,将其扬弃了直接

22、使用城市土地投入产出的概念进行限定,将其作为其中的实现途径之一;作为其中的实现途径之一;2.2.土地投入主要指影响土地价值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土地投入主要指影响土地价值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的投入,但不包括立足于土地之上的企业生产和益设施等的投入,但不包括立足于土地之上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投入。经营投入。3.3.土地产出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土地的区位属性,另一方面取土地产出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土地的区位属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其上经营的产业用途。因此衡量集约利用效果不能单决于其上经营的产业用途。因此衡量集约利用效果不能单看土地产出的绝对水平,要考虑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土地产出的绝对水平,要考

23、虑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244.4.土地集约利用效益是综合效益的体现。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效益是综合效益的体现。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必然会带来生态社会问题,这就涉及土地经济效益挖潜必然会带来生态社会问题,这就涉及土地经济效益挖潜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问题。土地投入产出最佳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问题。土地投入产出最佳点不只是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而是边际社会效益等点不只是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而是边际社会效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于边际社会成本。5.5.城市土地是一城市土地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个三维立体空间,聚集潜力聚集潜力侧重横向总量扩侧重横向总量扩张和内部总量效益均衡,张和内部总量效

24、益均衡,水平结构潜力水平结构潜力侧重内部结构合侧重内部结构合理整合、理整合、空间潜力空间潜力则侧重立体空间维的强度开发问题。则侧重立体空间维的强度开发问题。25空间潜力空间潜力空间开发空间开发空间潜力空间潜力空间开发空间开发聚集潜力聚集潜力扩张与聚集均衡扩张与聚集均衡结构潜力结构潜力结构整合结构整合聚集潜力聚集潜力扩张与聚集均衡扩张与聚集均衡26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粗放利用:粗放利用:对土地低度投入或土地闲置;对土地低度投入或土地闲置;过度利用:过度利用:对土地过度投入,造成土地报酬递减,或对土地过度投入,造成土地报酬递减,或者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导致综合效益下降;者土

25、地利用外部不经济,导致综合效益下降;集约利用:集约利用:对土地利用程度适宜,既达到规模效益,对土地利用程度适宜,既达到规模效益,又达到结构和强度合理性,且没有拥挤成本,实现综又达到结构和强度合理性,且没有拥挤成本,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合效益最大化。2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类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类型劳力资本型集约:劳力资本型集约:在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土地的投在城市发展的初始阶段,对土地的投入主要以劳力和资本为主;入主要以劳力和资本为主;资本技术型集约:资本技术型集约:在城市发展较高水平的成熟阶段,对在城市发展较高水平的成熟阶段,对土地的投入主要表现在资本和技术的含量;土地的投入主要表现在资本和

26、技术的含量;结构型集约:结构型集约: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通过不断的调整、置换,逐步合理;构通过不断的调整、置换,逐步合理;生态型集约:生态型集约: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城市用地结构、利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城市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合理配置,既达到经济效益最佳,同用空间和利用强度合理配置,既达到经济效益最佳,同时保护了生态效益。时保护了生态效益。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概况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概况资料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822003)28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

27、00045000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城市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资料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822003)29资料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3)我国主要城市人均土地占用情况(2002年)按全部城市人口计算的人均市区面积(平方米)重庆大连沈阳天津武汉青岛郑州厦门 成都北京 杭州苏州 广州南京西安石家庄上海0200400600800100012001

28、4001600180030资料来源:引自郑伟元,1997,“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有效途径”,载中国土地年鉴(1997年卷),中国大地出版社。国外部分部分城市人均土地情况(1992)人均用地(平方米/人)华沙柏林伦敦墨西哥城新德里纽约莫斯科雅加达东京汉城开罗巴黎(中心区)0501001502002503003503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我国分地区城市建成区综合容积率上海北京重庆广东福建浙江 天津湖南江苏辽宁山东云南河南山西四川河北广西陕西江西宁夏吉林贵州湖北黑龙江甘肃安徽新疆青海内蒙古海南西藏0.000.100.200.300.400.500.6032资料来源:

29、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3)单位建成区土地GDP产出(万元/平方公里)厦门上海广州武汉青岛沈阳北京南京杭州石家庄西安天津苏州 大连重庆郑州成都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33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工业增加值(万元/平方公里)厦门杭州南京青岛北京广州沈阳武汉石家庄天津西安成都 苏州上海大连重庆郑州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200000国外部分城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国外部分城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 城市工业用地产出率纽约52.37(亿美元/平

