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拔罐法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7931218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技术--拔罐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技术--拔罐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技术--拔罐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中医技术--拔罐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技术--拔罐法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适宜技术 -拔罐法 淮安市中医院 刘永涛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皮肤,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产生广泛刺激的,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用。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1).竹罐 直径35cm坚固的竹子截成610cm不同长度磨光而成。这种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轻巧

2、价廉,且不易损坏,适于药煮,临床多有采用。缺点是易爆裂漏气。2).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这种罐的特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3).玻璃罐 用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肚大口小,口边外翻,有大、中、小3型。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普遍,其缺点也是容易破碎。4).抽气罐 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这种罐亦易破碎。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种

3、,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其操作如下。1).火罐法 闪火法 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投火法 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贴棉法 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95乙醇,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乙醇棉球,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上,这种方法吸附力也较强。滴酒法 在火罐内滴入95乙醇l一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

4、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2).煮罐法 此法一般适用于竹罐。即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之中,煮沸12min,然后用镊子挟住罐底,颠倒提出液面,甩去水液,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这种方法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3).抽气罐法 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一15min,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三、罐法的应用 1).留罐 将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min,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2).走罐 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可选用口径较大的罐,最好用

5、玻璃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拨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3).闪罐 此法是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证。此外,如丹毒、红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拔罐禁忌症 心

6、脏病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 全身浮肿 全身皮肤病或局部皮损(如皮肤过敏或溃疡破裂处)极度衰弱、消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高热不退、抽搐、痉挛 新伤骨折、疤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乳房处禁用不宜拔罐。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用。大出血、过饱、大汗、大渴、过饥、酒醉和过劳等禁用。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1).起罐方法 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轻缓为宜。2)、注意事

7、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或骨骼凸凹不平、手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3,拔罐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避免感受风寒。4,注意清洁消毒。施术者双手、受术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做常规消毒,拔罐用具必需常规消毒 5,一般拔罐后3小时之内不宜洗澡。6,晕罐:拔罐过程中若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慌心悸、神昏仆倒、出冷汗和头晕目眩等症状,此为晕罐,应立刻停止拔罐,让病人平卧,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转。晕罐严重者,应针刺或点掐

8、百会、涌泉、足三里、中冲、内关和人中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气海、涌泉、关元等穴位,必要时及时送入医院进行急救 7,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水泡与罐印 影响起泡的因素:疾病与部位、时间、季节(夏季)如,颈椎病:大椎、肩胛岗易出现 泡液为单纯组织液或组织液+含量不等的血液 泡液的颜色:清水样(未见细胞)浅黄(少量红细胞)橙黄(5-10个红细胞)浅红(20-35个红细胞)暗红(红细胞满视野)软组织劳损一般出现软组织水肿等无菌性炎症变化、吸取组

9、织液可减轻或消除无菌性炎症的状态水泡与罐印1,拔罐可以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出血点、瘀血、小水珠、瘙痒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2,一般阳证、热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3,阴证、寒证多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瘀斑;4,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5,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6,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立刻消失,说明病邪尚轻、病情不重或病已接近痊愈。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1、感冒 治法: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为主。走罐及留罐。操作:1,俯卧位,暴露背部,施术部位涂润滑剂;2,吸罐于督脉上;3,一手握罐,一手拉紧皮肤,上下推罐3-5次,以皮肤潮红为度;4,分别移罐于两侧膀胱经,同法操作;5,最后留罐于大椎

10、、风门、肺俞等穴;6,起罐,擦净润滑剂。注:1,选罐大小适中;2,吸力轻些,勿强刺激,潮红即可;3,保暖。2、腰痛病 治法:腰部督脉及膀胱经为主。走罐及留罐。操作:1,俯卧位,暴露背部,施术部位涂润滑剂;2,吸中号罐于督脉上;3,一手握罐,一手拉紧皮肤,上下推罐10-15次,以皮肤深红或紫红为度;4,分别移罐于两侧膀胱经,同法操作;5,最后留罐于大椎、风门、肺俞等穴;6,起罐,擦净润滑剂;7,1-2次/周,5次一疗程。3、带状疱疹 治法:局部取穴。刺络拔罐法。操作:1,消毒;2,三棱针点刺;3,吸罐,留罐5-10分钟;4,每罐出血5-10ml,至疹色渐变为暗红色,起罐;5,消毒干棉球擦净患部;6,1次/2日,2-4次。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