30、方公里)芝加哥41.01(亿美元/平方公里)东京都81.52(亿美元/平方公里)大阪46.94(亿美元/平方公里)横滨42.91(亿美元/平方公里)资料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822003)34资料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822003)35国外城市工业用地比例 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城市工业用地比例()美国大中城市8.8横滨7.34美国小城市5.7新加坡2.4纽约7.48伦敦2.7芝加哥6.9英国一般城市7东京都2.64英国工业城市10.7大阪15.35英国新城13.936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一、土地利用的系统性一

31、、土地利用的系统性37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基础基础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基础基础农户单位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空和限制性空间分异间分异人口及就业人口及就业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空间分异实施管理地方政府气候气候水文水文土壤土壤地质地质生物生物地貌地貌科技与文化科技与文化政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结构经济结构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经济总量经济总量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法规完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市场规范科技推广执法监督规划实施 土 地 资 源 集 约 利 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开发保护投入增加用途替换技术启用观念更新增加收入增加产出中央政府生产实践宏观调控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

32、要手段和目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要手段和目标38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1.1.土地利用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土地利用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 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水平高低的水平高低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而不遵循其适宜性和限制性特点的集,而不遵循其适宜性和限制性特点的集约利用也必定不能获得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约利用也必定不能获得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92.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别 1 1)人口: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其

33、分布人口: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及其分布 在人多地少、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在人多地少、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程度较高,较高,土地利用较为集约土地利用较为集约2 2)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上限和自然生态上限而突破既有水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上限和自然生态上限而突破既有水平下的投入强度限制平下的投入强度限制通过改变工艺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改善持续状况通过改变工艺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改善持续状况。403 3)文化习俗文化习俗主要通过用地观念和传统对人们土地利用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主要通过用地观念和传统对人们土地利用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

34、4 4)政策制度性因素政策制度性因素 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农地制度、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等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农地制度、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等微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流通、工农微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流通、工农关系等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关系等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415 5)经济总量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及其与人口比较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资本市经济总量及其与人口比较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资本市场发育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场的形成和发展,而资本市场发育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物质基础。所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物

35、质基础。6 6)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影响土地集约利用。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影响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粗放与否主要看其在更大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产业结构粗放与否主要看其在更大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与劣势、现状产业结构是否与其区域定位以及在全国分工一致、与劣势、现状产业结构是否与其区域定位以及在全国分工一致、是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不一定千篇一律将初级是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不一定千篇一律将初级的、资源利用型的产业用地界定为不集约土地利用。的、资源利用型的产业用地界定为不集约土地利用。427 7)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经济动力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经济

36、动力 土地集约利用归根结底在于投入增加,而其中的经济效益如土地集约利用归根结底在于投入增加,而其中的经济效益如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入增加的何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入增加的“量量”。43三、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主体三、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主体1.1.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为土地利用营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为土地利用营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1 1)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目标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社会进步,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资源安全如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生态安全如人地关系协调发

37、展44452 2)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手段政策制订政策制订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资源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资源环境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等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市场制度、产权制度和规划制度市场制度、产权制度和规划制度相关立法相关立法2.2.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为土地利用营宏观指导和调控土地集约利用,为土地利用营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造集约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2 2)管理手段)管理手段规范市场规范市场推广科技推广科技实施规划实施规划执法监督执法监督1 1)目标)目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解决就业;解决就业;开发保护开发保护463

38、3)地方政府管理不善)地方政府管理不善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往往会扭曲土地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要素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往往会扭曲土地市场供求关系,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效果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效果对政绩的过分追求对政绩的过分追求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土地粗放利用土地粗放利用在经营城市土地过程中为实现短期收益最大化,大力进行土地在经营城市土地过程中为实现短期收益最大化,大力进行土地批租,导致政府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批租,导致政府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吸引投资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其结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吸引投资而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其结果导致投资者占用过

39、多的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果导致投资者占用过多的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473.3.具体农户或单位具体农户或单位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增加产品产出和经济收入目标:增加产品产出和经济收入手段手段增加投入增加投入应用科技应用科技改变土地用途改变土地用途更新观念更新观念48可编辑一、指标设计的原则一、指标设计的原则1.1.全面性全面性 指标体系要涵盖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方面,以便指标体系要涵盖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方面,以便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和评价;2.2.可比性可比性 指标选取要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在各城市之间指标选

40、取要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在各城市之间的普遍适用性,考虑国际通用性和城市、地区间的可比性。的普遍适用性,考虑国际通用性和城市、地区间的可比性。3.3.可操作性可操作性 各指标的统计记录要完整,数据本身要准确、各指标的统计记录要完整,数据本身要准确、易获得。易获得。4.4.动态性动态性 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发展趋势。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发展趋势。5.5.独立性独立性 尽量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尽量排除密切相关的指标。第五节土地集约利用常用的评价指标第五节土地集约利用常用的评价指标50二、指标设计方法二、指标设计方法目标法目标法逐点、逐级细化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在每个目标或每组目标逐点、逐级细化土地

41、集约利用目标,在每个目标或每组目标下选取若干指标,而目标则体现在概念或涵义的界定上。下选取若干指标,而目标则体现在概念或涵义的界定上。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为例: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为例:51资源效益资源效益物尽其用,用尽其利物尽其用,用尽其利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高投入产出效率高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资源利用公平公正资源利用公平公正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城城市市土土地地集集约约利利用用目目标标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投入产出分析土地投入产出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5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程度结构和布局

42、投入水平经济效益人口负荷城市总容积率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地均第二三产业GDP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城市总建筑密度土地闲置率商品房空置率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地价地均环保投入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地均GDP531 1)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城市总建筑密度城市总建筑密度:城市地域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城市地域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总面积(房屋首层占地的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的比值。总面积(房屋首层占地的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城市总容积率:城市总容积率:

43、指城市地域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城市指城市地域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城市用总地面积的比值。一般越高越集约,在过高则带来一系用总地面积的比值。一般越高越集约,在过高则带来一系列负效应,因此,应考虑适宜值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列负效应,因此,应考虑适宜值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上限。平的上限。54人口负荷人口负荷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居住的人口数。在一定限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居住的人口数。在一定限度内,城市的人口负荷越高则人均用地越少,表明土地利用度内,城市的人口负荷越高则人均用地越少,表明土地利用越充分,越集约,但超过限度,又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公越充分,越集约,但超过限度,又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公共

44、服务设施紧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不集约,所以要共服务设施紧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不集约,所以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具体的分析。土地闲置率土地闲置率 闲置土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闲置土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直接反直接反映激越水平的高低。另外,商品房空置率指标也可以反映土映激越水平的高低。另外,商品房空置率指标也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程度。地利用程度。55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 指城市人口比上年的增指城市人口比上年的增长率与建设用地比上年的增长率之比值,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动长率与建设用地比上年的增长率之比值,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从城市土地使用强度变

45、化的角度反映城市土地集态发展趋势,从城市土地使用强度变化的角度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约利用的潜力。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人口变化率人口变化率/建设用地变化率建设用地变化率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城市用地扩张系数 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上年相比增加面积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上年相比增加面积的比例,反映城市用地外延扩张的强度和趋势。一般,该值越低,比例,反映城市用地外延扩张的强度和趋势。一般,该值越低,某种程度上表明城市土地注重内部潜力挖掘,集约利用水平高。某种程度上表明城市土地注重内部潜力挖掘,集约利用水平高。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城市用地扩张系数=(本年建成区面积(本年建

46、成区面积-上年建成区面积)上年建成区面积)/本年本年建成区面积建成区面积 562 2)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土地利用结构指标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数量结构(比例结构)与空间结构数量结构(比例结构)与空间结构两方两方面,其评价主要由建成区各类用地面积来反映用地比例的协面,其评价主要由建成区各类用地面积来反映用地比例的协调程度。调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是提高利用效率的前提,又是整个区域经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是提高利用效率的前提,又是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57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从经

47、济、社会、生态三方面间接地决定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对该指标的大小面间接地决定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对该指标的大小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系应做具体的分析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系应做具体的分析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局级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局级规模是否协调一致。人均居住面积过大,则城市土地利用状规模是否协调一致。人均居住面积过大,则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总体粗放,过小,则由于过度利用而带来负效应。我国小况总体粗放,过小,则由于过度利用而带来负效应。我国小康社会标准:康社会标准:3535平方米平方米/人人583 3)土地投入指标)土地投入指标地

48、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对土地投入程度的经济数量对土地投入程度的经济数量上的总体衡量和反映;该值越高,其投入量越大表上的总体衡量和反映;该值越高,其投入量越大表明土地的集约度越高。明土地的集约度越高。资料的获得:统计年鉴资料的获得:统计年鉴 固定资产投资项固定资产投资项59地均基础设施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其投入量越大,配套设备完善程度其投入量越大,配套设备完善程度越高,则城市各项职能发挥得越好,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越高,则城市各项职能发挥得越好,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也就越好,即集约利用水平越高。会效益也就越好,即集约利用水平越高。资料的获得较难,基础设施资金没有单列,可以用

49、各项基础资料的获得较难,基础设施资金没有单列,可以用各项基础设施的状况的间接反映指标,如城市铺装道路面积、城市基设施的状况的间接反映指标,如城市铺装道路面积、城市基础管道面积(水、气、光缆)等。础管道面积(水、气、光缆)等。60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弹性系数 指城市固定资产投指城市固定资产投入比上年的增长率与建设用地比上年的增长率之笔,反映土地入比上年的增长率与建设用地比上年的增长率之笔,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从土地投入强度变化的角度反映城市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从土地投入强度变化的角度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建设用地与固定

50、资产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弹性系数 =固定资产投入变化率固定资产投入变化率/建设用地变化率建设用地变化率地均环保投入。地均环保投入。是维持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保障,城市土地是维持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保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集约利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料的获得较难,环保投入资金没有单列,可以用各间接反映指资料的获得较难,环保投入资金没有单列,可以用各间接反映指标,如城市污水处理率等环评指标。标,如城市污水处理率等环评指标。614 4)土地产出指标)土地产出指标 地均地均GDPGDP、地均利税、地均工业产值、地均第二、三产业、地均利税、地均工业产值、地均第二

51、、三产业产值、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产值、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地价地价 从微观看,城市土地的价值高低是影响城市土地从微观看,城市土地的价值高低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程度的最重要和直接因素之一;从宏观角度看,城市的集约程度的最重要和直接因素之一;从宏观角度看,城市的聚集效益是影响土地价值的决定因素,是促进成土地集约利聚集效益是影响土地价值的决定因素,是促进成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杠杆,可以间接的表明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改值用的重要杠杆,可以间接的表明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改值越高,集约利用水平越高。越高,集约利用水平越高。62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GDP增长弹性系数增

52、长弹性系数 指城市第二、指城市第二、三产业三产业GDPGDP比上年的增长率与建设用地比上年的增长率之比比上年的增长率与建设用地比上年的增长率之比值,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从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值,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从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变化的角度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变化的角度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GDP增长弹性系数增长弹性系数=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GDPGDP变化率变化率/建设用地变化率建设用地变化率63指标类型指标类型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土地投入水平土地投入水平地均总投资额地均总投资额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固定资产投入

53、土地经济产出效益土地经济产出效益地均地均GDPGDP地均财政收入地均财政收入地均税收地均税收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容积率容积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地均就业人口地均就业人口土地闲置率土地闲置率商品房空置率商品房空置率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土地市场化程度土地市场化程度经营性用地招拍挂比例经营性用地招拍挂比例城市发展土地资源耗费程城市发展土地资源耗费程度度城市化率与用地增长弹性城市化率与用地增长弹性GDPGDP与用地增长弹性与用地增长弹性64三、综合指数法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步骤三、综合指数法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步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4、核心指标标准化确定核心指标权重构建指数公式与评判标准专家咨询法级差标准化层次分析法 熵值法等1niiiYA W65土土地地集集约约利利用用水水平平评评价价指指标标体体系系利用程度利用程度结构和布局结构和布局投入水平投入水平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人口负荷人口负荷城市总容积率城市总容积率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地均第二三产业地均第二三产业GDPGDP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GDP增长弹性系数增长弹性系数地价地价集约利用潜力集约利用潜力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

55、系数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66maxmin1010ixxYxxY Y为指标标准化值;为指标标准化值;x x为指标为指标标准值标准值;x xmaxmax实测最大值;实测最大值;x xminmin实测最小值实测最小值核心指标标准化核心指标标准化6767指标指标标准值标准值确定的原则确定的原则(1 1)参考国内外同类发达城市的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国)参考国内外同类发达城市的水平,同时又要考虑到国内外相关城市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要考虑城市内外相关城市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要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需要与可能,合理确定标准值。土地利用的需要与可能,合理确定标准值。(2 2)有国家标准的尽

56、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没有国家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即省或市整幅度范围;没有国家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即省或市级标准级标准68(3 3)即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或同类)即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或同类城市的一般水平,加上一定的调整幅度城市的一般水平,加上一定的调整幅度(4 4)以近几年的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指标的下限值,)以近几年的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指标的下限值,以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等规划期末的指标作以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等规划期末的指标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的上限值。为

57、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的上限值。69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核心指标核心指标城城市市土土地地集集约约利利用用水水平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 0.31060.3106人口负荷人口负荷 0.15920.1592城市总容积率城市总容积率 0.15140.151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 0.23200.2320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城市各主要用地类型所占比重 0.14200.1420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居住面积 0.09000.0900投入水平投入水平 0.10330.1033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固定资产投入 0.05730.0573地均基础设施投入地均基础设施投入 0.04600

58、.0460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0.18840.1884地均第二三产业地均第二三产业GDP 0.1182GDP 0.1182地价地价 0.07020.0702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0.16570.1657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GDPGDP增长弹性系数增长弹性系数 0.07410.0741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增长弹性系数 0.09160.0916确定核心指标权重确定核心指标权重70等等级级指数指数状态状态描述描述1 10-20-2高度粗放高度粗放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几近崩溃:用地结构、空间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几近崩

59、溃: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配置极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生态效益破坏大,社会强度配置极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生态效益破坏大,社会问题大,集约利用潜力巨大问题大,集约利用潜力巨大2 22-42-4中度粗放中度粗放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用地结构、空间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较差,生态效益破坏较大,社强度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较差,生态效益破坏较大,社会问题较大,集约利用潜力很大会问题较大,集约利用潜力很大3 34-64-6一般集约一般集约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用地结构、空间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

60、配置较不合理,经济效益一般,生态效益受到一定破强度配置较不合理,经济效益一般,生态效益受到一定破坏,社会问题显著,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坏,社会问题显著,集约利用潜力较大4 46-86-8中度集约中度集约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用地结构、空间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配置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高,生态效益收到较好保强度配置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高,生态效益收到较好保护,社会问题不显著,集约利用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护,社会问题不显著,集约利用潜力尚未充分挖掘5 5 8-108-10高度集约高度集约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

61、功能完善: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配置合理,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受到很好保护,配置合理,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受到很好保护,基本无社会问题,集约利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基本无社会问题,集约利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71结果分析结果分析(1 1)我国城市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全国平均为)我国城市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全国平均为4.364.36,处于,处于一般集约状态,其中上海为一般集约状态,其中上海为6.666.66,其次是石家庄,为,其次是石家庄,为6.316.31,二者出于中度集约水平;乌鲁木齐最低,为二者出于中度集约水平;乌鲁木齐最低,为2.972.97,出于中,出于中度粗放状态。度粗放状态。(2 2

62、)明显的区域性)明显的区域性东部最高,平均为东部最高,平均为4.634.63,其次是中部,平均为,其次是中部,平均为4.624.62,西部最,西部最低,平均为低,平均为3.873.87。72等等级级指数指数状态状态描述描述1 1 0-20-2高度粗放高度粗放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几近崩溃:用地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几近崩溃: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配置极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生态效空间和强度配置极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生态效益破坏大,社会问题大,集约利用潜力巨大益破坏大,社会问题大,集约利用潜力巨大2 2 2-42-4中度粗放中度粗放 天津、贵阳、昆明、长春、南宁、济南、呼和浩天津、贵阳、昆

63、明、长春、南宁、济南、呼和浩特、海口、银川、乌鲁木齐特、海口、银川、乌鲁木齐 10103 3 4-64-6一般集约一般集约 长沙、南昌、合肥、深圳、成都、广厚、福州、长沙、南昌、合肥、深圳、成都、广厚、福州、郑州、南京、杭州、哈尔滨、南宁、北京、太原、郑州、南京、杭州、哈尔滨、南宁、北京、太原、兰州、重庆、西安、沈阳、武汉兰州、重庆、西安、沈阳、武汉 1919个个4 4 6-86-8中度集约中度集约上海上海 石家庄石家庄5 5 8-108-10 高度集约高度集约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用地结构、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用地结构、空间和强度配置合理,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生态效间和强

64、度配置合理,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受到很好保护,基本无社会问题,集约利用潜益受到很好保护,基本无社会问题,集约利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力得到充分挖掘73第六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第六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土地的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既要满足当代人当代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妨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妨碍后代后代人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的生存发展的需要。“需要需要”是多样的,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具有不是多样的,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具

65、有不同的价值观,同的价值观,“需要需要”是不一样的。是不一样的。74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保持和加强生产生产性(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服务):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保护性(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不能因为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即不能因为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可行

66、性(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不能高产出穷村不能高产出穷村可承受性(社会可以接受)可承受性(社会可以接受):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75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因素(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资源、植被等气候、土壤、地形、水资源、植被等(2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3 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4 4)管理因素)管理因素 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76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求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求1.1.可持续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可持续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在评价目标的绝对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在评价目标的绝对性:第一,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第一,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第二,系统的动态性第二,系统的动态性第三,系统的综合有效性,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是实现土地第三,系统的综合有效性,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77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土地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